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通渭县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社科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中国人为何自称汉 人 中国人中绝大多数的族群都认同自己是汉人,汉人的名称从汉朝而来,因此汉朝 对中国的意又便不只是一个政治上的朝代,而是将各种不同来源、背景的中国人 融铸成一个大家共有的身份认同。为什么别的朝代不能做到这一点,以至于两千 多年来中国人还一直称自己为汉人? 这在于,汉人不是一个族群的意义,而是一种文化群的意义,汉人和欧洲族群的 概念是相当不一样的,犹太人、日耳曼人、拉丁人等都以族群、种族、血统来界 定,而汉人却是以文化来定义的,所以才能一直维持到今天。 从刘邦到吕后再到文景二代,最初的动荡不安尚未融铸成一个具体的朝代。直到 汉武帝时期,才显现汉朝之所以为汉朝的特点。 首先是政权的整合。政权从一个武装集团共有逐漸转变成各地人才都可以加入, 汉初,丞相只有功臣可担任,非侯不能担任丞相,非军功不能封候,因此只有功 臣的子嗣才能封侯。后来转变成公孙弘可以布衣封侯,文人也可以封侯做宰相 汉朝的察举制度使全国的人才进用到中央,也使全国人才分散到各地担任统治工 作。每个郡都有一定的配额,每个地区的人皆可加入国家的统治集团。察举制度 的建立,打下了政治统治集团的基础。这个制度开启了中国科举制度几千年的传 统,使汉朝从封闭的功臣集团统治转变为全国各地的精英共同统治的局面。 其次是经济网络的整合。在战国时代,中国已经具有相当程度的城市化,商业活 动非常活跃,各地有各地的货币,加之各地有各地的物产、风俗习惯,所以各地 的市场也没有真正被整合为一个市场,产品在城市生产。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生 产单位,手工业在知坊里进行,不在农村,自己销、自己运,并没有被整合为共 同的市场。 汉武帝时代,因连年对外战争,须征收大量税收。为防止逃漏税,汉朝采取了最 严酷的征收办法,密告逃税者可得到没收财产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因此全国告密 成风。这就破坏了工商业机制,故生产事业只好转入农村 在农村生产须有集散功能,因为农村工业产量不大,物品集散的机制可以形成全 国性的经济网络。从汉武帝时代开始,织成了全国经济交换网,这使得中国经济 被整合为一,直到19世纪40年代海运通行以前,中国的经济网络是国家得以统 的重要因素。 再次是文化方面的整合。通过察举制度,各地精英都汇集到中央,而中央又有学 校。在汉成帝时,博士弟子约有3万人。在中国统一尚表完成时,有些学者已经 在做文上的整合,如吕不韦编《吕氏春秋》,淮南王刘安编《淮南子},董仲舒 编《春秋繁露》,司马迁作整体历史的构建工作……这些成果共同构成了跨时代 跨地域的文化大格局。 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三个层面兼括并至、无所不包的大系统才使得汉朝文化 能够兼容并蓄,各地不同的人群愿意留在这个大系统中,也使得几千年来中国人 直以汉人自居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甘肃省通渭县 2018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社科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中国人为何自称汉 人 中国人中绝大多数的族群都认同自己是汉人,汉人的名称从汉朝而来,因此汉朝 对中国的意又便不只是一个政治上的朝代,而是将各种不同来源、背景的中国人 融铸成一个大家共有的身份认同。为什么别的朝代不能做到这一点,以至于两千 多年来中国人还一直称自己为汉人? 这在于,汉人不是一个族群的意义,而是一种文化群的意义,汉人和欧洲族群的 概念是相当不一样的,犹太人、日耳曼人、拉丁人等都以族群、种族、血统来界 定,而汉人却是以文化来定义的,所以才能一直维持到今天。 从刘邦到吕后再到文景二代,最初的动荡不安尚未融铸成一个具体的朝代。直到 汉武帝时期,才显现汉朝之所以为汉朝的特点。 首先是政权的整合。政权从一个武装集团共有逐漸转变成各地人才都可以加入, 汉初,丞相只有功臣可担任,非侯不能担任丞相,非军功不能封候,因此只有功 臣的子嗣才能封侯。后来转变成公孙弘可以布衣封侯,文人也可以封侯做宰相。 汉朝的察举制度使全国的人才进用到中央,也使全国人才分散到各地担任统治工 作。每个郡都有一定的配额,每个地区的人皆可加入国家的统治集团。察举制度 的建立,打下了政治统治集团的基础。这个制度开启了中国科举制度几千年的传 统,使汉朝从封闭的功臣集团统治转变为全国各地的精英共同统治的局面。 其次是经济网络的整合。在战国时代,中国已经具有相当程度的城市化,商业活 动非常活跃,各地有各地的货币,加之各地有各地的物产、风俗习惯,所以各地 的市场也没有真正被整合为一个市场,产品在城市生产。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生 产单位,手工业在知坊里进行,不在农村,自己销、自己运,并没有被整合为共 同的市场。 汉武帝时代,因连年对外战争,须征收大量税收。为防止逃漏税,汉朝采取了最 严酷的征收办法,密告逃税者可得到没收财产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因此全国告密 成风。这就破坏了工商业机制,故生产事业只好转入农村。 在农村生产须有集散功能,因为农村工业产量不大,物品集散的机制可以形成全 国性的经济网络。从汉武帝时代开始,织成了全国经济交换网,这使得中国经济 被整合为一,直到 19 世纪 40 年代海运通行以前,中国的经济网络是国家得以统 一的重要因素。 再次是文化方面的整合。通过察举制度,各地精英都汇集到中央,而中央又有学 校。在汉成帝时,博士弟子约有 3 万人。在中国统一尚表完成时,有些学者已经 在做文上的整合,如吕不韦编《吕氏春秋》,淮南王刘安编《淮南子},董仲舒 编《春秋繁露》,司马迁作整体历史的构建工作……这些成果共同构成了跨时代、 跨地域的文化大格局。 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三个层面兼括并至、无所不包的大系统才使得汉朝文化 能够兼容并蓄,各地不同的人群愿意留在这个大系统中,也使得几千年来中国人 一直以汉人自居。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人多认同自己是汉人,汉朝将各种不同来源、不同背景的中国人融铸成 了一个大家共有的身份认同。 B.汉人的名称从汉朝而来,汉朝对中国的意义更是一个共有身份的认同,这是 历史上其他朝代未能做到的。 C.和犹太人、日耳曼人、拉丁人等以族群、种族、血统来界定不同,中国人不 分族群,而是以文化来定义 D.因为汉人不是一个族群的意义,而是一种文化群的意义,所以“汉人”这种 身份认同才能一直维持到今天。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汉朝的察举制度使全国各地的精英都可以进入统治集团,政权不再是功臣集 团私有 B.汉朝察举制度为政治统治集团打下了基础,同时开启了中国科举制度几千年 的传统。 C.汉朝政府并没有主动整合全国的经济网络,但当时农村的物品集散机制却无 意中织成了全国经济交换网。 D.汉武帝时代形成的全国经济网络是国家得以统一的重要因素,直到19世纪 40年代它才因海运通行被取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武帝时实行严酷的税收政策,破坏了城市的工商业机制,逼迫民间的生产 事业转人农村。 B.汉朝的察举制度使得中央能够汇集全国各地的精英,这在促进中国文化整合 方面功不可没。 C.跨时代、跨地域的文化大格局的构成源于汉代很多学者的努力,如吕不韦、 刘安、董仲舒、司马迁等人 D.在政治、经济、文化系统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汉朝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 蓄,同时也获得了中国人几千年的认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守住你的瓦尔登湖 杨虎 1949年,梭罗和他的湖首次来到了中国。译者徐迟在序言中这样说道:“你能把 你的心安静下来吗?如果你的心并没有安静下来,我说,你也许最好是先把你的心 安静下来,然后你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也许会读不下去,认为它太浓缩,难读, 艰深,甚至会觉得它莫名其妙,不知所云。”那时正值天翻地覆,安静的梭罗不 知能走进多少人的内心? 中国内地的读者再次看到大洋彼岸这个“怪人”的身影已是33年后的1982年 了。但这一次,席卷古老大陆的文学热潮即将汹涌起马尔克斯的魔方、乔伊斯的 呓语,而狂热的读者们则兴奋地从小说中检索着改革、承包等字眼,为物质时代 正义凛然地登场暗暗兴奋不已。 又一次,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被时代的喧嚣所淹没, 其实,这本书本来就是为人类中那些安静的内心写的,小众化正该是它的命运 这本诞生在湖边的书,或许是大自然最美的精灵之一湖泊为寻找芸芸众生中和她 质地一样的心湖而假手梭罗发出的信号。 共鸣,从来只发生在知己之间
A.中国人多认同自己是汉人,汉朝将各种不同来源、不同背景的中国人融铸成 了一个大家共有的身份 认同。 B.汉人的名称从汉朝而来,汉朝对中国的意义更是一个共有身份的认同,这是 历史上其他朝代未能做到的。 C.和犹太人、日耳曼人、拉丁人等以族群、种族、血统来界定不同,中国人不 分族群,而是以文化来定义。 D.因为汉人不是一个族群的意义,而是一种文化群的意义,所以“汉人”这种 身份认同 才能一直维持到今天。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汉朝的察举制度使全国各地的精英都可以进入统治集团,政权不再是功臣集 团私有。 B.汉朝察举制度为政治统治集团打下了基础,同时开启了中国科举制度几千年 的传统。 C.汉朝政府并没有主动整合全国的经济网络,但当时农村的物品集散机制却无 意中织成了全国经济交换网。 D.汉武帝时代形成的全国经济网络是国家得以统一的重要因素,直到 19 世纪 40 年代它才因海运通行被取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汉武帝时实行严酷的税收政策,破坏了城市的工商业机制,逼迫民间的生产 事业转人农村。 B.汉朝的察举制度使 得中央能够汇集全国各地的精英,这在促进中国文化整合 方面功不可没。 C.跨时代、跨地域的文化大格局的构成源于汉代很多学者的努力,如吕不韦、 刘 安、董仲舒、司马迁等人。 D.在政治、经济、文化系统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汉朝文化,海纳百川 、兼容并 蓄,同时也获得了中国人几千年的认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守住你的瓦尔登湖 杨虎 1949 年,梭罗和他的湖首次来到了中国。译者徐迟在序言中这样说道:“你能把 你的心安静下来吗?如果你的心并没有安静下来,我说,你也许最好是先把你的心 安静下来,然后你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也许会读不下去,认为它太浓缩,难读, 艰深,甚至会觉得它莫名其妙,不知所云。”那时正值天翻地覆,安静的梭罗不 知能走进多少人的内心 ? 中国内地的读者再次看到大洋彼岸这个“怪人”的身影已是 33 年后的 1982 年 了。但这一次,席卷古老大陆的文学热潮即将汹涌起马尔克斯的魔方、乔伊斯的 呓语,而狂热的读者们则兴奋地从小说中检索着改革、承包等字眼,为物质时代 正义凛然地登场暗暗兴奋不已。 又一次,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被时代的喧嚣所淹没。 其实,这本书本来就是为人类中那些安静的内心写的,小众化正该是它的命运。 这本诞生在湖边的书,或许是大自然最美的精灵之一湖泊为寻找芸芸众生中和她 质地一样的心湖而假手梭罗发出的信号。 共鸣,从来只发生在知己之间
水是大地的灵者,是人生的天籁表达。如果河流象征着人生奔突冲撞的青年时代, 海洋则像是童年和老年的重叠,而湖泊这大地上晶亮的眼睛,则是人生静穆平和 信念坚定的中年。我不知道梭罗是怎么下决心要为人类写这一本宁静的中年之书 的。或许,是瓦尔登湖翻卷的浪花突然击中了他的灵魂;或许,这一需求潜伏已 久,也许更早以前,他在某个喧闹的时刻突然听到了自己内心的低语,就像叶芝 在伦敦的街头忽然热泪盈眶:“我就要动身走了,去茵纳斯弗利岛;我就要动身 走了,因为我听到,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不管我站在车行道,还是人行 道,我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 这样的向往,也许也曾多次在你我的内心翻涌,只是,我们不愿像梭罗那样去正 视一个真实的自己,不敢像他那样舍弃世俗的一切去寻找和守住自己的瓦尔登 湖 人类中那些柔软与敏感的心灵总是代替凡夫俗子去感受天籁,并九死不悔地承担 由此落在自己命运中的狂喜与极苦。梵高如是,髙更如是,梭罗也如是。但这 次,是人类与大自然最美丽的邂逅1844年一个落叶纷飞的秋日,27岁的亨利·戴 维·梭罗只影单身,仅带着一柄斧头和二十五美元二十一美分,住进了杳无人迹 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在此之前,他已给爱默生当了两年助手。再往前,他亲 眼目睹了恋人的他嫁和相依为命的哥哥的死亡。再往前,1837年,他毕业于著 名的哈佛大学。 大自然是灵魂永恒的港湾。犹如母亲和情人,瓦尔登湖澄净的色彩让梭罗翻涌的 内心一下子抵达了安静并狂热起来。安静的是他的情绪,狂热的是他的思绪,是 他长久以来寻找的对话与表达。从1844年秋到1847年,短短一千多个日夜,瓦 尔登湖拍岸的水声从梭罗心上流过,再一次流出就成了芬芳的墨香 但这本书绝不是隐逸者说。事实上,它隐含的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就是对自我的尊 重与发现,对生命的真实与神圣的寻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 都可能是一块小小的瓦尔登湖。只是,碌碌红尘里的你我总是在对碌碌红尘的房 子、职务与收入等的追赶与算计中忽略了自己的内心。静静跟着梭罗的脚印走下 去,你蛰居的生命就会豁然舒伸,你内心的瓦尔登湖就会为你打开美丽的四季。 发现并守住你的瓦尔登湖吧,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自己的梭罗。要知道,人间每 走一个人,天上就会落一颗星。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段中的序言,向读者介绍了梭罗的《瓦尔登湖》的阅读方式,并委婉含蓄地 对《瓦尔登湖》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采用徐迟的话在修辞上属于引用。 B.“共鸣,从来只发生在知己之间”,这句话的内涵既指梭罗和安静的瓦尔登湖 产生了共鸣,也指心灵安静平和的读者会和梭罗的《瓦尔登湖》这本书产生共鸣 C.文章将梵高、保罗、高更和梭罗这些伟大的艺术家、文学家并举,是为了证明 拥有柔软和敏感心灵的人们比普通人更能感受大自然触动心灵带来的狂喜与极 苦 D.之所以说梭罗和瓦尔登湖的相遇“是人类与大自然最美丽的邂逅”,是因为瓦 尔登湖使梭罗的心灵抵达了宁静,而思绪却狂热起来,进而催生了一部伟大的书 5联系上下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三段中提及“又一次”。(5分) 6.请简要探究尾段画横线句子的含意与作用。(6分)
水是大地的灵者,是人生的天籁表达。如果河流象征着人生奔突冲撞的青年时代, 海洋则像是童年和老年的重叠,而湖泊这大地上晶亮的眼睛,则是人生静穆平和 信念坚定的中年。我不知道梭罗是怎么下决心要为人类写这一本宁静的中年之书 的。或许,是瓦尔登湖翻卷的浪花突然击中了他的灵魂;或许,这一需求潜伏已 久,也许更早以前,他在某个喧闹的时刻突然听到了自己内心的低语,就像叶芝 在伦敦的街头忽然热泪盈眶:“我就要动身走了,去茵纳斯弗利岛;我就要动身 走了,因为我听到,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不管我站在车行道,还是人行 道,我都在心灵 深处听见这声音。” 这样的向往,也许也曾多次在你我的内心翻涌,只是,我们不愿像梭罗那样去正 视一个真实的自己,不敢像他那样舍弃世俗的一切去寻找和守住自己的瓦尔登 湖。 人类中那些柔软与敏感的心灵总是代替凡夫俗子去感受天籁,并九死不悔地承担 由此落在自己命运中的狂喜与极苦。梵高如是,高更如是,梭罗也如是。但这一 次,是人类与大自然最美丽的邂逅 1844 年一个落叶纷飞的秋日,27 岁的亨利·戴 维·梭罗只影单身,仅带着一柄斧头和二十五美元二十一美分,住进了杳无人迹 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在此之前,他已给爱默生当了两年助手。再往前,他亲 眼目睹了恋人的他嫁和相依为命的哥哥的死亡。再往前,1837 年,他毕业于著 名的哈佛大学。 大自然是灵魂永恒的港湾。犹如母亲和情人,瓦尔登湖澄净的色彩让梭罗翻涌的 内心一下子抵达了安静并狂热起来。安静的是他的情绪,狂热的是他的思绪,是 他长久以来寻找的对话与表达。从 1844 年秋到 1847 年,短短一千多个日夜,瓦 尔登湖拍岸的水声从梭罗心上流过,再一次流出就成了芬芳的墨香。 但这本书绝不是隐逸者说。事实上,它隐含的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就是对自我的尊 重与发现,对生命的真实与神圣的寻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 都可能是一块小小的瓦尔登湖。只是,碌碌红尘里的你我总是在对碌碌红尘的房 子、职务与收入等的追赶与算计中忽略了自己的内心。静静跟着梭罗的脚印走下 去,你蛰居的生命就会豁然舒伸,你内心的瓦尔登湖就会为你打开美丽的四季。 发现并守住你的瓦尔登湖吧,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自己的梭罗。要知道,人间每 走一个人,天上就会落一颗星。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段中的序言,向读者介绍了梭罗的《瓦尔登湖》的阅读方式,并委婉含蓄地 对《瓦尔登湖》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采用徐迟的话在修辞上属于引用。 B.“共鸣,从来只发生在知己之间”,这句话的内涵既指梭罗和安静的瓦尔登湖 产生了共鸣,也指心灵安静平和的读者会和梭罗的《瓦尔登湖》这本书产生共鸣。 C.文章将梵高、保罗、高更和梭罗这些伟大的艺术家、文学家并举,是为了证明 拥有柔软和敏感心灵的人们比普通人更能感受大自然触动心灵带来的狂喜与极 苦。 D.之所以说梭罗和瓦尔登湖的相遇“是人类与大自然最美丽的邂逅”,是因为瓦 尔登湖使梭罗的心灵抵达了宁静,而思绪却狂热起来,进而催生了一部伟大的书 籍。 5.联系上下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三段中提及“又一次”。(5 分) 6.请简要探究尾段画横线句子的含意与作用。(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 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 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 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 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 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 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 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 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 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 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 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 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 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 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 的7岁,武亦妹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 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 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妹,无论 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 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 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 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 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 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 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 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一一都是当下年 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 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 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 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 “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 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 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 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 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 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 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 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 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 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 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 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 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 的 7 岁,武亦妹 16 岁,陈更 20 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 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 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妹,无论 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 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 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 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 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 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 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 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 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 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 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 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 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 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妹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 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 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 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 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嬴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 “应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 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 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 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 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 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 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 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 了“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 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 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 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7.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 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B.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 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妹的例子,旨 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D.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 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8.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概括,较为合理的两项是(5分) A.三则材料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 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B.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 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C.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 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 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 “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 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妹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 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 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 ‘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 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 “应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 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 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 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 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 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 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 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 了“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 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 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 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7.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 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B.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 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妹的例子,旨 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D.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 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8.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概括,较为合理的两项是(5 分) A.三则材料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 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B.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 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C.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