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研讨与练习说明 、关于课文,有下面几种不同的理解,讨论一下,究竟应该怎样理解。 1、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设置本题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尊重学生自己的解读,宜让学生展开讨论或辩 论。以下意见仅供参考: 1、第一,一般来说,文章的标题是作者对全文思想内容最鲜明和最精练的概括。这篇 散文叙述的焦点应该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自然应该是和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的,不应 是以描写藤野先生为主,表现的却是“我”的某种思想,文章在结尾处点明主题,“他的性 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第二,从整篇文章的 结构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写对东京学习环境的厌恶,离开东京到仙台,是写与藤野先生 结识的前因,接下来写仙台的学习生活,基本上都与藤野先生有关,而且,作者着力正面描 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写匿名信的寻衅和看电影所受到的刺激,这些事或是与藤野先生有 直接关系,或是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诚,在那种环境下的难能可贵。后面几段,则是 写和藤野先生的分别及分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因此,“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应是 这篇回忆散文的主旨和本意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第一,全 文按作者行踪的变化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用讽刺的笔调,刻画了在日本东京的清国留学生 浑浑噩噩的生活丑态,表现了青年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第二部分,作者回忆了自己在仙台 医专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着重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充分展示了青年鲁迅热爱祖国 积极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心路历程。第三部分,写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主要写藤野先生 给鲁迅影响,使他“良心发现”,“增加勇气”,继续战斗。第二,《藤野先生》写于1926 年10月12日,地点在厦门大学。鲁迅原来准备在厦门工作两年,结果只住了半年。他 方面坚持斗争,一方面写了《藤野先生》这样的回忆散文,清理自己从1904年到192 6年二十多年来思想感情变化的轨迹,回顾了自己爱国思想的发展,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 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所以,在文章的结尾处写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后,又写 道:“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最后一句所 表达的仍是一种爱国主义的感情 3、这是从另一角度看问题,视野更宽广一些,是对上面两种观点的折衷。 编者的观点倾向于第1种。除上述理由外,补充如下:第一,从作品的实际效果看,这 篇作品留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第二,鲁 迅一直怀念藤野先生。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写信给鲁 迅,征求选文意见,鲁迅回信说:“请您全权处理好了。在我看来,非放进不可的东西是没
《藤野先生》研讨与练习说明 一、关于课文,有下面几种不同的理解,讨论一下,究竟应该怎样理解。 1、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设置本题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尊重学生自己的解读,宜让学生展开讨论或辩 论。以下意见仅供参考: 1、第一,一般来说,文章的标题是作者对全文思想内容最鲜明和最精练的概括。这篇 散文叙述的焦点应该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自然应该是和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的,不应 是以描写藤野先生为主,表现的却是“我”的某种思想,文章在结尾处点明主题,“他的性 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第二,从整篇文章的 结构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写对东京学习环境的厌恶,离开东京到仙台,是写与藤野先生 结识的前因,接下来写仙台的学习生活,基本上都与藤野先生有关,而且,作者着力正面描 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写匿名信的寻衅和看电影所受到的刺激,这些事或是与藤野先生有 直接关系,或是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诚,在那种环境下的难能可贵。后面几段,则是 写和藤野先生的分别及分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因此,“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应是 这篇回忆散文的主旨和本意。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第一,全 文按作者行踪的变化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用讽刺的笔调,刻画了在日本东京的清国留学生 浑浑噩噩的生活丑态,表现了青年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第二部分,作者回忆了自己在仙台 医专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着重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充分展示了青年鲁迅热爱祖国、 积极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心路历程。第三部分,写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主要写藤野先生 给鲁迅影响,使他“良心发现”,“增加勇气”,继续战斗。第二,《藤野先生》写于1926 年10月12日,地点在厦门大学。鲁迅原来准备在厦门工作两年,结果只住了半年。他一 方面坚持斗争,一方面写了《藤野先生》这样的回忆散文,清理自己从1904年到192 6年二十多年来思想感情变化的轨迹,回顾了自己爱国思想的发展,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 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所以,在文章的结尾处写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后,又写 道:“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最后一句所 表达的仍是一种爱国主义的感情。 3、这是从另一角度看问题,视野更宽广一些,是对上面两种观点的折衷。 编者的观点倾向于第1种。除上述理由外,补充如下:第一,从作品的实际效果看,这 篇作品留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第二,鲁 迅一直怀念藤野先生。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写信给鲁 迅,征求选文意见,鲁迅回信说:“请您全权处理好了。在我看来,非放进不可的东西是没
有了。不过《藤野先生》一篇请您译出加入。”1936年增田涉来到上海,鲁迅又向他打 听藤野的近况,当增田涉说没有下落时(此时藤野先生还健在),鲁迅慨叹说:“藤野先生大 概已经不在世了吧!”可见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第三,本文确实饱含着爱国主义感 情,正是这种感情使作品更有深度,使藤野先生的形象也更为感人,可以说,爱国主义感情 是这篇文章的“底色”和背景。说“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是不错的,但它不是 泛泛而谈,而是把聚焦对准在藤野先生身上,所以说,歌颂藤野先生是这篇文章的主旨。 二、朗读课文第一段和倒数第二段,重点体味下面几句话,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 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这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怎样的情感与态度?从句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藤野先生只是个普通人,作者为什么说他“伟大”,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 设置本题是要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的基础上,对重点语句进行品评,以加深对课文的理 1、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这帮清国留学生留着辫子,以示是大清国 的臣民,而且“盘得平”,“油光可鉴”,表明他们精心打扮,“扭几扭”写出他们招摇过市、 自我陶醉的丑态,“实在标致极了”,作者用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 2、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 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等等,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 其难能可贵。所以,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三、弃医从文是鲁迅一生的大事,他在多篇回忆性散文中曾经谈到过这段经历。读了这篇课 文以后,你知道鲁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吗?从鲁迅的人 生选择中你想到了什么? 设置本题旨在帮助学生进行课内外学习的贯通,深入理解本文的主旨,并联系自身思考 人生的意义 从本文看,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其直接原因是他厌恶东京的学习环境,厌恶清国 留学生的浑浑噩噩,厌烦他们把环境搞得乌烟瘴气,但联系鲁迅的人生追求和其他作品看, 有更为深刻的内在原因。他在后来写的《呐喊〉自序》中作过解释:“我的梦很美满,预备 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 对于维新的信仰。”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选择学医的,可就在医专学医时
有了。不过《藤野先生》一篇请您译出加入。”1936年增田涉来到上海,鲁迅又向他打 听藤野的近况,当增田涉说没有下落时(此时藤野先生还健在),鲁迅慨叹说:“藤野先生大 概已经不在世了吧!”可见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第三,本文确实饱含着爱国主义感 情,正是这种感情使作品更有深度,使藤野先生的形象也更为感人,可以说,爱国主义感情 是这篇文章的“底色”和背景。说“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是不错的,但它不是 泛泛而谈,而是把聚焦对准在藤野先生身上,所以说,歌颂藤野先生是这篇文章的主旨。 二、朗读课文第一段和倒数第二段,重点体味下面几句话,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 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这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怎样的情感与态度?从句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藤野先生只是个普通人,作者为什么说他“伟大”,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 法。) 设置本题是要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的基础上,对重点语句进行品评,以加深对课文的理 解。 1、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这帮清国留学生留着辫子,以示是大清国 的臣民,而且“盘得平”,“油光可鉴”,表明他们精心打扮,“扭几扭”写出他们招摇过市、 自我陶醉的丑态,“实在标致极了”,作者用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 2、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 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等等,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 其难能可贵。所以,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三、弃医从文是鲁迅一生的大事,他在多篇回忆性散文中曾经谈到过这段经历。读了这篇课 文以后,你知道鲁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吗?从鲁迅的人 生选择中你想到了什么? 设置本题旨在帮助学生进行课内外学习的贯通,深入理解本文的主旨,并联系自身思考 人生的意义。 从本文看,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其直接原因是他厌恶东京的学习环境,厌恶清国 留学生的浑浑噩噩,厌烦他们把环境搞得乌烟瘴气,但联系鲁迅的人生追求和其他作品看, 有更为深刻的内在原因。他在后来写的《〈呐喊〉自序》中作过解释:“我的梦很美满,预备 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 对于维新的信仰。”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选择学医的,可就在医专学医时──
如课文描述的那样——有一次看枪毙中国人的电影,说是由于“给俄国人做侦探”,而围观 的“也是一群中国人”,这使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于是促使鲁迅萌发“弃医从文”的思想。 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 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 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 由此可以看出,鲁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又从仙台弃医从文,这一过程无不深深浸透着鲁迅 强烈的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实践着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四、从下边两题中,选做一题 1、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 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 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2、对于自己的老师,鲁迅只写过三个人,一个是三味书屋的寿镜吾,一个是《关于太 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再就是这篇课文所写的藤野先生,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一下, 看看鲁迅笔下的这三位老师各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道拓展题,第1小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第2小题旨在扩大学生的视野, 并学会比较 《我的母亲》研讨与练习说明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通读课文,完成下面各题 1、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 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试对作者母亲为人、教子的方式发表一点评论 设置这三道小题是为了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且这三小题是逐 层深入的。第1小题,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全文内容:第2小题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 深层内涵和写作方法:;第3小题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所拓展,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有所 感悟,有所思考
如课文描述的那样──有一次看枪毙中国人的电影,说是由于“给俄国人做侦探”,而围观 的“也是一群中国人”,这使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于是促使鲁迅萌发“弃医从文”的思想。 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 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 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 由此可以看出,鲁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又从仙台弃医从文,这一过程无不深深浸透着鲁迅 强烈的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实践着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四、从下边两题中,选做一题: 1、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 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 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2、对于自己的老师,鲁迅只写过三个人,一个是三味书屋的寿镜吾,一个是《关于太 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再就是这篇课文所写的藤野先生,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一下, 看看鲁迅笔下的这三位老师各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道拓展题,第1小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第2小题旨在扩大学生的视野, 并学会比较。 《我的母亲》研讨与练习说明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一、通读课文,完成下面各题。 1、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 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3、试对作者母亲为人、教子的方式发表一点评论。 设置这三道小题是为了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且这三小题是逐 层深入的。第1小题,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全文内容;第2小题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 深层内涵和写作方法;第 3 小题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所拓展,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有所 感悟,有所思考
1、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 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具体说来,写对我的管教,主 要写了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在学习方面,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 上早学:在做人方面,除了写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外,重点写了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 到的重重责罚。写母亲对我的管教,表现了母亲对我既严格又慈祥,即她“是我的严师,我 的慈母”。写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当家之难,主要写了三件事: (1)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通过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 良的品性。 (2)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这件事表现了母亲 容忍、温和的性格。 (3)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 错赔罪才罢休。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刚气”的一面。 2、在本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 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 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教导”上,而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 因此,可以说,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 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 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3、关于对作者母亲为人、教子的方式的看法,可以见仁见智,但总的来说应该是有教 育意义的。作者母亲为人方面,主要是克己谦让,宽容善待,和睦仁慈;而在教子方面,主 要表现为严格,有时过于严厉。这是由于旧社会的妇女把“相夫教子”作为“天职”和美德 而对于作者母亲来说,深感教子的责任更加重大。她所敬重的丈夫过早地去世,对孩子的教 育责任全部落在自己身上,同时孩子是她精神生活的全部,也是她对未来生活的全部寄托, 还有如何才能对得住她去世的丈夫,等等。正是这诸多原因,她容不得孩子有一点坏毛病 生怕他不争气。所以,她对孩子的教育格外深细而严格。 结合上下文,品味下面语句中划线词语的分寸感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 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 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设置本题是希望学生通过关键词语的品味,来进一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1、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但“不能不”这
1、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 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具体说来,写对我的管教,主 要写了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在学习方面,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 上早学;在做人方面,除了写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外,重点写了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 到的重重责罚。写母亲对我的管教,表现了母亲对我既严格又慈祥,即她“是我的严师,我 的慈母”。写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当家之难,主要写了三件事: ⑴ 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通过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 良的品性。 ⑵ 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这件事表现了母亲 容忍、温和的性格。 ⑶ 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 错赔罪才罢休。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刚气”的一面。 2、在本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 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 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教导”上,而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 因此,可以说,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 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 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3、关于对作者母亲为人、教子的方式的看法,可以见仁见智,但总的来说应该是有教 育意义的。作者母亲为人方面,主要是克己谦让,宽容善待,和睦仁慈;而在教子方面,主 要表现为严格,有时过于严厉。这是由于旧社会的妇女把“相夫教子”作为“天职”和美德。 而对于作者母亲来说,深感教子的责任更加重大。她所敬重的丈夫过早地去世,对孩子的教 育责任全部落在自己身上,同时孩子是她精神生活的全部,也是她对未来生活的全部寄托, 还有如何才能对得住她去世的丈夫,等等。正是这诸多原因,她容不得孩子有一点坏毛病, 生怕他不争气。所以,她对孩子的教育格外深细而严格。 二、结合上下文,品味下面语句中划线词语的分寸感。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 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 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设置本题是希望学生通过关键词语的品味,来进一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1、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但“不能不”这
能愿动词的双重否定表达一种主观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观认为之意,这样既表明了态度 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 2、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尽管作者当时已是文化名人, 而且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有暗接之妙。“我”在人海里“混”,应该 有人来管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没有一个人管束过 “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大。 3、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 有口皆碑的,但是在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假设的词语,意在表明只 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 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 三、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 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影响呢?回忆一下,并 与同学交流,然后写一个片段。 设置本题主要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会反思,获得教益,并通过这一练习训练学生的口 语交际和书面表达能力 这“极大极深的影响”正如作者自道: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 人,体谅人,以及在学习上勤奋、守时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其中主要是如何做人方面 母亲让作者养成了宽容、善待、体谅的品性。 《我的第一本书》研讨与练习说明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一、给同学复述这“第一本书”的故事,探讨下面的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设置本题是希望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本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 含
一能愿动词的双重否定表达一种主观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观认为之意,这样既表明了态度, 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 2、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尽管作者当时已是文化名人, 而且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有暗接之妙。“我”在人海里“混”,应该 有人来管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没有一个人管束过 “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大。 3、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 有口皆碑的,但是在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假设的词语,意在表明只 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 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 三、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 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影响呢?回忆一下,并 与同学交流,然后写一个片段。 设置本题主要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会反思,获得教益,并通过这一练习训练学生的口 语交际和书面表达能力。 这“极大极深的影响”正如作者自道: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 人,体谅人,以及在学习上勤奋、守时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其中主要是如何做人方面, 母亲让作者养成了宽容、善待、体谅的品性。 《我的第一本书》研讨与练习说明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一、给同学复述这“第一本书”的故事,探讨下面的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设置本题是希望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本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 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