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传 ·25· 如,大海能成为一切河流的领袖,是因为大海甘心呆 在一切河流的下游。假如大海高于河面,河水是不会 归附于大海之中的。 老子的这种不用机巧的巧妙,不用智慧的智慧,并 非是主张不用智巧,而是运用一种更高水准的智巧。 而老子的思想及智慧,并不是由老子的头脑凭空 想出来的,而是春秋时代社会存在的反映,是有着深 刻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渊源的。 老子并不神秘,老子的思想也并不玄虚。有的人 感到神秘、玄虚,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了解老子时 代的社会背景和老子的生平经历。加之文人骚客的“ 有效”干扰和道教徒的牵强附会,老子已被折磨得面 目全非了
老子传 ·25· 如,大海能成为一切河流的领袖,是因为大海甘心呆 在一切河流的下游。假如大海高于河面,河水是不会 归附于大海之中的。 老子的这种不用机巧的巧妙,不用智慧的智慧,并 非是主张不用智巧,而是运用一种更高水准的智巧。 而老子的思想及智慧,并不是由老子的头脑凭空 想出来的,而是春秋时代社会存在的反映,是有着深 刻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渊源的。 老子并不神秘,老子的思想也并不玄虚。有的人 感到神秘、玄虚,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了解老子时 代的社会背景和老子的生平经历。加之文人骚客的“ 有效”干扰和道教徒的牵强附会,老子已被折磨得面 目全非了
老子传 ·26· 第二章春秋乱世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这是《老子》第十八章对当时病态社会的描述, 表现出相反相成的辩证思想。 同样根据这种辩证思想,我们知道之所以在春秋 末期出现了老子这位文化巨人,也是与当时昏乱的政 治格局和病态的社会状况分不开的,也具有相反相成 的关系。 老子任过周朝藏书史的职务,熟知古史和历代社 会状况。这一切对其思想的形成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所以,要了解老子,必须首先了解其生存的春秋 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藉以进一步深入地理解老子
老子传 ·26· 第二章 春秋乱世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这是《老子》第十八章对当时病态社会的描述, 表现出相反相成的辩证思想。 同样根据这种辩证思想,我们知道之所以在春秋 末期出现了老子这位文化巨人,也是与当时昏乱的政 治格局和病态的社会状况分不开的,也具有相反相成 的关系。 老子任过周朝藏书史的职务,熟知古史和历代社 会状况。这一切对其思想的形成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所以,要了解老子,必须首先了解其生存的春秋 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藉以进一步深入地理解老子
老子传 ·27· 1武王分封 夏、商、周三代大体上是实行君主专制政体下的 “封诸侯、建藩卫”的地方管理体制。西周开国君王 武王的分封,对东周前期一一春秋时代的影响是历史 性的,有着很深刻的关系,对老子思想的形成具有潜 因作用。 武王灭商后,面临着如何有效地控制幅员辽阔的 土地,统治刚刚被打败、但还有力量的殷商旧贵族的 大问题。于是武王在商朝实行“殷边侯甸”制度的基 础上加以完善,确立了以宗周为中心的分封制度。这 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周初大封建。所谓“封建”,就是 封邦建国,分土列爵,广建诸侯,以藩卫宗周。 西周由此构成了以周天子为首的封建等级关系, 使血缘纽带与政治权力强固结合,用来实行阶级的统 治。这种统治是以周天子是否有力量控制诸侯为转移 的。 实行分封制以后,周王室有力地控制了西周的政 权。分封之初,对于巩固周朝统治,确实收到了良好 效果。但分封制有其局限性,它包含着割据和分散的 因素,以周天子是否有力量控制局势为转移。周室强 盛,诸侯听命,尊其为共主:周室衰微,诸侯便纷纷
老子传 ·27· 1武王分封 夏、商、周三代大体上是实行君主专制政体下的 “封诸侯、建藩卫”的地方管理体制。西周开国君王 武王的分封,对东周前期——春秋时代的影响是历史 性的,有着很深刻的关系,对老子思想的形成具有潜 因作用。 武王灭商后,面临着如何有效地控制幅员辽阔的 土地,统治刚刚被打败、但还有力量的殷商旧贵族的 大问题。于是武王在商朝实行“殷边侯甸”制度的基 础上加以完善,确立了以宗周为中心的分封制度。这 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周初大封建。所谓“封建 ”,就是 封邦建国,分土列爵,广建诸侯,以藩卫宗周。 西周由此构成了以周天子为首的封建等级关系, 使血缘纽带与政治权力强固结合,用来实行阶级的统 治。这种统治是以周天子是否有力量控制诸侯为转移 的。 实行分封制以后,周王室有力地控制了西周的政 权。分封之初,对于巩固周朝统治,确实收到了良好 效果。但分封制有其局限性,它包含着割据和分散的 因素,以周天子是否有力量控制局势为转移。周室强 盛,诸侯听命,尊其为共主;周室衰微,诸侯便纷纷
老子传 ·28· 割据,并互相攻占吞并,以图独霸一方。春秋末期的 诸侯割据,争战频频,民不聊生的悲惨现实,与分封 的政治制度是分不开的。 据史书记载,春秋之世242年,列国之间进行 军事战争就有483次,争城夺地,互相砍杀。在各 诸侯国争战中,齐楚秦晋等大国之间的争霸,更是愈 演愈烈。各小国不但要向大国献贡纳赋,依靠大国而 生存:同时又有被大国兼并的危险。各国先后实行的 繁杂的税赋制度就反映出了经济制度的变化和军事战 争的经费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 劳动人民都承受着双重剥削的痛苦。 由分封制而导致的诸侯争霸、民不聊生的悲惨现 实,激发了老子对社会和人生以及宇宙的思考,其思 想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一些情况。 老子的很多思想,是针对于春秋时的病态社会而 提出的。在理解这些思想时,要注意联系老子的生存 背景去思考
老子传 ·28· 割据,并互相攻占吞并,以图独霸一方。春秋末期的 诸侯割据,争战频频,民不聊生的悲惨现实,与分封 的政治制度是分不开的。 据史书记载,春秋之世242年,列国之间进行 军事战争就有483次,争城夺地,互相砍杀。在各 诸侯国争战中,齐楚秦晋等大国之间的争霸,更是愈 演愈烈。各小国不但要向大国献贡纳赋,依靠大国而 生存;同时又有被大国兼并的危险。各国先后实行的 繁杂的税赋制度就反映出了经济制度的变化和军事战 争的经费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 劳动人民都承受着双重剥削的痛苦。 由分封制而导致的诸侯争霸、民不聊生的悲惨现 实,激发了老子对社会和人生以及宇宙的思考,其思 想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一些情况。 老子的很多思想,是针对于春秋时的病态社会而 提出的。在理解这些思想时,要注意联系老子的生存 背景去思考
老子传 ·29· 2宗法与礼制的社会 老子是各国闻名的精通宗礼的学者,同时也担任 周朝的史官,对宗礼的来源及当时春秋宗礼的现状有 着非常深刻的认识。他由精通宗礼转而反对宗礼,是 有深厚的理论认识和现实感受的。 让我们来看一下西周以来的宗法制度和礼制的情 况。 宗法是从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组织演变而来的。 早在父系氏族社会,以一个处于家长或族长地位的男 子为中心,以与这个男子血缘关系的亲疏、尊卑为基 础,确立以这个男子为中心的家族或宗族其他成员的 身份、地位并调整其间的关系,并以此来维护家长、 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制度。进入周以后,统 治者已经把维护父权家长的“亲亲”、“尊尊”的宗法 观念作为建设各级政权的指导思想。周统治者为了在 广大统治区内巩固奴隶制的统治秩序,和适应大规模 的封邦建国的政治需要,遂建立起一套完备的宗法制 度。 最早的礼,原是人们供奉鬼神的一种原始习俗。 《说文》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随着 国家的产生,阶级关系的复杂化,为了巩固奴隶主贵
老子传 ·29· 2宗法与礼制的社会 老子是各国闻名的精通宗礼的学者,同时也担任 周朝的史官,对宗礼的来源及当时春秋宗礼的现状有 着非常深刻的认识。他由精通宗礼转而反对宗礼,是 有深厚的理论认识和现实感受的。 让我们来看一下西周以来的宗法制度和礼制的情 况。 宗法是从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组织演变而来的。 早在父系氏族社会,以一个处于家长或族长地位的男 子为中心,以与这个男子血缘关系的亲疏、尊卑为基 础,确立以这个男子为中心的家族或宗族其他成员的 身份、地位并调整其间的关系,并以此来维护家长、 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制度。进入周以后,统 治者已经把维护父权家长的“亲亲”、“尊尊”的宗法 观念作为建设各级政权的指导思想。周统治者为了在 广大统治区内巩固奴隶制的统治秩序,和适应大规模 的封邦建国的政治需要,遂建立起一套完备的宗法制 度。 最早的礼,原是人们供奉鬼神的一种原始习俗。 《说文》说 :“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随着 国家的产生,阶级关系的复杂化,为了巩固奴隶主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