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不可能像自然科学的学者们那样,可以在实验室中对“社会现 象”进行重复试验:我们说一种社会科学理论具有预测力,是指 该理论能解释某一现象为什么发生,指出这一现象更有可能或 者更少可能发生的条件,从而预期在同样的条件下更有可能或 者更少可能出现怎样的行为。但是,任何一种社会科学理论都 无法预测某种行为会在某个特定的时点发生:理论家不是预言 家,经济学家不可能准确预测到1929年大萧条的爆发时点,同 样,国际政治学家也无法预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时点。但 是,经济学可以通过对投资市场结构的观察与研究,告诉人们潜 在的经济危机可能会以什么样的趋势呈现,国际政治学家则可 以通过对大国关系的结构变迁研究,展示国际系统中可能的危 机与稳定。 认为好的理论一定也能很好地预测,那是对理论的神话。 同样,认为好的理论可以解释一切,那也是对理论的误解。那些 自称可以解释一切现象的理论是空的理论,表面上似平可以对 一切进行解释,实际上等于什么也解释不了。我们时常喜欢用 一种理论来解释各种国际现象,也喜欢用不同的理论来解释同 一现象,以发现哪种理论更有解释力量。其实,这种比较没有多 大的意义:任何理论都有其边界和限度,埋论的力度不是由它 能够解释越来越多的事实来判定的,而是在它设定的范围内,由 它对特定事实的解释程度决定的,也就是说,它要解释什么和不 解释什么,能够解释什么和不能够解释什么。 计多研究者喜欢用理论假设与现实世界的不一致性来指出 理论的缺陷、如果你在研究中假设“个人或者组织是理性的,像 经济人那样追求自己最满意的利益”,那么一些人可能就会列举 出无数的“现实”来指责这一假设存在的问题,比如“怎么解释非 营利组织的行为动机”、“1963年以来的40年中,中国派驻非洲 ·5
近2万人次的医疗人员救治了近两亿的病人这种现象怎么解释 呢”,如此等等。这是对理论假设又一极大误解。理论构造出的 是一个思想性的现实,但是不能说这就是我们体验的“现实”。 如果用现实的“现实”衡量理论构造的思想性“现实”,那么后者 永远不可能与现实世界合而为一或者逐一对应。理论是对现实 的概化,其概念和假设并不必然就是现实本身,有时甚至与现实 并不一致。政治现实主义在用“国家是理性的”这一假设开展他 们的分析时,就是在概化和抽象的意义上理解国家的,我们无法 也不能用现实中多样的国家来数落他们这么做有什么不对。从 理论建设的要求上讲,他们做出这样的假定符合科学研究的逻 辑。 二、结构现实主义要义 在《理论》一书中,华尔兹首先对流行的国际关系理论进行 了批判.其批判性工作集中干两点:一个是传统主义的理论从方 法论上说为什么不是一种国际政治的理论,另外一个是流行的 系统理论为什么不是国际政治的系统理论。在华尔兹看来,以 往的理论,包括经典现实主义这样的传统埋论,多多少少存在着 严重的还原主义问题,对国际政治现象提供了并不充分的解释。 所谓还原主义方法,就是“为了解释某一集团行为,从而对其组 成成员的心理进行研究的方法”6,在国际政治研究中这种方法 表现为通过研究个人、国家官僚及官僚机构来解释国际政治结 果。,换句话说,从个人一国家一国际系统三个层次上讲,认为战 争等国际现象的原因存在于个人或者国家层次上的,就是还原 主义的理论:还原主义理论着眼于单元或者国家层次,通过行 为者属性的差异来解释国际政治,华尔兹认为它充其量不过是 ·6·
一种外交政策或者国家的理论,不能够解释发生在系统层次的 国际政治现象。在国际层次上,不同的国家可以产生不同的或 者类似的结果,而类似的国家也可以造成不同的或者类似的结 果;还原主义理论为解释国际结果所提供的原因,可以导致不同 的国际结果,而还原主义所要解释的国际结果,却往往源于各种 不同的原因。这就使还原主义陷入困难的境地,当似乎是产生 国际结果的原因发生变化时,国际结果却依然如此,因而,此种 解释不牢靠,也不充分,从严格的理论意义上说,它是一种不成 功的国际政治理论。 在确立自已的系统理论之前,华尔兹还对自称为“系统理 论”但在华尔兹看来根本不是系统的理论进行了剖析。自称采 用了“系统的经验主义分析”的罗斯克兰斯,他的理论也不是系 统的,因为在他的“系统”理论中,组成部分导致了整体的变化, 因而仍然落入还原主义的俗套。曾经呼吁要在国际政治领域进 行哥白尼式革命,力主从系统层次角度分析国际政治的霍夫曼, 还是把单元层次的原因与系统层次的原因混杂在一起,并且在 很多情况下,前者还占据着支配地位。所谓的系统,最终被纳入 并服务于霍夫曼一直坚信不疑的“由内及外”的分析模式中。以 国际政治的系统理论面闻名的卡普兰,也没有能够把系统的特 性与系统的环境以及该系统的各组成分区别开来,导致其把 互动意义上的国家间关系也归为系统层次的因素。因此,卡普 兰的系统理论,与其说是一种国际政治理论,不如说是一种分类 法。 仅仅通过对国家内部特性的观察,是理解不了国际政治的。 国际政治中一再重复的行为证明“低”层次理论解释能力的不足 与失败。华尔兹的目的是要建立一种国际政治的理论。在华尔 兹看来,作为社会科学的国际政治研究,首先需要处理的是国际 7·
政治系统中集体的行为而非个体的行为,一种国际政治的理论, 其目的应该在于解释为什么即使个体行为随着时间改变,而在 系统中的行为却如此有规律。而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抛弃从 国家层次入手的幻想。 在第四章到第六章里,华尔兹逐步确立了自己的系统理论。 华尔兹系统理论的两个关键要素是系统的结构和互动的单元。 结构定义的第一个重要原则是系统内各部分的排列原则。国际 政治系统中单元的排列原则是分权的、无政府的。无政府状态 是国际政治经久未变的特性。只要彼此竞争的单元无法将无政 府的国际政治舞台转变为类似国内社会的等级制,国际政治的 本质就始终没有变化。第二个重要原则是,结构不能够根据单 元的功能来定义,因为国家的功能是相似的,但是可以根据单元 能力的大小来定义结构。互动单元的能力变化,会导致系统的 变化。 这就是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的要义所在。结构概念在该理 论中占据中心位置。结构存在于系统之中,而系统也因结构才 得以成其为系统,两者不可或缺。以中国人熟悉的扑克牌中的 升级游戏结构为例子。设想升级游戏中的规则为一种结构。参 与游戏的人不分男女老少愚钝善恶,作为一个理性人,其属性是 相同的,在这种规则结构下,他们都是按照自己的理性来出牌 的,根据规则,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算计预期对方的行为, 因而做出自己的合理行为。个人会有算计能力的高低之分,但 是大体来说,其行为可以根据设定的规则结构来解释,或者说, 其行为是由结构决定的,而不是由年龄、性别因素央定的。在国 际政治中,行为体的行为随着结构的变化而变化,而不是根据自 己属性的变化而变化,结构是系统中一系列约束条件,通过奖 赏某些行为或者惩罚其他行为来实现选择。结构是原因,可以 ·8·
确定单元的形态,并最终使单元的运转产生某种性质相同的结 果。在《理论》一书中,结构“刚性”对单元来说有两层功能性的 含义:一是通过社会化进程限制和形塑行为者的行为,一个是通 过竞争来调节单元之间的秩序。7在既定结构长久不变的条件 下,社会化和竞争会促使单元的属性和行为具有相似性。 在《理论》一书的最后三章,华尔兹把他的结构理论运用到 军事、经济和国际事务管理中。在对不同的结构比较中,华尔兹 列数了两极结构在维护国际稳定上为什么优于多极结构。总的 来说,华尔兹从国际政治的无政府性和国家是理性的假定出发, 力图在系统层次上解释国家行为的规律性,以使其理论与传统 的现实主义区别开来。无论从理论建构的科学性,还是论证的 逻辑性和条理性上看,结构现实主义都要比经典现实主义,也比 当今任何一种国际政治理论更接近理论的要求。正如基欧汉所 评价的:“华尔兹理论的过人之处,不在于他倡议了一种新的理 论研究或理论思考路线,而在于他努力将政治现实主义体系化, 使之成为一种严谨的、演绎性的国际政治体系理论。”8比起经 典现实主义,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要更加简练、清晰,因而也 更容易经受住来自不同学派的批判。 三、对结构现实主义的批判 学者好以找出别人理论的缺陷为己功。二十多年来,对《理 论》一书的批判如同对它的赞誉一样多。有的学者指责该书忽 视了国家特性因素,没有把国际关系与国内政治分析结合起来; 有的学者认为结构现实主义没有顾及国际政治中规范性制度的 含义,《理论》阐述的结构是物质结构而不是规范结构;有的学者 认为《理论》不能够解释国际系统中的变化,充其量只是一种静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