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天生具有这种或者那种意念作为与生俱有的属性,在这里并 不意味着,意念根本不是由怀有它的人后天获得的,也就是说, 人不是意念的造成者:而是意味着,它只不过不是在时间中获得 的(人从幼年起就一直这样的或者那样的)罢了。意念,即采纳准 则的原初主观根据,只能是惟一的,并且普遍地关涉到自由的全 部应用。但是,它自身却必须由自由的任性来采纳,若不然,它也 就无从归责了。”[Kan:(单纯理性限度内的桌教),Stuugart,28页] 康德并没有把自己的这一界定贯彻到底。他对人里面的善 恶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在他看来,善是一种原初的自然察赋,是 人既不能建立也不能根除的。果如此,人也就不能为自己的善邀 功,这种善也就不是道德上的,而是自然的善。这似乎与康德的 19 道德自律有了矛盾。但我们也只能谅解康德的苦衷。下文将会谈 到,惟其如此,康德才能谈论人的重新向善。而且,这里的善作为 票赋,还仅仅是人性的可能性,椎有人在堕落之后的重新向善, 中译本导言 才是现实的人性,才是人可以邀功的。恶就不同了,恶是一种倾 向,倾向是就一般人性而言偶然产生的性好(习惯性的欲望)之 可能性的主观根据。“它与桌赋的区别在于,它虽然能够是生而 俱有的,但可以被设想为不是生而俱有的,而是也能够被设想为 后天毯来的(如果它是善的),或者是人咎由自取的(如果它是恶 的)。”[Kai:(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Stulgart,33页]也就是说,倾向既能 够是天生的,也可以是人为的。趋恶倾向之所以被归人人的本 性,乃是就其普谊性而言的。“人是恶的,这一一命题…无非是要 说,人意识到了道德法则,但又背离道德法则而采纳人自己的准 则。人天生是恶的,则无非是说,这一点就其族类而言是适用于 人的,并不是好像这样的品性可以从人类的概念(一般意义上的
人的概念)中推论出来似的(因为那样的话,这种品性就会是必 然的了),而是按照借助于经验对人的认识,人只能被如此评价, 或者可以假定这在每一个人身上,即便是在最善的人身上,也都 是在主观上必然的。由于这种倾向自身必须被看做是道德上恶 的,因而不是被看做月然禀斌,而是被看做某种可以归咎于人的 东西,从而也必须存在于任性的违背法则的准则之中。由于这些 推则出于自由的缘故,自身必须被看做是偶然的,但这样一来, 徜若所有准则的主观最高根据与人性自身一无论借助什么手 段一一不是交织在一起,仿佛是植根于人性之中,就又与恶的普 遍性无法协调。所以,我们也就可以把这种倾向称做是一种趋恶 历代基督教经典思想文库 20 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东z划o me haib er Grencen der!n听 的自然倾向,并且由于它必然总是咎由自取的,也就可以把它甚 至称做人的本性中的一种根本的、生而俱有的(但尽管如此,却是 由我们自己给自己招致的)恶。”[Kat:《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Stutigart, 3839页]由于这样的恶只能源自人的自由的任性,是人咎由自取 的,所以是道德上的恶。又由于这样的恶败坏了一切准则的根据, 同时又是不能借助于人力剔除的,所以是一种根本的恶。 恶既然可以是后天人为的,康德就必须回答恶的起源问题。 他指出,起源可以是时间上的起源,也可以是理性上的起源。但 是,为道德上的恶寻求时间上的起源,是自相矛盾的。因为恶既 然是道德上的,就说明它是自由意志的结果,服从的是自由法 则,是超时间、超自然的,是人应负责狂的:而时间上的起源服从 的是自然法则,为道德上的恶寻求时间上的起源,实际上意味着
我们不必为它负责任。由此出发,康德批判了神学中的原罪说。 他指出:“无论人里面道德上的恶的起源是什么祥的,在关于恶 通过我们族类的所有世代以及在所有的繁衔活动中传播和延续 的种种表象方式中,最不适当的就是把恶设想为是通过遗传从 我们的始祖传递给我们的。”[Kanl:《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Stuugart.49 页]原罪说用人类始祖的罪作为一种遗产来解释我们的恶,其结 果是让人类的始粗为今人的恶负责。它是为恶寻求时间上的起 源的典型例证。康德认为,既然恶是一种道德属性,就只能寻求 它在理性上的起源,即逻辑上的起源。 在逻辑上,康德既反对用感性和自然性好来解释恶,也反对 用理性的腐败来说明恶。首先,恶的根据并不在于人的感性以及 21 由此产生的自然性好。因为它们与道德上的恶并没有直接的关 中 系,毋宁说还为德性提供了机会。况且,它们作为生而俱有的东 本 西,并不以我们为创造者,我们不应为它们的存在和作用承担贵 任。斯多亚学派就错误地把人的自然性好当做德性的敌人。其 实,“自然的性好就其自身来看是善的,也就是说,是无可指摘 的;而想根除它们,不仪是徒劳的,而且也是有害的和应予谴责 ! : 的:毋宁说,我们只需要抑制它们,使它们不致相互抵消,而是能 够在一个被称做是幸福的整体中和谐一致就行了。”Kat:《单纯理 : 性限度内的宗教).Stultgart,71-72页]其次,恶的根据也不在于为道德立 ! 法的理性的腐数。因为作为自由存在者,人已经摆脱了自然法 则,如果再想把恶之为恶作为动机纳人自己的准则,就等于说, 人又摆脱了自由存在者所特有的道德法则,从而设想出一·种不 遵循任何法则的存在者,这是自相矛盾的。相反,“无论以么样 的准则,人(即使是最邪恶的人)仿佛都不会以反叛的方式(宣布
不服从)来放弃道德法则。毋宁说,道德法则是凭借人的道德禀 赋不可抗拒地在人身上产生的。而且,如果没有其他柑反的动机 起作用,人也就会把它当做任性的充分规定根据,纳人自己的最 高准则;也就是说,他就会在道德上是善的。”[Kat:(单纯理性假度内 的宗教),Stutigart,43页]用感性说明恶,只会把人变成动物般的存在 者,用理性的腐败说明恶,则会把人变成恶魔般的存在者,康德 认为,它们都是不可取的。 那么,恶在理性上的起源何在呢?康德告诉我们:这是不可 探究的。因为所谓根本的恶,也就是在把包括道德法则在内的各 种动机纳人自己的准则时,颠倒了它们的道德次序,把自爱等动 伤代基督教经典思想文库 22 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efigion ner路der Grenzen der Blcssen Vernun听 机当做了遵循道德法则的条件,从而形成了恶的意念,它是人运 用自由的全部行为的原初主观根据。但我们却不能再为这种颠 倒寻找主观根据。这种颠倒作为出自自由的恶的行为,其主观根 据只能冉追湖到动机的道德次序的倒,从府使人陷人一种无 穷的追湖之中。 康德认为,自己关于人性的思想与《圣经》的说法是完全一 致的。《圣经》是以讲故事的方式,把本性上第一的东西表现为时 间上的第一。按照《圣经》的说法,人类始祖在作恶之前,并没有 任何趋恶的倾向,处于一种天真无邪的状态。最初的道德法则是 一条禁令,即禁食分别善恶树的果子。但人类始祖并没有把它当 做充足的动机,而是把感官的神动置于这一法则之上,纳人行为 的准则,从而犯了罪。康德在此引用贺拉斯(Horatius)的著名诗
句:“这故事说的就是你,只不过换了名字。"Horatius:《讽刺诗),I,1、 9]他试图借此指出:《圣经》说“在亚当身上众人都犯了罪”,并不 意味着亚当把罪遗传给了我们,而是仅仅意味着,我们每天都在 重复着亚当的错误。至于在亚当身上所发生的这种颠倒的根源 何在,《圣经》也同样没有提供答案。《圣经》虽然把恶置于世界的 开端,但也没有把恶置于人里而,没有把它归诸于人的自然性 好,而是说人因诱惑而犯罪,从而把恶归诸于一个恶的精灵;这 个精灵最初具有高贵的规定性,他既不能借口肉体的诱惑来减 免自己的罪恶,也不能把自己的恶归诸于其他任何起源。于是, 对于他来说,恶又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最终是无法解决的。 出于谨慎,康德特别声明自已在这里不是解释《圣经》。但实 23 际上,他却是不折不扣地在以寓意的方式解释《圣经》,把《圣经》 中 中恶在时间上的起源改造为逻辑上的起源。不过,在犹太教一基 督教的传统中,以寓意的方式解释《圣经》古已有之,且经久不 本导言 衰,故康德的解释自然也不会引起教会和当局的反对。是以,阐 发上述思想的《论人的根本恶》能够顺利获准发表,亦不是书报 检查官的偶然疏忽。 四、人的重新向善 康德人性论中有两个不可动摇的基点,即道德的自律和重 新向善的可能性。这两者在大多数情祝下是协调的,但有时也不 免发生摩擦,从而给康德哲学带来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一 点从前文中已可略见一斑,而在他关于人重新向善的论述中,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