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5156edu.com 2006上海市部分区县高三语文调研测试卷 (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006.4 (一)、阅读(8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18分) ①作为“人”学的儒学,要树立起以“仁”为至德的理想人格的标准,引导每个人追求 成为一个理想的人,必然要有这样一个前提:每个人都具有独立的人格价值。那么,儒学是 否肯定独立的人格价值的存在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而且可以说,整个儒学体系就表现为 一个以人的价值为中心的仁学体系。只是儒家所理解的人的价值,主要是指道德价值,把道 德价值看成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因此,他们对“人”的一切认识都是从人类所特有的 道德现象着眼的,理想人格的设计与塑造也就成了完美的道德人的追求。 ②在夏商西周时代,上帝宗教神学占有绝对统治地位,犹如西方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占统 治地位一样。人们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看成是上帝意志的产物,神 支配着每一个人的命运。在这种观念的统治下,除了虚幻的“神”的价值,根本谈不上任何 个人的地位与价值。至孔孟所处的春秋战国时代,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关系的大 变革,人的思想观念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并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们在对自身力量的反思中开 始发现自己的价值,提出了神“依人而行”、“吉凶由人”等观念。从孔子开始,则完全把 视线由天神转向了人自身,孔子充分肯定了独立人格的存在,相信每个人都可以依靠自己的 力量来成就自己的仁德。这一肯定确定了儒家在认识人格问题上的基本立场 ③儒家独立人格的觉醒,首先表现在“志”的问题上。孔子说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 不可夺志也。”在孔子看来,“仁”的境界并非深远莫测、高不可攀,而是人人都有能力达到 的,“匹夫”之“志”不可夺,“志”即是每个人的价值之所在,只要能“立志”“行志”、 “守志”,对个人意志有坚毅的执著,便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而达到理想人格的标准,亦即达 到“仁”的境界。孟子也和孔子一样主张“尚志”,并解释“尚志”即是行仁义,他认为人 人都有自己的价值,都有行仁德的能力,即所谓“人人有贵于己者”。总之,在儒家的人生 哲学中,道德人格的追求,突出体现在立志上,有志则成,无志则废,个人的志向是比生命 更重要的,必要时应该不借以死来捍卫自己的独立人格。从孔孟到以后的历代儒者都要求“志 士仁人”做到:“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应该说是一种强烈推崇个性的道德理想 ④儒家的“志”,当然有阶级的内容,但是,一方面,这种舍生取义的道德操守在历史 上成了无数志士仁人献身精神和牺牲精神的支柱,直到现在仍积淀在炎黄子孙的思想意识 中,因而它实际上已经超越了阶级的局限而成为我们民族的优良品质。另一方面,儒家强烈 推崇现实人格力量的观念,不仅与佛、口两教相比具有入世的积极进取性;而且与口家抹 杀个人意志,要求臣民绝对服从君主,惟君主能独断专行的主张比较,也要有价值得多,它 表明儒学确有反专制独裁的民主主义、理性主义色彩。儒家诸子,尤其是孔孟,在其一生的 奋斗中,也确实具有卑视杈贵与王侯的大丈夫气概,表现出髙贵、不卑的品格和昂杨的个人 尊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值得称道的道德操守。 ⑤儒家独立人格的觉醒,还表现在他们对个人道德选择自主性的充分肯定上。一方面, 在道德追求上,人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虽然孟子主性善,荀子主性恶;性善论把仁义礼智 四德看作是天赋的,性恶论则把它看作是后天扬善抑恶的结果。但他们最终的结论却是一致 的,即不管人的地位贵贱尊卑,都有向善的能力,经过一番修养的功夫都能成为象尧舜这样 的圣人。另一方面,儒家虽然并不否认人在社会中的等级差别,而且儒家社会政治理论也以 维护这种等级秩序为目的。但是,在道德上,儒学更强调人的自主性、主动性,认为人的善 恶差别,其主要责任在于自身。一个人成长的好坏,就在于他本人的选择。君主择恶,可能 成为祸国殃民的独夫民贼:庶民百姓择善,也可能成圣成仁。这种道德选择、道德修养上人 人平等的观念,在启迪个人自我独立意识和人格发展的同时,另一个积极的结果,便是在一 定程度上冲淡以至否定了政治上的尊卑贵贱差别
www.5156edu.com www.5156edu.com 1 2006 上海市部分区县高三语文调研测试卷 (完卷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2006.4 (一)、阅 读 (8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 题。(18 分) ①作为“人”学的儒学,要树立起以“仁”为至德的理想人格的标准,引导每个人追求 成为一个理想的人,必然要有这样一个前提:每个人都具有独立的人格价值。那么,儒学是 否肯定独立的人格价值的存在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而且可以说,整个儒学体系就表现为 一个以人的价值为中心的仁学体系。只是儒家所理解的人的价值,主要是指道德价值,把道 德价值看成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因此,他们对“人”的一切认识都是从人类所特有的 道德现象着眼的,理想人格的设计与塑造也就成了完美的道德人的追求。 ②在夏商西周时代,上帝宗教神学占有绝对统治地位,犹如西方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占统 治地位一样。人们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看成是上帝意志的产物,神 支配着每一个人的命运。在这种观念的统治下,除了虚幻的“神”的价值,根本谈不上任何 个人的地位与价值。至孔孟所处的春秋战国时代,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关系的大 变革,人的思想观念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并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们在对自身力量的反思中开 始发现自己的价值,提出了神“依人而行”、 “吉凶由人”等观念。从孔子开始,则完全把 视线由天神转向了人自身,孔子充分肯定了独立人格的存在,相信每个人都可以依靠自己的 力量来成就自己的仁德。这一肯定确定了儒家在认识人格问题上的基本立场。 ③儒家独立人格的觉醒,首先表现在“志”的问题上。孔子说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 不可夺志也。”在孔子看来,“仁”的境界并非深远莫测、高不可攀,而是人人都有能力达到 的,“匹夫”之“志”不可夺,“志”即是每个人的价值之所在,只要能“立志”、“行志”、 “守志”,对个人意志有坚毅的执著,便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而达到理想人格的标准,亦即达 到“仁”的境界。孟子也和孔子一样主张“尚志”,并解释“尚志”即是行仁义,他认为人 人都有自己的价值,都有行仁德的能力,即所谓“人人有贵于己者”。总之,在儒家的人生 哲学中,道德人格的追求,突出体现在立志上,有志则成,无志则废,个人的志向是比生命 更重要的,必要时应该不惜以死来捍卫自己的独立人格。从孔孟到以后的历代儒者都要求“志 士仁人”做到:“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应该说是一种强烈推崇个性的道德理想。 ④儒家的“志”,当然有阶级的内容,但是,一方面,这种舍生取义的道德操守在历史 上成了无数志士仁人献身精神和牺牲精神的支柱,直到现在仍积淀在炎黄子孙的思想意识 中,因而它实际上已经超越了阶级的局限而成为我们民族的优良品质。另一方面,儒家强烈 推崇现实人格力量的观念,不仅与佛、□两教相比具有入世的积极进取性;而且与□家抹 杀个人意志,要求臣民绝对服从君主,惟君主能独断专行的主张比较,也要有价值得多,它 表明儒学确有反专制独裁的民主主义、理性主义色彩。儒家诸子,尤其是孔孟,在其一生的 奋斗中,也确实具有卑视权贵与王侯的大丈夫气概,表现出高贵、不卑的品格和昂扬的个人 尊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值得称道的道德操守。 ⑤儒家独立人格的觉醒,还表现在他们对个人道德选择自主性的充分肯定上。一方面, 在道德追求上,人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虽然孟子主性善,荀子主性恶;性善论把仁义礼智 四德看作是天赋的,性恶论则把它看作是后天扬善抑恶的结果。但他们最终的结论却是一致 的,即不管人的地位贵贱尊卑,都有向善的能力,经过一番修养的功夫都能成为象尧舜这样 的圣人。另一方面,儒家虽然并不否认人在社会中的等级差别,而且儒家社会政治理论也以 维护这种等级秩序为目的。但是,在道德上,儒学更强调人的自主性、主动性,认为人的善 恶差别,其主要责任在于自身。一个人成长的好坏,就在于他本人的选择。君主择恶,可能 成为祸国殃民的独夫民贼;庶民百姓择善,也可能成圣成仁。这种道德选择、道德修养上人 人平等的观念,在启迪个人自我独立意识和人格发展的同时,另一个积极的结果,便是在一 定程度上冲淡以至否定了政治上的尊卑贵贱差别
ww.5156edu con ⑥不过,我们说儒家肯定了人的独立人格价值的存在,只是就其与西周以来的神权至上 和封建制度下的君权至上相比,肯定其历史的进步意义与理论价值。就儒学本身来说,对人 的认识还远非是科学的、全面的。除了上述的考察以外,至少还应该看到:第一,儒学的人 格价值论不同于西方近代意义上的人权、个性解放的思想。因为它并非绝对地以个人为本位, 以自我为中心,而是主张由自我出发,推己及人,人我并重的。因此,儒家在肯定个人的价 值和权力的同时,又强调群体的价值和个人的义务,强调个体对群体、对社会的顺应和协调, 这是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要求相适应的。第二,儒学有片面夸大人的道德价值,把道德价 值当作人全部的价值内涵的倾向,忽视了知识、技术、审美价值作为人的价值的意义。所以 它以道德为社会一切生活与政治经济活动的基础,主张用道德手段来调整一切社会关系和治 理全部社会生活。这一传统无疑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消极的作用。(选自《儒学精华》) 1、根据文意理解,完成第④段方格处的填空。(2分) 2、儒家主要从两大方面体现着对独立人格价值的肯定:(2分) (1) (2) 3、第⑤段里划线的“天赋”在文中的含义是_ 文章举性善论 性恶论主要是为了论说 这一观 点。(3分) 4、从历史的角度看,文章认为儒家对人格问题认识的进步意义主要在于:() (3分) A.独立人格的觉醒,使个人道德选择的自主性得到了肯定。 B.独立人格的觉醒,冲淡以至否定了政治上的尊卑贵贱差别 C.肯定了独立人格价值的存在,突破了神权与君权至上的观念。 D.肯定了独立人格价值的存在,实现了对完美的道德人的追求。 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儒学的理想人格标准是使毎个人都具有独立的人格价值。 B.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开始否定神的价值,肯定独立人格的存在。 C.儒家对人格力量的推崇,也体现着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反抗。 D.儒家学者十分强调独立人格的追求与立志的密切关系 6、第④段划线处谈到了“卑视权贵与王侯的大丈夫气概”的道德操守,请结合 一位古人的事例(孔孟除外)谈谈你对这种道德操守的理解。(5分) 、阅读下面的文 章,完成7——12题。(20分) 芦苇 ①那些草从黑色的泥地里长出来,它们和地下的根一样,也是一节一节的,它们有着竹 子一样修长的叶子,但是我的祖先却叫它们芦苇。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父亲告诉我,芦苇 到秋天的时候,就开一大团一大团的白花,冬天的时候死去,第二年春天再活过来;而竹子 不开花,竹子一开花就永远地死去了,再活不过来。 ②我的故乡遍布这种叫芦苇的植物,它们成片成片地生长在村庄的周围,跟着一条叫蒲 苇河的河流曲折蜿蜒,长成一大片茂密的芦苇荡 ③这些植物的年纪比我祖父还大,我的祖先还没有来的时候它们就已经在这儿生长了 WwV
www.5156edu.com www.5156edu.com 2 ⑥不过,我们说儒家肯定了人的独立人格价值的存在,只是就其与西周以来的神权至上 和封建制度下的君权至上相比,肯定其历史的进步意义与理论价值。就儒学本身来说,对人 的认识还远非是科学的、全面的。除了上述的考察以外,至少还应该看到:第一,儒学的人 格价值论不同于西方近代意义上的人权、个性解放的思想。因为它并非绝对地以个人为本位, 以自我为中心,而是主张由自我出发,推己及人,人我并重的。因此,儒家在肯定个人的价 值和权力的同时,又强调群体的价值和个人的义务,强调个体对群体、对社会的顺应和协调, 这是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要求相适应的。第二,儒学有片面夸大人的道德价值,把道德价 值当作人全部的价值内涵的倾向,忽视了知识、技术、审美价值作为人的价值的意义。所以, 它以道德为社会一切生活与政治经济活动的基础,主张用道德手段来调整一切社会关系和治 理全部社会生活。这一传统无疑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消极的作用。 (选自《儒学精华》) 1、根据文意理解,完成第④段方格处的填空。(2 分) 2、儒家主要从两大方面体现着对独立人格价值的肯定:(2 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里划线的“天赋”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举性善论、 性恶论主要是为了论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观 点。(3 分) 4、从历史的角度看,文章认为儒家对人格问题认识的进步意义主要在于:( ) (3 分) A.独立人格的觉醒,使个人道德选择的自主性得到了肯定。 B.独立人格的觉醒,冲淡以至否定了政治上的尊卑贵贱差别。 C.肯定了独立人格价值的存在,突破了神权与君权至上的观念。 D.肯定了独立人格价值的存在,实现了对完美的道德人的追求。 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A.儒学的理想人格标准是使每个人都具有独立的人格价值。 B.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开始否定神的价值,肯定独立人格的存在。 C.儒家对人格力量的推崇,也体现着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反抗。 D.儒家学者十分强调独立人格的追求与立志的密切关系。 6、第④段划线处谈到了“卑视权贵与王侯的大丈夫气概” 的道德操守,请结合 一位古人的事例(孔孟除外)谈谈你对这种道德操守的理解。(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 章,完成 7——12 题。(20 分) 芦 苇 ①那些草从黑色的泥地里长出来,它们和地下的根一样,也是一节一节的,它们有着竹 子一样修长的叶子,但是我的祖先却叫它们芦苇。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父亲告诉我,芦苇 到秋天的时候,就开一大团一大团的白花,冬天的时候死去,第二年春天再活过来;而竹子 不开花,竹子一开花就永远地死去了,再活不过来。 ②我的故乡遍布这种叫芦苇的植物,它们成片成片地生长在村庄的周围,跟着一条叫蒲 苇河的河流曲折蜿蜒,长成一大片茂密的芦苇荡。 ③这些植物的年纪比我祖父还大,我的祖先还没有来的时候它们就已经在这儿生长了
ww.5156edu con 一年死一次,一年生一次。它们把根深深地扎进黑色的泥土里,向四周肆意扩展,你拿一把 铁锨随便找个地方挖下去,都会切着它们纤细的根。父亲犁地的时候就常常翻出来一两棵脆 脆的白生生的苇根,那可是一块种了多少年的熟地啊。它们藏在地下,一有机会就冒出尖尖 的头来,并且趁你不留神的工夫就迅速地生长成一棵挺拔的芦苇。这些根在土里就像千万只 鸟在空中一样任意飞翔,占领着空间和泥土,织成一张巨大的网。我们整个的蒲苇桥村庄就 坐落在这张大网上。这里到处都长满了芦苇和蒲草,我们的村庄就是以它命名的。父亲说, 实际上我们都是蒲苇桥一棵一棵活着的芦苇,我们的根像芦苇一样深深地扎在大地上,我们 永远离不开这黑色的泥土。父亲说这些话的时候,我还只是一个懵懂的少年,但是我隐约地 觉出父亲是一位乡村哲学家,除他之外,我还没听谁说过人是一棵芦苇。 ④地面是一个界点,芦苇在两个空间里生活。根向底下使劲扩展,死死地抓住泥土:茎 则直直向上,抢占着地上的位置。芦苇是一种特殊的植物,它一节一节地长着,就像我们进 行一次长途的旅行,总要走一走歇一歇一样。每歇一次,它就挑起一把叶子做绿伞。我觉得 芦苇更像一个人,抑或是人在冥冥之中学了芦苇。但人和芦苇是不一样的。一位哲人说, 。会思想是人比芦苇高明,但会思想也使许多人长得歪了,不 能像芦苇一样正直地生长。人群中有歪心斜术之人,但谁见过一棵弯着生长的芦苇? ⑤芦苇一路直直地长下去,慢慢高过我们的头顶,我拨开苇丛走进去,后面的芦苇复又 合拢,苇荡把我淹没了。这些细细的苇叶组织成了翠绿的空间。它们像一叶叶小舟,又像 队队纤柔的少女,这让我想起古老的歌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些长腿细腰的美人儿可就是我二十年中夜夜梦见的伊人?我顺手捋过一支细长的苇节,做 成清脆的苇笛,这是芦苇的情歌,汩汩流淌,滋润着幸福的胸膛。 ⑥我看见母亲的羊群走进了苇荡,苇荡里马上就绽开了洁白的花朵。苇荡里偶尔会有 小片芦苇稀疏的地方,这儿长满了丰茂的野草,有水稗子草,芨芨草,开白花的野荞麦和许 许多多不知名的野草,母亲的羊群就在这儿吃草,神秘而又浪漫 ⑦这让我想起我的先人,他们一拨一拨地走进苇荡,最后睡在苇荡里滋养着芦苇,不知 道我的身体能生出多少棵挺拔的芦苇?(选自《散文选刊》2003年第7期) 7、第③段中“这些根在土里就像干万只鸟在空中一样任意飞翔,占领着空间和 泥土,织成一张巨大的网”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什 么?(3分) 8、根据文意理解,在第④段空格处,补写-句话 我觉得芦苇更像一个人,抑或是人在冥冥之中学了芦苇。但人和芦苇是不一样 的”一句,前面说“芦苇更像一个人”,后面又说“人和芦苇是不一样的”,前后 的说法是否矛盾?你是如何理解的?(4分) 9、第⑤段《诗经·蒹葭》中诗句的引用,既写了芦苇的之美,更体现出 作者已把她看成诉说衷情的对象。(1分) 10、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错误的两项是()(6分 A.文章的首段运用对比手法,将竹子放在芦苇的对立面上,是为了突出芦 苇的顽强,展现其英勇不屈的气节。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运用了《诗经》“六 义”中“兴”的手法
www.5156edu.com www.5156edu.com 3 一年死一次,一年生一次。它们把根深深地扎进黑色的泥土里,向四周肆意扩展,你拿一把 铁锨随便找个地方挖下去,都会切着它们纤细的根。父亲犁地的时候就常常翻出来一两棵脆 脆的白生生的苇根,那可是一块种了多少年的熟地啊。它们藏在地下,一有机会就冒出尖尖 的头来,并且趁你不留神的工夫就迅速地生长成一棵挺拔的芦苇。这些根在土里就像千万只 鸟在空中一样任意飞翔,占领着空间和泥土,织成一张巨大的网。我们整个的蒲苇桥村庄就 坐落在这张大网上。这里到处都长满了芦苇和蒲草,我们的村庄就是以它命名的。父亲说, 实际上我们都是蒲苇桥一棵一棵活着的芦苇,我们的根像芦苇一样深深地扎在大地上,我们 永远离不开这黑色的泥土。父亲说这些话的时候,我还只是一个懵懂的少年,但是我隐约地 觉出父亲是一位乡村哲学家,除他之外,我还没听谁说过人是一棵芦苇。 ④地面是一个界点,芦苇在两个空间里生活。根向底下使劲扩展,死死地抓住泥土;茎 则直直向上,抢占着地上的位置。芦苇是一种特殊的植物,它一节一节地长着,就像我们进 行一次长途的旅行,总要走一走歇一歇一样。每歇一次,它就挑起一把叶子做绿伞。我觉得 芦苇更像一个人,抑或是人在冥冥之中学了芦苇。但人和芦苇是不一样的。一位哲人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会思想是人比芦苇高明,但会思想也使许多人长得歪了,不 能像芦苇一样正直地生长。人群中有歪心斜术之人,但谁见过一棵弯着生长的芦苇? ⑤芦苇一路直直地长下去,慢慢高过我们的头顶,我拨开苇丛走进去,后面的芦苇复又 合拢,苇荡把我淹没了。这些细细的苇叶组织成了翠绿的空间。它们像一叶叶小舟,又像一 队队纤柔的少女,这让我想起古老的歌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些长腿细腰的美人儿可就是我二十年中夜夜梦见的伊人?我顺手捋过一支细长的苇节,做 成清脆的苇笛,这是芦苇的情歌,汩汩流淌,滋润着幸福的胸膛。 ⑥我看见母亲的羊群走进了苇荡,苇荡里马上就绽开了洁白的花朵。苇荡里偶尔会有一 小片芦苇稀疏的地方,这儿长满了丰茂的野草,有水稗子草,芨芨草,开白花的野荞麦和许 许多多不知名的野草,母亲的羊群就在这儿吃草,神秘而又浪漫。 ⑦这让我想起我的先人,他们一拨一拨地走进苇荡,最后睡在苇荡里滋养着芦苇,不知 道我的身体能生出多少棵挺拔的芦苇? (选自《散文选刊》2003 年第 7 期) 7、第③段中“这些根在土里就像千万只鸟在空中一样任意飞翔,占领着空间和 泥土,织成一张巨大的网”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什 么?(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文意理解,在第④段空格处,补写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觉得芦苇更像一个人,抑或是人在冥冥之中学了芦苇。但人和芦苇是不一样 的”一句,前面说“芦苇更像一个人”,后面又说“人和芦苇是不一样的”,前后 的说法是否矛盾?你是如何理解的?(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⑤段《诗经•蒹葭》中诗句的引用,既写了芦苇的________之美,更体现出 作者已把她看成诉说衷情的对象。(1 分) 10、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错误的两项是( )(6 分) A.文章的首段运用对比手法,将竹子放在芦苇的对立面上,是为了突出芦 苇的顽强,展现其英勇不屈的气节。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运用了《诗经》“六 义”中“兴”的手法
ww.5156edu.com C.文中多次写到了“父亲"。通过这个具有哲学思想的人物,主要是让读 者体会到“父亲”的伟大和“我”的幼稚 D.文章的结尾内蕴丰厚,“不知道我的身体能生出多少棵挺拔的芦苇” 句,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同时还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E.作者在文中托物寓意,写芦苇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写人,芦苇的品格也 正是许许多多普普通通的劳动者的品格 F.缘于象征手法的运用,芦苇在作者的心目中已经有了情感,有了灵性 文章的思想内涵显得丰富而深厚 11、文章最后一段中“他们一拨拨地走进芼荡,最后睡在苇荡里滋养着芦苇 句含蓄的语言揭示了 实。(2分) 12、根据文意,为芦苇写一段说明性的简介。(4分) 答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5句)(5分) 13、(1)以地事秦, 薪不尽,火不灭。(苏洵《六国论》) (2) 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 (3)今宵酒醒何处, (柳永《雨霖铃》) (4) ,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 (5)与朋友交 。(《论语学而》) (6)粉骨碎身浑不怕 。(于谦《石灰吟》) (7)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 (辛弃疾《青 玉案元夕》)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8分) 东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释①:东坡是一个地名,在黄州城东,作者被贬,在此自号“东坡居士”。②:荦确:山 石大而多的样子 14、文学史上所称“ ,除了苏轼外,还有:韩愈、柳宗元、 欧阳修、曾巩等。(1分 15、第一句中的“清”字用得好,说说它好在哪里。(3分) 答
www.5156edu.com www.5156edu.com 4 C.文中多次写到了“父亲”。通过这个具有哲学思想的人物,主要是让读 者体会到“父亲”的伟大和“我”的幼稚。 D.文章的结尾内蕴丰厚,“不知道我的身体能生出多少棵挺拔的芦苇”一 句,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同时还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E.作者在文中托物寓意,写芦苇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写人,芦苇的品格也 正是许许多多普普通通的劳动者的品格。 F.缘于象征手法的运用,芦苇在作者的心目中已经有了情感,有了灵性。 文章的思想内涵显得丰富而深厚。 11、文章最后一段中“他们一拨一拨地走进苇荡,最后睡在苇荡里滋养着芦苇” 一句,含蓄的语言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事 实。(2 分) 12、根据文意,为芦苇写一段说明性的简介。(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 5 句)(5 分) 13、 (1)以地事秦, ,薪不尽,火不灭。(苏洵《六国论》) (2) ,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逋《山园小梅》) (3)今宵酒醒何处,________________。(柳永《雨霖铃》) (4)______________,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 (5)与朋友交,_________。(《论语·学而》) (6)粉骨碎身浑不怕,______________。(于谦《石灰吟》) (7)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辛弃疾《青 玉案·元夕》)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4——16 题:(8 分)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释①:东坡是一个地名,在黄州城东,作者被贬,在此自号“东坡居士”。②:荦确:山 石大而多的样子。 14、文学史上所称“ ”,除了苏轼外,还有:韩愈、柳宗元、 欧阳修、曾巩等。(1 分) 15、第一句中的“清”字用得好,说说它好在哪里。(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w.5156edu.com 16、后人认为苏轼在《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 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流露岀的心态与本诗相近。请结合上述 诗或词中的句子,分析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态。(4分) 答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襄子谓张 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 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 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 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 孟谈曰:“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 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 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 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赫为赏首, 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 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 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17、写出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含义(4分) ①赵亡则君为之次矣 )②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 ③与之期 ④韩、魏翼而击之( 18、张孟谈用口口口这个成语,说明了智伯灭赵将给韩、魏二国带来的危难。(1 分) 19、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 (2)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 20.下列对原文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智伯率韩、魏围困晋阳,赵国形势危急,赵襄子找张孟谈问计。张孟谈 提出了游说韩、魏,共谋对付智伯的计策。 B.张孟谈先打消韩、魏二君的顾虑,再晓以利害,最终说服了韩、魏二君 为了援救赵国,联合起来打击智伯 C.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又与韩、魏从不同方向展开了进攻,终于大 败智伯的军队,杀死了他,并瓜分了他的土地 D.赵襄子赏有功之臣,首先奖赏的不是张孟谈而是高赫,臣子们不解。赵 襄子解释说,笃行忠义比“战胜存亡”更可贵。 21、文章认为:“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 说说理由。(3分) 答
www.5156edu.com www.5156edu.com 5 16、后人认为苏轼在《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 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流露出的心态与本诗相近。请结合上述 诗或词中的句子,分析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态。(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17——21 题。(17 分)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襄子谓张 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 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 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 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 孟谈曰:“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 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 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 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赫为赏首, 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 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 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17、写出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含义(4 分) ①赵亡则君为之次矣( ) ②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 ) ③与之期( ) ④韩、魏翼而击之( ) 18、张孟谈用□□□□这个成语,说明了智伯灭赵将给韩、魏二国带来的危难。(1 分) 19、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下列对原文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智伯率韩、魏围困晋阳,赵国形势危急,赵襄子找张孟谈问计。张孟谈 提出了游说韩、魏,共谋对付智伯的计策。 B.张孟谈先打消韩、魏二君的顾虑,再晓以利害,最终说服了韩、魏二君, 为了援救赵国,联合起来打击智伯。 C.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又与韩、魏从不同方向展开了进攻,终于大 败智伯的军队,杀死了他,并瓜分了他的土地。 D.赵襄子赏有功之臣,首先奖赏的不是张孟谈而是高赫,臣子们不解。赵 襄子解释说,笃行忠义比“战胜存亡”更可贵。 21、文章认为:“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 说说理由。(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