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医患纠纷预防与调解办法(沪府令12号) 《上海市医患纠纷预防与调解办法》己经2014年1月6日市政府第36次常务会 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4年3月1日起施行。 市长杨雄 2014年1月11日 上海市医患纠纷预防与调解办法 (2014年1月1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2号公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了保护医患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机构正常秩序,及时预防与 处置医患纠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定义) 本办法所称的医患纠纷,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因医疗、护 理等执业行为发生的争议。 第三条(适用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医患纠纷的预防和人民调解,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部门职责) 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指导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推进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 的规范化建设。 公安部门负责保障医疗机构正常的医疗秩序,依法及时处置扰乱医疗机构和 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场所秩序的违法行为。 卫生计生部门负责指导医疗机构建立医患纠纷预防机制,引导医疗机构通过 人民调解化解医患纠纷。 第五条(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
上海市医患纠纷预防与调解办法(沪府令 12 号) 《上海市医患纠纷预防与调解办法》已经 2014 年 1 月 6 日市政府第 36 次常务会 议通过,现予公布,自 2014 年 3 月 1 日起施行。 市长 杨雄 2014 年 1 月 11 日 上海市医患纠纷预防与调解办法 (2014 年 1 月 11 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 12 号公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了保护医患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机构正常秩序,及时预防与 处置医患纠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定义) 本办法所称的医患纠纷,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因医疗、护 理等执业行为发生的争议。 第三条(适用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医患纠纷的预防和人民调解,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部门职责) 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指导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推进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 的规范化建设。 公安部门负责保障医疗机构正常的医疗秩序,依法及时处置扰乱医疗机构和 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场所秩序的违法行为。 卫生计生部门负责指导医疗机构建立医患纠纷预防机制,引导医疗机构通过 人民调解化解医患纠纷。 第五条(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
区、县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医调委”)是专业调解所在行 政区域内医患纠纷的群众性组织,接受区、县司法行政部门的指导。 医调委调解医患纠纷,不收取任何费用。 医调委依法独立调解医患纠纷,不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的干涉。 第六条(人民调解员) 医调委应当根据所在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数量、规模及其就诊人数等情况, 聘任相应数量的专职和兼职人民调解员。 医调委的人民调解员应当公道正派,热心人民调解工作,且具有医学、卫生 管理或者法律等专业知识。 第七条(咨询专家库) 市卫生计生部门应当会同市司法行政部门组建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咨询专家 库(以下简称“专家库”)。 市司法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市卫生计生部门制定医患纠纷人民调解专家咨询 程序和规则。 第八条(经费保障)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为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提供必要的办公条件和经 费保障。 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所需运行经费、补助经费、调解员补贴经费和专家咨 询费,由市和区、县财政按照有关规定予以保障。 人民调解员补贴经费和专家咨询费的标准,根据本市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 由市司法行政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确定或者调整。 第九条(医疗责任保险) 卫生计生部门应当引导医疗机构参加医疗责任保险,鼓励医疗机构与医疗责 任保险的承保机构(以下简称“承保机构”)协商合作,发挥医疗责任保险在医 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中的风险分担作用。 本市公立医疗机构应当参加医疗责任保险,按照有关规定计提的医疗风险基 金,应当用于参加医疗责任保险。 第十条(承保机构)
区、县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医调委”)是专业调解所在行 政区域内医患纠纷的群众性组织,接受区、县司法行政部门的指导。 医调委调解医患纠纷,不收取任何费用。 医调委依法独立调解医患纠纷,不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的干涉。 第六条(人民调解员) 医调委应当根据所在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数量、规模及其就诊人数等情况, 聘任相应数量的专职和兼职人民调解员。 医调委的人民调解员应当公道正派,热心人民调解工作,且具有医学、卫生 管理或者法律等专业知识。 第七条(咨询专家库) 市卫生计生部门应当会同市司法行政部门组建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咨询专家 库(以下简称“专家库”)。 市司法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市卫生计生部门制定医患纠纷人民调解专家咨询 程序和规则。 第八条(经费保障)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为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提供必要的办公条件和经 费保障。 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所需运行经费、补助经费、调解员补贴经费和专家咨 询费,由市和区、县财政按照有关规定予以保障。 人民调解员补贴经费和专家咨询费的标准,根据本市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 由市司法行政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确定或者调整。 第九条(医疗责任保险) 卫生计生部门应当引导医疗机构参加医疗责任保险,鼓励医疗机构与医疗责 任保险的承保机构(以下简称“承保机构”)协商合作,发挥医疗责任保险在医 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中的风险分担作用。 本市公立医疗机构应当参加医疗责任保险,按照有关规定计提的医疗风险基 金,应当用于参加医疗责任保险。 第十条(承保机构)
承保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根据“公平、公正、合规”的经营原则, 合理设计保险条款,科学厘定保险费率,加强医疗责任保险业务管理和风险管控, 发挥医疗责任保险防范和化解医疗机构医疗风险的积极作用。 第二章纠纷预防 第十一条(监督管理) 卫生计生部门应当加强对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执业行为的监督管理,督促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卫生计生部门应当对医患纠纷中有关医疗质量安全的信息定期进行统计分 类、分析评价,并向医疗机构发布指导意见。 第十二条(执业要求)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的规定开 展执业活动。 第十三条(法律和医疗知识的宣传普及)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公开医疗服务信息,并通过多种途径,向患者以及社 会公众宣传医疗卫生法律、法规,普及相关医疗卫生知识。 第十四条(主动预防) 医疗机构应当制定防范和处置医患纠纷的预案,定期分析医患纠纷的成因, 预防医患纠纷的产生,妥善处理医患纠纷。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处理医患纠纷工作机制,接受患者或者其近亲属对医疗服 务的投诉,向其提供咨询服务。 第十五条(治安防范)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治安防范制度,并根据有关规定以及就诊人数、场所规模、 医院等级等情况,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 第十六条(告知义务) 医疗机构需要对患者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依法 及时向患者或者其近亲属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书面同 意。 第十七条(病历的保管、复制和封存)
承保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根据“公平、公正、合规”的经营原则, 合理设计保险条款,科学厘定保险费率,加强医疗责任保险业务管理和风险管控, 发挥医疗责任保险防范和化解医疗机构医疗风险的积极作用。 第二章纠纷预防 第十一条(监督管理) 卫生计生部门应当加强对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执业行为的监督管理,督促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卫生计生部门应当对医患纠纷中有关医疗质量安全的信息定期进行统计分 类、分析评价,并向医疗机构发布指导意见。 第十二条(执业要求)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的规定开 展执业活动。 第十三条(法律和医疗知识的宣传普及)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公开医疗服务信息,并通过多种途径,向患者以及社 会公众宣传医疗卫生法律、法规,普及相关医疗卫生知识。 第十四条(主动预防) 医疗机构应当制定防范和处置医患纠纷的预案,定期分析医患纠纷的成因, 预防医患纠纷的产生,妥善处理医患纠纷。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处理医患纠纷工作机制,接受患者或者其近亲属对医疗服 务的投诉,向其提供咨询服务。 第十五条(治安防范)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治安防范制度,并根据有关规定以及就诊人数、场所规模、 医院等级等情况,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 第十六条(告知义务) 医疗机构需要对患者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依法 及时向患者或者其近亲属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书面同 意。 第十七条(病历的保管、复制和封存)
医疗机构应当妥善保管患者住院病历资料以及由医疗机构保管的患者门(急) 诊病历资料。 患者或者其近亲属需要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的,医疗机构应当按照病历管 理的有关规定提供,并开列清单和加盖证明印章。 患者或者其近亲属要求封存病历资料或者现场实物的,医患双方当事人应当 共同实施封存。封存病历资料或者现场实物的,医疗机构应当开列封存清单,由 医患双方当事人盖章或者签名后,各执一份。 第十八条(尸体处理) 患者在医疗机构内死亡的,医疗机构应当立即将尸体移放太平间,并按照有 关规定处理,患者家属应当予以配合。 第十九条(相关事项的告知) 发生医患纠纷的,医疗机构应当指定专门人员解答患者或者其近亲属的疑问, 并告知下列事项: (一)人民调解等医患纠纷处理的途径: (二)有关病历资料、现场实物封存和启封的规定; (三)有关病历资料复印或者复制的规定。 患者死亡,医患双方当事人不能确定死因或者对死因有异议的,医疗机构应 当告知尸检的规定和程序。 第二十条(报告) 发生重大医患纠纷的,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向卫生计生部门报告。 第二十一条(行为禁止) 医患双方当事人应当依法维护医疗机构的医疗秩序。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实施下列行为: (一)在医疗机构焚烧纸钱、摆设灵堂、摆放花圈、私拉横幅、违规停尸、 聚众滋事、围堵大门或者重要出入口影响人员正常进出; (二)在医疗机构内寻衅滋事: (三)冲击或者占据医疗机构办公、诊疗场所:
医疗机构应当妥善保管患者住院病历资料以及由医疗机构保管的患者门(急) 诊病历资料。 患者或者其近亲属需要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的,医疗机构应当按照病历管 理的有关规定提供,并开列清单和加盖证明印章。 患者或者其近亲属要求封存病历资料或者现场实物的,医患双方当事人应当 共同实施封存。封存病历资料或者现场实物的,医疗机构应当开列封存清单,由 医患双方当事人盖章或者签名后,各执一份。 第十八条(尸体处理) 患者在医疗机构内死亡的,医疗机构应当立即将尸体移放太平间,并按照有 关规定处理,患者家属应当予以配合。 第十九条(相关事项的告知) 发生医患纠纷的,医疗机构应当指定专门人员解答患者或者其近亲属的疑问, 并告知下列事项: (一)人民调解等医患纠纷处理的途径; (二)有关病历资料、现场实物封存和启封的规定; (三)有关病历资料复印或者复制的规定。 患者死亡,医患双方当事人不能确定死因或者对死因有异议的,医疗机构应 当告知尸检的规定和程序。 第二十条(报告) 发生重大医患纠纷的,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向卫生计生部门报告。 第二十一条(行为禁止) 医患双方当事人应当依法维护医疗机构的医疗秩序。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实施下列行为: (一)在医疗机构焚烧纸钱、摆设灵堂、摆放花圈、私拉横幅、违规停尸、 聚众滋事、围堵大门或者重要出入口影响人员正常进出; (二)在医疗机构内寻衅滋事; (三)冲击或者占据医疗机构办公、诊疗场所;
(四)非法携带易燃、易爆危险物品或者管制器具进入医疗机构: (五)侮辱、威胁、恐吓、故意伤害医务人员或者限制医务人员人身自由, 或者威胁其他人员人身安全的行为: (六)在医疗机构内故意损毁或者盗窃、抢夺公私财物: (七)阻挠将尸体移放太平间或者殡仪馆: (八)其他扰乱医疗机构正常秩序的行为。 第二十二条(现场处置) 卫生计生部门接到重大医患纠纷报告后,应当督促医疗机构采取必要的救治 和处理措施;必要时,应当派员进行现场指导和协调,引导医患双方当事人通过 人民调解等法律途径解决纠纷。 公安部门对扰乱医疗机构正常秩序的行为,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予以处置: (一)开展教育疏导,制止过激行为: (二)依法处置现场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 (三)将涉嫌违法犯罪的人员带离现场调查。 医疗机构应当配合公安部门维持现场秩序。 第三章纠纷调解 第二十三条(申请调解) 发生医患纠纷的,医患双方当事人可以向医疗机构所在地的医调委申请调解。 医患双方当事人可以共同或者分别向医调委申请调解。患方当事人单独申请 调解的,公立医疗机构应当予以配合。 患方当事人请求赔偿金额在3万元以上的医患纠纷,医疗机构应当告知其可 以向医调委申请调解,并与患方当事人共同接受调解。 第二十四条(申请调解的形式) 医患双方当事人可以书面申请调解,也可以口头申请调解;口头申请调解的, 医调委应当当场记录申请人基本情况、申请调解的争议事项和理由等内容。 获悉医疗机构内正在发生重大医患纠纷的,医调委应当指派人民调解员开展 现场疏导工作,并可以接受医患双方当事人的调解申请
(四)非法携带易燃、易爆危险物品或者管制器具进入医疗机构; (五)侮辱、威胁、恐吓、故意伤害医务人员或者限制医务人员人身自由, 或者威胁其他人员人身安全的行为; (六)在医疗机构内故意损毁或者盗窃、抢夺公私财物; (七)阻挠将尸体移放太平间或者殡仪馆; (八)其他扰乱医疗机构正常秩序的行为。 第二十二条(现场处置) 卫生计生部门接到重大医患纠纷报告后,应当督促医疗机构采取必要的救治 和处理措施;必要时,应当派员进行现场指导和协调,引导医患双方当事人通过 人民调解等法律途径解决纠纷。 公安部门对扰乱医疗机构正常秩序的行为,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予以处置: (一)开展教育疏导,制止过激行为; (二)依法处置现场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 (三)将涉嫌违法犯罪的人员带离现场调查。 医疗机构应当配合公安部门维持现场秩序。 第三章纠纷调解 第二十三条(申请调解) 发生医患纠纷的,医患双方当事人可以向医疗机构所在地的医调委申请调解。 医患双方当事人可以共同或者分别向医调委申请调解。患方当事人单独申请 调解的,公立医疗机构应当予以配合。 患方当事人请求赔偿金额在 3 万元以上的医患纠纷,医疗机构应当告知其可 以向医调委申请调解,并与患方当事人共同接受调解。 第二十四条(申请调解的形式) 医患双方当事人可以书面申请调解,也可以口头申请调解;口头申请调解的, 医调委应当当场记录申请人基本情况、申请调解的争议事项和理由等内容。 获悉医疗机构内正在发生重大医患纠纷的,医调委应当指派人民调解员开展 现场疏导工作,并可以接受医患双方当事人的调解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