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高三期中考试试卷 语 文 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文之末品—民间书信 赵宪章 中国古代书信脱离公牍文性质而成为私人之间的往来,就现存文献来看,当在秦汉之后 例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史家通常将《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相提并论,因为阐 发《史记》写作的动因和宗旨是它们的共同主题,对于研究司马迁的人生阋历和史学思想具 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二者属于完全不同的文体,导致其叙事策略和言说方式大相 径庭。其中,关于“李陵之祸”的表述最为明显。前者面对知己任少卿,从个人立场出发宣 泄私人真情,直抒胸臆,慷慨激昂,无所顾忌;后者从公众立场出发表达自己的修史大志 严谨得体,语气平缓,措辞讲究。 这就是“书”与“文”的不同,即民间书信和公牍文的不同:《报任安书》之所以是“民 间书信”而不是“公牍文”,首先在于它是个人私情的充分倾诉,即所谓“函绵邈于尺素, 吐滂沛乎寸心”;而在《太史公自序》中,对自己的身心造成重大创痛的“李陵之祸”,只 能深深地掩埋在纸背文后。另外,《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均有司马迁的家世及阅历 的自述,以表达自己编修《史记》的缘由和动因,但其叙事的策略和语调却大相径庭。《太 史公自序》虽然名曰“自序”,实则是假借他人视角进行叙述,即采用第三人称叙事。《报 任安书》就不同了,作为致友人的书信,不可能采用第三人称叙事,“第一人称”是所有书 信文体无以选择的叙事视角,从而为宣泄个人感情预设了“无障碍通道”。就此而言,民间 书信作为最典型的“第一人称文体”,“私语真情”是其区别于一切公牍文体之最显著的特 点,是民间书信之所以被文学史所接纳的重要原因。 “私语真情”之所以是书信文体之“文学性”的主要标志之一,就在于它的个人化和情
2016-2017 高三期中考试试卷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艺文之末品——民间书信 赵宪章 中国古代书信脱离公牍文性质而成为私人之间的往来,就现存文献来看,当在秦汉之后, 例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史家通常将《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相提并论,因为阐 发《史记》写作的动因和宗旨是它们的共同主题,对于研究司马迁的人生阅历和史学思想具 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二者属于完全不同的文体,导致其叙事策略和言说方式大相 径庭。其中,关于“李陵之祸”的表述最为明显。前者面对知己任少卿,从个人立场出发宣 泄私人真情,直抒胸臆,慷慨激昂,无所顾忌;后者从公众立场出发表达自己的修史大志, 严谨得体,语气平缓,措辞讲究。 这就是“书”与“文”的不同,即民间书信和公牍文的不同:《报任安书》之所以是“民 间书信”而不是“公牍文”,首先在于它是个人私情的充分倾诉,即所谓“函绵邈于尺素, 吐滂沛乎寸心”;而在《太史公自序》中,对自己的身心造成重大创痛的“李陵之祸”,只 能深深地掩埋在纸背文后。另外,《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均有司马迁的家世及阅历 的自述,以表达自己编修《史记》的缘由和动因,但其叙事的策略和语调却大相径庭。《太 史公自序》虽然名曰“自序”,实则是假借他人视角进行叙述,即采用第三人称叙事。《报 任安书》就不同了,作为致友人的书信,不可能采用第三人称叙事,“第一人称”是所有书 信文体无以选择的叙事视角,从而为宣泄个人感情预设了“无障碍通道”。就此而言,民间 书信作为最典型的“第一人称文体”,“私语真情”是其区别于一切公牍文体之最显著的特 点,是民间书信之所以被文学史所接纳的重要原因。 “私语真情”之所以是书信文体之“文学性”的主要标志之一,就在于它的个人化和情
感性,即“个体情感”本身的文学属性。它不需要像宏大叙事作品那样必须借助于普遍情感 的“个人化转换”,本身就是个体情感的直接显露或自由宣泄,从而为民间书信进入文学世 界开具了最便捷的通行证。 包括情书、家书等一切民间私人书信具备自身特有的“安全言说”的文体形式,所诉说 的情感往往不能外言,是私密的。这也是民间书信作为情感载体之所以动人和诱人之处,它 只是在特定的、熟悉的和知己的对象间的一种对话,先验地预设了一种熟悉的、可靠的、安 全的因而也是“不予告人”的语境。就此而言,现代电信、E-mai丨和网络对话只延续了书 信的实用功能,作为“私语真情”的文体属性已经稀释或隐退。书信的言说实际上是在说 不可(与他人)言说之说”。而“说不可说之说”恰恰就是文学的言说,是文学言说的艺 术特性。当然,书信的言说冋文学的言说尽管都是“说不可说之说”,但是并非意味着可以 将二者等而同之:前者是现实的、即时的,后者是虛构的、假想的。书信也就具备了不同于 文学的文学魅力:它以现实的私密性诱发了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以其现实的而不是虛构的 真实赢得了类似于文学的动情力。 当然,书信的“艺术性”还有其他诸多方面的成因,诸如语言修辞、行文格式、笔墨 书法,以及信笺、信封和邮票的艺术设计等,甚至包括整个邮政事务在内的传遜活动,都包 含丰富的审美因素和艺术趣味,这些因素和趣味显然游离于书信的实用价值之外,是书信的 艺术性之所在。但是毫无疑问,在书信的所有艺术性因素中,“私语真情”是其最具文学诱 惑力的内在成因。 (节选自《民间书信及其对话艺术》,有删改) 1.下列关于《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将阐发《史记》写作动因和宗旨作为它们的共同主题 B.《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文体性质上的不同,可视为民间书信和公牍文的不同 C.《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均自述家世及阅历,以交代编修《史记》的缘由和动 因 D.《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叙事策略和言说方式的差别在于“李陵之祸”的表述 2.下列对“私语真情”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私语真情”是民间书信区别于一切公牍文体的最为显著的特点,也是文学史接纳民 间书信的重要原因。 B.“私语真情”是书信文体“文学性”的主要标志之一,原因在于书信具有个人化和情感性 这一文学属性
感性,即“个体情感”本身的文学属性。它不需要像宏大叙事作品那样必须借助于普遍情感 的“个人化转换”,本身就是个体情感的直接显露或自由宣泄,从而为民间书信进入文学世 界开具了最便捷的通行证。 包括情书、家书等一切民间私人书信具备自身特有的“安全言说”的文体形式,所诉说 的情感往往不能外言,是私密的。这也是民间书信作为情感载体之所以动人和诱人之处,它 只是在特定的、熟悉的和知己的对象间的一种对话,先验地预设了一种熟悉的、可靠的、安 全的因而也是“不予告人”的语境。就此而言,现代电信、E-mail 和网络对话只延续了书 信的实用功能,作为“私语真情”的文体属性已经稀释或隐退。书信的言说实际上是在说 “不可(与他人)言说之说”。而“说不可说之说”恰恰就是文学的言说,是文学言说的艺 术特性。当然,书信的言说同文学的言说尽管都是“说不可说之说”,但是并非意味着可以 将二者等而同之:前者是现实的、即时的,后者是虚构的、假想的。书信也就具备了不同于 文学的文学魅力:它以现实的私密性诱发了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以其现实的而不是虚构的 真实赢得了类似于文学的动情力。 当然,书信的“艺术性”还 有其他诸多方面的成因,诸如语言修辞、行文格式、笔墨 书法,以及信笺、信封和邮票的艺术设计等,甚至包括整个邮政事务在内的传递活动,都包 含丰富的审美因素和艺术趣味,这些因素和趣味显然游离于书信的实用价值之外,是书信的 艺术性之所在。但是毫无疑问,在书信的所有艺术性因素中,“私语真情”是其最具文学诱 惑力的内在成因。 (节选自《民间书信及其对话艺术》,有删改) 1.下列关于《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将阐发《史记》写作动因和宗旨作为它们的共同主题。 B.《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文体性质上的不同,可视为民间书信和公牍文的不同。 C.《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均自述家世及阅历,以交代编修《史记》的缘 由和动 因。 D.《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叙事策略和言说方式的差别在于“李陵之祸”的表述。 2.下列对“私语真情”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私语真情”是民间书信区别于一切公牍文体的最为显著的特点,也是文学史接纳民 间书信的重要原因。[来源:Z* x x *k.Com] B.“私语真情”是书信文体“文学性”的主要标志之一,原因在于书信具有个人化和情感性 这一文学属性
C.“私语真情”本身直接显露或自由宣泄个体情感,不像宏大叙事作品需要借助普遍情 感的“个人化转换”。 D.“私语真情”往往不能外言,有私密性,这种特点使得民间书信作为情感载体有了动 人和诱人之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书信在秦汉之后脱离公牍文性质而成为私人之间的往来,进入文学世界 就现存文献来看,应当发端于汉史学家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B.一切民间书信的言说是在特定的、熟悉的对象间的一种对话,它先验地预设了一种 熟悉的、可靠的、安全的因而也是“不予告人”的语境 C.“说不可说之说”是书信的言说特点,也是文学言说的艺术特性,但两者并非可以将 等而同之,前者是现实的、即时的,后者是虚构的、假想 D.语言修辞、行文格式、笔墨书法以及信笺设计等都包含着游离于书信的实用价值之 外的丰富的审美因素和艺术趣味,也是书信的艺术性因素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沈有容,字士弘,宣城人。幼走马击剑,好兵略。举万历七年武乡试。蓟辽总督梁梦龙 见而异之,用为昌平千总。复受知总督张佳胤,调蓟镇东路,辖南兵后营。 十二年秋,朵颜长昂以三千骑犯刘家口。有容夜半率健卒二十九人迎击,身中二矢,斩 首六级,寇退乃还,由是知名。十四年从李成梁出搴,抵可可毋林,斩馘多。明年再出,亦 有功。成梁攻北关,有容陷阵,马再易再毙,卒拔其城。 从宋应昌援朝鲜,乞归。日本封事坏,福建巡抚金学曾欲用奇捣其穴,起有容守浯屿 铜山。二十九年,倭掠诸寨,有容击败之。倭据东番。有容守石湖,谋尽歼之,以二十一舟 出海,遇风,存十四舟。过彭湖,与倭遇,格杀数人,纵火沈其六舟,斩首十五级,夺还 男妇三百七十余人。倭遂去东番,海上息肩者十年。捷闻,文武将吏悉叙功,有容赉白金而 三十二年七月,西洋红毛番长韦麻郎驾三大艘至彭湖,求互市,税使高寀召之也。有 崀事自讀往遼叉庶郎指胨利憲庶郎悟吽寀使煮奀所賂寀扬帆去由浙江游击调天津, 迁温处参将,罢归。四十四年,倭犯福建。巡抚黄承元请特设水师,起有容统之,擒倭东沙。 泰昌元年,辽事棘,始设山东副总兵,驻登州,以命有容。八月,毛文龙有镇江之捷
C.“私语真情”本身直接显露或自由宣泄个体情感,不像宏大叙事作品需 要借助普遍情 感的“个人化转换”。 D.“私语真情”往往不能外言,有私密性,这种特点使得民间书信作为情感载体有了动 人和诱人之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书信在秦汉之后脱离公牍文性质而成为私人之间的往来,进入文学世界, 就现存文献来看,应当发端于汉史学家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B.一切民间书信的言说是在特定的、熟悉的对象间的一种对话,它先验地预设 了一种 熟悉的、可靠的、安全的因而也是“不予告人”的语境。 C.“说不可说之说”是书信的言说特点,也是文学言说的艺术特性,但两者并非可以将 等而同之,前者是现实的、即时的,后者是虚构的、假想的。 D.语言修辞、行文格式、笔墨书法以及信笺设计等都包含着游离于书信的实用价值之 外的丰富的审美因素和艺术趣味,也是书信的艺术性因素。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沈有容,字士弘,宣城人。幼走马击剑,好兵略。举万历七年武乡试..。蓟辽总督梁梦龙 见而异之,用为昌平千总。复受知总督张佳胤,调蓟镇东路,辖南兵后营。 十二年秋,朵颜长昂以三千骑犯刘家口。有容夜半率健卒二十九人迎击,身中二矢,斩 首六级,寇退乃还,由是知名。十四年从李成梁出塞,抵可可毋林,斩馘多。明年再出,亦 有功。成梁攻北关,有容陷阵,马再易再毙,卒拔其城。 从宋应昌援朝鲜,乞归。日本封事坏,福建巡抚金学曾欲用奇捣其穴,起有容守浯屿、 铜山。二十九年,倭.掠诸寨,有容击败之。倭据东番。有容守石湖,谋尽歼之,以二十一舟 出海,遇风,存十四舟。过彭湖,与倭遇,格杀数人 ,纵火沈其六舟,斩首十五级,夺还 男妇三百七十余人。倭遂去东番,海上息肩者十年。捷闻,文武将吏悉叙功,有容赉白金而 已。 三十二年七月,西洋红毛番长韦麻郎驾三大艘至彭湖,求互市,税使高寀召之也。有容 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由浙江游击调天津, 迁温处参将,罢归。四十四年,倭犯福建。巡抚黄承元请特设水师,起有容统之,擒倭东沙。 泰昌元年,辽事棘,始设山东副总兵,驻登州,以命有容。八月,毛文龙有镇江之捷
诏有容统水师万,偕天津水师直抵镇江策应。有容叹曰“率一旅之师,当方张之敌,吾知其 不克济也”无何,镇江果失,水师遂不进。明年,广宁覆,辽民走避诸岛,日望登师教援。 朗先下令,敢渡一人者斩。有容争之,立命数十艘往,获济者数万人。时金、复、盖三卫俱 空无人,有欲据守金州者。有容言金州孤悬海外,登州、皮岛俱远隔大洋,声援不及,不可 守。迨文龙取金州,未几复失。四年,有容以年老乞骸骨,归,卒。 (选自《明史·沈有容传》,有删改)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 B.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 C.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 D.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是古代科举的地方考试,又称“大比”。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B.“倭”指倭寇。是指元末到明中叶在朝鲜和我国沿海抢劫骚扰的日本海盗 C.“海外”与古代的“海内”相对,“海内”指国内,“海外”则古今同义,指国外。 D.“乞骸骨”意思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有容热爱军事。他从小就会骑马击剑,后考中武生乡试,梁梦龙、张佳胤都赏识 器重他,让他担任要职。 B沈有容作战勇猛。指挥夺取刘家口的战斗中,他身先士卒,虽身中两箭,但仍斩首六 级,等敌人退走了才回来 C.沈有容有计谋。他曾想用奇兵攻打倭寇的巢穴,可惜福建巡抚金学曾不按他的计划 行事,导致部队攻打失败。 D沈有容爱护百姓。郎先发布禁令不让人去救百姓时,他表示反对并下令让几十艘船 开往各岛,从而使数万人获救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倭遂去东番,海上息肩者十年。捷闻,文武将吏悉叙功,有容赉白金而已 (2)无何,镇江果失,水师遂不进。明年,广宁覆,辽民走避诸岛,日望登师救援。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诏有容统水师万,偕天津水师直抵镇江策应。有容叹曰“率一旅之师,当方张之敌,吾知其 不克济也”无何,镇江果失,水师遂不进。明年,广宁覆,辽民走避诸岛,日望登师救援。 朗先下令,敢渡一人者斩。有容争之,立命数十艘往,获济者数万人。时金、复、盖三卫俱 空无人,有欲据守金州者。有容言金州孤悬海外..,登州、皮岛俱远隔大洋,声援不及,不可 守。迨文龙取金州,未几复失。四年,有容以年老乞骸骨 ...,归,卒。 (选自《明史·沈有容传》,有删改)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 B. 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 C. 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 D. 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是古代科举的地方考试,又称“大比”。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B.“倭”指倭寇。是指元末到明中叶在朝鲜和我国沿海抢劫骚扰的日本海盗。 C.“海外”与古代的“海内”相对,“海内”指国内,“海外”则古今同义,指国外。 D.“乞骸骨”意思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有容热爱军事。他从小就会骑马击剑,后考中武生乡试,梁梦龙、张佳胤都赏识 器重他,让他担任要职。 B.沈有容作战勇猛。指挥夺取刘家口的战斗中,他身先士卒,虽身中两箭,但仍斩首六 级,等敌人退走了才回来。 C.沈有容有计谋。他曾想用奇兵攻打倭寇的巢穴,可惜福建巡抚金学曾不按他的计划[来源:学+科+ 网] 行事,导致部队攻打失败。 D.沈有容爱护百姓。郎先发布禁令不让人去救百姓时,他表示反对并下令让几十艘船 开往各岛,从而使数万人获救。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倭遂去东番,海上息肩者十年。捷闻,文武将吏悉叙功,有容赉白金而已。 (2)无何,镇江果失,水师遂不进。明年,广宁覆,辽民走避诸岛,日望登师救援。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苏秀道中① (宋)曾几 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8.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填空(6分) 10.请根据要求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 杯清酒祭月的语句:“ (3))《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小题。(25分) 一草一木总关情 一一中国近代植物学开拓者钟观光 钟观光,我国近代化学和植物学研究的先驱者之 钟观光早年入私塾读书,勤勉刻苦,想到贫困家庭的孩子念书不容易,更加珍惜光阴 自缚其足与枭腿,以抑制好动的天性。他的寒窗苦读,打下了扎实的为学功底。17岁时已 精通诗、词、文、赋,其师欣然说:“此子好学有恒,气度逾常人,前途未可限量。”光绪 十三年,钟观光考中了秀才,人们谑称他为“缚足秀才”。对此,钟观光并不满足,在求学 路上继续奋进。 钟观光日睹清朝腐败,外患迭乘,民不聊生,感慨地说:“不能与民偕乐,何能乐也!” 甲午风云后,有识之士痛感世变日亟,非变革不足以自强,钟观光深受维新思想的影响,认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苏秀道中①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8.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5 分) 9.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句填空(6 分) 10.请根据要求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 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致。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25 分) 一草一木总关情 ——中国近代植物学开拓者钟观光 钟观光,我国近代化学和植物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 钟观光早年入私塾读书,勤勉刻苦,想到贫困家庭的孩子念书不容易,更加珍惜光阴, 自缚其足与桌腿,以抑制好动的天性。他的寒窗苦读,打下了扎实的为学功底。17 岁时已 精通诗、词、文、赋,其师欣然说:“此子好学有恒,气度逾常人,前途未可限量。”光绪 十三年,钟观光考中了秀才,人们谑称他为“缚足秀才”。对此,钟观光并不满足,在求学 路上继续奋进。 钟观光目睹清朝腐败,外患迭乘,民不聊生,感慨地说:“不能与民偕乐,何能乐也!” 甲午风云后,有识之士痛感世变日亟,非变革不足以自强,钟观光深受维新思想的影响,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