《心音共鸣写触动人心灵的人和事》教案 教材解说: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的语文教材是必修1,本册书除第一单元是诗歌外,其他 单元都是记叙性的文章。所以本学期的写作训练主要是记叙文写作。不少同学都 有这样的体会:写记叙文时,如果题目能触动自己的感情,或者引起自己的兴趣, 就可能写出一篇好作文,即使平时作文写不通的学生,也会写出比较通顺的作文 反之,如果学生对题目不感兴趣,像挤牙膏一样硬写,即使平时作文不错的学生 也会写得磕磕绊绊。这就说明写作文,不能光会写法,更要选择内容。本单元设 置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性,作文时要尽量发掘感动点,从自己的生 活储备中提取曾经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怎样才能抓到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2.如何提炼素材? 3.怎样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情感与态度 1.要勤观察、勤纪录、勤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有情人。 2.要热爱生活,有动于衷、常动于衷 过程与方法 本内容分两课时,第一课时,结合印发的典型例文讲写作知识一一怎样才能 抓到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及如何提炼素材。第二课时分析鉴赏典型例文来明确讲如 教学重点 怎样才能抓到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如何提炼素材? 教学难点
《心音共鸣 写触动人心灵的人和事》教案 教材解说: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的语文教材是必修 1,本册书除第一单元是诗歌外,其他 单元都是记叙性的文章。所以本学期的写作训练主要是记叙文写作。不少同学都 有这样的体会:写记叙文时,如果题目能触动自己的感情,或者引起自己的兴趣, 就可能写出一篇好作文,即使平时作文写不通的学生,也会写出比较通顺的作文; 反之,如果学生对题目不感兴趣,像挤牙膏一样硬写,即使平时作文不错的学生, 也会写得磕磕绊绊。这就说明写作文,不能光会写法,更要选择内容。本单元设 置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性,作文时要尽量发掘感动点,从自己的生 活储备中提取曾经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怎样才能抓到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2. 如何提炼素材? 3. 怎样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情感与态度 1.要勤观察、勤纪录、勤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有情人。 2.要热爱生活,有动于衷、常动于衷。 过程与方法 本内容分两课时,第一课时,结合印发的典型例文讲写作知识——怎样才能 抓到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及如何提炼素材。第二课时分析鉴赏典型例文来明确讲如 何写。 教学重点 怎样才能抓到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如何提炼素材? 教学难点
怎样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写好细节? 教具准备 印发典型例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怎样才能抓到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2.如何提炼素材? 、导入设计: 让学生读下面的文章 我的母亲(片段) 邹韬奋 我六岁的时候,由父亲自己为我“发蒙”,读的是《三字经》,第一天上的 课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一个人坐在一个客厅的炕床上“朗 诵”了半天,苦不堪言!母亲觉得非请一位“西席”老夫子,不然总教不好。所 以家里虽一贫如洗,情愿节衣缩食,用省下的钱请一位老夫子。说来可笑,第 个请来的这位老夫子,每月束脩只须四块大洋(当然供膳宿),虽则这四块大洋, 在母亲已是一件很费筹措的事情。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 教师的每月束脩已加到十二元,算增加了三倍。到年底的时候,父亲要清算我平 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背向 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 他拿起这根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得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 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处中 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
怎样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写好细节? 教具准备 印发典型例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 学 设 计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 怎样才能抓到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2.如何提炼素材? 一、导入设计: 让学生读下面的文章: 我的母亲(片段) 邹韬奋 我六岁的时候,由父亲自己为我“发蒙”,读的是《三字经》,第一天上的 课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一个人坐在一个客厅的炕床上“朗 诵”了半天,苦不堪言!母亲觉得非请一位“西席”老夫子,不然总教不好。所 以家里虽一贫如洗,情愿节衣缩食,用省下的钱请一位老夫子。说来可笑,第一 个请来的这位老夫子,每月束脩只须四块大洋(当然供膳宿),虽则这四块大洋, 在母亲已是一件很费筹措的事情。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 教师的每月束脩已加到十二元,算增加了三倍。到年底的时候,父亲要清算我平 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背向 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 他拿起这根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得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 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处中 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
梁惠王”的“孟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 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我心里知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向 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地说着“打 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 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由现在看来,这样的教育方法真是野蛮之至!但是我不 敢怪我的母亲,因为那个时候就只有这样野蛮的教育法;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 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背完了半本“梁 惠王”,右手掌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 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在我额上吻了几 吻 【注】西席:西宾(古时主位在东,宾位在西)旧时家塾教师或幕友的代称 束脩(xiu):旧时送给老师的酬金 思考:不知同学们读了上面的文章是否被感动?感动你的是什么?什么叫 “心音共鸣”? 文章很感人,打动人的是那深深的母爱。深深的母爱打动了作者,也打动了 读者,这就叫“心音共鸣” 写触动人心灵的人和事,使读者和作者“心音共鸣”是记叙文所要达到的写 作效果。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本模块“表达 交流”部分的“心音共鸣—一写触动人心灵的人和事”。 二、合作探究 1.怎样才能抓到触动人心灵的人和事呢? 让学生阅读《父亲》,结合自己的写作体会,集体讨论,合作探究,互相交 流,最后师生共同归纳。 父亲 父亲是三天前的一个下午到家的。当时无人在家,他搁下背篓蹲在门口抽叶 子烟。楼上的张婆以为是盲流,呵斥他走开。我向父亲求证此事时,他像犯了错 的孩子,局促地搓着双手,目光游移,嗫嚅地说:“下次,我一定要穿周正点。” 家里不宽敞,我们把父亲和儿子安排在一间屋里。父亲进屋不久,我就听见 巴掌落在脸上的“啪”声。开门一看,儿子正大吵大闹:“你脏,你脏,不准你 亲我,滚出去!”我对儿子动了武,妻子对我怒目而视。父亲垂着手,呆呆地站 在一旁,这一夜很晚还听见父亲辗转反侧的声音
梁惠王”的“孟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 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我心里知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向 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地说着“打 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 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由现在看来,这样的教育方法真是野蛮之至!但是我不 敢怪我的母亲,因为那个时候就只有这样野蛮的教育法;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 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背完了半本“梁 惠王”,右手掌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 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在我额上吻了几 吻。 【注】西席:西宾(古时主位在东,宾位在西)旧时家塾教师或幕友的代称; 束脩(xiū):旧时送给老师的酬金。 思考:不知同学们读了上面的文章是否被感动?感动你的是什么?什么叫 “心音共鸣”? 文章很感人,打动人的是那深深的母爱。深深的母爱打动了作者,也打动了 读者,这就叫“心音共鸣”。 写触动人心灵的人和事,使读者和作者“心音共鸣”是记叙文所要达到的写 作效果。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本模块“表达 交流”部分的“心音共鸣——写触动人心灵的人和事”。 二、合作探究: 1.怎样才能抓到触动人心灵的人和事呢? 让学生阅读《父亲》,结合自己的写作体会,集体讨论,合作探究,互相交 流,最后师生共同归纳。 父 亲 父亲是三天前的一个下午到家的。当时无人在家,他搁下背篓蹲在门口抽叶 子烟。楼上的张婆以为是盲流,呵斥他走开。我向父亲求证此事时,他像犯了错 的孩子,局促地搓着双手,目光游移,嗫嚅地说:“下次,我一定要穿周正点。” 家里不宽敞,我们把父亲和儿子安排在一间屋里。父亲进屋不久,我就听见 巴掌落在脸上的“啪”声。开门一看,儿子正大吵大闹:“你脏,你脏,不准你 亲我,滚出去!”我对儿子动了武,妻子对我怒目而视。父亲垂着手,呆呆地站 在一旁,这一夜很晚还听见父亲辗转反侧的声音
次日早晨,妻用不友善的腔调对父亲交代:“茶几上有好烟,有烟缸,别抽 叶子烟,别乱抖烟灰。别动音响,别动气灶,别动冰箱,别动电视……”父亲谦 恭地说:“叫我动,我也动不来的。”中午我俩回来,看见满地的水,父亲正蹲 在地上,拿着抹布,手忙脚乱地擦地板。妻子一甩手进了卧室,“砰”地一声关 了门。父亲便立即又像做错了事一般,不知所措起来。下午下了一场小雨,下班 回来不见父亲。父亲回来时,湿漉漉的头发搭在皱纹堆砌的额头,松树皮一样的 手提着一个塑料袋。他鞋也没有脱就进了屋,妻子“哼”了一声,又进了卧室。 父亲说:“我去买东西了,不会买,也不知你们缺啥,就琢磨着买了这些。 蜂蜜治胃病,你记着,一早一晩都要喝一勺。她是用脑的人,核桃粉补脑。孙儿 胃口不好,瘦,就给他买了健脾糕,吃了开胃。” 父亲最后从贴身衣兜里拿出一个塑料袋,说:“这5000块钱是我卖鸡卖猪 攒的,都攒3年了。我用处不大,你拖家带口的用得着,拿着。我明天就回去了, 你有空就回来,看看你妈的坟,你爷的坟。没空回来,爸也不怪你,你们忙,单 位纪律严呢!”说完父亲笑了一笑,摸出叶子烟,正要点,可能想起了妻的交代 又揣了回去 父亲执意要走。怎么留也留不住,我决定叫一辆出租车送他回去。 生都没坐过小车的父亲不知怎么打开车门,他的手在车门上东摸西摸, 脸尴尬。我上前一步,弯下腰来,打开车门,待父亲坐进车,再为他关上车门。 父亲伸出头来,一脸的幸福,他说:“儿啊,爸算是村里最有福气的人了。”说 完,抬手抹着眼圈憨憨地笑着看我,我霎时百感交集。 活在世上,活在城里,活在官场,我在许多人面前弯过腰,为许多人开过车 门,但从没有为父亲弯过腰,开过车门。父亲是农民,我是干部,父亲是庄稼人, 我是城里人,父亲这辈子已无法超越我们的高度。但我们能有今天,全仰仗父亲 的奠基。父亲为我们弯了一辈子腰,吃了一辈子苦,操了一辈子心,人到老年依 然念念不忘为子孙分担忧愁。但我们呢?给了他那么多不敬,仅仅为他开一次车 门,就叫他心满意足,泪流满面。那一弯腰,对父亲来说,是一种孝道和良知, 对我来说,是向他及天下所有像他一样的父亲乞谅和深情致敬啊! 车越开越快,看着父亲离这个人情味淡漠的城市越来越远,忽然间有一种激 动让我心头一颤,禁不住泪水潸然而下 明确: (1.)培养感受生活的意识 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活水,作者之所以能写出感人的《父亲》,那是因为作者 他有一颗敏感的心。作者在为父亲关车门的一刹那,就捕捉到了写作的灵感。本 文之所以能感人,就是因为作者在为父亲关车门的一刹那父亲的言行打动了作 者。这就说明作者的心灵非常细腻。不经常写作,或不经常细致感受生活中的点 点滴滴的人的心灵往往是粗糙的,但我们写文章时就需要主动地去体味生活,努
次日早晨,妻用不友善的腔调对父亲交代:“茶几上有好烟,有烟缸,别抽 叶子烟,别乱抖烟灰。别动音响,别动气灶,别动冰箱,别动电视……”父亲谦 恭地说:“叫我动,我也动不来的。”中午我俩回来,看见满地的水,父亲正蹲 在地上,拿着抹布,手忙脚乱地擦地板。妻子一甩手进了卧室,“砰”地一声关 了门。父亲便立即又像做错了事一般,不知所措起来。下午下了一场小雨,下班 回来不见父亲。父亲回来时,湿漉漉的头发搭在皱纹堆砌的额头,松树皮一样的 手提着一个塑料袋。他鞋也没有脱就进了屋,妻子“哼”了一声,又进了卧室。 父亲说:“我去买东西了,不会买,也不知你们缺啥,就琢磨着买了这些。 蜂蜜治胃病,你记着,一早一晚都要喝一勺。她是用脑的人,核桃粉补脑。孙儿 胃口不好,瘦,就给他买了健脾糕,吃了开胃。” 父亲最后从贴身衣兜里拿出一个塑料袋,说:“这 5000 块钱是我卖鸡卖猪 攒的,都攒 3 年了。我用处不大,你拖家带口的用得着,拿着。我明天就回去了, 你有空就回来,看看你妈的坟,你爷的坟。没空回来,爸也不怪你,你们忙,单 位纪律严呢!”说完父亲笑了一笑,摸出叶子烟,正要点,可能想起了妻的交代, 又揣了回去。 父亲执意要走。怎么留也留不住,我决定叫一辆出租车送他回去。 一生都没坐过小车的父亲不知怎么打开车门,他的手在车门上东摸西摸,一 脸尴尬。我上前一步,弯下腰来,打开车门,待父亲坐进车,再为他关上车门。 父亲伸出头来,一脸的幸福,他说:“儿啊,爸算是村里最有福气的人了。”说 完,抬手抹着眼圈憨憨地笑着看我,我霎时百感交集。 活在世上,活在城里,活在官场,我在许多人面前弯过腰,为许多人开过车 门,但从没有为父亲弯过腰,开过车门。父亲是农民,我是干部,父亲是庄稼人, 我是城里人,父亲这辈子已无法超越我们的高度。但我们能有今天,全仰仗父亲 的奠基。父亲为我们弯了一辈子腰,吃了一辈子苦,操了一辈子心,人到老年依 然念念不忘为子孙分担忧愁。但我们呢?给了他那么多不敬,仅仅为他开一次车 门,就叫他心满意足,泪流满面。那一弯腰,对父亲来说,是一种孝道和良知, 对我来说,是向他及天下所有像他一样的父亲乞谅和深情致敬啊! 车越开越快,看着父亲离这个人情味淡漠的城市越来越远,忽然间有一种激 动让我心头一颤,禁不住泪水潸然而下…… 明确: (1.)培养感受生活的意识。 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活水,作者之所以能写出感人的《父亲》,那是因为作者 他有一颗敏感的心。作者在为父亲关车门的一刹那,就捕捉到了写作的灵感。本 文之所以能感人,就是因为作者在为父亲关车门的一刹那父亲的言行打动了作 者。这就说明作者的心灵非常细腻。不经常写作,或不经常细致感受生活中的点 点滴滴的人的心灵往往是粗糙的,但我们写文章时就需要主动地去体味生活,努
力使自己的心灵丰富、细腻起来,真切的感受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比如, 个善于观察、体味生活的人,当他因考试失败而一蹶不振却看到一个同样的失 败者向他微笑时,他就会感悟到“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以后不能从失败 的阴影中走出来,只有乐观的看待失败,失败才会转变为成功”这样的道理;当 他看到一个雨天,就会联想到“生活并不总是阳光灿烂”;同样,一阵和风, 次偶然的事件,都会使他对生活产生丰富的联想,进而激发他的创作欲望,从而 表达对生活丰富而真切的感受 例如:有一天,大街上两个人骑自行车相撞,引起了争吵,有两个同学 都从此经过,一个同学在日记中写道:“今日见两个人吵架,甚是无聊,其它无 事”。另一个同学则在高考中这样写道:“《圈》:早晨骑车上学的路上,密密 麻麻围了一群人,摆出了一个不很规则的圆圈。在圆心位置,站着两位同胞, 只手握着自行车把,另一只手指着对方大骂。原来是两位同胞撞了车子,引起 场口舌之战。其实,这是小事一桩,并没有什么争吵的价值,连班也不上了,围 成这不大不小的圈,更何况中国人常言‘寸金寸光阴’。这就是生活中的一个怪 圈。”前者认为无事可写,后者却由此看到中国人的两大弱点,一是因小失大 不珍惜时光;二是鲁迅先生批判过的看客,在中国仍然存在,围成一圈看热闹, 麻木愚昧的中国人啊!后一位同学有比较强的生活敏感,从细小的事件中看出实 质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精神,自然和社会中的智慧无处不在,“万物为吾师” 应当是不灭的真理。 (2)调动生活情趣,热爱生活 创作者总是怀着满腔的热情去生活,用爱来表现真、善、美,用憎来表现假 恶、丑。只有热爱生活,才能有意识地去观察、体味生活,并用自己笔去表现生 活,启发读者。比如作者在《父亲》一文中表现出自己对父亲深深的愧疚之情 从而唤醒读者孝敬父母的良知,这就是他热爱生活的表现。 (3)要抓住自己的独特感受 因为在座的大家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历史,共同的环境,共同的经 历,所以很多情况下,我们有着共同的感受。而写文章大家就要善于避开人们共 同的感受,抓住与众不同的感受写,才能写出与众不同的好文章来。比如说,形 容黑,多数人会说像墨一样,也有人说像夜一样,这样都可以,但难免人云亦云, 可是有人说:像盲人一样黑。这是一种非常独特,非常细腻的感觉,一下子就能 打动读者。比如《父亲》一文的最后一段就是作者的独特感受 老师总结: 通过上面两项内容的学习探讨,我们己经明白了记叙文的写作要求,即心音 共鸣一一写触动人心灵的人和事。要写触动人心灵的人和事先能抓住触动人心灵 的人和事。但抓住了触动人心灵的人和事,这只是事情的表象,要让你观察到的 表象打动读者,并获得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作用,还要对你所观察的表象进行深入 思考,提炼出对读者具有启迪和教育作用的深刻思想,也就是你的文章所要表达 的主题
力使自己的心灵丰富、细腻起来,真切的感受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比如, 一个善于观察、体味生活的人,当他因考试失败而一蹶不振却看到一个同样的失 败者向他微笑时,他就会感悟到“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以后不能从失败 的阴影中走出来,只有乐观的看待失败,失败才会转变为成功”这样的道理;当 他看到一个雨天,就会联想到“生活并不总是阳光灿烂”;同样,一阵和风,一 次偶然的事件,都会使他对生活产生丰富的联想,进而激发他的创作欲望,从而 表达对生活丰富而真切的感受。 例如:有一天,大街上两个人骑自行车相撞,引起了争吵,有两个同学 都从此经过,一个同学在日记中写道:“今日见两个人吵架,甚是无聊,其它无 事”。另一个同学则在高考中这样写道:“《圈》:早晨骑车上学的路上,密密 麻麻围了一群人,摆出了一个不很规则的圆圈。在圆心位置,站着两位同胞,一 只手握着自行车把,另一只手指着对方大骂。原来是两位同胞撞了车子,引起一 场口舌之战。其实,这是小事一桩,并没有什么争吵的价值,连班也不上了,围 成这不大不小的圈,更何况中国人常言‘寸金寸光阴’。这就是生活中的一个怪 圈。”前者认为无事可写,后者却由此看到中国人的两大弱点,一是因小失大, 不珍惜时光;二是鲁迅先生批判过的看客,在中国仍然存在,围成一圈看热闹, 麻木愚昧的中国人啊!后一位同学有比较强的生活敏感,从细小的事件中看出实 质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精神,自然和社会中的智慧无处不在,“万物为吾师”, 应当是不灭的真理。 (2)调动生活情趣,热爱生活。 创作者总是怀着满腔的热情去生活,用爱来表现真、善、美,用憎来表现假、 恶、丑。只有热爱生活,才能有意识地去观察、体味生活,并用自己笔去表现生 活,启发读者。比如作者在《父亲》一文中表现出自己对父亲深深的愧疚之情, 从而唤醒读者孝敬父母的良知,这就是他热爱生活的表现。 (3)要抓住自己的独特感受。 因为在座的大家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历史,共同的环境,共同的经 历,所以很多情况下,我们有着共同的感受。而写文章大家就要善于避开人们共 同的感受,抓住与众不同的感受写,才能写出与众不同的好文章来。比如说,形 容黑,多数人会说像墨一样,也有人说像夜一样,这样都可以,但难免人云亦云, 可是有人说:像盲人一样黑。这是一种非常独特,非常细腻的感觉,一下子就能 打动读者。比如《父亲》一文的最后一段就是作者的独特感受。 老师总结: 通过上面两项内容的学习探讨,我们已经明白了记叙文的写作要求,即心音 共鸣——写触动人心灵的人和事。要写触动人心灵的人和事先能抓住触动人心灵 的人和事。但抓住了触动人心灵的人和事,这只是事情的表象,要让你观察到的 表象打动读者,并获得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作用,还要对你所观察的表象进行深入 思考,提炼出对读者具有启迪和教育作用的深刻思想,也就是你的文章所要表达 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