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五首 备课者:郑时仁 第一课时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目的要求: 1.了解有关韩愈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表达的热爱早春,热爱自然的情感并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联系实际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和步骤]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河南河阳 (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 称韩文公,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北魏贵族后裔, 父仲卿,为小官僚 译文 长安街上细小的春雨润滑如酥, 近看没有绿色 远看草色青青。 早春正是一年春光的大好时节, 大大胜过满城杨柳堆烟的暮春 赏析 这首诗又名《初春小雨》。诗中所写当是早春景物,主要写小雨后的京都景色。起始一 句点明地点并描写了小雨所形成的情状一一长安街上下着纷纷洒洒的细雨:这细雨看上去十 分可爱,它落在地面上就像酥油一样软润,野草开始萌发:这种萌发远看一片新绿,近看却 隐隐约约。这一句,真实的写出了在小雨中所看到的野草萌生状态。三、四两句是诗人对前 两句所写景物的评价。他认为,这是一年中春天最好最美的时节,要远远胜过含烟柳树绿遍 整个皇都的时候。这种评价,实际上包含了比较,将“烟柳满皇都”的景象与“小雨润如酥” 所形成的景色相比较,目的在于显示早春季节的可爱,并以“绝胜”表明了他喜爱的程度 景物典型鲜明、比喻贴切生动而构思精巧是这首诗的特点。早舂的景物很多,诗人只写最具 典型的小雨与野草,将他们安排于同一幅画中,鲜明的表现了早春的独特景色。比喻只有 个就是“小雨润如酥”,十分贴切的写出了小雨的软润状态,生动形象。将春雨、小草这些 早春景物与尚未出现而又将要出现的“烟柳满皇都”景象安排在比较情景中,并以“绝胜 突出早春景物之美,构思十分精巧
古诗词五首 备课者:郑时仁 第一课时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目的要求: 1. 了解有关韩愈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表达的热爱早春,热爱自然的情感并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联系实际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和步骤] [ 作者简介 ]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河南河阳 (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 称韩文公,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北魏贵族后裔, 父仲卿,为小官僚。 [译文] 长安街上细小的春雨润滑如酥, 近看没有绿色, 远看草色青青。 早春正是一年春光的大好时节, 大大胜过满城杨柳堆烟的暮春。 赏析 这首诗又名《初春小雨》。诗中所写当是早春景物,主要写小雨后的京都景色。起始一 句点明地点并描写了小雨所形成的情状——长安街上下着纷纷洒洒的细雨;这细雨看上去十 分可爱,它落在地面上就像酥油一样软润,野草开始萌发;这种萌发远看一片新绿,近看却 隐隐约约。这一句,真实的写出了在小雨中所看到的野草萌生状态。三、四两句是诗人对前 两句所写景物的评价。他认为,这是一年中春天最好最美的时节,要远远胜过含烟柳树绿遍 整个皇都的时候。这种评价,实际上包含了比较,将“烟柳满皇都”的景象与“小雨润如酥” 所形成的景色相比较,目的在于显示早春季节的可爱,并以“绝胜”表明了他喜爱的程度。 景物典型鲜明、比喻贴切生动而构思精巧是这首诗的特点。早春的景物很多,诗人只写最具 典型的小雨与野草,将他们安排于同一幅画中,鲜明的表现了早春的独特景色。比喻只有一 个就是“小雨润如酥”,十分贴切的写出了小雨的软润状态,生动形象。将春雨、小草这些 早春景物与尚未出现而又将要出现的“烟柳满皇都”景象安排在比较情景中,并以“绝胜” 突出早春景物之美,构思十分精巧
第二课时 目的要求: 1、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 2、理解“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两个“难”的含义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 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3、理解古代女子在悲伤与痛苦的爱情之中仍然富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以及感受 到作者李商隐的诗歌常以淸词丽句枃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具有朦胧婉曲之 美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由李白、杜甫的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说出唐朝有“小李杜”之称的是李商隐和杜牧,从 而导入本课 2、作家、作品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诗 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杜牧的诗风则 更近似李白。 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极高,他的《无题》诗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诗 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 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身无彩风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 风无力百花残”“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他的《锦瑟》文字锦绣华美,字面意义易于理解而内容极深,历来有“一篇锦瑟解人 难”之称。此外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天意怜幽草,人间重 晩晴”(《晚睛》:“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等也都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3、具体讲解: 学生自由朗读。读完课文后,独立思考理解。试用诗歌鉴赏方法。 4、赏析参考资料: 这首诗,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 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 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 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前人诗中曾 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 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 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 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 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 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 “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点出分手时的季节,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 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 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 使她悲怀难遣。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
第二课时 无题 目的要求: 1、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 2、 理解 “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两个“难”的含义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 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3、理解古代女子在悲伤与痛苦的爱情之中仍然富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以及感受 到作者李商隐的诗歌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具有朦胧婉曲之 美。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 由李白、杜甫的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说出唐朝有“小李杜”之称的是李商隐和杜牧,从 而导入本课。 2、作家、作品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诗 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杜牧的诗风则 更近似李白。 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极高,他的《无题》诗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诗 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 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 风无力百花残”;“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他的《锦瑟》文字锦绣华美,字面意义易于理解而内容极深,历来有“一篇锦瑟解人 难”之称。此外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天意怜幽草,人间重 晚晴”(《晚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等也都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3、具体讲解: 学生自由朗读。读完课文后,独立思考理解。试用诗歌鉴赏方法。 4、赏析参考资料: 这首诗,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 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 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 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前人诗中曾 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 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 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 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 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 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 “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点出分手时的季节,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 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 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 使她悲怀难遣。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
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 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例如《夜雨寄北》 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 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 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四句,“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双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 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 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眷恋之深,但却又表 明相会无期。可是,虽然相会无期,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所以,这两句,既有 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 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这些感情,好象在无穷 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诗 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春蚕 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 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 义。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不应,这里是“不顾”的意思),昼夜常怀 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造意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不过,这里的春蚕“何 惜微躯尽”,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希望的情况下产生的意念。《无题》“春蚕 句则不然,就其表现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却又是不计希望之有无的,感 情境界有差异,联想也更为曲折。 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隐以前的南朝乐府中,也不少见。如“思君如明 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陈叔达,同题)等 皆是。“蜡炬成灰泪始干”冋样是用蜡烛作比喻,却不是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还进 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联想比前人深微复杂得多,形象的底蕴也因 此而丰富得多了 三、四句写的是诗人自己,下两句就转到对方身上,想象着对方别后的可怜生活。当她 早晨起来,照镜子的时候,也许觉得镜中人的秀发已经不同于往常,容颜憔悴了。分别后她 独自一人,夜深难眠的时候,月色之下,吟诗坏人,该会感觉天上洒下的月光是多么的凄清 和寒冷。与杜甫名句“香雾云鬓湿,淸辉玉臂寒”相似,去替对方设想。是对写法。“晓镜” 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一一只为此而愁。这就生动地描 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 末两句表明诗人并未放弃。尽管蓬莱仙山,凡人进不去,但毕竟不遥远,我可以请求青 鸟使者替我传递消息。虽然青鸟使者是幻象,但可以猜想:她并不遥远,只是强大的政治阻 力拦在中间。不屈的意志,爱情的哀歌! 5、欣赏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感受意境。背诵全诗并要求会默写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 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象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 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 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 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例如《夜雨寄北》 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 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 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三、四句,“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双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 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 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眷恋之深,但却又表 明相会无期。可是,虽然相会无期,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所以,这两句,既有 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 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这些感情,好象在无穷 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诗 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春蚕” 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 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 义。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不应,这里是“不顾”的意思),昼夜常怀 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造意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不过,这里的春蚕“何 惜微躯尽”,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希望的情况下产生的意念。《无题》“春蚕” 句则不然,就其表现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却又是不计希望之有无的,感 情境界有差异,联想也更为曲折。 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隐以前的南朝乐府中,也不少见。如“思君如明 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陈叔达,同题)等 皆是。“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用蜡烛作比喻,却不是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还进 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联想比前人深微复杂得多,形象的底蕴也因 此而丰富得多了。 三、四句写的是诗人自己,下两句就转到对方身上,想象着对方别后的可怜生活。当她 早晨起来,照镜子的时候,也许觉得镜中人的秀发已经不同于往常,容颜憔悴了。分别后她 独自一人,夜深难眠的时候,月色之下,吟诗坏人,该会感觉天上洒下的月光是多么的凄清 和寒冷。与杜甫名句“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相似,去替对方设想。是对写法。“晓镜” 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为此而愁。这就生动地描 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 末两句表明诗人并未放弃。尽管蓬莱仙山,凡人进不去,但毕竟不遥远,我可以请求青 鸟使者替我传递消息。虽然青鸟使者是幻象,但可以猜想:她并不遥远,只是强大的政治阻 力拦在中间。不屈的意志,爱情的哀歌! 5、欣赏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感受意境。背诵全诗并要求会默写。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 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象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 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 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第三课时 相见欢 李煜 目的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二、作者介绍 、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 同学们自由的大声朗读。 2、听诗朗颂 学生听范读时老师要求,拿起笔在诗中标出重读、停顿 3、模仿齐读。 请同学们模仿齐读本诗,读完后同学们进行自评,老师进行总评:诗通过精炼、优美又 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思想感情,我们朗读时,要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学们刚才朗读时 重读、停顿、语速读得都不错但感情不饱满,或者没有感情,这是因为对文章内容没有深入 了解,下面我们就审美的眼光来观照课文,理解诗文的内容,想象意境。 四、理解内容 1、释词 锁:锁住,笼罩。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意思是离愁别恨像千丝万缕纠缠在一起 聊:姑且。 2、古文今译 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正是新月如钩的时候。 载着梧桐的深院笼罩在秋天的肃杀气氛之中 更显得孤寂冷漠 剪也剪不断, 越理越凌乱 那是深重的离愁别恨 (这真是)一种痛苦的滋味萦绕在心头。 3、概括上下片内容 五、欣赏诗歌 1、“寂寞梧桐深院锁淸秋。”这一句用“寂寞”“深”“锁”呼应上句的“独”字。作为 被囚之人,词人表达了亡家失国的旧时国君的孤独寂寞之情 2、“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句中“滋味”指什么? 亡国之君的孤独寂寞。 六、写作特点
第三课时 相 见 欢 李煜 目的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介绍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 同学们自由的大声朗读。 2、听诗朗颂. 学生听范读时老师要求,拿起笔在诗中标出重读、停顿 3、模仿齐读。 请同学们模仿齐读本诗,读完后同学们进行自评,老师进行总评:诗通过精炼、优美又 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思想感情,我们朗读时,要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学们刚才朗读时 重读、停顿、语速读得都不错但感情不饱满,或者没有感情,这是因为对文章内容没有深入 了解,下面我们就审美的眼光来观照课文,理解诗文的内容,想象意境。 四、理解内容 1、释词 锁:锁住,笼罩。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意思是离愁别恨像千丝万缕纠缠在一起。 聊:姑且。 2、古文今译 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正是新月如钩的时候。 载着梧桐的深院笼罩在秋天的肃杀气氛之中, 更显得孤寂冷漠。 剪也剪不断, 越理越凌乱, 那是深重的离愁别恨。 (这真是)一种痛苦的滋味萦绕在心头。 3、概括上下片内容 五、欣赏诗歌 1、“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一句用“寂寞”“深”“锁”呼应上句的“独”字。作为 被囚之人,词人表达了亡家失国的旧时国君的孤独寂寞之情。 2、“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句中“滋味”指什么? 亡国之君的孤独寂寞。 六、写作特点
用字准确,寓意深刻。如“无言独上西楼”中的“独”“寂寞梧桐深院锁淸秋”中的“寂 寞”“深”“锁”。 七、小结课文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文化已经浸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 之中,我们有令我们骄傲的唐诗、宋词、元曲,赏析并能背颂这之中一些优秀的诗歌,能陶 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养修。我国的诗歌作品辉煌灿烂,光彩夺目,我们可自学一些 名篇,继承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我们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课外阅读李煜诗词 九、板书设计 相见欢 李煜 寂寞→离愁→在心头 抒发亡国之愁
用字准确,寓意深刻。如“无言独上西楼”中的“独”、“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的“寂 寞”“深”“锁”。 七、小结课文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文化已经浸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 之中,我们有令我们骄傲的唐诗、宋词、元曲,赏析并能背颂这之中一些优秀的诗歌,能陶 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养修。我国的诗歌作品辉煌灿烂,光彩夺目,我们可自学一些 名篇,继承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我们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课外阅读李煜诗词。 九、板书设计 相 见 欢 李煜 寂寞→离愁→在心头 抒发亡国之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