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2017-2018-1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先秦诸子由于社会影响巨大,历史贡献卓著,因此对中国文脉的形成有特殊贡献 在文脉上,老子和孔子谁应领先?这个排列有点难。孔子开创了中国语录式的散 文体裁,使散文成为一种有可能承载厚重责任、端庄思维的文体。孔子的厚重和 端庄并不堵眼堵心,而是仍然保持着一个健康君子的斯文潇洒。更重要的是,由 于他的思想后来成了千年正统,因此他的文风也就成了永久的楷模。他的文风给 予中国历史的,是一种朴实的正气,这就直接成了中国文脉的一种基调。中国文 脉,蜿蜒曲折,支流繁多,但是那种朴实的正气却颠扑不灭。因此,孔子于文, 功劳赫赫。 本来,孔子有太多的理由在文学上站在老子面前,谁知老子另辟奇境,别创独例。 以极少之语,蕴极深之义,使每个汉字重似千钧。在老子面前,语言已成为无可 辩驳的天道。这让中国语文,进入了一个几乎空前绝后的圣哲高台。 孟子是孔子的继承者,比孔子晚了一百八十年。在人生格调上,他与孔子很不 样,显然有点骄傲自恃,甚至盛气凌人。这在人际关系上好像是缺点,但在文学 上就不一样了。他的文辞,大气磅礴,浪卷潮涌,畅然无遮,情感浓烈,具有难 以阻挡的感染力。他让中国语文,摆脱了左顾右盼的过度礼让,连结成一种马奔 车驰的畅朗通道。文脉到他,气血健旺,精神抖擞,注入了一种“大丈夫”的生 命格调。 但是,与他同一时期,一个几乎与他同年的庄子出现了。庄子从社会底层审察万 物,把什么都看穿了,既看穿了礼法制度,也看穿了试图改革的宏谋远虑,因此 对孟子这样的浩荡语气也投之以怀疑。岂止对孟子,他对人生都很怀疑。真假的 区分在何处?生死的界线在哪里?他陷入了困惑,又继之以嘲讽。这就使他从礼义 辩论中撤退,回到对生存意义的探寻,完成了一个由思想家到文学家的大步跃升 他的人生调子,远远低于孟子,甚至也低于孔子、墨子、荀子或其他别的“子” 但是这种低,使他有了孩子般的目光,从世界和人生底部窥探,问出一串串最重 要的“傻”问题 但仅仅是这样,他还未必能成为先秦诸子中的文学冠军。他最杰出之处,是用极 富想象力的寓言,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而在这些寓言故事中,都 有一系列鲜明的艺术形象。这一下,他就成了那个思想巨人时代的异类,一个充 满哲思的文学家 (节选自余秋雨《中国文脉》 1.下列关于先秦“文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和孔子在文章风格上不同,在思想上不同,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同,他们 对中国文脉的形成有着不同的特殊贡献 B.纵观中国文脉,虽然蜿蜒曲折,支流繁多,但是自孔子开始,它所形成的那 种朴实的正气的基调却颠扑不灭 C.孟子让中国语文,连结成一种马奔车驰的畅朗通道,其文辞,具有难以阻挡 的感染力,他给中国文脉注入了一种“大丈夫”的生命格调
甘肃省兰州 2017-2018-1 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 I 卷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先秦诸子由于社会影响巨大,历史贡献卓著,因此对中国文脉的形成有特殊贡献。 在文脉上,老子和孔子谁应领先?这个排列有点难。孔子开创了中国语录式的散 文体裁,使散文成为一种有可能承载厚重责任、端庄思维的文体。孔子的厚重和 端庄并不堵眼堵心,而是仍然保持着一个健康君子的斯文潇洒。更重要的是,由 于他的思想后来成了千年正统,因此他的文风也就成了永久的楷模。他的文风给 予中国历史的,是一种朴实的正气,这就直接成了中国文脉的一种基调。中国文 脉,蜿蜒曲折,支流繁多,但是那种朴实的正气却颠扑不灭。因此,孔子于文, 功劳赫赫。 本来,孔子有太多的理由在文学上站在老子面前,谁知老子另辟奇境,别创独例。 以极少之语,蕴极深之义,使每个汉字重似千钧。在老子面前,语言已成为无可 辩驳的天道。这让中国语文,进入了一个几乎空前绝后的圣哲高台。 孟子是孔子的继承者,比孔子晚了一百八十年。在人生格调上,他与孔子很不一 样,显然有点骄傲自恃,甚至盛气凌人。这在人际关系上好像是缺点,但在文学 上就不一样了。他的文辞,大气磅礴,浪卷潮涌,畅然无遮,情感浓烈,具有难 以阻挡的感染力。他让中国语文,摆脱了左顾右盼的过度礼让,连结成一种马奔 车驰的畅朗通道。文脉到他,气血健旺,精神抖擞,注入了一种“大丈夫”的生 命格调。 但是,与他同一时期,一个几乎与他同年的庄子出现了。庄子从社会底层审察万 物,把什么都看穿了,既看穿了礼法制度,也看穿了试图改革的宏谋远虑,因此 对孟子这样的浩荡语气也投之以怀疑。岂止对孟子,他对人生都很怀疑。真假的 区分在何处?生死的界线在哪里?他陷入了困惑,又继之以嘲讽。这就使他从礼义 辩论中撤退,回到对生存意义的探寻,完成了一个由思想家到文学家的大步跃升。 他的人生调子,远远低于孟子,甚至也低于孔子、墨子、荀子或其他别的“子”。 但是这种低,使他有了孩子般的目光,从世界和人生底部窥探,问出一串串最重 要的“傻”问题。 但仅仅是这样,他还未必能成为先秦诸子中的文学冠军。他最杰出之处,是用极 富想象力的寓言,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而在这些寓言故事中,都 有一系列鲜明的艺术形象。这一下,他就成了那个思想巨人时代的异类,一个充 满哲思的文学家。 (节选自余秋雨《中国文脉》) 1. 下列关于先秦“文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子和孔子在文章风格上不同,在思想上不同,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同,他们 对中国文脉的形成有着不同的特殊贡献。 B. 纵观中国文脉,虽然蜿蜒曲折,支流繁多,但是自孔子开始,它所形成的那 种朴实的正气的基调却颠扑不灭。 C. 孟子让中国语文,连结成一种马奔车驰的畅朗通道,其文辞,具有难以阻挡 的感染力,他给中国文脉注入了一种“大丈夫”的生命格调
D.在文脉上,先秦诸子谁应领先,虽然排列有点难,但作者认为“老庄”超过 了“孔孟”,而文学冠军当属庄子。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孔子于文,功劳赫赫:他开创了中国语录式的散文体裁,他的文风给予中国 历史的,是一种朴实的正气,成为永久的楷模 B.在文学上,孔子有太多的理由站在老子之前,但老子言少义深,语言已成为 无可辩驳的天道,从而另辟奇境,别创独例 C.在人生格调上,孔子保持着健康君子的斯文潇洒;与此不同的是,孟子在这方 面有缺点,他显然有点骄傲自恃,甚至盛气凌人。 D.庄子在文学上最杰出之处,是用极富想象力的寓言,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 难忘的故事,而在这些寓言故事中,都有一系列鲜明的艺术形象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庄子从社会底层审察万物,把什么都看穿了,他以孩子般的目光,从世界和 人生底部窥探,嘲讽人生,问出一串串幼稚的问题。 B.老子让中国语文,进入了一个几乎空前绝后的圣哲高台。而庄子完成了一个 由思想家到文学家的大步跃升,他是一个充满哲思的文学家。 C.孔子虽然使散文成为一种有可能承载厚重责任、端庄思维的文体,但是也是 他使中国语文陷入左顾右盼的过度礼让。 D.庄子与孟子是同时代人,庄子的人生调子远远低于孟子。但是庄子对孟子的 浩荡语气投之以怀疑,甚至对孟子的人生都很怀疑。 【答案】1.D2.C3.B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可先从文中找到与“文脉”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论述与选项的 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D项,表述不正确,"老庄超过了孔孟”的说法太笼统, 作者没有这样的观点。所以选D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带入原文进行比较做出判断取舍。C 项,与原文意思不相符,注意第三段“这在人际关系上好像是缺点”一句中的“好 像”一词。所以选C。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走正门 王春迪 ①老街有句俗语: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贺家发迹早,起初, 海爷还是个小油贩子时,贺家就已经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了 然而,家有数座金山,不敌一个败子。后来,贺府家道中落,只能靠典当度日。 日,海爷路过贺府门前,看到有个不肖子孙正在卖一只骨瘦如柴的看门狗,海 爷不禁喟叹,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昔日金玉满堂的贺府,如今只剩下一个 金砖碧瓦做的空壳了。 ②贺府后来卖给了海爷。因地势高,地段好,海爷用它做了油行的门面。贺府后 院有个百步宽的天井,青砖铺就,四周景色幽静。还有几棵松柏,枝繁叶茂,傲
D. 在文脉上,先秦诸子谁应领先,虽然排列有点难,但作者认为“老庄”超过 了“孔孟”,而文学冠军当属庄子。 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孔子于文,功劳赫赫:他开创了中国语录式的散文体裁,他的文风给予中国 历史的,是一种朴实的正气,成为永久的楷模。 B. 在文学上,孔子有太多的理由站在老子之前,但老子言少义深,语言已成为 无可辩驳的天道,从而另辟奇境,别创独例。 C. 在人生格调上,孔子保持着健康君子的斯文潇洒;与此不同的是,孟子在这方 面有缺点,他显然有点骄傲自恃,甚至盛气凌人。 D. 庄子在文学上最杰出之处,是用极富想象力的寓言,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 难忘的故事,而在这些寓言故事中,都有一系列鲜明的艺术形象。 3. 从全文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 庄子从社会底层审察万物,把什么都看穿了,他以孩子般的目光,从世界和 人生底部窥探,嘲讽人生,问出一串串幼稚的问题。 B. 老子让中国语文,进入了一个几乎空前绝后的圣哲高台。而庄子完成了一个 由思想家到文学家的大步跃升,他是一个充满哲思的文学家。 C. 孔子虽然使散文成为一种有可能承载厚重责任、端庄思维的文体,但是也是 他使中国语文陷入左顾右盼的过度礼让。 D. 庄子与孟子是同时代人,庄子的人生调子远远低于孟子。但是庄子对孟子的 浩荡语气投之以怀疑,甚至对孟子的人生都很怀疑。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可先从文中找到与“文脉”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论述与选项的 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D 项,表述不正确,“‘老庄’超过了‘孔孟’”的说法太笼统, 作者没有这样的观点。所以选 D。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2. 试题分析: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带入原文进行比较做出判断取舍。C 项,与原文意思不相符,注意第三段“这在人际关系上好像是缺点”一句中的“好 像”一词。所以选 C。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走正门 王春迪 ①老街有句俗语: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贺家发迹早,起初, 海爷还是个小油贩子时,贺家就已经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了。 然而,家有数座金山,不敌一个败子。后来,贺府家道中落,只能靠典当度日。 一日,海爷路过贺府门前,看到有个不肖子孙正在卖一只骨瘦如柴的看门狗,海 爷不禁喟叹,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昔日金玉满堂的贺府,如今只剩下一个 金砖碧瓦做的空壳了。 ②贺府后来卖给了海爷。因地势高,地段好,海爷用它做了油行的门面。贺府后 院有个百步宽的天井,青砖铺就,四周景色幽静。还有几棵松柏,枝繁叶茂,傲
然挺拔。如此花园,中间竟然立着贺家的祠堂,迁也迁不走,拆又不能拆,看着 让人堵得慌。 ③起初,每逢清明,贺家的子孙还三三两两地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常 有人跟海爷建议,这帮不肖子孙把老祖宗的家底都给败光了,也没脸来了,干脆 把那个祠堂拆了吧。海爷却说:“不可。” ④后院鸽子多,鸽子屎常落得到处都是,海爷吩咐下人,隔些日子把贺家的祠堂 打扫干净。到了清明,贺家没人来,海爷还让人烧香点烛,更新一些被老鼠啃坏 的牌位。 ⑤转眼几十个春秋,海爷已白发苍苍。一日,日过三竿,一阵锣鼓开道,老街的 百姓跟水一样涌过去,随即,又像拍在岩石上一样分在两边。海爷隐约看到 个八人抬的轿子在人群中似水浪般起伏。鸣锣十一响!这排场,唯京官才有!海 爷微微闭着眼,低着头,垂着手,腰杆子挺直地跪在地上。身后的家人,有的窃 窃私语,有的自言自语,求佛保佑,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 了 ⑥不一会儿,轿子停在了海爷府前,下来一个官人,下了轿,经过海爷时,像经 过一个脚底下的石子儿,啥也没说,径直走进海爷的油行。身后,知府、知县以 及各级官员都低着头鱼贯而入。街坊们瞧这架势,心想,生意人恩怨多,海爷得 罪人了。 ⑦海爷的几个儿子,嘴止不住地叨叨着怎么办,怎么办呀。海爷静静地回过头, 眼神一扫,大伙不敢言语了,同时腰杆子也挺了起来。 ⑧一阵嘈杂的脚步声传来,官人从油行里走了出来,到海爷跟前将海爷扶了起来 海爷觉得此人两手温软有力,微微抬头,见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髯须飘逸, 两肩圆厚,一副贵人之相。再看那官服,绣的是孔雀,顶戴蓝宝石花翎。未等海 爷说话,官人便说,本官乃贺家后人,一别数十年,如今故地重游,旧迹难辨, 唯有当年祠堂,托您照料,仿如昨日。本官不胜感激,刚才失礼,颇有得罪。说 着,官人要弯腰拜谢,被海爷一把托住。海爷气定神闲地微微一笑,道,举手之 劳,荣幸之至。随后,两人有说有笑,一同走进了昔日的贺府。 ⑨当日,老街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谈论着这件事,大伙都觉得,多亏海爷当初的仁 义。倘若当初海爷一冲动把祠堂给拆了,保不准今儿个会出什么事情 ⑩一日,海爷闲来无事,把几个儿子儿媳妇叫到跟前喝茶,海爷若无其事地问他 们,知道当初为啥我没拆贺家的祠堂吗?小儿媳鬼精,抢嘴说,是老爷您仁义 ①海爷笑笑,抿了一口茶,起身,眼睛望着窗外,好似看到了几十年前的情景。 海爷说,贺家人搬走后的头几年,贺家还有不少后人来祭祖,其他人来的时候, 都跟老鼠似的钻进钻出,拜祭时,有的说说笑笑,有的哭得撕心裂肺,进进出出, 都走侧门,怕遇到熟人。 ⑩唯有一年轻女人,一手拎着篮子,一手领着一个孩子,清早最先来。娘儿俩大 大方方地从正门进来,进来后,先将祠堂里里外外擦洗一遍,然后从篮子里拿出 个干净的蒲团,让孩子端端正正地跪拜。拜祭完,整理好衣裳,再昂首阔步地 走出去。娘儿俩穿的都是粗布衣服,有的地方还带着点补丁,却十分干净。这样 的穿着,从富丽堂皇的大门进出,难免会被众人指点议论,但那娘儿俩,始终抬 头挺胸,遇到认识的街坊,还让孩子有礼有节地问好。 ⑩3海爷说,贺家有这样的娘儿俩,谁还敢拆他家的祠堂?这么些年了,也不知道 那天那个官人,是不是当年那个孩子? ⑩小儿媳没弄懂,嘀咕道,不就是没走侧门走正门吗?这有啥啊?
然挺拔。如此花园,中间竟然立着贺家的祠堂,迁也迁不走,拆又不能拆,看着 让人堵得慌。 ③起初,每逢清明,贺家的子孙还三三两两地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常 有人跟海爷建议,这帮不肖子孙把老祖宗的家底都给败光了,也没脸来了,干脆 把那个祠堂拆了吧。海爷却说:“不可。” ④后院鸽子多,鸽子屎常落得到处都是,海爷吩咐下人,隔些日子把贺家的祠堂 打扫干净。到了清明,贺家没人来,海爷还让人烧香点烛,更新一些被老鼠啃坏 的牌位。 ⑤转眼几十个春秋,海爷已白发苍苍。一日,日过三竿,一阵锣鼓开道,老街的 百姓跟水一样涌过去,随即,又像拍在岩石上一样分在两边。海爷隐约看到,一 个八人抬的轿子在人群中似水浪般起伏。鸣锣十一响!这排场,唯京官才有!海 爷微微闭着眼,低着头,垂着手,腰杆子挺直地跪在地上。身后的家人,有的窃 窃私语,有的自言自语,求佛保佑,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 了。 ⑥不一会儿,轿子停在了海爷府前,下来一个官人,下了轿,经过海爷时,像经 过一个脚底下的石子儿,啥也没说,径直走进海爷的油行。身后,知府、知县以 及各级官员都低着头鱼贯而入。街坊们瞧这架势,心想,生意人恩怨多,海爷得 罪人了。 ⑦海爷的几个儿子,嘴止不住地叨叨着怎么办,怎么办呀。海爷静静地回过头, 眼神一扫,大伙不敢言语了,同时腰杆子也挺了起来。 ⑧一阵嘈杂的脚步声传来,官人从油行里走了出来,到海爷跟前将海爷扶了起来。 海爷觉得此人两手温软有力,微微抬头,见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髯须飘逸, 两肩圆厚,一副贵人之相。再看那官服,绣的是孔雀,顶戴蓝宝石花翎。未等海 爷说话,官人便说,本官乃贺家后人,一别数十年,如今故地重游,旧迹难辨, 唯有当年祠堂,托您照料,仿如昨日。本官不胜感激,刚才失礼,颇有得罪。说 着,官人要弯腰拜谢,被海爷一把托住。海爷气定神闲地微微一笑,道,举手之 劳,荣幸之至。随后,两人有说有笑,一同走进了昔日的贺府。 ⑨当日,老街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谈论着这件事,大伙都觉得,多亏海爷当初的仁 义。倘若当初海爷一冲动把祠堂给拆了,保不准今儿个会出什么事情。 ⑩一日,海爷闲来无事,把几个儿子儿媳妇叫到跟前喝茶,海爷若无其事地问他 们,知道当初为啥我没拆贺家的祠堂吗?小儿媳鬼精,抢嘴说,是老爷您仁义。 ⑪海爷笑笑,抿了一口茶,起身,眼睛望着窗外,好似看到了几十年前的情景。 海爷说,贺家人搬走后的头几年,贺家还有不少后人来祭祖,其他人来的时候, 都跟老鼠似的钻进钻出,拜祭时,有的说说笑笑,有的哭得撕心裂肺,进进出出, 都走侧门,怕遇到熟人。 ⑫唯有一年轻女人,一手拎着篮子,一手领着一个孩子,清早最先来。娘儿俩大 大方方地从正门进来,进来后,先将祠堂里里外外擦洗一遍,然后从篮子里拿出 一个干净的蒲团,让孩子端端正正地跪拜。拜祭完,整理好衣裳,再昂首阔步地 走出去。娘儿俩穿的都是粗布衣服,有的地方还带着点补丁,却十分干净。这样 的穿着,从富丽堂皇的大门进出,难免会被众人指点议论,但那娘儿俩,始终抬 头挺胸,遇到认识的街坊,还让孩子有礼有节地问好。 ⑬海爷说,贺家有这样的娘儿俩,谁还敢拆他家的祠堂?这么些年了,也不知道 那天那个官人,是不是当年那个孩子? ⑭小儿媳没弄懂,嘀咕道,不就是没走侧门走正门吗?这有啥啊?
①海爷听罢,长叹一声,背着手,回屋去了 (原文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以老街上的“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这一俗语 开篇,为下文写贺、海两府的遭际埋下伏笔。 B.起初,每至清明,贺家的子孙三三两两前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这 说明贺家人的祭祖观念随着家境的变化而变淡 C.做了京官的贺家后人返乡时,海爷的家人“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 边身子都斜了”,说明海爷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 D.海爷的小儿媳是个鬼精且有城府的人,她先是抢先回答海爷的话,称赞海爷, 后来又嘀咕,都是为了讨好海爷 5.小说第②段写贺府后院的环境有何作用? 6.海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4.B5.(1)照应小说第①段中对贺家“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 ‘贺半街’”的概括描写;(2)为下文写贺家后人衣锦还乡做铺垫;(3)在整 个故事的展开中起到线索的作用。 6.(1)有经济头脑,善于经营。海爷最初只是一个小油贩子,最后拥有“银子 用斗量”的家产,并买下贺府的豪宅。(2)有长远打算,居安思危。看到贺家 不肖子不禁发出“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的感叹;听到小儿媳的嘀咕,长叹 声回到屋里。(3)富有心计,遇事冷静。察觉母子不同于贺家寻常子孙,于 是没有听从别人的建议拆除贺家祠堂,还吩咐下人时常打扫贺家祠堂,事实证明 他的决定是正确的。(共6分,一点2分) 【解析】 4.试题分析:A项,小说开头写老街上的俗语主要是为了引出之后对贺家的介绍 C项,“说明海爷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无中生有,主要反映出了海爷的 家人见识少,怕见京官;D项,海爷小儿媳的“嘀咕”说明她没见过世面,不懂 得人情世故,并不是为了“讨好海爷” 5.试题分析: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其作用首先从本身分析,交代人物活 动的背景,同时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然后从其它的要素分析,从人物的角度 是暗示人物的心理和人物的命运,从情节的角度是推进情节的发展,从主旨的角 度是暗示文章的主旨,或是升华主旨。此题注意从结构的照应,引起下文和线索 的角度作答。 6.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 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如此题从“看到贺家不肖子孙卖狗而不禁发出“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的感 叹;听到小儿媳的嘀咕,长叹一声回到屋里″等情节中概括出其“有长远打算, 居安思危”的性格特征。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 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 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 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 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有经济头脑,善于经营〃“有 长远打算,居安思危″“富有心计,做事果断”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 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⑮海爷听罢,长叹一声,背着手,回屋去了。 (原文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以老街上的“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这一俗语 开篇,为下文写贺、海两府的遭际埋下伏笔。 B. 起初,每至清明,贺家的子孙三三两两前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这 说明贺家人的祭祖观念随着家境的变化而变淡。 C. 做了京官的贺家后人返乡时,海爷的家人“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 边身子都斜了”,说明海爷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 D. 海爷的小儿媳是个鬼精且有城府的人,她先是抢先回答海爷的话,称赞海爷, 后来又嘀咕,都是为了讨好海爷。 5. 小说第②段写贺府后院的环境有何作用? 6. 海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1)照应小说第①段中对贺家“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 ‘贺半街’”的概括描写;(2)为下文写贺家后人衣锦还乡做铺垫;(3)在整 个故事的展开中起到线索的作用。 6. (1)有经济头脑,善于经营。海爷最初只是一个小油贩子,最后拥有“银子 用斗量”的家产,并买下贺府的豪宅。(2)有长远打算,居安思危。看到贺家 不肖子不禁发出“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的感叹;听到小儿媳的嘀咕,长叹 一声回到屋里。(3)富有心计,遇事冷静。察觉母子不同于贺家寻常子孙,于 是没有听从别人的建议拆除贺家祠堂,还吩咐下人时常打扫贺家祠堂,事实证明 他的决定是正确的。(共 6 分,一点 2 分) 【解析】 4. 试题分析:A 项,小说开头写老街上的俗语主要是为了引出之后对贺家的介绍; C 项,“说明海爷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无中生有,主要反映出了海爷的 家人见识少,怕见京官;D 项,海爷小儿媳的“嘀咕”说明她没见过世面,不懂 得人情世故,并不是为了“讨好海爷”。 5. 试题分析: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其作用首先从本身分析,交代人物活 动的背景,同时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然后从其它的要素分析,从人物的角度 是暗示人物的心理和人物的命运,从情节的角度是推进情节的发展,从主旨的角 度是暗示文章的主旨,或是升华主旨。此题注意从结构的照应,引起下文和线索 的角度作答。 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 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如此题从“看到贺家不肖子孙卖狗而不禁发出“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的感 叹;听到小儿媳的嘀咕,长叹一声回到屋里”等情节中概括出其“有长远打算, 居安思危”的性格特征。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 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 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 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 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有经济头脑,善于经营”“有 长远打算,居安思危”“富有心计,做事果断”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 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 《中国诗词大会》赢得高关注诗和远方唤你去读书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巅峰对决”,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比拼,近 来圈粉无数的16岁高中生武亦妹经过个人追逐赛、飞花令攻擂资格争夺以及攻 擂战三轮比拼,最终战胜擂主彭敏获得年度总冠军。 网友表示通过节目受益良多。“感谢诗词大会使我体会到了现代语言难以描绘的 情感”“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快餐时代, 网络段子流行多了,优秀诗句传播少了;以功利心阅读的人多了,以诗词提升素 养的人少了;生硬刻板的诗词教育多了,教学生懂得欣赏诗词的少了”“唤醒传 统文化基因需不懈努力,即便走得再快,也请勿忘‘诗和远方’!” “繁华落幕,速去读书!”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幕后,不少观众感慨, 通过节目感觉自己知识储备还是欠缺很多,激发了读书的兴趣。“看过比赛,马 上捧起诗集背诗去!”“诗词大会终究是节目,看完节目,是洗洗睡了,还是秉 烛夜读?这是个重大的问题。”“‘你的问题是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杨绛先 生的这句话,送给大家,也用来自勉。” 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则认为:“尽管时空相隔,但古 诗文中蕴含的情感是贴近当下的。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对美好的事物有 向往之情,当人们遇到挫折和烦恼时,心灵也同样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 观众对中华古诗词的日渐关注和喜爱,让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诗词大会》 学术总负责人李定广欣慰,但他表示,目前大部分人学习古诗词还是基于实用主 义,尽管中小学教材中古诗词比重较以往有所增加,但教学仍以应试为主。李定 广认为,需要加强古诗词的审美教育,引导学生自然地、自发地体会诗词中的温 暖和情意。 对于武亦妹的获胜,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王白云则认为,“在诗词大会上,比的 并不是对诗词美的感受和品味,而是九宫格、干扰项,在熟稔中高考套路的语文 教师眼里,简直是一场标准化考试。古诗词或传统文化复兴的端倪,在这样的诗 词大会上,能看到几何?实事求是地说,不多。” 有的网友则认为:“作为一个中学生,武亦妹的才华和形象都令人喜爱和佩服 但我始终不赞成以这种方式来接触和理解古诗词,诗词这玩意儿说白了还是一种 自然而然的审美体现,是心灵与自然借助传统文化的对话,它没有那么功利,那 么直接,那么紧张,那么剑拔弩张。”“一部手机在手,哪首唐诗查不到?干嘛 还要背?” (摘编自《广州日报》 材料二 昨天,一位专家表示,《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饱受关注和喜爱,正在于它带着 深埋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这些国人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了 大家心中的情怀。 此外,古意盎然的诗词,也将观众不知不觉地带入到古风意韵之中,让人体会到 流落在当下骄躁忙碌的生存环境缝隙中的一丝优雅和浪漫。这使得很多人开始怀 念旧时的诗意生活,选手陈更曾说,“诗歌与其他学问不同的一点是,它与技能 无关,所以接近它,被它吸引,被感动,让人觉得心不死。一字一词里见乾坤, 滴水映月般表现大千世界。”由此可见,诗词一一这属于中华文明的语言文字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赢得高关注 诗和远方唤你去读书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巅峰对决”,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比拼,近 来圈粉无数的 16 岁高中生武亦妹经过个人追逐赛、飞花令攻擂资格争夺以及攻 擂战三轮比拼,最终战胜擂主彭敏获得年度总冠军。 网友表示通过节目受益良多。“感谢诗词大会使我体会到了现代语言难以描绘的 情感”“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快餐时代, 网络段子流行多了,优秀诗句传播少了;以功利心阅读的人多了,以诗词提升素 养的人少了;生硬刻板的诗词教育多了,教学生懂得欣赏诗词的少了”“唤醒传 统文化基因需不懈努力,即便走得再快,也请勿忘‘诗和远方’!” “繁华落幕,速去读书!”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幕后,不少观众感慨, 通过节目感觉自己知识储备还是欠缺很多,激发了读书的兴趣。“看过比赛,马 上捧起诗集背诗去!”“诗词大会终究是节目,看完节目,是洗洗睡了,还是秉 烛夜读?这是个重大的问题。”“‘你的问题是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杨绛先 生的这句话,送给大家,也用来自勉。” 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则认为:“尽管时空相隔,但古 诗文中蕴含的情感是贴近当下的。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对美好的事物有 向往之情,当人们遇到挫折和烦恼时,心灵也同样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 观众对中华古诗词的日渐关注和喜爱,让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诗词大会》 学术总负责人李定广欣慰,但他表示,目前大部分人学习古诗词还是基于实用主 义,尽管中小学教材中古诗词比重较以往有所增加,但教学仍以应试为主。李定 广认为,需要加强古诗词的审美教育,引导学生自然地、自发地体会诗词中的温 暖和情意。 对于武亦妹的获胜,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王白云则认为,“在诗词大会上,比的 并不是对诗词美的感受和品味,而是九宫格、干扰项,在熟稔中高考套路的语文 教师眼里,简直是一场标准化考试。古诗词或传统文化复兴的端倪,在这样的诗 词大会上,能看到几何?实事求是地说,不多。” 有的网友则认为:“作为一个中学生,武亦妹的才华和形象都令人喜爱和佩服。 但我始终不赞成以这种方式来接触和理解古诗词,诗词这玩意儿说白了还是一种 自然而然的审美体现,是心灵与自然借助传统文化的对话,它没有那么功利,那 么直接,那么紧张,那么剑拔弩张。”“一部手机在手,哪首唐诗查不到?干嘛 还要背?” (摘编自《广州日报》) 材料二 昨天,一位专家表示,《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饱受关注和喜爱,正在于它带着 深埋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这些国人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了 大家心中的情怀。 此外,古意盎然的诗词,也将观众不知不觉地带入到古风意韵之中,让人体会到 流落在当下骄躁忙碌的生存环境缝隙中的一丝优雅和浪漫。这使得很多人开始怀 念旧时的诗意生活,选手陈更曾说,“诗歌与其他学问不同的一点是,它与技能 无关,所以接近它,被它吸引,被感动,让人觉得心不死。一字一词里见乾坤, 滴水映月般表现大千世界。”由此可见,诗词——这属于中华文明的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