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政策研究的经济学途径 政策科学是一个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领域,它是建立在各门其他学科的基础之上的。这门学 科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政策分析的研究途径是多样的。其中,经济学途径日益受到各国学者的广泛 关注,成为政策分析的一个主导途径。经济学理论的具体应用体现在分析政策的过程之中,运用经 济学中的理论假定、概念框架和分析方法,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实证的分析工具,这将为政府制 定出合理的公共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政策研究的经济学途径的内容 经济学与公共政策研究的联系的原因在于,公共政策一般都具有经济的方面(如利益和成本), 经济分析和经济学家作为政策选择的分析者是必不可少和富有成效的。经济学并不直接分析政策推 论,但它给经济学家一系列分析政策过程的工具和提供分析问题的视野或框架,即提供了研究公共 政策的途径。在西方政策科学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学途径一直是一种主导途径,其影响和成果不亚 于政策研究的政治学途径 所谓的政策研究的经济学途径,也就是采用经济学的理论假定、概念框架、分析方法及技术 来看待公共决策问题。按照阿马切尔( Ryan C. Amacher)在“经济学和公共政策”一文中的概括, 政策研究的经济学途径的基本内容是 (1)经济理论是实证的或非规范的,它由事实命题而不是价值判断所组成。这就意味着经 济学要为决策者提供实证的知识,而不是某些“应该”的指导 (2)经济学理论解释某些事件的结果,它允许“如果A,则B”一类的问题,一般并不预言 A的出现 (3)经济学家倾向于用私人市场过程来解决社会问题 (4)经济学家倾向于花大量的心血去澄清各种选择,并使特定选择的机会成本尽可能清楚 (5)经济学家更有可能认识在现存的选择中的替代机会: (6)与第5点密切相关的一点是,经济学家使用渐进的和边际的途径 (7)经济学家倾向于用个人的途径来做社会分析 (8)经济学理论对所有经济系统和体制背景都是适应的。 下面我们用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的例子来加深对政策分析的经济学途径八点内容的理解(我 们采用政策分析的基本程序的几个步骤,进行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第一步:确定政策目标 在各国的微观、宏观经济中存在许多基本问题,如失业、通货膨胀、经济萧条等。经济学家凯 恩斯认为其中最关键的是失业问题,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一点体现的尤为明显。因此,公共 政策解决的问题是失业问题。国务院将这项公共政策的目标设定为用5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立起适 o Ryan C Amacher, "Economics and Public Policy", in Social So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The Roles of Academic Disciplines in Policy Analysis. N.Y., Port Washington: Associated Faculty Press, 1984. pp. 16-164. Also see, The Econmic Approach to Social Policy Questions: Some Me thodlogical Perspective". In The Economic Approach to Public policy(Selected R endings). Ed by, R.C. Amacher, etc,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6, pp 1836
6 第二节 政策研究的经济学途径 政策科学是一个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领域,它是建立在各门其他学科的基础之上的。这门学 科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政策分析的研究途径是多样的。其中,经济学途径日益受到各国学者的广泛 关注,成为政策分析的一个主导途径。经济学理论的具体应用体现在分析政策的过程之中,运用经 济学中的理论假定、概念框架和分析方法,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实证的分析工具,这将为政府制 定出合理的公共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政策研究的经济学途径的内容 经济学与公共政策研究的联系的原因在于,公共政策一般都具有经济的方面(如利益和成本), 经济分析和经济学家作为政策选择的分析者是必不可少和富有成效的。经济学并不直接分析政策推 论,但它给经济学家一系列分析政策过程的工具和提供分析问题的视野或框架,即提供了研究公共 政策的途径。在西方政策科学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学途径一直是一种主导途径,其影响和成果不亚 于政策研究的政治学途径。 所谓的政策研究的经济学途径,也就是采用经济学的理论假定、概念框架、分析方法及技术 来看待公共决策问题。按照阿马切尔(Ryan C. Amacher)在“经济学和公共政策”一文中的概括, 政策研究的经济学途径的基本内容是: (1)经济理论是实证的或非规范的,它由事实命题而不是价值判断所组成。这就意味着经 济学要为决策者提供实证的知识,而不是某些“应该”的指导; (2)经济学理论解释某些事件的结果,它允许“如果A,则B”一类的问题,一般并不预言 A的出现; (3)经济学家倾向于用私人市场过程来解决社会问题; (4)经济学家倾向于花大量的心血去澄清各种选择,并使特定选择的机会成本尽可能清楚; (5)经济学家更有可能认识在现存的选择中的替代机会; (6)与第5点密切相关的一点是,经济学家使用渐进的和边际的途径; (7)经济学家倾向于用个人的途径来做社会分析; (8)经济学理论对所有经济系统和体制背景都是适应的。① 下面我们用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的例子来加深对政策分析的经济学途径八点内容的理解(我 们采用政策分析的基本程序的几个步骤,进行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第一步:确定政策目标 在各国的微观、宏观经济中存在许多基本问题,如失业、通货膨胀、经济萧条等。经济学家凯 恩斯认为其中最关键的是失业问题,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一点体现的尤为明显。因此,公共 政策解决的问题是失业问题。国务院将这项公共政策的目标设定为用 5 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立起适 ① Ryan C. Amacher,"Economics and Public Policy", in Social So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The Roles of Academic Disciplines in Policy Analysis. N.Y., Port Washington: Associated Faculty Press, 1984. pp. 16~164. Also see, "The Econmic Approach to Social Policy Questions: Some Me thodlogical Perspective". In The Economic Approach to Public Policy (Selected R eadings). Ed. by, R.C. Amacher, etc.,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76, pp.18~36
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就业机制。 第二步:找出解决目标的可能方法 分析失业问题的原因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入手,并提出公共政策的解决方案。创造就业 机会是实现充分就业的关键问题。决定创造就业机会有以下两个因素:第一,人力资源是市场经济 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作为生产力各要素中唯一的活要素,他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的作用。人力 资源在劳动力市场中充分自由地流动,可以使从业人员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第二,经济增长率。 当经济高涨时,旺盛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引起社会消费品、生产资料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从 而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相反,当社会不景气时,消费低靡,投资缩减,对整个社会生产的拉动 力乏力,造成企业出现局部停工减产的情形。因此,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也是分析失业问题的一个关 键因素。从两个主要的因素来看,就业者、劳动力市场及微观主体规章的设立都属于微观问题:提 高经济增长率,促进经济水平的提高,属于宏观问题。对这两方面原因的分析有利于我国政府运用 相关的公共政策解决我国的所面临的失业问题 第三步:分析两种方案及其结果 按照前面的思路,我们可以构建失业率决定模型,该模型主要由以下两个变量决定:第一,经 济增长率;第二,劳动力市场的弹性系数,以及随机扰动项的制度因素。设失业率为Y,劳动力市 场的弹性系数为Ⅺ1,经济增长率为X2,随机扰动项的制度因素为ε,则劳动力总供求失衡时的失 业率模型是:Y=A+aX1+BX2+c 这里X1为劳动力市场的弹性系数,是部分工时人员数与社会受雇人员总数之比,它表示人力 资源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流动性,劳动力市场弹性系数越大,表明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源的共享性越大, 劳动力的流动性越高;κ2表示经济增长率水平的高低,经济增长率水平越髙,创造就业机会越大, 缓解就业压力的能力越强。由此结果,我们不难看出,失业率水平与劳动力市场弹性系数、经济增 长率有着较强的依赖关系,因而解决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推动劳动力市场建设,促进劳动力市 场弹性工时制实施;提高经济增长水平,增加就业机会 (1)失业问题的微观分析-劳动力市场弹性工时制的实施 劳动力市场的决定因素是劳动力市场的弹性工时制。“弹性工时制(灵活工时或部分工时)是 指在非常规工时制度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对劳动力的实际需求状况来灵活的安排职工的工作时间的 种制度。”我们看到:就政府而言,弹性工时制作为一项新实施的微观政策,在我国目前的实施 的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这需要政府在制定微观政策时,全面确定执行政策所花费的成 本,包括政策经费的货币成本、新旧体制转变的转制成本以及政策影响范围的无形成本,同时也要 确定制定政策所获得的利益等方面的问题。就政策本身而言,这项政策属于社会保障政策的范畴 从个人——这一微观主体来说,实行部分就业的模式,即劳动者自主、灵活地选择工作时间,能充 分挖掘劳动者个人的人力资本潜能,合理、有效的配置人力资本;另一方面,从劳动力市场这一微 观主体来说,有选择、分时段地安排间隔就业,数量一定的就业岗位可以安排若干倍的人员就业 将对缓和就业压力起到积极的作用。社会保障政策的作用在于:使劳动力在市场价格信号的引导下, 双向选择,竞争就业,合理流动,逐步统一劳动力市场,打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劳 动力市场壁垒。通过劳动力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公平竞争实现就业。因此,推行劳动力市场的 Φ盛乐、姚先国.失业问题的微观分析与模型解释.中国经济问题2002(1) ③盛乐、姚先国.失业问题的微观分析与模型解释.中国经济问题2002(1)
7 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就业机制。 第二步:找出解决目标的可能方法 分析失业问题的原因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入手,并提出公共政策的解决方案。创造就业 机会是实现充分就业的关键问题。决定创造就业机会有以下两个因素:第一,人力资源是市场经济 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作为生产力各要素中唯一的活要素,他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的作用。人力 资源在劳动力市场中充分自由地流动,可以使从业人员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第二,经济增长率。 当经济高涨时,旺盛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引起社会消费品、生产资料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从 而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相反,当社会不景气时,消费低靡,投资缩减,对整个社会生产的拉动 力乏力,造成企业出现局部停工减产的情形。因此,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也是分析失业问题的一个关 键因素。从两个主要的因素来看,就业者、劳动力市场及微观主体规章的设立都属于微观问题;提 高经济增长率,促进经济水平的提高,属于宏观问题。对这两方面原因的分析有利于我国政府运用 相关的公共政策解决我国的所面临的失业问题。 第三步:分析两种方案及其结果 按照前面的思路,我们可以构建失业率决定模型,该模型主要由以下两个变量决定:第一,经 济增长率;第二,劳动力市场的弹性系数,以及随机扰动项的制度因素。设失业率为 Y,劳动力市 场的弹性系数为 X1,经济增长率为 X2,随机扰动项的制度因素为ε,则劳动力总供求失衡时的失 业率模型是 :Y=A+αX1+βX2+ε① 这里 X1 为劳动力市场的弹性系数,是部分工时人员数与社会受雇人员总数之比,它表示人力 资源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流动性,劳动力市场弹性系数越大,表明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源的共享性越大, 劳动力的流动性越高;X2 表示经济增长率水平的高低,经济增长率水平越高,创造就业机会越大, 缓解就业压力的能力越强。由此结果,我们不难看出,失业率水平与劳动力市场弹性系数、经济增 长率有着较强的依赖关系,因而解决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推动劳动力市场建设,促进劳动力市 场弹性工时制实施;提高经济增长水平,增加就业机会。 (1)失业问题的微观分析-劳动力市场弹性工时制的实施 劳动力市场的决定因素是劳动力市场的弹性工时制。“弹性工时制(灵活工时或部分工时)是 指在非常规工时制度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对劳动力的实际需求状况来灵活的安排职工的工作时间的 一种制度。”②我们看到:就政府而言,弹性工时制作为一项新实施的微观政策,在我国目前的实施 的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这需要政府在制定微观政策时,全面确定执行政策所花费的成 本,包括政策经费的货币成本、新旧体制转变的转制成本以及政策影响范围的无形成本,同时也要 确定制定政策所获得的利益等方面的问题。就政策本身而言,这项政策属于社会保障政策的范畴。 从个人——这一微观主体来说,实行部分就业的模式,即劳动者自主、灵活地选择工作时间,能充 分挖掘劳动者个人的人力资本潜能,合理、有效的配置人力资本;另一方面,从劳动力市场这一微 观主体来说,有选择、分时段地安排间隔就业,数量一定的就业岗位可以安排若干倍的人员就业, 将对缓和就业压力起到积极的作用。社会保障政策的作用在于:使劳动力在市场价格信号的引导下, 双向选择,竞争就业,合理流动,逐步统一劳动力市场,打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劳 动力市场壁垒。通过劳动力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公平竞争实现就业。因此,推行劳动力市场的 ① 盛乐、姚先国.失业问题的微观分析与模型解释.中国经济问题 2002(1). ② 盛乐、姚先国.失业问题的微观分析与模型解释.中国经济问题 2002(1).
弹性工时制以及其它配套改革,是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扩大就业、缓解就业的一种灵活的政策选择 (2)失业问题的宏观分析 决定失业问题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经济增长的状况。经济增长率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所创造的就 业机会的多少。我们除了采用上面的数学模型分析,还可以采用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分析失 业问题。 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社会总需求。总供给价格(S): 企业家按最低的预期收入来确定其在一定就业量下所生产的商品总量的最低卖价。总需求价格(D) 企业家预期社会购买这些商品所愿 意支付的价格。当总供给价格大于总需求价格,部分商品卖不出去,厂商缩小生产,解雇部分 工人。当总供给价格小于总需求价格,需要生产更多的产品,厂商扩大生产规模,增加雇佣工人。 因此,社会就业量由劳动力这种商品的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决定。两者的关系可由下图来表示。 D. S N N N 在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中,他采用短期分析方法,假定在这期间,社会结构、劳动力与 固定资本的设备、生产技术等微观变量保持不变。 当总就业量只取某一特定值时,才能实现充分就业。实际的就业量由供给曲线S与需求曲线 相交于E1,实际就业量N1,充分就业量为NO,因为N1<N0,有失业N1N0,这是由于有效需求D1< 充分就业D0,即失业是由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所以,要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必须提高社会总 需求的水平 有效需求不足的存在机理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及流 动偏好三个经济学因素造成的。 政府在分析解决失业这一宏观问题时面临多种政策组合,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 但不同的政策在作用机制、传导方式、政策时滞等方面差别很大,在实施的过程中又存在着一定的 替代性,因此应详细分析各种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在运行时所产生的效用,诸如可以采用成本 效能分析、评估一项政策在实现即定的目标过程所产生的功效。这种经济学方法可以使决策者比较 各种政策的成效,别分别予以列等,作为进一步决策的根据,与相似的政策目标相比较,制定合理 ①郭霖经济学一一行为与政策分析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267页
8 弹性工时制以及其它配套改革,是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扩大就业、缓解就业的一种灵活的政策选择。 (2)失业问题的宏观分析 决定失业问题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经济增长的状况。经济增长率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所创造的就 业机会的多少。我们除了采用上面的数学模型分析,还可以采用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分析失 业问题。 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社会总需求。总供给价格(S): 企业家按最低的预期收入来确定其在一定就业量下所生产的商品总量的最低卖价。总需求价格(D): 企业家预期社会购买这些商品所愿 意支付的价格。当总供给价格大于总需求价格,部分商品卖不出去,厂商缩小生产,解雇部分 工人。当总供给价格小于总需求价格,需要生产更多的产品,厂商扩大生产规模,增加雇佣工人。 因此,社会就业量由劳动力这种商品的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决定。两者的关系可由下图来表示。 ① 在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中,他采用短期分析方法,假定在这期间,社会结构、劳动力与 固定资本的设备、生产技术等微观变量保持不变。 当总就业量只取某一特定值时,才能实现充分就业。实际的就业量由供给曲线 S 与需求曲线 D 相交于 E1,实际就业量 N1,充分就业量为 N0,因为 N1< N0,有失业 N1N0,这是由于有效需求 D1< 充分就业 D0,即失业是由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所以,要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必须提高社会总 需求的水平。 有效需求不足的存在机理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及流 动偏好三个经济学因素造成的。 政府在分析解决失业这一宏观问题时面临多种政策组合,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 但不同的政策在作用机制、传导方式、政策时滞等方面差别很大,在实施的过程中又存在着一定的 替代性,因此应详细分析各种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在运行时所产生的效用,诸如可以采用成本—— 效能分析、评估一项政策在实现即定的目标过程所产生的功效。这种经济学方法可以使决策者比较 各种政策的成效,别分别予以列等,作为进一步决策的根据,与相似的政策目标相比较,制定合理 ① 郭霖.经济学——行为与政策分析.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267 页
的政策解决方案。如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相配合,尽管两种政策在实行的过程中,作 用实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且两种政策在一定范围内的存在一定的替代作用,但考虑到货币政策 是通过发行货币,使利率降低,信贷放松,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提高就业水平的,可能引起通货 膨胀的危险,因此扩张性货币政策的作用是有限的,尤其在经济的发展阶段,采用货币政策不一定 是解决失业问题的一个较好办法。因此积极财政政策则成为解决失业问题的一种主要手段 在经济发展的现阶段,积极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完善结构调整和降低改革成本。成本包 括:为不断增加的下岗职工提供必须的基本生活开支和职业培育费用,还要为企业豁免一定的债务 等。在结构调整方面,为了企业关闭停产或转产提供必须的财政支持,为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仍 需要采取一定的税收优惠及补贴政策。措施是:税收方面:第一,当税率较低时会导致劳动强度的 下降,有利于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增加,因此减税可以促进就业水平的提高。第二、工资所得税:降 低工资所得税比降低个人所得税更能增加就业,因为这样可以使单位成本不变而公司收入增加,从 而增加劳动力需求,同时可以把资源从公营部门转移到私营部门,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第三, 个人所得税:由于非雇员性质的个体,特别是小企业主,他们的供给弹性大,因此个人所得税率的 降低能够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从而增加产量和就业。此外,政府还可以发行一定规模的社会保障专 项国债。形成消费需求的增加机制等配套政策的实施。 第四步:依一定的标准排列各种备选方案的顺序 失业问题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因此,解决失业问题应该从微观和宏观 两个角度同时入手,在两个角度内则应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实施。这里不在赘述。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学的分析作为政策分析的一个主导途径,为公共政策的制 定、分析、执行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我国政府将运用微观和宏观的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在政策分 析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研究政策分析时既要充分吸收、借鉴西方政策 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成果,应立足于国情及现状进行有中国特色的政策分析研究 经济学的基本假定和概念 犹如导论所述,政策分析的经济学途径是指采用经济学的理论假定、概念框架、分析方法及技 术来看待公共政策问题。在这里,我们介绍经济学的基本假定和概念框架,以加深对政策分析的经 济学途径的理解。 1.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假定 (1)“经济人”的假设条件。“经济人”的假设条件指各个微观主体都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 目的的“经济人”或“理性人”,他们自觉地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做事,即制定利益最大化的目 标并获得最大化的利益。“经济人”假设是就政策制定的主体而言的,其决定了在政治决策过程中 每个人都是“经济人”,即追求自己的最大效用。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总是怀疑这一理论假定存在的 合理性,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经济人”假设并不总意味着利己主义或一味追求个人经济利益,它 还表示人们所追求的最大效用可以在追求慈爱、友谊、和平、社会进步等精神因素中实现,一方的 存在不否认另一方的存在,两方共同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需求,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难以实 现个人效用的最大化,对相关理论的分析将无从谈起 (2)资源的稀缺性。资源的稀缺性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假设前提,指“相对于人类社会无限 的欲望而言,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人力、土地、商品、技术、劳务)总是不足的,即资源的相对
9 的政策解决方案。如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相配合,尽管两种政策在实行的过程中,作 用实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且两种政策在一定范围内的存在一定的替代作用,但考虑到货币政策 是通过发行货币,使利率降低,信贷放松,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提高就业水平的,可能引起通货 膨胀的危险,因此扩张性货币政策的作用是有限的,尤其在经济的发展阶段,采用货币政策不一定 是解决失业问题的一个较好办法。因此积极财政政策则成为解决失业问题的一种主要手段 在经济发展的现阶段,积极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完善结构调整和降低改革成本。成本包 括:为不断增加的下岗职工提供必须的基本生活开支和职业培育费用,还要为企业豁免一定的债务 等。在结构调整方面,为了企业关闭停产或转产提供必须的财政支持,为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仍 需要采取一定的税收优惠及补贴政策。措施是:税收方面:第一,当税率较低时会导致劳动强度的 下降,有利于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增加,因此减税可以促进就业水平的提高。第二、工资所得税:降 低工资所得税比降低个人所得税更能增加就业,因为这样可以使单位成本不变而公司收入增加,从 而增加劳动力需求,同时可以把资源从公营部门转移到私营部门,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第三, 个人所得税:由于非雇员性质的个体,特别是小企业主,他们的供给弹性大,因此个人所得税率的 降低能够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从而增加产量和就业。此外,政府还可以发行一定规模的社会保障专 项国债。形成消费需求的增加机制等配套政策的实施。 第四步:依一定的标准排列各种备选方案的顺序 失业问题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因此,解决失业问题应该从微观和宏观 两个角度同时入手,在两个角度内则应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实施。这里不在赘述。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学的分析作为政策分析的一个主导途径,为公共政策的制 定、分析、执行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我国政府将运用微观和宏观的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在政策分 析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研究政策分析时既要充分吸收、借鉴西方政策 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成果,应立足于国情及现状进行有中国特色的政策分析研究。 二、经济学的基本假定和概念 犹如导论所述,政策分析的经济学途径是指采用经济学的理论假定、概念框架、分析方法及技 术来看待公共政策问题。在这里,我们介绍经济学的基本假定和概念框架,以加深对政策分析的经 济学途径的理解。 1.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假定 (1)“经济人”的假设条件。“经济人”的假设条件指各个微观主体都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 目的的“经济人”或“理性人”,他们自觉地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做事,即制定利益最大化的目 标并获得最大化的利益。“经济人”假设是就政策制定的主体而言的,其决定了在政治决策过程中, 每个人都是“经济人”,即追求自己的最大效用。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总是怀疑这一理论假定存在的 合理性,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经济人”假设并不总意味着利己主义或一味追求个人经济利益,它 还表示人们所追求的最大效用可以在追求慈爱、友谊、和平、社会进步等精神因素中实现,一方的 存在不否认另一方的存在,两方共同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需求,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难以实 现个人效用的最大化,对相关理论的分析将无从谈起。 (2)资源的稀缺性。资源的稀缺性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假设前提,指“相对于人类社会无限 的欲望而言,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人力、土地、商品、技术、劳务)总是不足的,即资源的相对
有限性”。资源的稀缺性假设是就政策制定的客体而言的,相对于人类社会欲望的无限性,人力与 非人力资源是有限的,生产与提供此两类稀缺资源也有限的,需要人们以零价格以上的价格,通过 互相交换,才能使消费者享有资源,这便形成了稀缺性的矛盾以及因此总结出的稀缺性规律。西方 经济学家认为稀缺性是一切经济问题产生的根源,是经济学的出发点 (3)信息的不完全、不对称。经济中专业分工造成了信息的不对称。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一方 面使人们不需要探求他们不关心的信息,另一方面这也为机会主义行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此外 由于市场竞争的不完全性,导致了交易双方不能处于平等的地位,主要表现为信息的不完全、不对 称,这导致了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中,隐瞒行为以及集体中“搭便车”行为的产生,因此需要政府 制定相应的政策解决 (4)交易费用大于零。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在交易中要了解相关信息,要寻找交易的对象 要管理和监督交易的行为,众多的交易行为都需要一定的费用,这些都是交易费用。同时,复杂性 和不确定性等因素也决定了交易费用的上涨,这必然使社会中的各个主体在进行相关的交易时的成 本是大于零的,这其中也包括政府在改革过程中的机会成本和转制成本。 (5)外部效应普遍存在。外部效应又叫外部性,是指“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 会成本不一致的现象。它可具体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现在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与政策的 制定者从外部效应入手分析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奥尔森从“集体行为”入手,诺斯 对“搭便车”行为进行分析等。外部效应对“经济人”行为的影响,如在寻租活动中会产生巨大 的负外部效应,必须加以解决。 综上所述,与前两种经济学假设相比,后三种假设属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范畴,其更符合现实的 需要,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公共政策能够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因此,新制度经济学逐渐成为了一个 主要的政策分析的经济学途径。 2.政策分析中常用的经济学概念 政策分析的过程中经常采用一些重要的经济学概念,包括“自由市场模式、成本、收益、主体 资格、外部性、弹性、边际分析和公正”等。⑥ 自由市场模式( freedom market pattern)指当市场运行的公共政策目标失败时,政府便担当 起提供基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角色,通过税收等两种干预手段,调整各个微观主体的利益关系 实现各主体的最大化利益 成本(cost)是政策分析的中心问题之一,经济学家认为成本是资源的投入,这种资源包括所 有行为所能涉及到的资源,包括无形成本和有形成本。政策制定者在政策分析的过程中,应正确处 理成本与边际成本、沉淀成本和机会成本等概念的关系,超越现实分析中成本的分析局限,提高政 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收益( benefits)是指通过买卖且价格相对容易确定的物品或服务获得的收入。收益可以是有 形的、无形的、货币衡量的、货币无法衡量的、短期的、长期的等等。成本一收益分析法构成了政 策分析的主要方法。 梁小民.西方经济学教程.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3页 贺卫.寻租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52页 ③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27页 卡尔·帕顿、大卫·沙维奇.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50-160页
10 有限性”。①资源的稀缺性假设是就政策制定的客体而言的,相对于人类社会欲望的无限性,人力与 非人力资源是有限的,生产与提供此两类稀缺资源也有限的,需要人们以零价格以上的价格,通过 互相交换,才能使消费者享有资源,这便形成了稀缺性的矛盾以及因此总结出的稀缺性规律。西方 经济学家认为稀缺性是一切经济问题产生的根源,是经济学的出发点。 (3)信息的不完全、不对称。经济中专业分工造成了信息的不对称。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一方 面使人们不需要探求他们不关心的信息,另一方面这也为机会主义行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此外, 由于市场竞争的不完全性,导致了交易双方不能处于平等的地位,主要表现为信息的不完全、不对 称,这导致了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中,隐瞒行为以及集体中“搭便车”行为的产生,因此需要政府 制定相应的政策解决。 (4)交易费用大于零。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在交易中要了解相关信息,要寻找交易的对象, 要管理和监督交易的行为,众多的交易行为都需要一定的费用,这些都是交易费用。同时,复杂性 和不确定性等因素也决定了交易费用的上涨,这必然使社会中的各个主体在进行相关的交易时的成 本是大于零的,这其中也包括政府在改革过程中的机会成本和转制成本。 (5)外部效应普遍存在。外部效应又叫外部性,是指“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 会成本不一致的现象。它可具体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②现在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与政策的 制定者从外部效应入手分析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奥尔森从“集体行为”入手,诺斯 对“搭便车”③行为进行分析等。外部效应对“经济人”行为的影响,如在寻租活动中会产生巨大 的负外部效应,必须加以解决。 综上所述,与前两种经济学假设相比,后三种假设属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范畴,其更符合现实的 需要,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公共政策能够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因此,新制度经济学逐渐成为了一个 主要的政策分析的经济学途径。 2.政策分析中常用的经济学概念 政策分析的过程中经常采用一些重要的经济学概念,包括“自由市场模式、成本、收益、主体 资格、外部性、弹性、边际分析和公正”等。④ 自由市场模式(freedom market pattern)指当市场运行的公共政策目标失败时,政府便担当 起提供基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角色,通过税收等两种干预手段,调整各个微观主体的利益关系, 实现各主体的最大化利益。 成本(cost)是政策分析的中心问题之一,经济学家认为成本是资源的投入,这种资源包括所 有行为所能涉及到的资源,包括无形成本和有形成本。政策制定者在政策分析的过程中,应正确处 理成本与边际成本、沉淀成本和机会成本等概念的关系,超越现实分析中成本的分析局限,提高政 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收益(benefits)是指通过买卖且价格相对容易确定的物品或服务获得的收入。收益可以是有 形的、无形的、货币衡量的、货币无法衡量的、短期的、长期的等等。成本—收益分析法构成了政 策分析的主要方法。 ① 梁小民.西方经济学教程.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3 页. ② 贺卫.寻租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52 页. ③ 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27 页. ④ 卡尔·帕顿、大卫·沙维奇.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50-16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