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文复习要点 (三)《陋塞铭》(刘禹锡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①《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新是陋童,惟吾是 ②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宣,惟哥 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上阶最,草色入帝。(2003年河北省中考理解题 ④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⑤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请葛庐,西蜀于云亭 ⑥《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 话是:五子云:何陋之有 ⑦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请葛庐,西蜀子云事 ⑧《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一、解释加点词的合义 答案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名:出名灵:成为灵异的水 2、斯是陋室:斯:这 3、惟吾德馨:德幕:美好的品德 4、无丝竹之乱耳: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使…乱 5、无案牍之劳形:案胺:官府的文书。劳形:使身体劳暴。6、何陋之有?:何:什么。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噜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身心。 这(虽)是间筒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4、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筒 三、回答下列问题 1、统领全文的一句是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 2、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 何陋之有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衰达了作者高洁微岸的节操和安货乐道的志趣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什么?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什么?苷痕上阶绿,草色入帘膏 四)《爱蕙说》(北宋會学家周敦)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 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褻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冋子者何人;牡 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3分) 植:立。3、鲜:少。4、亵:亲近而不庄。 5、宜:应当6、独:只,仅7、可爱者甚蕃:多。8、濯清涟而不妖:澴:洗涤,妖:美丽而不端庄。9、不蔓不枝: 、翻译 我只愛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消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墓)中间贡通,外形挺直,不生被蔓,不长枝节,芬芳远措。(就) 更显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们)可以远远地亮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噢!愛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彳 莲,花之君子者也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蒲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墓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喜爱牡丹的人该是很多了。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愛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迫名递利(追求富贵、 贪幕富贵)、趋炎附勢的世风的鄙弃 四.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 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菊——“花之隐逸着”象征:不炎附势的隐士 (3)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答: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i、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 品质 答: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清,脚怀籥达,品行无邪;美广布四方,独立自主,严不可事澳。 六、本文概括莲花高洁品质的句子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1 课内文言文复习要点 (三)《陋室铭》(刘禹锡 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①《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③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003 年河北省中考理解题) ④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⑤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⑦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⑧《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名:出名 灵:成为灵异的水 2、斯.是陋室:斯:这 3、惟吾德馨.. :德馨:美好的品德 4、无丝竹..之乱.耳: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使……乱。 5、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6、何.陋之有?:何:什么。 二、译句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身心。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4、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回答下列问题 1、统领全文的一句是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 何陋之有。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什么?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什么?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四)《爱莲说》 (北宋哲学家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 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 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3 分) 1、 益: 副词,更。 2、 植:立。 3 、鲜:少。 4、 亵:亲近而不庄重。 5、宜:应当 6、独:只,仅 7、可爱者甚蕃.:多。8、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妖:美丽而不端庄。 9、不蔓.不枝.: 蔓:长枝蔓。枝:长枝节。。 二、翻译: 1、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2、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芬芳远播。(就) 更显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4、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5、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是花中的君子。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喜爱牡丹的人该是很多了。 三、“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追求富贵、 贪慕富贵)、趋炎附势 的世风的鄙弃。 四.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 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答: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五、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 品质。 答: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六、本文概括莲花高洁品质的句子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七、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喻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 补充说明:上文之字的标号①③④⑤的意思都是结构助词,的。②⑥⑦⑧的意思都是结构助词,无义。本文运用了衬托 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分别有感叹句(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设问 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理解霄诵:①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子独爱之出激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中還外直,不不技,香远 益清,亭亭净植,可远现而不可豪玩看 众是人变仙出邮压不法漫中题玩重不香此流幸李静 ⑤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 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 的句子是:出泥面不染灌清涟面不妖 ⑥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 ⑦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 ,不不技 三、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蕙,花之君于者也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 出淤泥而不染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寄高了他不与世俗同 流合污、保持高油风格的思想感情。 4、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弃和厌恶 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八)《送东阳马生序》(明朝:宋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 您。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 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傾耳以请;或 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 淮,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窝迓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冋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 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1、文学常识、作者明朝著名文学家宋濂 2、重点字词解释 益慕圣贤之道:仰慕 腰人持汤沃灌,以衾以覆:热水:蒙盖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跑:超过期限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肢亻 同舍生皆被绮绣:通“ 余幼时即嗜学:喜欢,爱好 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致,取得、得到。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弗(不)之怠:懈怠,不放松抄写。“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加了冠,到了成年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心,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 尝,曾经。趋:奔向。先达:学术界的前辈 执经叩问:拿着经书请教。叩,请教。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 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塞。这里的是拥挤的意思。 稍降辞色:把言辞放 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示专心而尊敬的)请教 或遇其叱咄:或,有时。叱咄:训斥,呵责。(礼愈)至:周到 (不敢出一言以)复:这里指辩解。俟(其欣悦):等待,等 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穷冬:隆冬 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 (至)舍:学舍 僵劲:僵硬。(持)汤沃灌:热水。沃灌,浇洗 (拥覆):以,用。衾, 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主人)日再食:每天提供两顿饭。再,两次 提供伙食。 (戴)朱缨(宝 饰之帽):朱缕,红色的帽。 腰(白玉之环):腰,腰佩 烨然(若神人):烨然,光彩照 照人有择子组表,接的衣 破。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之 慕、艳,羡慕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1)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以中有足乐着,不匆口体之辜不着人也 4、思考、(1)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路途:遥远艰难。衣着:破旧不能御寒。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 (2)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2 七、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喻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 补充说明:上文之字的标号①③④⑤的意思都是结构助词,的。②⑥⑦⑧的意思都是结构助词,无义。本文运用了衬托 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分别有感叹句(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设问 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理解背诵:①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 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③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④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⑤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 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⑥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⑦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三、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 莲,花之君子者也。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 出淤泥而不染。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寓了他不愿与世俗同 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4、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八)《送东阳马生序》(明朝: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 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 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 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 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 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1、文学常识、作者 明朝著名文学家 宋濂 2、重点字词解释。 益慕.圣贤之道:仰慕 媵人持汤.沃灌,以衾以覆.:热水;蒙盖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跑;超过期限 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 穿着 余幼时即嗜学:喜欢,爱好。 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致,取得、得到。 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弗(不)之怠:懈怠,不放松抄写。“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既加冠:已经加了冠,到了成年。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心,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 尝,曾经。趋:奔向。先达:学术界的前辈。 执经叩问:拿着经书请教。叩,请教。 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 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塞。这里的是拥挤的意思。 稍降辞色:把言辞放 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示专心而尊敬的)请教。 或遇其叱咄:或,有时。叱咄:训斥,呵责。 (礼愈)至:周到。 (不敢出一言以)复:这里指辩解。 俟(其欣悦):等待,等。 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穷冬:隆冬。 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至)舍:学舍,书馆。 僵劲:僵硬。(持)汤沃灌:热水。沃灌,浇洗。 以衾(拥覆):以,用。衾,被子。 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 (主人)日再食:每天提供两顿饭。再,两次。食,提供伙食。 (戴)朱缨(宝 饰之帽):朱缨,红色的帽。 腰(白玉之环):腰,腰佩。 (右备)容臭:容臭,香袋。 烨然(若神人):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缊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 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之心。 慕、艳,羡慕。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3、理解背诵。 (1)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思考、(1)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路途:遥远艰难。衣着:破旧不能御寒。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 味。 (2)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能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 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艰”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 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3)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 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4)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自己实际谈一下 5、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晋朝,车胤(yln)囊萤读书 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 进的动力 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于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收书的人家借,亲手抄录,计算带日子按时归还。 在深山大沟中赶 脚上的皮肤冻裂 3、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穿着绣花绸缎衣服,戴着缀有红缨带和宝 1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腰刀,右边挂 像神仙一样。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5、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问道理 6、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皮子(将全身)蒙盖好, 7、、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却一点也没有羡慕的心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 不感觉吃 8、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9、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有与图,尝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找即有大人和(自己)交亮,(国而) 曾经跑 到百里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三、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艰菁的学习过程和增正的学习态度。 2、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表现了什么? 勤奋学习的谦虚求学的态度。 叙述了作者奔走求学之苦 4、作者在写自己的清苦生活时,为什么要写同舍生奢华的生活 通过对比更足以突出作者不事贵,专 6、“卒获有所闻”这里的“闻”指什么? 不理常考草的拿的求津精比和的购电有起的灯 怎样的苦乐观? 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广泛,值息灵通等 九)小石潭记—磨柳亲元磨宋八大家之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 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擒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团冽:格外 竹取国下四小潭:道略:出现。 为屿,为堪: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着石。潭中鱼回百许头:大的 动:呆杲的样子。 不可久国養清:停留 而从者:麋从 在下面。 皆若回游无所依:在空中。 岸势因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郑样 , 图国骨,悄怆幽邃:使—凄凉;使—睾冷。记之而国因高开。 句子翻译 3
3 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能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 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艰”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 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3)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 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4)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自己实际谈一下。 5、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 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 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 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 进的动力。)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于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收藏书籍的人家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子按时归还。 2、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在深山大沟中赶路。严冬刮着猛烈的风,大雪深积几尺,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 3、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同宿舍的学生都穿着绣花绸缎衣服,戴着缀有红缨带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腰刀,右边挂 香袋,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5、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我站着陪侍在老师身边,提出疑问,询问道理。 6、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用被子(将全身)蒙盖好,好久才暖和过来。 7、、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却一点也没有羡慕的心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也就不感觉吃的、穿的不知他人了。 8、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总之我求学时的辛勤与艰苦就是如此罢。 9、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究获得了学识。 10、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又苦于没有大师名人和(自己)交流,(因而)曾经跑 到百里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三、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艰苦的学习过程和端正的学习态度。 2、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表现了什么? 勤奋学习的谦虚求学的态度。 3、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的内容 叙述了作者奔走求学之苦。 4、作者在写自己的清苦生活时,为什么要写同舍生奢华的生活? 通过对比更足以突出作者不慕富贵,专心学习的思想品质。 5、围绕“嗜学”二字写了哪两件事? 借书之苦;求教之难。 6、“卒获有所闻”这里的“闻”指什么? 得到知识,明白道理。 7、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 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 8、与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说说现代中学生有怎样的苦乐观? 吃穿无忧,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广泛,信息灵通等。 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 (九)小石潭记——唐 柳宗元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 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一、词语: 水尤清冽:格外。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道路;出现。 为坻,为屿,为嵁: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佁然不动:呆呆的样子。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凄清;停留。 隶而从者:跟从。 从小丘西 行百二十步 西:向西。 下 见小潭:在下面。 日光下 澈:往下。 皆若空 游无所依:在空中。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像北斗星一样;像蛇那样。 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 似与游者相乐 :逗乐。 凄 神寒 骨,悄怆幽邃:使-----凄凉;使-----寒冷。 记之而去 :离开。 二、句子翻译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呜佩环,心乐之 从小丘肉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拌子,限常竹林,就熊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瓢、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 高兴。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略,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水特别清激。 背意的树木,翠绿的藤,盖继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拂 平中游鱼约有一百来你,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菲也没有。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患的石面上,呆暴地不动 厦着水向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健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煎行,或隐或现,都看消楚。 画的形势木大无方种知计水的图x 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静悄情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情遗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因为这地方过于謇清,不熊长时间地停留,就把当时的情记下来便高去了 课文按什么顺序写? 游览顺序。 课文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点? 幽静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曲深冷寂,孤凄凉。悲哀深沉。 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 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有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 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 有实感 (十)岳阳记 范仲蒲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默于其上。属 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街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則岳阳楼之大观也。前 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峽,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 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夭光,一碧万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褛乜,劂有心旷神饴,宠辱偕忘,把酒临凤,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 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生字 谪(zhe)守朝晖(hut)夕阴 i)薄暮冥冥(mfng) 淫(yn)雨心旷神怡(y1)皓(hdo)月宠辱偕(xie)忘 潜行(qian)浩浩汤汤( shang)潇(xiao)湘属(zha同“嘱”) 重点解词 增其旧制:扩大它旧有的规模。制,规模。横无际涯:宽阔无边。际:涯,边。 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晖,日光。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备,详尽。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 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 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岸芷汀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长烟一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 何极:哪有穷尽。檣倾楫摧:桅杄倒下,船桨断折。郁郁:形容草木茂盛 把酒临风:端酒当着风,即在轻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把,持、执。 微斯人:没有这种人。微,无、没有。吾谁与归:我同谁一道呢?归,归依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具,同“俱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译: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3、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译:在那春雨连绵不断,整月不晴的时候(开,放晴) 4、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译: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平静(景,日光。惊,有“起”、“动”的意思) 5、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译: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去 离开)
4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 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 心里很是 高兴。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 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参差不齐,无法知道水的源头。 7、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 有人迹,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8、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这地方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三、 课文按什么顺序写? 游览顺序。 课文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点? 幽静。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幽深冷寂,孤苦凄凉。悲哀深沉。 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 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有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 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 有实感。 (十)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 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 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 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 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一、生字 谪(zhé)守 朝晖(huī)夕阴 霏霏(fēi) 薄暮冥冥(míng) 淫(yín)雨 心旷神怡(yí) 皓(hào)月 宠辱偕(xié)忘 潜行(qián) 浩浩汤汤 (shāng) 潇(xiāo)湘 属 ( zhǔ 同“嘱”) 二、重点解词 增其旧制:扩大它旧有的规模。制,规模。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际:涯,边。 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 晖,日光。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备,详尽。 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 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 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岸芷汀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 长烟一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全。 何极:哪有穷尽。 樯倾楫摧:桅杆倒下,船桨断折。 郁郁:形容草木茂盛。 把酒临风:端酒当着风,即在轻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把,持、执。 微斯人:没有这种人。微,无、没有。 吾谁与归:我同谁一道呢?归,归依。 三、重点语句翻译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具,同“俱”)。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3、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译:在那春雨连绵不断,整月不晴的时候(开,放晴) 4、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译: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平静(景,日光。惊,有“起”、“动”的意思) 5、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译: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 批评指责。(去, 离开)
6、心旷神怡,宠辱偕忘。译: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 (宠,荣耀:偕,一起) 7、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译: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 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 情不同。(求,探求。为,指两种心情) 失)而或喜或悲。(以,因为) 译:在朝庭里作高官就 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主担忧 译 11、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12、刻唐贤今人诗赋与其上 四、文章知识1、本文出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 2、归纳段意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记叙) 第二段:(写景)描写岳阳楼周围雄伟景色,引出迁客骚人各不相同的“览物之情”。引出下文。 第三段:(写景、抒情)写“迁客骚人”“以己悲”的心情”。 第四段:写“迁客骚人”“以物喜”的心情 第五段(抒情、议论)抒发作者阔大胸怀和政治抱负。揭示全文中心 3、首段交待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写滕子京在逆境中的成绩,交待作记缘由,为后文的阔达胸襟做铺垫。 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奋发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5、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抒情) 五、理解背诵、(1)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什么?答: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心旷神怡,宠 辱偕忘。” (2)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什么?答:浮光跃金。 (3)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什么?答:静影沉 (4)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表现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是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进”“退”分别照应什么?答: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6)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与现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答: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8)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答:属予作文以记之 (9)请从文中找出总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其中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什么? 答: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衔、吞) (10)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什么?答: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1)第二段中说“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文哪句话?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是怎样“述”的?答:刻 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 (12)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3)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4)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原句 答 六、思考(1)第三四段作者用虚笔设想了一明一暗两个场景,为什么会产生一悲一喜的结果? 答:自然的景象包括天气的阴晦晴朗会影响人的情绪,天气恶劣才会“感极而悲”,天气美好才会“心旷神恰”。 (2)第三、四段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写这两段的目的是什么?) 答:推导出“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异”,表现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 (3)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答:以物喜,以已悲 (4)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对“二者之为”持什么态度? 答: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否定。 (5)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答: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勉励友人 (6)“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 答: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 2003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 (7)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 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 七、词语欣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答:“怒”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风势之大,声音之响。(1分) 塵子京国守巴腴郡:封建官员降职或远调圆明年:到 修岳阳楼,增其旧圆于是:规模。刻唐贤今人诗殿回其上:在
5 6、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译: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 (宠,荣耀;偕,一起) 7、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译: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心情不同。(求,探求。为,指两种心情) 8、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译: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以, 因为)。 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在朝庭里作高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主担忧。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11、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 12、刻唐贤今人诗赋与其上:把唐代名人和当代作家的诗赋雕刻在上面。 四、文章知识 1、本文出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 2、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记叙) 第二段:(写景)描写岳阳楼周围雄伟景色,引出迁客骚人各不相同的“览物之情”。引出下文。 第三段:(写景、抒情)写“迁客骚人”“以己悲”的心情”。 第四段:写“迁客骚人”“以物喜”的心情。 第五段(抒情、议论)抒发作者阔大胸怀和政治抱负。揭示全文中心。 3、首段交待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写滕子京在逆境中的成绩,交待作记缘由,为后文的阔达胸襟做铺垫。 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奋发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 5、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抒情) 五、理解背诵、(1)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什么?答: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心旷神怡,宠 辱偕忘。” (2)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什么? 答:浮光跃金。 (3)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什么? 答:静影沉璧。 (4)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表现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 是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进”“退”分别照应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6)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 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7)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 (与现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答: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8)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答:属予作文以记之。 (9)请从文中找出总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其中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什么? 答: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衔、吞) (10)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什么? 答: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1)第二段中说“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文哪句话?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是怎样“述”的? 答:刻 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 (12)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3) 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4)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 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原句 答) 六、思考(1)第三四段作者用虚笔设想了一明一暗两个场景,为什么会产生一悲一喜的结果? 答:自然的景象包括天气的阴晦晴朗会影响人的情绪,天气恶劣才会“感极而悲”,天气美好才会“心旷神怡”。 (2)第三、四段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写这两段的目的是什么?) 答:推导出“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异”,表现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 (3)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 答:以物喜,以已悲。 (4)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对“二者之为”持什么态度? 答: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否定。 (5)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 答: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勉励友人。 (6)“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 答: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 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2003 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 (7)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 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七、词语欣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答:“怒”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风势之大,声音之响。(1 分) 滕子京 谪守巴陵郡:封建官员降职或远调 越 明年:到了 乃 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于是;规模。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