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15 用物理学术语表述科学的知识,因为物理学是一切自然科学中最 基本的和最抽象的科学。当人们发现可以用物理学术语来表述的 东西愈来愈多的时候,人们也就更加信任这个方法了,结果就产生 一种信念,以为对于一切存在都可以完全从物理和机械的角度加 以解释,这从理论上来说是办得到的。 这就赋予某些物理学概念以极大重要性,这些物理学概念在 任何时候都是所达到的最基本的概念,不过哲学家采用这些概念 往往为时过晚。十九世纪的德国唯物主义者把他们的哲学放在力 与物质的基础上,而当时的物理学家却认识到力只不过是质量-加 速度的一个拟人观的方面,同时,物质也由德谟克利特和牛顿的具 有质量的坚硬微粒上升到漩涡形的原子或以太介质中的疙瘩。光xvi 则由杨(Young)与弗雷内尔(Fresnel)的半刚性和物质性的以太中 的机械波变成了麦克斯韦的某种未知物质中的电磁波一这对数 学家讲来,是把问题简单化了,但是对于实验家讲来,却失掉了可 理解性。 尽管有以上种种迹象,当时的大多数科学家,尤其是生物学家 仍然保持着常识性的唯物主义,相信物理科学揭示了事物的实在。 他们没有读过唯心主义的哲学,无论如何不会变成这种哲学的信 徒。但是,在1887年,马赫(Mach)用他们熟悉的语言,重申古来的 学说,认为科学只能把我们的感官所领会的现象的信息告诉我们, 实在的最后性质不是我们的智力所能达到的。也有人认为虽然就 科学证据所能证明的而论,我们只能走到这种现象论为止,但是, 科学毕竟把自然现象合成一个前后一致的模型,这个事实却是一 个有效的形而上学上的论据,可以证明有某种和模型一致的实在 存在于背后。但是,各门科学都只是类似于模型据以构成的各种平 面图,因此,举例来说,力学所指明的决定论就只不过是我们的处
16 绪论 理方法和作为这门科学的基础的各种定义的结果而已。同样,物 质不灭和能量守恒一类原理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在从一团混乱 的现象中形成自然科学时,心灵为了方便的缘故,总是不知不觉地 挑出那些守恒的量,围绕它们来构成自己的模型。到后来,实验家 费了千辛万苦,才又重新发现它们的守恒性。 不过,十九世纪的科学家很少对哲学发生兴趣,就连对马赫的 哲学也是一样。他们大半以为他们所研究的是事物的实在,而可 能的科学探讨的主要轮廓已经是永远地规定好了。物理学家需要 做的工作好象仅仅在于增加量度的精确程度,和发明一种容易了 解的方法,来说明传光以太的性质。 同时,生物学也接受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说,认为这可以充分 解释物种起源,并且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问题上去。只是到1900 年重新发现孟德尔(Mendel)的被遗忘的研究成果后,这个问题才 xx重新提出,再用达尔文的实验方法来加以研究。虽然说明过去地 质年代中进化过程的明显事实是确凿无疑的,有些人却开始怀疑 自然选择是否就是新品种的充分原因,因为在今天,自然选择只是 对小的变异产生作用。 从1895年起,物理学中又产生一种发人深思的新情况。汤姆 生(J.J.Thomson)把原子分解为更微小的质点,这些质点更分解 为带电的单位,其质量被解释为仅是电磁动量的一个因子而已。 “电”真仿佛可以对物理科学中的一切现象给予最后的和充分的解 释了。卢瑟福从原子分裂的角度来解释放射现象,照他的想象,原 子是一个带正电的原子核,周围有一些带负电的电子围绕它运行。 物质不但不是密实的塞满填满的东西,反而是空琉的结构。其中 的质点,即令作为解脱出来的电荷来看,其大小同空罅相比,也差 不多是微不足道的。不但这样,原子分裂的统计原理也发现了。一
绪 论 秒钟内一毫克镭中有多少原子爆炸,也可以算出来,虽然某一个原 子的寿命何时结束,我们还无法知道。 如果光波具有电的性质的话,它们就必定是从运动中的电荷 出发的,初看起来,只要新发现的电子是按照牛顿的动力学运动 的,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物质本源于电的学说。但是, 如果电子围绕着原子核而运动,就象行星围绕着太阳运行一样,它 们就应该放射出一切波长的辐射,能量就应该随着波长的缩短按 可以计算的方式增加。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为了解释这个事 实,普兰克(Planck)就假定辐射是按确定的单位,即量子,而射出 和吸收的,每一个量子都是一定量的“作用”,这个量相当于能量乘 时间。这个学说因为在它起源的领域以外的其他物理学领域中获 得成功,而大大增强自己的声誉,但是,这个学说也象古典的连续 波动说一样,并不能很容易地、很自然地解释光的衍射和因为光的 干涉而产生的其他现象。我们在有些问题上得用古典的理论来解 释,在另外一些问题又得用量子理论来解释,虽然两种理论似乎是 彼此矛盾的;这样一个折衷的办法在物理学家来说是少有的,因为 物理学在过去始终是一切实验科学中最彻底地没有矛盾和最能自 圆其说的。 再有一个困难是,不论观察者怎样运动,所测量出的光速总是 一个不变数。这个困难由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澄清了。爱因斯坦指 出,不论空间或时间都不是绝对的量,而总是同测量的人相对而xx 言。这个相对性原理,按其全部推论来说,不但是物理学学说方面 的一场革命,而且是早先的物理学思想所包含的假定方面的一场 革命。这个原理把物质和万有引力解释做是四维时空连续区中的 曲率一类东西的必然结果。这个曲率甚至给空间确定了界限;光 如前进不已,在亿万年后,可以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
18 绪论 不但有质量的坚硬质点消失了,而且从哲学上我们也当会看 到,把物质看做是在空间中延展、在时间上连绵不断的古来的形而 上学概念,也被摧毁了,因为不论是空间还是时间,都不是绝对的, 而只是想象的臆造,质点只不过是时空中的一串事件而已。相对 论加强了原子物理学的结论。 玻尔(Bohr)又沿着量子论的方向把卢瑟福关于原子的看法, 加以发展。玻尔假定氢原子中的单个电子只能在四个确定的轨道 上运行,只有当它从一个轨道突然跳到另一个轨道上的时刻,它才 能发出辐射。他就根据这个假设解释了许多事实。至少在把电子 看做是一个简单质点时,这个假设和量子论一样,是同牛顿的动力 学不相符合的。 由玻尔自己和他人加以详细阐释的玻尔式的原子,有一个时 期,似乎是最可信赖的原子结构的模型,但是,1925年,在解释氢元 素光谱中的某些比较细的谱线时,它却肯定地失败了。次年,海森 堡(Heisenberg)?的研究成果在物理学上揭开了新的一页。他指出, 任何关于电子轨道的学说,都没有事实根据。我们研究原子时,只 能观察什么进去,什么出来一辐射,电子,有时还有放射性的粒 子等;至于别的时候发生什么情况,我们是不知道的。轨道是拿牛 顿的动力学做类比,不知不觉地建立起的一种没有理由的假设。因 此,海森堡就用微分方程式来表达他的原子结构学说,并不想给予 物理学的解释。 后来,薛定谔(Schrodinger)根据德布罗意(de Broglie)的波动 力学,提出一种新学说,说电子具有微粒的一部分特性,又具有波 动的一部分特性。这个见解后来得到实验证据的证明。薛定谔的 学说是用同海森堡的方程式相当的方程式表达出来的,所以,从数 学上米说,这两种学说是完全一样的。我们无法根据海森堡的学
绪 论 19 说构成一个物理模型,也很难根据薛定谔的学说构成一个模型。 事实上,所谓测不准原理至此就出现了。这就是说,我们无法同时xx 〔准确〕测定一个电子的位置和速度。物理学陆续地发现过许多终 极的要素,如彼此吸引的质点,原子,电子等,每一次又都要更进一 步地发明一些模型,按照更基本的东西来解释这些要素。但是, “作用”量子以及测不准的微粒和微波的方程式却是心灵难以想象 的一些概念。或许一种新的原子模型还会再一次顺利地建立起 来,但是,也可能我们所遇到的基本的东西不是机械的术语所能表 达的。 与此同时,近来的物理学的两个分支已经变得特别具有实用 意义。自麦克斯韦证明电波和光波具有同样性质以来,电波的学 说的范围更大了,电波的应用也更广了,到最后,我们就利用电波 讯号的反射,制造出“雷达”来。卢瑟福的核型原子,加上阿斯顿 (Aston)的同位元素,促成了纯科学的长足发展,并且帮助我们找 到一种方法,在“原子弹”中释放核能量,我们希望今后这方面还会 有和平的应用。 科学和哲学有过一段分离时期一一边是朴素的唯物主义, 一边是多少有些玄妙的德国唯心主义。在这段分离时期过后,科 学和哲学又重新携起手来,最先是在各种各样的进化论思想中携 起手来,后来又通过更深刻的分析,靠了数学和物理学的新发展, 而携起手来。近来的数学原理和逻辑学原理的研究更清楚地阐明 了认识论,一种新的实在论也应运而生。这种新的实在论抛弃了 历来的全面哲学体系,而只研究一些有限的哲学问题,正象科学只 研究有限的科学问题一样,并且想寻找科学上的现象论下面的形 而上学的实在。 在有些现代哲学家看来,科学上的决定论似乎是由于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