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传 ·20· 5快乐与享乐 之所以许多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丧失了自我, 甘愿把自己作为商品推销,失去人的本性,其根源是 想以此换得金钱物质,以满足自己贪婪的欲望。 人们莫不由于对外物的贪婪而丧失本性,小人牺 牲自己去求财宝,读书人牺牲自己去求名声,当官的 牺牲自己为了家庭,国王牺牲自己去求天下,这几种 人事业不同,名声各异,但他们牺牲自己丧失本性却 一样。隐士伯夷为了名声好听饿死在首阳山下,盗跖 为了金银财宝被打死在东陵山上,这两种人死的原因 虽然是一个为名一个为利,却同样残害了生命丧失了 本性。 人们在物质上只求安饱,按自己的本性过一种自 然的生活,办事只求心安,精神只求舒畅,因此便可 享受着适意与快乐。 现代的人们已少有这种快乐了。快乐的精神是精 神适意、安宁、自足,享乐则从来没有安宁和自足感。 如一次挣了许多钱,有了艳遇、中了彩票、大吃一顿 等,只是自己欲望暂时的满足。享乐需要通过不断的 刺激才能获得,刺激一停止就感到空虚无聊。 一个人的精神快乐并不需要荣华富贵和金钱女人
老子传 ·20· 5快乐与享乐 之所以许多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丧失了自我, 甘愿把自己作为商品推销,失去人的本性,其根源是 想以此换得金钱物质,以满足自己贪婪的欲望。 人们莫不由于对外物的贪婪而丧失本性,小人牺 牲自己去求财宝,读书人牺牲自己去求名声,当官的 牺牲自己为了家庭,国王牺牲自己去求天下,这几种 人事业不同,名声各异,但他们牺牲自己丧失本性却 一样。隐士伯夷为了名声好听饿死在首阳山下,盗跖 为了金银财宝被打死在东陵山上,这两种人死的原因 虽然是一个为名一个为利,却同样残害了生命丧失了 本性。 人们在物质上只求安饱,按自己的本性过一种自 然的生活,办事只求心安,精神只求舒畅,因此便可 享受着适意与快乐。 现代的人们已少有这种快乐了。快乐的精神是精 神适意、安宁、自足,享乐则从来没有安宁和自足感。 如一次挣了许多钱,有了艳遇、中了彩票、大吃一顿 等,只是自己欲望暂时的满足。享乐需要通过不断的 刺激才能获得,刺激一停止就感到空虚无聊。 一个人的精神快乐并不需要荣华富贵和金钱女人
老子传 ·21· 这些东西不属于性命本身的。真正的快乐是从生命的 本性流露出来的,它源于自己的精神内部。自然而然 地顺乎人性,是快乐的人格内涵。 有人认为老子是禁欲主义者,这种说法是不正确 的。老子的确主张“少私寡欲”,他要求“不见可欲 使民心不乱…使民无知无欲”。这是因为,老子认为 “欲”是造成人身危害的根本原因,是引起社会纷争、 动乱的根本原因。 老子对统治者追逐声色犬马之乐尤为愤恨,因此 他说:“朝甚除,…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 货有余,是谓盗竽。”而与此相对照的则是:“田甚 芜,仓甚虚。”老子站在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上,对 这种由一部分人贪得无厌所造成的社会不公,是十分 痛恨的。他追求一种人人得其温饱的均平生活,向往 人人都能“甘其食,美其服”的理想。可见,老子并 非是禁欲主义者,而是对财富不足分配不均的社会及 贪图物欲的人的痛惜与抨击,希望人们能明白摆脱贪 图物欲的享乐、追求自然而然快乐的道理。 理解这一点时,要求人们在欲望的满足上要把握 适“度”的原则。掌握“度”,是老子十分重视的原 则。欲望的满足如果突破了“度”的界限,必然给自 身和他人甚至整个社会带来重大危害。 快乐是与对人生的憧憬,对未来的希望联系在
老子传 ·21· 这些东西不属于性命本身的。真正的快乐是从生命的 本性流露出来的,它源于自己的精神内部。自然而然 地顺乎人性,是快乐的人格内涵。 有人认为老子是禁欲主义者,这种说法是不正确 的。老子的确主张“少私寡欲 ”,他要求“不见可欲, 使民心不乱……使民无知无欲”。这是因为,老子认为 “欲”是造成人身危害的根本原因,是引起社会纷争、 动乱的根本原因。 老子对统治者追逐声色犬马之乐尤为愤恨,因此 他说 :“朝甚除,……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 货有余,是谓盗竽 。”而与此相对照的则是 :“田甚 芜,仓甚虚 。”老子站在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上,对 这种由一部分人贪得无厌所造成的社会不公,是十分 痛恨的。他追求一种人人得其温饱的均平生活,向往 人人都能“甘其食,美其服”的理想。可见,老子并 非是禁欲主义者,而是对财富不足分配不均的社会及 贪图物欲的人的痛惜与抨击,希望人们能明白摆脱贪 图物欲的享乐、追求自然而然快乐的道理。 理解这一点时,要求人们在欲望的满足上要把握 适“度”的原则。掌握“度 ”,是老子十分重视的原 则。欲望的满足如果突破了“度”的界限,必然给自 身和他人甚至整个社会带来重大危害。 快乐是与对人生的憧憬,对未来的希望联系在一
老子传 ·22· 起的。而享乐则是缺乏生活目标,没有人生信念,更 没有创造乐趣。享乐者认为人生没有什么信念和意义 可言,人生就是为了吃喝玩乐。享乐的背后是病态和 失望,旧的刺激刚过去又得马上寻求新的刺激,否则, 享乐者就会百无聊赖,就显得惶惶不安。 在新旧观念大冲突的20世纪与21世纪之间, 人们在面临生活态度的选择时,一定要慎重,选择好 人生的本质方向
老子传 ·22· 起的。而享乐则是缺乏生活目标,没有人生信念,更 没有创造乐趣。享乐者认为人生没有什么信念和意义 可言,人生就是为了吃喝玩乐。享乐的背后是病态和 失望,旧的刺激刚过去又得马上寻求新的刺激,否则, 享乐者就会百无聊赖,就显得惶惶不安。 在新旧观念大冲突的20世纪与21世纪之间, 人们在面临生活态度的选择时,一定要慎重,选择好 人生的本质方向
老子传 ·23· 6开窍与离窍 心有灵犀一点通,无缘相遇不相识。在对人生大 问题的思考上,要善于捕捉住自己的灵犀,即对人生 顿悟的灵感,以顺天道,合人性。 纷乱复杂的历史材料摆在我们的面前,要有明是 非的能力去选择、运用,总结其规律,运用其经验。 许多有争议性的问题,在于不同立场、不同能力的人 有不同的看法,于是这样集结成一层层幻影。 老子的思想是博大的,其表达限于古文功能的局 限性,不能完全由文字表达出来。我们要有超然常规 之外的悟性,去领悟老子思想的精义之处。 智开于窍则智,智离于窍则迷。要领悟老子思想, 揭开其神秘的面纱,首先必须抛弃旧有的思维方法和 旧有的价值体系。 老子的道学不等于道教。道教是迷信的宗教团体, 而老子的道学是一门来自于现实世界的哲学、真理。 老子被称为道教的祖师爷,那是后世道教徒们强加于 老子的,与老子毫无关系。 老子的不用智巧才是大智,并非主张灭人智,而 是一种更高形态的智慧。它包涵了人们所认知的智慧, 又远远超出了人们所认知的智慧
老子传 ·23· 6开窍与离窍 心有灵犀一点通,无缘相遇不相识。在对人生大 问题的思考上,要善于捕捉住自己的灵犀,即对人生 顿悟的灵感,以顺天道,合人性。 纷乱复杂的历史材料摆在我们的面前,要有明是 非的能力去选择、运用,总结其规律,运用其经验。 许多有争议性的问题,在于不同立场、不同能力的人 有不同的看法,于是这样集结成一层层幻影。 老子的思想是博大的,其表达限于古文功能的局 限性,不能完全由文字表达出来。我们要有超然常规 之外的悟性,去领悟老子思想的精义之处。 智开于窍则智,智离于窍则迷。要领悟老子思想, 揭开其神秘的面纱,首先必须抛弃旧有的思维方法和 旧有的价值体系。 老子的道学不等于道教。道教是迷信的宗教团体, 而老子的道学是一门来自于现实世界的哲学、真理。 老子被称为道教的祖师爷,那是后世道教徒们强加于 老子的,与老子毫无关系。 老子的不用智巧才是大智,并非主张灭人智,而 是一种更高形态的智慧。它包涵了人们所认知的智慧, 又远远超出了人们所认知的智慧
老子传 ·24· 老子认为人应该取法天地自然。自然界的水流花 开,鹰飞鱼跃,春华秋实,这一切都不是刻意追求的 结果。大自然是毫无意识的,但处处却充满了生机;天 地并不是想去实现什么,但又样样都实现了。人类何 不像大自然这样以“无为”的态度对待一切呢?处处 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背离自然去追求个人目的,这样 反而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一一老子把这叫做“无为而无 不为”,表面上什么都没有干,其实什么愿望都实现 了。难怪从历代当权者到今天的企业家,都对“无为 而无不为”感兴趣了。这也许是人类未来一种新型管 理手段的雏型。 卖弄小聪明只是自作聪明,卖弄机巧更是愚不可 及,因为这样就违背了自然的生活态度。老子认为只 有抛弃机巧才是大巧:“最圆实的东西好似欠缺,但 它的作用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空虚,但它的 作用不会穷尽。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枉屈,最灵巧的东 西好似笨拙,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大巧若 拙”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大智若愚”,是老子独特 思维的典型例子。弄巧易成拙,大愚却不愚。 同样也是依照法自然的原则,老子留下了“贵柔” 、“不争”和“处下”的智慧。逞强斗狠,出人头地, 鹤立鸡群,现在已成为一个人能力或成功的标志,而 在老子看来,这恰恰是一个人失败和无能的病根。例
老子传 ·24· 老子认为人应该取法天地自然。自然界的水流花 开,鹰飞鱼跃,春华秋实,这一切都不是刻意追求的 结果。大自然是毫无意识的,但处处却充满了生机;天 地并不是想去实现什么,但又样样都实现了。人类何 不像大自然这样以“无为”的态度对待一切呢?处处 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背离自然去追求个人目的,这样 反而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老子把这叫做“无为而无 不为 ”,表面上什么都没有干,其实什么愿望都实现 了。难怪从历代当权者到今天的企业家,都对“无为 而无不为”感兴趣了。这也许是人类未来一种新型管 理手段的雏型。 卖弄小聪明只是自作聪明,卖弄机巧更是愚不可 及,因为这样就违背了自然的生活态度。老子认为只 有抛弃机巧才是大巧 :“最圆实的东西好似欠缺,但 它的作用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空虚,但它的 作用不会穷尽。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枉屈,最灵巧的东 西好似笨拙,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 。”“大巧若 拙”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大智若愚 ”,是老子独特 思维的典型例子。弄巧易成拙,大愚却不愚。 同样也是依照法自然的原则,老子留下了“贵柔” 、“不争”和“处下”的智慧。逞强斗狠,出人头地, 鹤立鸡群,现在已成为一个人能力或成功的标志,而 在老子看来,这恰恰是一个人失败和无能的病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