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 1.个性的主要特征。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3.挫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4.性格的特征。 掌握: 1.个性的概念、个性的心理结构。 2.动机的概念与功能。 3.气质类型及其生理基础。 4.影响个性的形成的因素。 【教学内容】 1.需要和动机。 2.能力。 3.气质。 4.性格。 5.个性的形成。 【教学方式】 采用课堂讲授和小组讨论、案例分析。 第四章应激与健康 【目的要求】 了解: 1.应激理论。 2.应激的概念。 3.应激与健康。 4.心身疾病的范围。 5.心身疾病的发病率及人群特征。 熟悉: 1.心理应激理论。 2.应激源。 3.一般适应综合征。 4.心身疾病的分类。 5.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 6.各类常见心身疾病的诱发因素。 ·11·
·11 · 熟悉: 1.个性的主要特征。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3.挫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4.性格的特征。 掌握: 1.个性的概念、个性的心理结构。 2.动机的概念与功能。 3.气质类型及其生理基础。 4.影响个性的形成的因素。 【教学内容】 1.需要和动机。 2.能力。 3.气质。 4.性格。 5.个性的形成。 【教学方式】 采用课堂讲授和小组讨论、案例分析。 第四章 应激与健康 【目的要求】 了解: 1.应激理论。 2.应激的概念。 3.应激与健康。 4.心身疾病的范围。 5.心身疾病的发病率及人群特征。 熟悉: 1.心理应激理论。 2.应激源。 3.一般适应综合征。 4.心身疾病的分类。 5.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 6.各类常见心身疾病的诱发因素
掌握: 1.应激的心理、行为和生理三方面反应及其中介机制。 2.应对方式的概念和主要类型。 3.认知评价在应激过程中的作用。 4.心身疾病的诊断。 5.各类常见心身疾病的诊治原则。 【教学内容】 1.应激的概念、应激理论、应激源概念。 2.一般适应综合征、应激反应过程、认知评价在应激过程中的作用。 3.应对方式的概念和主要类型,应激与健康。 4.心身疾病的范围、心身疾病的发病率及人群特征。 5.心身疾病的分类、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各类常见心身疾病的诱发因素。 6,心身疾病的诊断、心身疾病的防治原则、各类常见心身疾病的诊治原则。 【教学方式】 采用课堂讲授和小组讨论、个案教学。 第五章护士角色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目的要求】 了解: 1.护士角色人格的形象及历史演变。 2.护士角色人格的匹配模式。 3.护士角色人格匹配理论。 熟悉: 1.角色人格与护士角色人格。 2.护士角色人格的影响因素。 掌握: 1.护士角色人格要素的概念。 2.护士角色人格要素特质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 1.角色人格护士角色人格。 2.护士角色人格的形象及历史演变。 3.护士角色人格要素特质的概念。 4.护士角色人格要素特质的主要内容。 5.护士角色人格的影响因素。 6.护士角色人格的匹配模式。 ·12·
·12· 掌握: 1.应激的心理、行为和生理三方面反应及其中介机制。 2.应对方式的概念和主要类型。 3.认知评价在应激过程中的作用。 4.心身疾病的诊断。 5.各类常见心身疾病的诊治原则。 【教学内容】 1.应激的概念、应激理论、应激源概念。 2.一般适应综合征、应激反应过程、认知评价在应激过程中的作用。 3.应对方式的概念和主要类型,应激与健康。 4.心身疾病的范围、心身疾病的发病率及人群特征。 5.心身疾病的分类、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各类常见心身疾病的诱发因素。 6.心身疾病的诊断、心身疾病的防治原则、各类常见心身疾病的诊治原则。 【教学方式】 采用课堂讲授和小组讨论、个案教学。 第五章 护士角色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目的要求】 了解: 1.护士角色人格的形象及历史演变。 2.护士角色人格的匹配模式。 3.护士角色人格匹配理论。 熟悉: 1.角色人格与护士角色人格。 2.护士角色人格的影响因素。 掌握: 1.护士角色人格要素的概念。 2.护士角色人格要素特质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 1.角色人格护士角色人格。 2.护士角色人格的形象及历史演变。 3.护士角色人格要素特质的概念。 4.护士角色人格要素特质的主要内容。 5.护士角色人格的影响因素。 6.护士角色人格的匹配模式
7.护士角色人格匹配理论。 【教学方式】 采用课堂讲授、学生讨论。 第六章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教育与管理 【目的要求】 了解: 1.职业教育对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影响。 2.护士身心健康状况的分析。 熟悉: 1.优化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教育途径。 2.优化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管理原则。 3.优化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管理对策。 掌握: 1.护士职业心理的主导需求。 2.维护护士身心健康的基本对策。 【教学内容】 1.护士身心健康状况的分析。 2.护士职业心理的主导需求。 3.职业教育对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影响。 4.优化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教育途径。 5.优化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管理原则。 6.优化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管理对策。 7.维护护士身心健康的基本对策。 【教学方式】 采用课堂讲授和小组讨论,或学生自学。 第七章社会认知与人际关系 【目的要求】 了解: 1.社会认知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2.心理方位的基本概念。 熟悉: 1.心理方位的基本类型。 2.人际关系的基本概念。 ·13·
·13 · 7.护士角色人格匹配理论。 【教学方式】 采用课堂讲授、学生讨论。 第六章 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教育与管理 【目的要求】 了解: 1.职业教育对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影响。 2.护士身心健康状况的分析。 熟悉: 1.优化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教育途径。 2.优化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管理原则。 3.优化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管理对策。 掌握: 1.护士职业心理的主导需求。 2.维护护士身心健康的基本对策。 【教学内容】 1.护士身心健康状况的分析。 2.护士职业心理的主导需求。 3.职业教育对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影响。 4.优化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教育途径。 5.优化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管理原则。 6.优化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管理对策。 7.维护护士身心健康的基本对策。 【教学方式】 采用课堂讲授和小组讨论,或学生自学 。 第七章 社会认知与人际关系 【目的要求】 了解: 1.社会认知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2.心理方位的基本概念。 熟悉: 1.心理方位的基本类型。 2.人际关系的基本概念
掌握: 1.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2.人际吸引的主要增进因素。 3.阻碍人际吸引的个体人格特征。 【教学内容】 1.社会认知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2.心理方位的基本概念。 3.心理方位的基本类型。 4.人际关系的基本概念。 5.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6.人际吸引的主要增进因素。 7.阻碍人际吸引的个体人格特征。 【教学方式】 采用课堂讲授和小组讨论,或学生自学。 第八章护患关系与护患沟通 【目的要求】 了解: 1.沟通的概念和过程。 2.护患关系的行为模式。 熟悉: 1.沟通的特点与方式。 2.护患沟通的日的。 3.护患沟通的影响因素。 掌握: 1.护患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2.护患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3.有效沟通技巧。 【教学内容】 1.沟通的概念和过程。 2.沟通的特点与方式。 3.护患沟通的目的。 4.护患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5.护患关系的行为模式。 6.护患沟通的影响因素。 7.护患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14…
·14· 掌握: 1.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2.人际吸引的主要增进因素。 3.阻碍人际吸引的个体人格特征。 【教学内容】 1.社会认知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2.心理方位的基本概念。 3.心理方位的基本类型。 4.人际关系的基本概念。 5.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6.人际吸引的主要增进因素。 7.阻碍人际吸引的个体人格特征。 【教学方式】 采用课堂讲授和小组讨论,或学生自学。 第八章 护患关系与护患沟通 【目的要求】 了解: 1.沟通的概念和过程。 2.护患关系的行为模式。 熟悉: 1.沟通的特点与方式。 2.护患沟通的目的。 3.护患沟通的影响因素。 掌握: 1.护患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2.护患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3.有效沟通技巧。 【教学内容】 1.沟通的概念和过程。 2.沟通的特点与方式。 3.护患沟通的目的。 4.护患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5.护患关系的行为模式。 6.护患沟通的影响因素。 7.护患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8.有效沟通技巧。 【教学方式】 采用课堂讲授和小组讨论,或学生自学。 第九章患者心理的共性规律 【目的要求】 了解: 1.患者角色。 2.患者的就医行为。 熟悉: 1.患者心理反应的主要形式 2.患者心理反应的若干规律。 掌握: 1.患者心理反应的概念。 2.患者心理需要的基本特点。 3.患者心理需要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 1.患者角色。 2.患者的就医行为。 3.患者心理反应的概念。 4.患者心理反应的主要形式 5.患者心理反应的若干规律。 6,患者心理需要的基本特点。 7.患者心理需要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式】 采用课堂讲授和小组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实践】 分组学习案例,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第十章不同患者群体的心理反应特性 【目的要求】 了解: 1.门诊患者的心理特点。 2.临终患者的心理特点。 熟悉: 1.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特点。 ·15·
·15 · 8.有效沟通技巧。 【教学方式】 采用课堂讲授和小组讨论,或学生自学。 第九章 患者心理的共性规律 【目的要求】 了解 : 1.患者角色。 2.患者的就医行为。 熟悉: 1.患者心理反应的主要形式。 2.患者心理反应的若干规律。 掌握: 1.患者心理反应的概念。 2.患者心理需要的基本特点。 3.患者心理需要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 1.患者角色。 2.患者的就医行为。 3.患者心理反应的概念。 4.患者心理反应的主要形式。 5.患者心理反应的若干规律。 6.患者心理需要的基本特点。 7.患者心理需要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式】 采用课堂讲授和小组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实践 】 分组学习案例,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第十章 不同患者群体的心理反应特性 【目的要求】 了解: 1.门诊患者的心理特点。 2.临终患者的心理特点。 熟悉: 1.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