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Botany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编号:1020102B生物科学先修课程:分:适用专业总学时65学4讲授65实践:o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一)课程性质植物学是生物科学专业最先学习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以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生长发育的基本特性、植物多样性及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重点,结合运用现代生物科学与技术的快速发展,根据学科前沿,充分反映学科发展和科研新成果,力求引导学生从发展的角度学习植物学知识,更好地认识植物世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植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技能:理解和欣赏植物的结构、功能和多样性,了解植物的起源与进化,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从事中学生物教学及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开设本课程是实现生物科学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必要环节。(二)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使学生具备以下知识和能力:1.系统掌握植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与基本分析方法。2.了解植物学的前沿动态,学会应用植物学基本原理分析一般植物学问题。3.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其具备探究精神与开拓创新精神等。4.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课堂任务的方式提高学生沟通合作和共同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并运用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技能从事生物学教学与研究的能力等。5.通过课程思政,树立学生正确的生命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责任感与家国情怀。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通过植物细胞、组织、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章节的学习,了解
《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Botany 课程类别 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编号: 1020102B 适用专业 生物科学 先修课程: 总 学 时 65 学 分: 4 讲 授 65 实 践: 0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性质 植物学是生物科学专业最先学习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以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生 长发育的基本特性、植物多样性及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重点,结合运用现代生物科学与 技术的快速发展,根据学科前沿,充分反映学科发展和科研新成果,力求引导学生从发展的 角度学习植物学知识,更好地认识植物世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植物学 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技能;理解和欣赏植物的结构、功能和多样性,了解植物的起源与 进化,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从事中学生物教学及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开设本课程 是实现生物科学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必要环节。 (二)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使学生具备以下知识和能力: 1. 系统掌握植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与基本分析方法。 2. 了解植物学的前沿动态,学会应用植物学基本原理分析一般植物学问题。 3. 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其具备探究精神与开拓创新精神等。 4. 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课堂任务的方式提高学生沟通合作和共同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并运用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技能从事生物学教学与研究的能力等。 5. 通过课程思政,树立学生正确的生命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责 任感与家国情怀。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1:通过植物细胞、组织、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章节的学习,了解
植物学发展的历史,掌握植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能综合运用植物学知识和技能解释植物发育及演化现象,理解植物与人类发展的关系及植物学研究的重要意义。(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3.1)课程目标2:利用课程线上资源及教材,通过课前预习,激发学生对植物学知识的探索欲望,使其具备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课堂教学的引导和启发、小组的讨论与交流、课堂讲解等方式,使学生具有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并能运用植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初步具备创新能力。(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3.3)课程目标3:通过课程思政,在课堂讲述植物科学家们的故事与实践案例等,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人生观及价值观:通过对学科前沿研究热点的了解,使学生具备探究精神与开拓创新精神,具有植物资源保护与生态优先意识。(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6.2)课程目标4:通过课堂任务、拓展延伸、课后作业、绘制思维导图等方式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反思改进的能力;通过小组活动增强学生沟通、协作能力。(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7.2、8.2)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关系课程目标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指标点3.1[学科基础】具有系统扎实的生物科学理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学科素养课程目标1能,熟悉生物专业知识体系和架构,能综合运用生物学科知识和技(H)能解释生命现象,科学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服务社会。学科素养3.3[学习科学]了解学习科学的相关知识,科学探究生物学科学习(H)课程目标2的方法,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6.2[学科育人]理解生物学科的育人内涵和意义,熟悉生物学科育综合育人人的途径与方法,利用生物学科中蕴含的工匠精神、人文精神、科课程目标3(M)学精神、爱国情感、文化自信、思辨能力等思政元素结合生物教学进行学科育人。7.2[反思创新]系统进行批判性思维方法和反思技能的训练,学会独立思考,掌握基本的反思方法与技能,创新性地解决专业学习及学会反思中学生物教育教学等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具有积极的教学反思(M)课程目标4体验。沟通合作8.2[交流沟通]掌握小组学习、专题研讨、网络分享等交流合作的(M)方式方法,能够在教育实践中与中学生、家长、同事等进行有效倾听、有效表达,具有良好的积极的交流沟通技能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四、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应关系
植物学发展的历史,掌握植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能综合运用植物学知识 和技能解释植物发育及演化现象,理解植物与人类发展的关系及植物学研究的重要意义。(支 撑毕业要求指标点 3.1) 课程目标 2:利用课程线上资源及教材,通过课前预习,激发学生对植物学知识的探索 欲望,使其具备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课堂教学的引导和启发、小组的讨论与交流、课堂讲解 等方式,使学生具有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并能运用植物 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初步具备创新能力。(支撑毕业要 求指标点 3.3) 课程目标 3:通过课程思政,在课堂讲述植物科学家们的故事与实践案例等,使学生树 立正确的生命观、人生观及价值观;通过对学科前沿研究热点的了解,使学生具备探究精神 与开拓创新精神,具有植物资源保护与生态优先意识。(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 6.2) 课程目标 4:通过课堂任务、拓展延伸、课后作业、绘制思维导图等方式提高学生发现 问题,反思改进的能力;通过小组活动增强学生沟通、协作能力。(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 7.2、 8.2)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1 学科素养 (H) 3.1 [学科基础] 具有系统扎实的生物科学理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 能,熟悉生物专业知识体系和架构,能综合运用生物学科知识和技 能解释生命现象,科学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服务社会。 课程目标 2 学科素养 (H) 3.3 [学习科学] 了解学习科学的相关知识,科学探究生物学科学习 的方法,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课程目标 3 综合育人 (M) 6.2 [学科育人] 理解生物学科的育人内涵和意义,熟悉生物学科育 人的途径与方法,利用生物学科中蕴含的工匠精神、人文精神、科 学精神、爱国情感、文化自信、思辨能力等思政元素结合生物教学 进行学科育人。 课程目标 4 学会反思 (M) 沟通合作 (M) 7.2 [反思创新] 系统进行批判性思维方法和反思技能的训练,学会 独立思考,掌握基本的反思方法与技能,创新性地解决专业学习及 中学生物教育教学等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具有积极的教学反思 体验。 8.2 [交流沟通] 掌握小组学习、专题研讨、网络分享等交流合作的 方式方法,能够在教育实践中与中学生、家长、同事等进行有效倾 听、有效表达,具有良好的积极的交流沟通技能与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应关系
学时分配课堂任支撑章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小计课程目标务/拓展讲授延伸讲授法、读书指导法、第一章绪论22课程目标1、3自主学习法o讲授法、案例法、讨论第二章植物细胞3.50.54课程目标1、2、4法、练习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第三章植物组织3.50.54课程目标1、2、4法、练习法讲讲授法、案例法、讨种子和幼苗课程目标1、2、3、2第四章o2论法、练习法4讲授法、案例法、问题课程目标1、2、3、第五章根5.50.56学习法、讨论法等4讲授法、案例法、讨论第六章茎课程目标1、2、3、71法、练习法84讲授法、案例法、讨论课程目标1、2、3、第七章叶5.50.56法、练习法4营养器官之间的第八章讲授法、讨论法、练习1.50.52课程目标1、2、4联系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第九章花5.50.5课程目标1、2、3、6法、练习法4讲授法、案例法、讨论课程目标1、2、3、第十章种子和果实3.50.54法、练习法4讲授法、自主学习法、植物界的基本类课程目标1、2、3、第十一章案例法、讨论法、任务286群与系统演化4驱动法被子植物分类的讲授法、自主学习法、课程目标1、2、3、第十二章22形态学术语案例法、讨论法4讲授法、自主学习法、被子植物分类课程目标1、2、3、第十三章案例法、讨论法、任务2464驱动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案例法、讨论法、任务课程目标1、2、3第十四章植物与环境213驱动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植物资源利用与案例法、讨论法、任务课程目标1、2、3第十五章112驱动法合计52.512.565学习内容:第一章绪论保护
学习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章序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学时分配 支撑 讲授 课程目标 课堂任 务/拓展 延伸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讲授法、读书指导法、 自主学习法 2 0 2 课程目标 1、3 第二章 植物细胞 讲授法、案例法、讨论 法、练习法 3.5 0.5 4 课程目标 1、2、4 第三章 植物组织 讲授法、案例法、讨论 法、练习法 3.5 0.5 4 课程目标 1、2、4 第四章 种子和幼苗 讲讲授法、案例法、讨 论法、练习法 2 0 2 课程目标 1、2、3、 4 第五章 根 讲授法、案例法、问题 学习法、讨论法等 5.5 0.5 6 课程目标 1、2、3、 4 第六章 茎 讲授法、案例法、讨论 法、练习法 7 1 8 课程目标 1、2、3、 4 第七章 叶 讲授法、案例法、讨论 法、练习法 5.5 0.5 6 课程目标 1、2、3、 4 第八章 营养器官之间的 联系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 法 1.5 0.5 2 课程目标 1、2、4 第九章 花 讲授法、案例法、讨论 法、练习法 5.5 0.5 6 课程目标 1、2、3、 4 第十章 种子和果实 讲授法、案例法、讨论 法、练习法 3.5 0.5 4 课程目标 1、2、3、 4 第十一章 植物界的基本类 群与系统演化 讲授法、自主学习法、 案例法、讨论法、任务 驱动法 6 2 8 课程目标 1、2、3、 4 第十二章 被子植物分类的 形态学术语 讲授法、自主学习法、 案例法、讨论法 2 0 2 课程目标 1、2、3、 4 第十三章 被子植物分类 讲授法、自主学习法、 案例法、讨论法、任务 驱动法 2 4 6 课程目标 1、2、3、 4 第十四章 植物与环境 讲授法、自主学习法、 案例法、讨论法、任务 驱动法 2 1 3 课程目标 1、2、3、 4 第十五章 植物资源利用与 保护 讲授法、自主学习法、 案例法、讨论法、任务 驱动法 1 1 2 课程目标 1、2、3、 4 合计 52.5 12.5 65
植物在生物分界中的地位;植物的多样性及我国植物资源基本状况:植物学的发展简史及前沿发展;学习植物学的目的和方法。重点:生物界的划分;植物学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分支学科。难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植物学的兴趣。第二章植物细胞细胞的基本特征;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植物细胞后含物:植物细胞分裂、生长、分化和死亡。重点:植物细胞的类型和结构。难点:植物细胞后含物的鉴别方法。第三章植物组织植物组织的基本概念,各种组织特点、类型、分布及其功能,复合组织种类及组织系统。重点:植物组织的基本概念和不同组织种类的区别,分生组织、成熟组织、复合组织、组织系统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维管束的种类及对不同维管束类型的判断,不同维管束的组织构成特点及空间排列形式。第四章种子和幼苗种子的基本组成;种子的主要类型;种子的萌发和休眠;幼苗的类型。重点:种子的基本组成,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以及幼苗类型。难点:正确理解种子萌发的过程及其环境条件对种子萌发的作用机制。第五章根根的形态特征和生理功能;根的发育与根尖结构:根的初生生长和初生结构:根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根的变态;根瘤和菌根。重点:单、双子叶植物根的发育与解剖结构。难点:单、双子叶植物根的发育与解剖结构,根的变态。第六章茎茎的功能和经济价值;茎的形态;茎尖结构及其生长动态;茎的初生生长和初生结构:茎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茎的变态。重点:芽的类型与结构:茎尖分区;单、双子叶植物茎的解剖结构。难点:芽的类型与结构:单、双子叶植物茎的解剖结构。第七章叶叶的功能和组成:叶的发生和结构:叶的变态:叶片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叶的衰老与脱落。重点:单、双子叶植物叶的发育和解剖结构:叶的生态类型。难点:单、双子叶植物叶的发育和解剖结构
植物在生物分界中的地位;植物的多样性及我国植物资源基本状况;植物学的发展简史 及前沿发展;学习植物学的目的和方法。 重点:生物界的划分;植物学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分支学科。 难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植物学的兴趣。 第二章 植物细胞 细胞的基本特征;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植物细胞后含物;植物细胞分裂、生长、分化 和死亡。 重点:植物细胞的类型和结构。 难点:植物细胞后含物的鉴别方法。 第三章 植物组织 植物组织的基本概念,各种组织特点、类型、分布及其功能,复合组织种类及组织系统。 重点:植物组织的基本概念和不同组织种类的区别,分生组织、成熟组织、复合组织、 组织系统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维管束的种类及对不同维管束类型的判断,不同维管束的组织构成特点及空间排 列形式。 第四章 种子和幼苗 种子的基本组成;种子的主要类型;种子的萌发和休眠;幼苗的类型。 重点:种子的基本组成,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以及幼苗类型。 难点:正确理解种子萌发的过程及其环境条件对种子萌发的作用机制。 第五章 根 根的形态特征和生理功能;根的发育与根尖结构;根的初生生长和初生结构;根的次生 生长和次生结构;根的变态;根瘤和菌根。 重点:单、双子叶植物根的发育与解剖结构。 难点:单、双子叶植物根的发育与解剖结构,根的变态。 第六章 茎 茎的功能和经济价值;茎的形态;茎尖结构及其生长动态;茎的初生生长和初生结构; 茎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茎的变态。 重点:芽的类型与结构;茎尖分区;单、双子叶植物茎的解剖结构。 难点:芽的类型与结构;单、双子叶植物茎的解剖结构。 第七章 叶 叶的功能和组成;叶的发生和结构;叶的变态;叶片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叶的衰老 与脱落。 重点:单、双子叶植物叶的发育和解剖结构;叶的生态类型。 难点:单、双子叶植物叶的发育和解剖结构
第八章营养器官之间的联系营养器官之间维管组织的联系;营养器官主要生理功能的联系:营养器官的生长相关性。重点:营养器官之间维管组织和生理功能的联系。难点:维管束在营养器官间的转换与联系。第九章花花的概念及其组成;花芽分化;雄蕊的发育与结构:雌蕊的发育和结构;开花、传粉与受精。重点:植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形态与结构。难点:植物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建成规律。第十章种子与果实种子的发育;果实的发育与类型;被子植物生活史;模式植物拟南芥。重点:种子的发育、果实的发育与结构。难点:种子的发育、果实的发育与结构。第十一章植物界的基本类群与系统演化植物分类的方法、命名、检索表;植物界的基本类群;植物界的发生与演化。重点:植物分类的方法、命名、检索表及植物界的基本类群的特点。难点:植物检索表的编制。第十二章被子植物分类的形态学术语营养器官:花及花序:果实的类型。重点:植物的花序及花程式、果实类型。难点:植物的花序、果实类型。第十三章被子植物分类双子叶植物纲:单子叶植物纲;被子植物的演化和分类系统。重点:双子叶植物纲、单子叶植物纲各科的主要特征,主要代表植物。难点:双子叶植物纲、单子叶植物纲各科的主要特征。第十四章植物与环境了解植物环境的生态因子;植物环境的生态适应;了解植物种群和群落与环境的关系;世界主要植被类型分布与环境;植物与生态系统的关系。重点:植物环境的生态因子、生态适应、种群和群落与环境的关系。难点:植物环境的生态因子、生态适应。第十五章植物资源利用与保护植物资源的基本特征、保护管理与开发利用:重要农作物的野生植物资源和药用植物资源:特有和濒危植物资源:人类未来的发展与植物生产。重点:植物资源的基本特征、保护管理与开发利用
第八章 营养器官之间的联系 营养器官之间维管组织的联系;营养器官主要生理功能的联系;营养器官的生长相关性。 重点:营养器官之间维管组织和生理功能的联系。 难点:维管束在营养器官间的转换与联系。 第九章 花 花的概念及其组成;花芽分化;雄蕊的发育与结构;雌蕊的发育和结构;开花、传粉与 受精。 重点:植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形态与结构。 难点:植物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建成规律。 第十章 种子与果实 种子的发育;果实的发育与类型;被子植物生活史;模式植物拟南芥。 重点:种子的发育、果实的发育与结构。 难点:种子的发育、果实的发育与结构。 第十一章 植物界的基本类群与系统演化 植物分类的方法、命名、检索表;植物界的基本类群;植物界的发生与演化。 重点:植物分类的方法、命名、检索表及植物界的基本类群的特点。 难点:植物检索表的编制。 第十二章 被子植物分类的形态学术语 营养器官;花及花序;果实的类型。 重点:植物的花序及花程式、果实类型。 难点:植物的花序、果实类型。 第十三章 被子植物分类 双子叶植物纲;单子叶植物纲;被子植物的演化和分类系统。 重点:双子叶植物纲、单子叶植物纲各科的主要特征,主要代表植物。 难点:双子叶植物纲、单子叶植物纲各科的主要特征。 第十四章 植物与环境 了解植物环境的生态因子;植物环境的生态适应;了解植物种群和群落与环境的关系; 世界主要植被类型分布与环境;植物与生态系统的关系。 重点:植物环境的生态因子、生态适应、种群和群落与环境的关系。 难点:植物环境的生态因子、生态适应。 第十五章 植物资源利用与保护 植物资源的基本特征、保护管理与开发利用;重要农作物的野生植物资源和药用植物资 源;特有和濒危植物资源;人类未来的发展与植物生产。 重点:植物资源的基本特征、保护管理与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