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高一单元练习(四) 语文学科 撰稿:黄冈谢洪浠 第四单元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慰藉(jie)愤懑(man) 不恤(x心) 侥(jiao)幸 B.夙(s)愿 棱(11ng)角 房檩(In) 怅( chang)望 C.亵渎( xie du)饿殍(fu) 蜿(wan)蜒 深邃(sui) D.窒(zhi)息蹉(cu6)跌 戕( qiang)害 特赦(she)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搀扶 篾视 咀咒 必恭必敬 B.重浊 乖巧 阻绕 安分守已 C.侮蔑 奚落 悬揣 刨根问底 D.喧闹 烦燥 搬迁 逆来顺受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不恤(吝惜) 苦思冥想(深沉) 杀一儆百(警戒) B.质铺(典当) 不名一钱(占有) 弥天大罪(欺骗) C.内疚(忧苦) 荡然无存(空旷的样子) 戕害(杀害) D.蹉跌(失足的样子)死有余辜(无辜) 行述(形状)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归根到底他是对了,”人们说道:“他对了,守旧老人错了 这二位同声说:“叫他认错?门儿也没有!忍着吧!一一‘穷忍着,富耐着,睡 不着眯着’!” 或是鸟友,不约而同,各晃着鸟笼,到天坛城根、玉渊潭去“会鸟”,此外,“各 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D.“但愿不幸的人,看到一个与他同样不幸的遭难者,不顾自然的阻碍,竭尽所 能的成为一个不愧为人的人,而能借以自慰 5.下列成语的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是圣诞之夜,无法回家的同学聚在一起,又唱又跳,享受天伦之乐 B.今天,张敏迟到了,被班主任批评了一顿,她想辩解又不敢,只好逆来顺受 C.各处主仆等多半都因日长神倦,宝玉背着手,到一处,一处鸦雀无声 D.碰见刘祥,我好不尴尬,这时吴明走过来问我借书,我趁机走开,这才转危为安 6.对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新生》的出版之期接近了,但最先就隐去了若干担当文字的人,接着又逃走
1 1 2006 年高一单元练习(四) 语文学科 撰稿:黄冈 谢洪浠 第四单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 . 慰 藉.( j iè) 愤 懑.( mán) 不 恤.( x ù ) 侥.( j i ǎ o ) 幸 B.夙.(sù)愿 棱.(lín g)角 房 檩.( l ǐ n ) 怅.(chàng)望 C.亵渎..(xiè dú) 饿殍.(.fú) 蜿.( w ā n ) 蜒 深 邃.( s u ì ) D.窒.(z hì)息 蹉.(c uō)跌 戕.(qiāng)害 特 赦.( s hè)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搀扶 篾视 咀咒 必恭必敬 B.重浊 乖巧 阻绕 安分守已 C.侮蔑 奚落 悬揣 刨根问底 D.喧闹 烦燥 搬迁 逆来顺受 3.下列词语 中加点 字解释 无误的 一项是 ( ) A.不恤.(吝惜) 苦思冥.想(深 沉) 杀一儆.百(警戒) B.质.铺(典当) 不名.一钱(占 有) 弥.天大罪(欺骗) C.内疚.(忧苦) 荡然..无存(空旷的样子) 戕.害 ( 杀 害 ) D.蹉.跌(失足的样子) 死有余辜.(无辜) 行 述. .( 形 状 )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归根到底他是对了,”人们说道:“他对了,守旧老人错了……” B.这二位同声说:“叫他认错?门儿也没有!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 不着眯着’!” C.或是鸟友,不约而同,各晃着鸟笼,到天坛城根、玉渊潭去“会鸟”,此外,“各 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D.“但愿不幸的人,看到一个与他同样不幸的遭难者,不顾自然的阻碍,竭尽所 能的成为一个不愧为人的人,而能借以自慰。” 5.下列成语的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今天是圣诞之夜,无法回家的同学聚在一起,又唱又跳,享受 天伦之乐 ....。 B.今天,张敏迟到了,被班主任批评了一顿,她想辩解又不敢,只好 逆来顺受 ....。 C.各处主仆等多半都因日长神倦,宝玉背着手,到一处,一处 鸦雀无声 ....。 D.碰见刘祥,我好不尴尬,这时吴明走过来问我借书,我趁机走开,这才转危为安 ....。 6.对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新生》的出版之期接近了,但最先就隐去了若干担当文字的人,接着又逃走
了资本,结果只剩下不名一钱的三个人 ②“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 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人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③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④或是悲惨的命运,把他们的灵魂在肉体与精神的苦难中磨折,在贫穷与疾病的铁 砧上锻炼。 A.拟人比喻讳饰比喻B.借代讳饰比喻拟人 C.比喻比喻夸张借代D.夸张比拟讳饰比喻 7.“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 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 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这个句子的意思有以下四种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虽然确信“铁屋子”万难破毁,但还是坚信将来革命必胜 B.表明鲁迅坚信希望在于将来,反映鲁迅对于将来革命必胜的信念 C.鲁迅坚信“铁屋子”万难破毁,但也不好拂朋友的情面,答应写稿 D.鲁迅虽然确信“铁屋子”万难破毁,但还是接受了朋友的看法,希望将来必有破 毁“铁屋子”的可能 8.作者在文中说“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 笔,……”这“不恤用了曲笔”的原因是 A.既然是呐喊,则当然是听将令的了 B.主将不主张消极,自己也不愿将寂寞传染给青年 C.为了让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不惮于前驱 D.无暇顾及自己的作品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①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 都已经很残破,有的地基柱甚至已经下沉,只有多半截露在地面上。有些四合院门外还 保存已失原形的栓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有打不上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 角的石头棋盘,供人凭吊。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②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 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 9.依次填入第②段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A.或许因为如果就 B.甚至但是也许还 C.或许但是如果就 D.甚至因为也许还 10.第②段中“看着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一句,表明本文() A.是为摄影艺术集写的序。 B.是介绍已没落的北京胡同的 C.是介绍将消失的北京文化的 D.是观看美术展览写的感想。 11.这两段文字中,作者所流露的情感是 A.怀念凭吊依依不舍B.留恋伤感但无可奈何
2 2 了资本,结果只剩下不名一钱的三个人。 ②“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 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人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③3月1 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④或是悲惨的命运,把他们的灵魂在肉体与精神的苦难中磨折,在贫穷与疾病的铁 砧上锻炼。 A.拟人 比喻 讳饰 比喻 B.借代 讳饰 比喻 拟人 C.比喻 比喻 夸张 借代 D.夸张 比拟 讳饰 比喻 7.“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 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 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这个句子的意思有以下四种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虽然确信“铁屋子”万难破毁,但还是坚信将来革命必胜。 B.表明鲁迅坚信希望在于将来,反映鲁迅对于将来革命必胜的信念。 C.鲁迅坚信“铁屋子”万难破毁,但也不好拂朋友的情面,答应写稿。 D.鲁迅虽然确信“铁屋子”万难破毁,但还是接受了朋友的看法,希望将来必有破 毁“铁屋子”的可能。 8. 作者在文中说“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 笔,……”这“不恤用了曲笔”的原因是 ( ) A. 既然是呐喊,则当然是听将令的了 B.主将不主张消极,自己也不愿将寂寞传染给青年。 C.为了让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不惮于前驱。 D.无暇顾及自己的作品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①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 都已经很残破,有的地基柱甚至已经下沉,只有多半截露在地面上。有些四合院门外还 保存已失原形的栓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有打不上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 角的石头棋盘,供人凭吊。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②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 有些伤感。 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 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 9.依次填入第②段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A.或许 因为 如果 就 B.甚至 但是 也许 还 C.或许 但是 如果 就 D.甚至 因为 也许 还 10.第②段中“看着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一句,表明本文( ) A.是为摄影艺术集写的序。 B.是介绍已没落的北京胡同的。 C.是介绍将消失的北京文化的。 D.是观看美术展览写的感想。 11.这两段文字中,作者所流露的情感是 ( ) A.怀念 凭吊 依依不舍 B.留恋 伤感 但无可奈何
C.同情凭吊无限惋惜 D.怀旧伤感但不抱残守缺 12.下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连用三个“人们”,在语言表达上的作用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他停住了,人群里发出一声恐怖的吼叫。 “亵渎,这是对神圣的亵渎。”守旧老人叫喊着,“给他的罪行以应有的惩罚吧!他已经丧 失理智,胆敢嘲弄一千年前定下的律法。他死有余辜! 人们举起了沉重的石块 人们杀死了这个漫游者。 人们把他的尸体扔到山崖脚下,借以警告敢于伓疑祖先智慧的人,杀一儆百 A.构成了一组排比,表达了一种深沉复杂的感情 B.意在更加突出“人们”的愚昧和无知。 C.意在暗示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 D.表达了人们对守旧老人的敬重和对漫游者的愤恨 13.下面对《名人传》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倘使我们太弱,就把我们的头枕在他们的膝上休息一会”的含义是:阅读《名 人传》,可以从他们的事迹中得到慰藉,可以调整我们的心绪 B.罗曼·罗兰把“名人”的“首席”给予贝多芬,其理由是贝多芬承受生命的能 力最强,一生创作的优美曲调最多,给人们的震撼力最大 作者写作名人传,着重点在表现他们真实的生命,真实的人生。 D.作者写作名人传的目的是让人们从“名人” “英雄”与命运搏斗的事迹中 得到为了正义与自由而奋力抗争的鼓舞。 14.下列各句中均有活用现象,对其活用现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③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④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A.①②句活用现象相同,其它句各不相同。 ②④句活用现象相同,其它句各不相同。 ①②③④句各不相同 ②④句活用现象相同,只有③句不同 15.下列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而 B焉 则知明而存无过矣 积土赢山,风雨兴焉 蚓无爪牙之利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于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6.下列加点词语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B.吾尝终日而思矣 C.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3 3 C.同情 凭吊 无限惋惜 D.怀旧 伤感 但不抱残守缺 12.下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连用三个“人们”,在语言表达上的作用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他停住了,人群里发出一声恐怖的吼叫。 “亵渎,这是对神圣的亵渎。”守旧老人叫喊着,“给他的罪行以应有的惩罚吧!他已经丧 失理智,胆敢嘲弄一千年前定下的律法。他死有余辜!” 人们举起了沉重的石块。 人们杀死了这个漫游者。 人们把他的尸体扔到山崖脚下,借以警告敢于怀疑祖先智慧的人,杀一儆百。 A.构成了一组排比,表达了一种深沉复杂的感情。 B.意在更加突出“人们”的愚昧和无知。 C.意在暗示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 D.表达了人们对守旧老人的敬重和对漫游者的愤恨。 13.下面对《名人传》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倘使我们太弱,就把我们的头枕在他们的膝上休息一会”的含义是:阅读《名 人传》,可以从他们的事迹中得到慰藉,可以调整我们的心绪。 B.罗曼·罗兰把“名人”的“首席”给予贝多芬,其理由是贝多芬承受生命的能 力最强,一生创作的优美曲调最多,给人们的震撼力最大。 C.作者写作名人传,着重点在表现他们真实的生命,真实的人生。 D.作者写作名人传的目的是让人们从“名人”——“英雄”与命运搏斗的事迹中 得到为了正义与自由而奋力抗争的鼓舞。 14.下列各句中均有活用现象,对其活用现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③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④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A.①②句活用现象相同,其它句各不相同。 B.②④句活用现象相同,其它句各不相同。 C.①②③④句各不相同。 D.②④句活用现象相同,只有③句不同。 15.下列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A .而 B .焉 则知明而.存无过矣 积土赢山,风雨兴焉. 蚓无爪牙之.利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之 D.于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6.下列加点词语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B.吾尝终日..而思矣 C.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17.默写 (1)锲而舍之, 锲而不舍, (2)君子生非异也,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18.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19.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的《劝学》首句“学不可以已”是全文中心论点,其余各段从学习意义 作用、方法及态度上论证中心论点,论证方法多样,有例证法、引证法、喻证 法等等 B.《劝学》在文体演进上,和《论语》、《孟子》有相似之处,都采取问答式来阐 明观点。 C.庄子的《秋水》,借寓言故事,正反设喻,前后对比,旨在告诉我们人在取得 成绩的情况下,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D.《劝学》文章结构严谨,论证时针线尤其绵密,语言骈散相间,既严整齐肃又 自由活泼,多用比喻,处处精警,启人心智 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日:"其材可将五百乘。”公日:“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 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予思日:“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 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 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日:“谨受教矣! 卫侯言计非是,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子思日:“"以吾观卫,所谓‘君不君,臣不 臣’者也。”公丘懿子日:“何乃若是?”子思日:"“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事是而臧之 犹却众谋,况和非以长恶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 阿谀求容,谄莫甚焉,君暗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不与也。若此不已,国无类矣! (《资治通鉴,周纪一》) 20.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 赋:征收赋税。 B.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 臧:以为善。 C.人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已,暗莫甚焉暗:黑暗。 D.以二卵而弃干城之将 干城:盾牌和城墙,这里喻“捍卫者”。 2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活用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 B.事是而臧之,犹却众谋 C.况和非以长恶乎 D.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22.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4 4 17.默写。 ⑴锲而舍之, ;锲而不舍, 。 ⑵君子生非异也, 。 ⑶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18.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19.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的《劝学》首句“学不可以已”是全文中心论点,其余各段从学习意义、 作用、方法及态度上论证中心论点,论证方法多样,有例证法、引证法、喻证 法等等。 B.《劝学》在文体演进上,和《论语》、《孟子》有相似之处,都采取问答式来阐 明观点。 C.庄子的《秋水》,借寓言故事,正反设喻,前后对比,旨在告诉我们人在取得 成绩的情况下,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D.《劝学》文章结构严谨,论证时针线尤其绵密,语言骈散相间,既严整齐肃又 自由活泼,多用比喻,处处精警,启人心智。 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日:“其材可将五百乘。”公日:“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 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予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 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 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日:“谨受教矣!” 卫侯言计非是,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子思日:“以吾观卫,所谓‘君不君,臣不 臣’者也。”公丘懿子日:“何乃若是?”子思日:“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事是而臧之, 犹却众谋,况和非以长恶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 阿谀求容,谄莫甚焉,君暗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不与也。若此不已,国无类矣!” (《资治通鉴·周纪一》) 20.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 赋:征收赋税。 B.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 臧:以为善。 C.人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已, 暗.莫甚焉 暗:黑暗。 D.以二卵而弃干.城之将 干城:盾牌和城墙,这里喻“捍卫者”。 2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活用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 ) A.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 B.事是而臧之,犹却.众谋 C.况和非以长.恶乎 D.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22.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 )
A.以吾观卫,所谓“君不君,臣不臣”者也一一依我看,卫国正是古人说的“国 君不做国君,大臣不做大臣”的国家。 B.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一一所以合抱粗的杞树梓树虽然有几尺长 的地方腐烂了,好的木匠也是不会抛弃它的 C.卫侯言计非是,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一一卫侯说话爱计较是非,可是群臣附和 的话语像是从一张嘴里说出来的。 D.若此不已,国无类矣一一如果像这样下去不停止,国家将不伦不类了。 23.下列说法与子思的意见不完全符合的是 A.用人要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B.国君要明察是非,不听谄言 C.对不察是非、不明事理、高高在上的君臣,百姓是不会赞成的。 D.不能妄自尊大,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题目。 跨越百年的美丽 1852年,斯佗夫人写了一本《汤姆叔叔的小屋》导致了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林 肯说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解放黑奴的大革命。比斯佗夫人约晚50年,居里夫人发 现了镭,也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革命—一科学革命。它直接导致了后来卢瑟夫对原 子结构的探秘,导致了原子弹的爆炸,导致了原子时代的到来。更重要的是这项发现的 哲学意义。哲学家说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西方哲人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公元1082年东方哲人苏东坡在赤壁望月长叹:"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 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现在,居里夫人证明镭便是这样“不 能以一瞬”而存在的物质,它会自己不停地发光,放热,放出射线,能灼伤人的皮扶 能穿透黑纸使胶片感光,能使空气导电,它刹那间是自己又不是自己。哲理就渗透在每 个原子的毛孔里。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 的发现。她也在不停地变化着,当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 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她逐渐变得眼花耳呜,苍白乏力。而皮埃尔不 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沉重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 是默默地工作。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 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理,她变 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她得到了永恒。“长恨春归无 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就像化学的转换反应一样,她的青春美丽已换位到了科学教 科书里,换位到了人类文化的史册里 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那一刻起就流传于世,迄今已经百年,这是她用全部的 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 特别是两次诺贝尔奖。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 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
5 5 A.以吾观卫,所谓“君不君,臣不臣”者也——依我看,卫国正是古人说的“国 君不做国君,大臣不做大臣”的国家。 B.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所以合抱粗的杞树梓树虽然有几尺长 的地方腐烂了,好的木匠也是不会抛弃它的。 C.卫侯言计非是,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卫侯说话爱计较是非,可是群臣附和 的话语像是从一张嘴里说出来的。 D.若此不已,国无类矣——如果像这样下去不停止,国家将不伦不类了。 23.下列说法与子思的意见不完全符合的是 ( ) A.用人要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B.国君要明察是非,不听谄言。 C.对不察是非、不明事理、高高在上的君臣,百姓是不会赞成的。 D.不能妄自尊大,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题目。 跨越百年的美丽 梁 衡 1852年,斯佗夫人写了一本《汤姆叔叔的小屋》导致了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林 肯说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解放黑奴的大革命。比斯佗夫人约晚50年,居里夫人发 现了镭,也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革命——科学革命。它直接导致了后来卢瑟夫对原 子结构的探秘,导致了原子弹的爆炸,导致了原子时代的到来。更重要的是这项发现的 哲学意义。哲学家说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西方哲人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公元1082年东方哲人苏东坡在赤壁望月长叹:“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 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现在,居里夫人证明镭便是这样“不 能以一瞬”而存在的物质,它会自己不停地发光,放热,放出射线,能灼伤人的皮扶, 能穿透黑纸使胶片感光,能使空气导电,它刹那间是自己又不是自己。哲理就渗透在每 个原子的毛孔里。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 的发现。她也在不停地变化着,当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 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她逐渐变得眼花耳鸣,苍白乏力。而皮埃尔不 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沉重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 是默默地工作。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 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理,她变 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她得到了永恒。“长恨春归无 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就像化学的转换反应一样,她的青春美丽已换位到了科学教 科书里,换位到了人类文化的史册里。 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那一刻起就流传于世,迄今已经百年,这是她用全部的 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 特别是两次诺贝尔奖。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 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