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谣”这个字的本义是歌唱而无乐器伴随,是所谓的“徒歌”,所以民谣、童谣 都依附这个本义,甚或不一定要靠固定的文词,口耳相传,凭借记忆,需要的仅 是歌唱者感情的投入。“谣”是自由度很大的艺术形式,鲜有具名的作者,由于 飘然不知来处,又衍生节外之义,像谣言、谣诼等:可童谣不仅常常带有讽世作 用,有时竟有预言的意味,可见必有隐藏在地下的“诗人”。西汉晚期王莽私制 童谣,以其自然天生的本质,引来“群臣进符命”,遵此应天命而自立为摄皇帝。 “谣”还有另外的形式,在不同乡土环境有着不同的名称,因为多半“演出”在 山野地带,就统称为山歌,这是一种充满机智的即兴表演,男女唱答争锋,真情 俱在激越处显现,可说是“谣”的浪漫正途。我使用“歌谣”这个词,居心是将 有文词的“歌”和野生的“谣”结合成可以在书斋中创作的形式 中国传统的诗人很有福,他们抒发诗怀,或叙情,或言志,欲达到一个美善的境 界,使用合用的载具一一盛唐的时候就已备下了四言、五言、七言,绝句、排律, 古体的乐府和赋等等。诗人选一个合用的形式常无往不利。盛唐以后,诗人在吟 咏自遣之余,又有了诗余的词,可以借乐器、乐队将更为抒情更具音乐质素的词, 唱向公众。到了元代,诗的感性深入戏剧,本来诗的本质与戏剧的本质至为接近, 不同的是诗演出在纸上,当词的发展使音乐介入表意的艺术,而音乐的本质又与 舞蹈至为接近,三者相拥的戏剧使诗跳出纸面演出在舞台上,这便是曲的形式。 这是诗人最豪华的载具。我并不真的羡慕古人的懒福,我们可以应不同的需要建 造不同的诗形式,我们有的是材料,清水的白话,陶土的方言,林木的古文,以 及金属的外来语……由情绪酿制节奏,由时间剪裁行节,由人物析解悬宕 行一节,四行一节,多行一节……然则必须由知性画下每首诗艺术形式的临界点, 就如古人为字音、字义的美善严格制定格律一样,同时我们也有可借纳的形式, 比如说,歌谣的形式。 五十年代战后现代主义运动发展到今日,已经曲尽。歌谣体或歌谣风不再被看作 只是低层次的诉情工具。经过乡土文学的洗礼,又因视听传播媒体在生活中日趋 重要的地位,现代诗可能发展成“印刷的演唱会”甚至“表演会”,歌谣体或歌 谣风的诗必然会出土,作为一个“有利形式”而走上新的道路。歌谣体和歌谣风 不同,前者指直接利用歌谣的一般结构,即五言或七言的诗行,并具整齐的韵脚。 在第四和第五字之间,通常可以先嵌入语助词或感叹字,使歌者易于表达个别咏 唱的风格。至于歌谣风的诗,其形式是由诗作者依诗的表现需要而独创的,除了 也具有韵脚,通常句子的结构较为复杂,而暗喻和意象的经营也与现代诗一般手 法无异。 (摘编自郑愁予《刺绣的歌谣》 1.下列各项中,对“谣”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谣”本指“徒歌”,是无乐器伴随的一种歌唱。它们之中有的甚至没有固定 的文词,而是凭借记忆口耳相传,需要的只是歌唱者感情上的投入 B.“谣”是自由度很大的艺术形式,虽然也有隐藏在地下的“诗人”,但由于其 少有具名的作者而飘然不知来处,因此又衍生了谣言、谣诼等意义
甘肃省兰州 2016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 考试时间 150 分钟。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 I 卷 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谣”这个字的本义是歌唱而无乐器伴随,是所谓的“徒歌”,所以民谣、童谣 都依附这个本义,甚或不一定要靠固定的文词,口耳相传,凭借记忆,需要的仅 是歌唱者感情的投入。“谣”是自由度很大的艺术形式,鲜有具名的作者,由于 飘然不知来处,又衍生节外之义,像谣言、谣诼等;可童谣不仅常常带有讽世作 用,有时竟有预言的意味,可见必有隐藏在地下的“诗人”。西汉晚期王莽私制 童谣,以其自然天生的本质,引来“群臣进符命”,遵此应天命而自立为摄皇帝。 “谣”还有另外的形式,在不同乡土环境有着不同的名称,因为多半“演出”在 山野地带,就统称为山歌,这是一种充满机智的即兴表演,男女唱答争锋,真情 俱在激越处显现,可说是“谣”的浪漫正途。我使用“歌谣”这个词,居心是将 有文词的“歌”和野生的“谣”结合成可以在书斋中创作的形式。 中国传统的诗人很有福,他们抒发诗怀,或叙情,或言志,欲达到一个美善的境 界,使用合用的载具——盛唐的时候就已备下了四言、五言、七言,绝句、排律, 古体的乐府和赋等等。诗人选一个合用的形式常无往不利。盛唐以后,诗人在吟 咏自遣之余,又有了诗余的词,可以借乐器、乐队将更为抒情更具音乐质素的词, 唱向公众。到了元代,诗的感性深入戏剧,本来诗的本质与戏剧的本质至为接近, 不同的是诗演出在纸上,当词的发展使音乐介入表意的艺术,而音乐的本质又与 舞蹈至为接近,三者相拥的戏剧使诗跳出纸面演出在舞台上,这便是曲的形式。 这是诗人最豪华的载具。我并不真的羡慕古人的懒福,我们可以应不同的需要建 造不同的诗形式,我们有的是材料,清水的白话,陶土的方言,林木的古文,以 及金属的外来语……由情绪酿制节奏,由时间剪裁行节,由人物析解悬宕……一 行一节,四行一节,多行一节……然则必须由知性画下每首诗艺术形式的临界点, 就如古人为字音、字义的美善严格制定格律一样,同时我们也有可借纳的形式, 比如说,歌谣的形式。 五十年代战后现代主义运动发展到今日,已经曲尽。歌谣体或歌谣风不再被看作 只是低层次的诉情工具。经过乡土文学的洗礼,又因视听传播媒体在生活中日趋 重要的地位,现代诗可能发展成“印刷的演唱会”甚至“表演会”,歌谣体或歌 谣风的诗必然会出土,作为一个“有利形式”而走上新的道路。歌谣体和歌谣风 不同,前者指直接利用歌谣的一般结构,即五言或七言的诗行,并具整齐的韵脚。 在第四和第五字之间,通常可以先嵌入语助词或感叹字,使歌者易于表达个别咏 唱的风格。至于歌谣风的诗,其形式是由诗作者依诗的表现需要而独创的,除了 也具有韵脚,通常句子的结构较为复杂,而暗喻和意象的经营也与现代诗一般手 法无异。 (摘编自郑愁予《刺绣的歌谣》) 1.下列各项中,对“谣”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谣”本指“徒歌”,是无乐器伴随的一种歌唱。它们之中有的甚至没有固定 的文词,而是凭借记忆口耳相传,需要的只是歌唱者感情上的投入。 B.“谣”是自由度很大的艺术形式,虽然也有隐藏在地下的“诗人”,但由于其 少有具名的作者而飘然不知来处,因此又衍生了谣言、谣诼等意义
C.“谣”中的童谣不仅常带讽世的作用,而且还有预言的意味。西汉王莽就曾以 童谣自然天生的本质引来“群臣进符命”,最后自立做摄皇帝 D.“谣”多半演出在山野地带,因此也被称为山歌。这种山歌在男女的激越唱答 和充满机智的即兴表演中显现出了真情,可以称为谣的浪漫正途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盛唐时期,我国的诗歌就已经具有了四言、五言和七言古诗,有了古体的乐府 和赋,也有了五、七言绝句和五、七言律诗,以及句数更多的排律。 B.盛唐以后,在近体诗之外,作为诗余的词开始出现,它借助乐器和乐队使音乐 介入表意的艺术,使得诗歌更为抒情更具音乐质素,最终唱向公众。 C.元代时期,诗歌、音乐和舞蹈三者相融合而产生的戏剧使演出在纸上的诗跳出 纸面演出在舞台上,就产生了中国传统诗人最豪华的载具一一元曲。 D.新世纪,现代诗将发展成“印刷的演唱会”甚至“表演会”,低层次诉情工具 的歌谣体或歌谣风的诗也将会作为一个“有利形式”走上新的道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愁予在《刺绣的歌谣》中使用“歌谣”一词,目的是在感情中杂以知性,将 有固定文词的“歌”和野生的“谣”相结合而形成一种新诗的创作形式。 B.我们可以用白话、方言、古文和外来语以及节奏、行节等材料,并借纳歌谣的 形式建造不同的诗形式,但必须用知性画下诗的艺术形式的临界点。 C.“绢子方方绣两面/少壮出门女守园/一篙一撑渡江水/一针一刺度日难”用 了歌谣的一般结构,韵脚整齐,演唱时可嵌入语助词以产生咏唱风格,属歌谣体 短诗 D.歌谣风的诗也有韵脚,但其句子结构一般较为复杂,而且形式是诗人依诗的表 现需要独创的,而某些艺术手法又与现代诗一般手法无异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义方,泗州涟水人也。少孤贫,事母甚谨,博通《五经》,而謇傲独行。初举 明经,因诣京师,中路逢徒步者,自云父为颍上令,闻病笃,倍道将往焉,徒步 不前,计无所出。义方解所乘马与之,不告姓名而去。俄授晋王府参军,直弘文 馆。特进魏征甚礼之,将以侄女妻之。辞不取,俄而征薨,义方竟娶征之侄女。 人问其然,告人曰:“昔不附宰相之势,今感知己之言故也。”无何,坐与刑部 尚书张亮交通,贬为儋州吉安丞。行至海南,舟人将以酒脯致祭。义方曰:“黍 稷非馨,义在明德。”乃酌水而祭。时当盛夏,风涛蒸毒,既而开霁,南渡吉安。 蛮俗荒梗,义方召诸首领,集生徒,亲为讲经,行释奠之礼;清歌吹籥,登降有 序,蛮酋大喜。贞观二十三年,改授洹水丞。时张亮兄子皎,配流在崖州,来依 义方而卒。临终托以妻子及致尸还乡。义方与皎妻自誓于海神,使奴负柩,令皎 妻抱其赤子,乘义方之马,身独步从而还。先之原武葬皎,告祭张亮,送皎妻子 归其家而往洹水。显庆元年,迁侍御史。时中书侍郎李义府执权用事,妇人淳于 氏有美色,坐事系大理,义府悦之,托大理丞毕正义枉法出之。高宗又敕给事 中刘仁轨、侍御史张伦重按其事。正义自缢。高宗特原义府之罪。义方以义府奸 蠹害政,将加弹奏,以问其母。母日:“昔王陵母伏剑成子之义,汝能尽忠立名 吾之愿也,虽死不恨!”义方乃上奏。高宗以义方毁辱大臣言词不逊左迁莱州司 户参军秩满家于昌乐聚徒教授母卒遂不复仕进。总章二年卒,年五十五。门人何 彦光、员半千为义方制师服,三年丧毕而去
C.“谣”中的童谣不仅常带讽世的作用,而且还有预言的意味。西汉王莽就曾以 童谣自然天生的本质引来“群臣进符命”,最后自立做摄皇帝。 D.“谣”多半演出在山野地带,因此也被称为山歌。这种山歌在男女的激越唱答 和充满机智的即兴表演中显现出了真情,可以称为谣的浪漫正途。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盛唐时期,我国的诗歌就已经具有了四言、五言和七言古诗,有了古体的乐府 和赋,也有了五、七言绝句和五、七言律诗,以及句数更多的排律。 B.盛唐以后,在近体诗之外,作为诗余的词开始出现,它借助乐器和乐队使音乐 介入表意的艺术,使得诗歌更为抒情更具音乐质素,最终唱向公众。 C.元代时期,诗歌、音乐和舞蹈三者相融合而产生的戏剧使演出在纸上的诗跳出 纸面演出在舞台上,就产生了中国传统诗人最豪华的载具——元曲。 D.新世纪,现代诗将发展成“印刷的演唱会”甚至“表演会”,低层次诉情工具 的歌谣体或歌谣风的诗也将会作为一个“有利形式”走上新的道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郑愁予在《刺绣的歌谣》中使用“歌谣”一词,目的是在感情中杂以知性,将 有固定文词的“歌”和野生的“谣”相结合而形成一种新诗的创作形式。 B.我们可以用白话、方言、古文和外来语以及节奏、行节等材料,并借纳歌谣的 形式建造不同的诗形式,但必须用知性画下诗的艺术形式的临界点。 C.“绢子方方绣两面/少壮出门女守园/一篙一撑渡江水/一针一刺度日难”用 了歌谣的一般结构,韵脚整齐,演唱时可嵌入语助词以产生咏唱风格,属歌谣体 短诗。 D.歌谣风的诗也有韵脚,但其句子结构一般较为复杂,而且形式是诗人依诗的表 现需要独创的,而某些艺术手法又与现代诗一般手法无异。 二、古代诗文阅读(39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王义方,泗州涟水人也。少孤贫,事母甚谨,博通《五经》,而謇傲独行。初举 明经,因诣京师,中路逢徒步者,自云父为颍上令,闻病笃,倍道将往焉,徒步 不前,计无所出。义方解所乘马与之,不告姓名而去。俄授晋王府参军,直弘文 馆。特进魏征甚礼之,将以侄女妻之。辞不取,俄而征薨,义方竟娶征之侄女。 人问其然,告人曰:“昔不附宰相之势,今感知己之言故也。”无何,坐与刑部 尚书张亮交通,贬为儋州吉安丞。行至海南,舟人将以酒脯致祭。义方曰:“黍 稷非馨,义在明德。”乃酌水而祭。时当盛夏,风涛蒸毒,既而开霁,南渡吉安。 蛮俗荒梗,义方召诸首领,集生徒,亲为讲经,行释奠之礼;清歌吹籥,登降有 序,蛮酋大喜。贞观二十三年,改授洹水丞。时张亮兄子皎,配流在崖州,来依 义方而卒。临终托以妻子及致尸还乡。义方与皎妻自誓于海神,使奴负柩,令皎 妻抱其赤子,乘义方之马,身独步从而还。先之原武葬皎,告祭张亮,送皎妻子 归其家而往洹水。显庆元年,迁侍御史。时中书侍郎李义府执权用事,妇人淳于 氏有美色,坐事系大理①,义府悦之,托大理丞毕正义枉法出之。高宗又敕给事 中刘仁轨、侍御史张伦重按其事。正义自缢。高宗特原义府之罪。义方以义府奸 蠹害政,将加弹奏,以问其母。母日:“昔王陵母伏剑成子之义,汝能尽忠立名, 吾之愿也,虽死不恨!”义方乃上奏。高宗以义方毁辱大臣言词不逊左迁莱州司 户参军秩满家于昌乐聚徒教授母卒遂不复仕进。总章二年卒,年五十五。门人何 彦光、员半千为义方制师服,三年丧毕而去
[注]:①大理:官名,掌管刑法,此处指掌管刑法的地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博通《五经》,而謇傲独行謇:忠诚,正直 B.坐与刑部尚书张亮交通交通:交往,交游 C.坐事系大理,义府悦之系:牵涉,关联 D.高宗又敕给事中刘仁轨、侍御史张伦重按其事按:追究,查办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宗以义方毁辱大臣/言词不逊/左迁莱州司户参军秩满/家于昌乐/聚徒教授/ 母卒/遂不复仕进 B.高宗以义方毁辱大臣/言词不逊/左迁莱州司户参军/秩满/家于昌乐/聚徒教授 /母卒/遂不复仕进 C.高宗以义方毁辱/大臣言词不逊/左迁莱州司户/参军秩满/家于昌乐/聚徒教授 /母卒/遂不复仕进 D.高宗以义方毁辱/大臣言词不逊/左迁莱州司户参军/秩满/家于昌乐/聚徒教授 /母卒遂不复/仕进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义方出身低微,知恩图报。去京城应试的路上,毫不犹豫地帮助陌生人;魏 征想把侄女嫁给他,他先因不愿攀附权贵而拒绝,终因感激魏征的知己之言而娶 之为妻 B.王义方善于祭祀,教化有方。被贬前往儋州,渡海时,他认为祭祀重在明德, 而黍稷没有香味,因而酌水致祭;到达吉安后,以诗书礼乐教化人民,成效显著。 C.王义方受人之事,忠人之托。张亮哥哥的儿子张皎流放崖州,临终前把妻子儿 子托付给王义方。王义方历经艰难,最终安葬了张皎并护送其妻子儿子返回家乡。 D.王义方忠诚正直,不阿权贵。李义府徇私枉法救出喜欢的妇人淳于氏,高宗已 经原谅李义府的罪过,但王义方坚持正义,询问了李义府的母亲后勇敢上奏弹劾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自云父为颍上令,闻病笃,倍道将往焉,徒步不前,计无所出。(5分) (2)昔王陵母伏剑成子之义,汝能尽忠立名,吾之愿也,虽死不恨!(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野泊对月有感°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③ 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8.诗的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请简要分析。(5分) 9.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9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注]:①大理:官名,掌管刑法,此处指掌管刑法的地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博通《五经》,而謇傲独行 謇:忠诚,正直 B.坐与刑部尚书张亮交通 交通:交往,交游 C.坐事系大理,义府悦之 系:牵涉,关联 D.高宗又敕给事中刘仁轨、侍御史张伦重按其事 按:追究,查办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高宗以义方毁辱大臣/言词不逊/左迁莱州司户参军秩满/家于昌乐/聚徒教授/ 母卒/遂不复仕进 B.高宗以义方毁辱大臣/言词不逊/左迁莱州司户参军/秩满/家于昌乐/聚徒教授 /母卒/遂不复仕进 C.高宗以义方毁辱/大臣言词不逊/左迁莱州司户/参军秩满/家于昌乐/聚徒教授 /母卒/遂不复仕进 D.高宗以义方毁辱/大臣言词不逊/左迁莱州司户参军/秩满/家于昌乐/聚徒教授 /母卒遂不复/仕进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王义方出身低微,知恩图报。去京城应试的路上,毫不犹豫地帮助陌生人;魏 征想把侄女嫁给他,他先因不愿攀附权贵而拒绝,终因感激魏征的知己之言而娶 之为妻。 B.王义方善于祭祀,教化有方。被贬前往儋州,渡海时,他认为祭祀重在明德, 而黍稷没有香味,因而酌水致祭;到达吉安后,以诗书礼乐教化人民,成效显著。 C.王义方受人之事,忠人之托。张亮哥哥的儿子张皎流放崖州,临终前把妻子儿 子托付给王义方。王义方历经艰难,最终安葬了张皎并护送其妻子儿子返回家乡。 D.王义方忠诚正直,不阿权贵。李义府徇私枉法救出喜欢的妇人淳于氏,高宗已 经原谅李义府的罪过,但王义方坚持正义,询问了李义府的母亲后勇敢上奏弹劾 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自云父为颍上令,闻病笃,倍道将往焉,徒步不前,计无所出。(5 分) (2)昔王陵母伏剑成子之义,汝能尽忠立名,吾之愿也,虽死不恨!(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③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③ 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8.诗的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请简要分析。(5 分) 9.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9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国贪婪掠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的行为提出批评 的句子是:“,?” (2)苏轼《赤壁赋》中“_,_”两句形容小船像一片叶子任意飘摇在宽阔浩淼 的江面上。 (3)《卫风·氓》中“_,”两句运用比兴手法,生动地展示出女主人随岁月 流逝而容颜老去的形象。 (4)沙鸥翔集,;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 (5)佁然不动,俶尔远逝,。(柳宗元《小石潭记》) (6)无丝竹之乱耳,。(刘禹锡《陋室铭》)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窗棂上挂串红辣椒 王长元 村长带着那拨儿人进屋的时候,老太太正在扫地。灰尘沸沸扬扬,仿佛是鲜活的 跳蚤在空气中上下跳动,弄得人眼睛迷迷茫茫。 那啥,顶子哪?” “下甸子打草去啦。” “啥时走的? “小半个月啦。” “回来过没?” 村长吸溜一下鼻子,“二婶,还不知道吧,顶子出事了。” 二婶就一惊:“出了啥事?” 杀人啦,顶子。这不,官家正寻他哪!” “啥?”老太太便呆在那里,眼睛就直直地看着炕沿边上的那几个人。她这才发 现其中一个戴大沿帽的已经带了绑绳和黑亮亮的枪。立马她心一颤动,眼仁儿就 朝上翻过去,人便跟着向门框斜过去。几个人惊恐地奔了过去,将老太太放到炕 上 一忽儿,老太太的鼻翅儿便扇动一下,翻转的眸子虽归了原位,但依旧是愣愣向 上看着。 “二婶,你看你啥个身板还不知道,上甚火?既是杀了人,顶子就不是原先的顶 子了,那便是犯了王法。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麻溜缓缓,人家公安局 还有事情跟你说 老太太眸子这才转了一轮儿,一汪亮亮的湿润便映在里面。 看着老太太有了活气,警察就轻轻一笑,说:“老人家,您的心情我们是理解的, 但是儿子杀了人,犯了罪,如今又跑掉了。这,国法是不能容的。我们希望您控 制住感情,配合我们来抓凶犯。否则,比如说包庇儿子、袒护儿子,那样您老人 家也有罪了。按我们的经验,您的儿子还会回家来的,那时您必须报告我们。 顶子真若是回家,你可得说呀!”村长眼睛觑觑着,冲着她说,“要不,那叫 什么?对,叫窝藏。二婶,咱可不能糊涂啊!” 她痴痴地点着头,两行老泪缓缓漫过面颊的褶皱,整个面庞已经全是泪水了,闪 着亮晶晶的光芒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国贪婪掠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的行为提出批评 的句子是:“ , ?” (2)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形容小船像一片叶子任意飘摇在宽阔浩淼 的江面上。 (3)《卫风·氓》中“ , ”两句运用比兴手法,生动地展示出女主人随岁月 流逝而容颜老去的形象。 (4)沙鸥翔集,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 (5)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 (柳宗元《小石潭记》) (6)无丝竹之乱耳, 。 (刘禹锡《陋室铭》)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25 分) 窗棂上挂串红辣椒 王长元 村长带着那拨儿人进屋的时候,老太太正在扫地。灰尘沸沸扬扬,仿佛是鲜活的 跳蚤在空气中上下跳动,弄得人眼睛迷迷茫茫。 “那啥,顶子哪?” “下甸子打草去啦。” “啥时走的?” “小半个月啦。” “回来过没?” “没。” 村长吸溜一下鼻子,“二婶,还不知道吧,顶子出事了。” 二婶就一惊:“出了啥事?” “杀人啦,顶子。这不,官家正寻他哪!” “啥?”老太太便呆在那里,眼睛就直直地看着炕沿边上的那几个人。她这才发 现其中一个戴大沿帽的已经带了绑绳和黑亮亮的枪。立马她心一颤动,眼仁儿就 朝上翻过去,人便跟着向门框斜过去。几个人惊恐地奔了过去,将老太太放到炕 上。 一忽儿,老太太的鼻翅儿便扇动一下,翻转的眸子虽归了原位,但依旧是愣愣向 上看着。 “二婶,你看你啥个身板还不知道,上甚火?既是杀了人,顶子就不是原先的顶 子了,那便是犯了王法。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麻溜缓缓,人家公安局 还有事情跟你说。” 老太太眸子这才转了一轮儿,一汪亮亮的湿润便映在里面。 看着老太太有了活气,警察就轻轻一笑,说:“老人家,您的心情我们是理解的, 但是儿子杀了人,犯了罪,如今又跑掉了。这,国法是不能容的。我们希望您控 制住感情,配合我们来抓凶犯。否则,比如说包庇儿子、袒护儿子,那样您老人 家也有罪了。按我们的经验,您的儿子还会回家来的,那时您必须报告我们。” “顶子真若是回家,你可得说呀!”村长眼睛觑觑着,冲着她说,“要不,那叫 什么?对,叫窝藏。二婶,咱可不能糊涂啊!” 她痴痴地点着头,两行老泪缓缓漫过面颊的褶皱,整个面庞已经全是泪水了,闪 着亮晶晶的光芒
村长最费思索的是:她儿子若回来,她怎么告诉他们哪?他猝然发现了粮囤上那 串红辣椒,眼睛立时闪出光亮,便指着红辣椒说:“对,就用它。二婶,他若是 回来,您就将这串红辣椒挂到窗户上。” 她又痴痴点点头,看了一眼红辣椒。 顶子伏在高梁地垅沟里已经三天了。事情来得太突兀了,突兀得他只有逃到髙梁 地之后才想起后悔,悔自己不该为那屁大的事而冲动,悔自己冲动时不该抡那镰 刀。战战兢兢挨了三天,吃喝现在全成了问题,最讨厌的是那垅上的风,哗啦哗 啦吹得叶子直响,仿佛有无数个脚步向他走来,把他弄得一惊一乍的· 可是一想到出逃,他又茫然了,天下这么大,地面这么广,去哪里呢?可是,不 管去哪里,在要走之前,他一定要回家看一眼老娘。 老太太送走了那些公家的人之后,就把家里仅有的二十几斤白面都烙成饼,然后 就一张一张地折叠,用纸包好,一沓一沓塞进帆布口袋里。又包了二斤盐巴,塞 在缝隙处。她早已谋算好,顶子若回来,就让他躲进小南山的石洞里,过个十天 半月的,看看风声,她再想办法。她相信,办法总是有的。记得,她刚十岁那会 儿,还扎着羊角辫呢,就给八路军伤病员往那山洞里送过饭,想想那会儿她都从 没断过伤病员的一顿饭。如今,为了儿子,她还会没有办法? 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老太太迷迷怔怔刚要闩门的当儿, 突然间,门“吱呀”一声开了,顶子站在了她的面前。 老太太眼泪马上就下来了 顶子狼吞虎咽地吃着饼,眼睛贼溜溜地寻觑着,待最后一口食物从喉咙处咕噜 声咽下之后,他才急急地说:“娘,我看你一眼就得走了,有没有钱啥的,给我 准备点 老太太赶忙把裤腰子拽开,从里面掏出厚厚的一沓钱,递给顶子,说:“就这些 了,都拿着吧!顶子,你要去哪里?” “娘,这您就不要管了。 “顶子,你把饼带上,到小南山的石洞里躲躲。” “娘,您就别管我了,我这一走,是死是活,真的不好说,啥年月能见到您,也 都不敢想。娘,只求您自己保重啦 “顶子,”老太太整个抖动起来,亮亮的泪珠向脸颊处滚动。 “娘,还有一事,把咱家那把菜刀给我。” 老太太抹了眼泪,愣了,说:“干啥?” 顶子咬了下嘴唇说:“娘,我手头怎么也得有个应手的家伙呀。 “啥?”老太太倒吸了一口冷气 “娘,我现在已经想好,谁真若是抓我逮我,我已没有别的路了,就得拼了,反 正我已是有人命的人啦,杀一个够本,杀俩就赚一个 “轰”地一声,老太太就觉得脑袋像被谁猛然击打了一样,眼前金光四射,她颤 颤地向前走了一步。 “娘,快快给我取刀来。” 老太太表面应允着他,脚步便悄然向窗前靠近,趁儿子回身的工夫,就把那串红 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 (选自《小说月报》,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村长在老太太苏醒后,劝慰她说“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不能包庇 杀人犯,这句话为老太太在最后把红辣椒挂在了窗户上作了伏笔
村长最费思索的是:她儿子若回来,她怎么告诉他们哪?他猝然发现了粮囤上那 串红辣椒,眼睛立时闪出光亮,便指着红辣椒说:“对,就用它。二婶,他若是 回来,您就将这串红辣椒挂到窗户上。” 她又痴痴点点头,看了一眼红辣椒。 顶子伏在高梁地垅沟里已经三天了。事情来得太突兀了,突兀得他只有逃到高梁 地之后才想起后悔,悔自己不该为那屁大的事而冲动,悔自己冲动时不该抡那镰 刀。战战兢兢挨了三天,吃喝现在全成了问题,最讨厌的是那垅上的风,哗啦哗 啦吹得叶子直响,仿佛有无数个脚步向他走来,把他弄得一惊一乍的…… 可是一想到出逃,他又茫然了,天下这么大,地面这么广,去哪里呢?可是,不 管去哪里,在要走之前,他一定要回家看一眼老娘。 老太太送走了那些公家的人之后,就把家里仅有的二十几斤白面都烙成饼,然后 就一张一张地折叠,用纸包好,一沓一沓塞进帆布口袋里。又包了二斤盐巴,塞 在缝隙处。她早已谋算好,顶子若回来,就让他躲进小南山的石洞里,过个十天 半月的,看看风声,她再想办法。她相信,办法总是有的。记得,她刚十岁那会 儿,还扎着羊角辫呢,就给八路军伤病员往那山洞里送过饭,想想那会儿她都从 没断过伤病员的一顿饭。如今,为了儿子,她还会没有办法? 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老太太迷迷怔怔刚要闩门的当儿, 突然间,门“吱呀”一声开了,顶子站在了她的面前。 老太太眼泪马上就下 来了。 顶子狼吞虎咽地吃着饼,眼睛贼溜溜地寻觑着,待最后一口食物从喉咙处咕噜一 声咽下之后,他才急急地说:“娘,我看你一眼就得走了,有没有钱啥的,给我 准备点。” 老太太赶忙把裤腰子拽开,从里面掏出厚厚的一沓钱,递给顶子,说:“就这些 了,都拿着吧!顶子,你要去哪里?” “娘,这您就不要管了。” “顶子,你把饼带上,到小南山的石洞里躲躲。” “娘,您就别管我了,我这一走,是死是活,真的不好说,啥年月能见到您,也 都不 敢想。娘,只求您自己保重啦!” “顶子,”老太 太整个抖动起来,亮亮的泪珠向脸颊处滚动。 “娘,还有一事,把咱家那把菜刀给我。” 老太太抹了眼泪,愣了,说:“干啥?” 顶子咬了下嘴唇说:“娘,我手头怎么也得有个应手的家伙呀。” “啥?”老太太倒吸了一口冷气。 “娘,我现在已经想好,谁真若是抓我逮我,我已没有别的路了,就得拼了,反 正我已是有人命的人啦,杀一个够本,杀俩就赚一个。” “轰”地一声,老太太就觉得脑袋像被谁猛然击打了一样,眼前金光四射,她颤 颤地向前走了一步。 “娘,快快给我取刀来。” 老太太表面应允着他,脚步便悄然向窗前靠近,趁儿子回身的工夫,就把那串红 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 (选自《小说月报》,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村长在老太太苏醒后,劝慰她说“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不能包庇 杀人犯,这句话为老太太在最后把红辣椒挂在了窗户上作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