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概述 2.1自然地理概况 2.1.1地形地貌 大埔县位于广东省的东北部韩江中、上游,地理位置靠近北回归 线,介于北纬24900~24941、东经116°18′~116°56′之间,东邻福建 省平和县,南与饶平县、丰顺县交界,北与福建省永定县衔接,西与 梅县毗邻。大埔县东西宽62.75km,南北长74km,总面积2470km2。 县境内地势大体上四周高中间低,形似盆状,山脉大部分呈东北至西 南走向,由山区、丘陵、盆地三部分组成。海拔500m以上的山区占 总面积的10%,海拔100~500m之间的低山丘陵区占总面积的80%, 海拔100m以下的平原、河谷、盆地占总面积的10%,素有“九山半 水半分田”之称 县境东部为凤凰山一部分,山体庞大,多层地形明显,峡谷不发 育,有飞天马山,海拔1055m;西部属莲花山—阴那山的一部分,高 山深谷外貌明显,散流片蚀,暴流发育,有岷山嶂的银窿顶,海拔 1357m,为本县最高峰缛南部有狮子石岽,海拔1132m,东南有西岩 山海拔1230m;西南有双髻山海拔1026m;北部尖笔岽一带是粤东唯 的原始森林区,包抬境内丰溪林场区域在内,已列为省重点自然保 护区,有鸡嬤岽海拔1100m;中部丘陵广布,绝大部分为髙、中丘陵, 多作脉状延伸,水土流失严重。 212水文气象 (1)降雨 15
15 2 概 述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形地貌 大埔县位于广东省的东北部韩江中、上游,地理位置靠近北回归 线,介于北纬 24°00′~24°41′、东经 116°18′~116°56′之间,东邻福建 省平和县,南与饶平县、丰顺县交界,北与福建省永定县衔接,西与 梅县毗邻。大埔县东西宽 62.75km,南北长 74km,总面积 2470km2 。 县境内地势大体上四周高中间低,形似盆状,山脉大部分呈东北至西 南走向,由山区、丘陵、盆地三部分组成。海拔 500m 以上的山区占 总面积的 10%,海拔 100~500m 之间的低山丘陵区占总面积的 80%, 海拔 100m 以下的平原、河谷、盆地占总面积的 10%,素有“九山半 水半分田”之称。 县境东部为凤凰山一部分,山体庞大,多层地形明显,峡谷不发 育,有飞天马山,海拔 1055m;西部属莲花山—阴那山的一部分,高 山深谷外貌明显,散流片蚀,暴流发育,有岷山嶂的银窿顶,海拔 1357m,为本县最高峰缛南部有狮子石岽,海拔 1132m,东南有西岩 山海拔 1230m;西南有双髻山海拔 1026m;北部尖笔岽一带是粤东唯 一的原始森林区,包抬境内丰溪林场区域在内,已列为省重点自然保 护区,有鸡嬷岽海拔 1100m;中部丘陵广布,绝大部分为高、中丘陵, 多作脉状延伸,水土流失严重。 2.1.2 水文气象 (1) 降雨
根据大埔县气象局实测资料统计成果,多年平均降雨量为 1563mm,降雨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其中4~9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 76.1%。降雨量年际变化也较大,据统计,年降雨量最大值为 22869mm(1983年),最小值为1043.5mm(1991年) (2)径流 年径流与年降雨量分布规律相似,主要补给来源是降雨,并与蒸 发能力和下垫面条件有密切关系。雨量越充沛,蒸发量也增大,多年 平均降雨量的50%以上耗于蒸发。据1956~2015年水文资料计算, 全县多年平均径流深887mm 年径流也具有年际变化较大和年内分配不均的特点,约73%集中 在汛期的4~9月份,年际变化最小年仅为最大年的24%,变差系数 Cv值为0.33。 全县当地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2192亿m3,过境客水207.08亿m3, 合计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229亿m3 (3)气温 我县属南亚热带与中热带过渡性气候,界线不明显,小气候较为 突出,气候温和,根据县气象站资料,多年平均温度为21℃C,最高温 度为39℃(1962年7月31日出现),最低温度为-42℃(1967年1月17日 出现),年无霜期为290天以上。 (4)蒸发量 根据大埔县气象站蒸发量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水面年蒸发量为 10459mm,最大年蒸发量为1227.3mm,最小年蒸发量为881.8mm 般4~11月是大埔县蒸发量最大的时期,其多年平均蒸发量占全年 蒸发量的77.9%
16 根据大埔县气象局实测资料统计成果,多年平均降雨量为 1563mm,降雨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其中 4~9 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 76.1%。降雨量年际变化也较大,据统计,年降雨量最大值为 2286.9mm(1983 年),最小值为 1043.5mm(1991 年)。 (2) 径流 年径流与年降雨量分布规律相似,主要补给来源是降雨,并与蒸 发能力和下垫面条件有密切关系。雨量越充沛,蒸发量也增大,多年 平均降雨量的 50%以上耗于蒸发。据 1956~2015 年水文资料计算, 全县多年平均径流深 887mm。 年径流也具有年际变化较大和年内分配不均的特点,约 73%集中 在汛期的 4~9 月份,年际变化最小年仅为最大年的 24%,变差系数 Cv 值为 0.33。 全县当地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21.92 亿m3 ,过境客水207.08 亿 m3 , 合计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 229 亿 m3 。 (3) 气温 我县属南亚热带与中热带过渡性气候,界线不明显,小气候较为 突出,气候温和,根据县气象站资料,多年平均温度为 21℃,最高温 度为 39℃(1962 年 7 月 31 日出现),最低温度为-4.2℃(1967 年 1 月 17 日 出现),年无霜期为 290 天以上。 (4) 蒸发量 根据大埔县气象站蒸发量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水面年蒸发量为 1045.9mm,最大年蒸发量为 1227.3mm,最小年蒸发量为 881.8mm, 一般 4~11 月是大埔县蒸发量最大的时期,其多年平均蒸发量占全年 蒸发量的 77.9%
(5)台风 我县地处东南沿海季风地带,受到南海海洋性气候影响,受台风 外围环流影响较大,虽距南海海岸80~140km远,又遇高山屏障阻 隔,仍受台风袭击。主要遭受秋夏汕头、厦门一带登陆的强台风暴雨 灾害,造成丘陵山区山洪暴发,平原积水成灾。解放以来,遭受五次 强大台风的侵袭,经济损失严重。例如,1959年6、9月,1%64年6月 日降暴雨l50mm以上,三河坝韩江洪峰流量达1.33万m3/s,1970年 9月、1983年7月和1996年8月遭受台风6级阵风8级袭击,山洪 暴发,河水暴涨,为历史罕见,每次台风造成经济损失达亿元以上, 仅1996年一次台风暴就死亡38人,被洪水围困5万多人。2000年8月 遭受12级强台风袭击,死亡6人,倒塌房屋366间,受灾人口 15.6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641万亩,直接经济损失1.57亿元。 (6)水力资源 大埔县水力资源比较丰富,主要分布在汀江、梅潭河和梅江。理 论蕴藏量为70万kW,可开发量为53万kW,相应年发电量为 11.49亿kWh。 213河流水系 大埔县江河众多,古称万川县,溪涧纵横,河流交错,水力资源 丰富。集雨面积在1万km以上的过境河流有韩江、汀江和梅江;境 内集雨面积在100km以上的有梅潭河、漳溪河、银江河、合溪河 小靖河等,总长1434km,集雨面积58895km2,集雨面积在20km2以 上的溪流有40多条,集雨面积在20km2以下的溪、坑密布全县。这 些河流大致由北向南,流入韩江,经丰顺、潮州、汕头入南海。县内
17 (5) 台风 我县地处东南沿海季风地带,受到南海海洋性气候影响,受台风 外围环流影响较大,虽距南海海岸 80~140km 远,又遇高山屏障阻 隔,仍受台风袭击。主要遭受秋夏汕头、厦门一带登陆的强台风暴雨 灾害,造成丘陵山区山洪暴发,平原积水成灾。解放以来,遭受五次 强大台风的侵袭,经济损失严重。例如,1959 年 6、9 月,1964 年 6 月 日降暴雨 150mm 以上,三河坝韩江洪峰流量达 1.33 万 m3 /s,1970 年 9 月、1983 年 7 月和 1996 年 8 月遭受台风 6 级阵风 8 级袭击,山洪 暴发,河水暴涨,为历史罕见,每次台风造成经济损失达亿元以上, 仅 1996 年一次台风暴就死亡 38 人,被洪水围困 5 万多人。2000 年 8 月 遭受 12 级强台风袭击,死亡 6 人,倒塌房屋 366 间,受灾人口 15.6 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 16.41 万亩,直接经济损失 1.57 亿元。 (6) 水力资源 大埔县水力资源比较丰富,主要分布在汀江、梅潭河和梅江。理 论蕴藏量为 70 万 kW,可开发量为 53 万 kW,相应年发电量为 11.49 亿 kWh。 2.1.3 河流水系 大埔县江河众多,古称万川县,溪涧纵横,河流交错,水力资源 丰富。集雨面积在 1 万 km2以上的过境河流有韩江、汀江和梅江;境 内集雨面积在 100km2 以上的有梅潭河、漳溪河、银江河、合溪河、 小靖河等,总长 1434km,集雨面积 58895km2 ,集雨面积在 20km2 以 上的溪流有 40 多条,集雨面积在 20km2 以下的溪、坑密布全县。这 些河流大致由北向南,流入韩江,经丰顺、潮州、汕头入南海。县内
水力资源理论蕴藏70万kW,包括汀江、韩江、梅江主干河道可开发 量53万kW,装机29.82万kW,占可开发量56%,相应发电量 1149亿kWh (1)韩江 韩江发源于汕尾陆丰与河源紫金交界的乌突山七星岽,源头段称 南琴江,沿莲花山西北侧,自西南向东北流至五华琴口汇北琴江后称 琴江,于水寨河口汇五华河后称梅江,于兴宁水口汇宁江、于梅城汇 程江、于梅县丙村汇石窟河、于梅县松口汇松源河后,垂直切过莲花 山脉,在大埔县三河坝附近与汀江、梅潭河汇合之后称韩江(干流)。 韩江(干流)在三河坝继续向东南流经大埔高陂后再折向西南,沿莲花 山东南侧自东北向西南流,方向与莲花山西北侧的梅江走向正好相 反。韩江(干流)于丰顺的留隍附近作第三次90°转弯,流向由西南转向 东南,并于潮州市的湘子桥分北溪、东溪和西溪分别进入三角洲河网 区,以东溪为主干注入南海。韩江全长470km,集雨面积30112km2, 河床比降为039‰。韩江是梅州通往汕头的主要水道,因水土流失造 成河水含沙量偏高,据横山水文资料统计分析,其含沙量多年平均达 0.27kgm3。上游兴宁水口以下河段,河床比降较缓,天然落差不大, 但多年平均流量大,宜低水头大流量梯级开发水力资源。韩江全长 470km,集雨面积30112km2,河床比降为0.39‰,总落差164m,水 力资源丰富,在大埔境内集雨面积2470km2,河长66km(含梅江20km 韩江干流46km)。 韩江高陂水利枢纽位于大埔县境内韩江干流上,是一座大型水利 枢纽,坝址在大埔县高陂镇上游约5km处。高陂水利枢纽工程开发 任务以防洪、供水为主,兼顾发电和航运等综合利用,水库总库容为
18 水力资源理论蕴藏 70 万 kW,包括汀江、韩江、梅江主干河道可开发 量 53 万 kW,装机 29.82 万 kW,占可开发量 56%,相应发电量 11.49 亿 kWh。 (1) 韩江 韩江发源于汕尾陆丰与河源紫金交界的乌突山七星岽,源头段称 南琴江,沿莲花山西北侧,自西南向东北流至五华琴口汇北琴江后称 琴江,于水寨河口汇五华河后称梅江,于兴宁水口汇宁江、于梅城汇 程江、于梅县丙村汇石窟河、于梅县松口汇松源河后,垂直切过莲花 山脉,在大埔县三河坝附近与汀江、梅潭河汇合之后称韩江(干流)。 韩江(干流)在三河坝继续向东南流经大埔高陂后再折向西南,沿莲花 山东南侧自东北向西南流,方向与莲花山西北侧的梅江走向正好相 反。韩江(干流)于丰顺的留隍附近作第三次 90º转弯,流向由西南转向 东南,并于潮州市的湘子桥分北溪、东溪和西溪分别进入三角洲河网 区,以东溪为主干注入南海。韩江全长 470km,集雨面积 30112km2 , 河床比降为 0.39‰。韩江是梅州通往汕头的主要水道,因水土流失造 成河水含沙量偏高,据横山水文资料统计分析,其含沙量多年平均达 0.27kg/m3 。上游兴宁水口以下河段,河床比降较缓,天然落差不大, 但多年平均流量大,宜低水头大流量梯级开发水力资源。韩江全长 470km,集雨面积 30112km2 ,河床比降为 0.39‰,总落差 164m,水 力资源丰富,在大埔境内集雨面积 2470km2 ,河长 66km(含梅江 20km、 韩江干流 46km)。 韩江高陂水利枢纽位于大埔县境内韩江干流上,是一座大型水利 枢纽,坝址在大埔县高陂镇上游约 5km 处。高陂水利枢纽工程开发 任务以防洪、供水为主,兼顾发电和航运等综合利用,水库总库容为
3656亿m3,水电站装机容量为100MW (2)梅江 梅江是韩江的主流,是梅州市最主要的河流,发源于汕尾陆丰与 河源紫金交界的乌突山七星岽,上游称琴江,流经五华县水寨与五华 河汇合后称梅江,由西南向东北流经五华、兴宁、梅县、梅江区,至 大埔县的三河坝与汀江、梅潭河汇合后称韩江。梅江全长307km,流 域集雨面积为1406lkm2,河床比降为04‰。梅江在大埔境内有集雨 面积20lkm2,河长22km。梅江沿岸有水寨、梅城、丙村、松口等较 大的盆地。其中梅城是梅州市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3)汀江 汀江是韩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福建宁化木马山,在永定棉花滩 流入梅州境内的大埔青溪,于茶阳汇小靖河和漳溪河,在三河坝与梅 江、梅潭河汇合流入韩江,流域集雨面积1802km2,河长323km, 平均坡降24‰。汀江在大埔境内有集雨面积1333km2,河长55km 汀江曾经是闽粵主要水路交通线,大埔茶阳至福建永定石下坝可通小 机船,其天然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在上游永定石下坝已建有大型 棉花滩水库,总库容20亿m3,装机60万kW;在下游大埔青溪,已 建中型青溪水库,总库容7468万m3,装机144万kW;在青溪水库 下游约10km、茶阳镇上游约1km处建有茶阳水电站,总库容3723万m3, 装机224万kW (4)梅潭河 梅潭河发源于福建平和葛竹山,于大埔县大东镇流入梅州境内, 流经双溪、百侯、湖寮等地,于三河坝汇入汀江。梅潭河为汀江一级 支流、韩江二级支流,三河坝改河后,仍然流入汀江。流域集雨面积
19 3.656 亿 m3 ,水电站装机容量为 100MW。 (2) 梅江 梅江是韩江的主流,是梅州市最主要的河流,发源于汕尾陆丰与 河源紫金交界的乌突山七星岽,上游称琴江,流经五华县水寨与五华 河汇合后称梅江,由西南向东北流经五华、兴宁、梅县、梅江区,至 大埔县的三河坝与汀江、梅潭河汇合后称韩江。梅江全长 307km,流 域集雨面积为 14061km2 ,河床比降为 0.4‰。梅江在大埔境内有集雨 面积 201km2 ,河长 22km。梅江沿岸有水寨、梅城、丙村、松口等较 大的盆地。其中梅城是梅州市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3) 汀江 汀江是韩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福建宁化木马山,在永定棉花滩 流入梅州境内的大埔青溪,于茶阳汇小靖河和漳溪河,在三河坝与梅 江、梅潭河汇合流入韩江,流域集雨面积 11802km2,河长 323km, 平均坡降 2.4‰。汀江在大埔境内有集雨面积 1333km2 ,河长 55km。 汀江曾经是闽粤主要水路交通线,大埔茶阳至福建永定石下坝可通小 机船,其天然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在上游永定石下坝已建有大型 棉花滩水库,总库容 20 亿 m3 ,装机 60 万 kW;在下游大埔青溪,已 建中型青溪水库,总库容 7468 万 m3 ,装机 14.4 万 kW;在青溪水库 下游约 10km、茶阳镇上游约 1km 处建有茶阳水电站,总库容 3723 万 m3 , 装机 2.24 万 kW。 (4) 梅潭河 梅潭河发源于福建平和葛竹山,于大埔县大东镇流入梅州境内, 流经双溪、百侯、湖寮等地,于三河坝汇入汀江。梅潭河为汀江一级 支流、韩江二级支流,三河坝改河后,仍然流入汀江。流域集雨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