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功力。 《琵琶行》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 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3、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课型:鉴赏课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想 《琵琶行》是一篇自读课文,且教学的重点在于整体领悟。因此,教学中不必过份拘泥于 字词教学,字词知识可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掌握。课堂教学应围绕下列三个环节进行:通过 诵读教学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结构分析把握诗歌的整体美,通过语言品味领悟形象美。最后 设计一个课后练习,用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丰富学生的想像力 导语设计 与数学一样,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 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 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中国自古就有诗乐结合的传统,如汉乐府、宋词等。那么诗歌是 怎样将无形的音乐化为可感的形象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古代诗歌中描写音乐的杰作 《琵琶行》。 【说明:科学精神中包括人文精神。设计这一导语意在引起学生思考:科学、哲学、艺术中都 包含有审美因素,富于想象的综合思维是提高科学素养与培养创造力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鉴赏提示: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琵琶行》选自《白氏长庆集》。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上疏 请求严惩凶手,陈词恳切,触怒当政者,遂遭限害,被贬为江州司马。第二年秋天写下了长篇 叙事诗《琵琶行》,通过描写一个沦落江湖的琵琶女的身世,抒发自己遭受打击后的苦闷心情 “行”是古体诗的一种,音律比较自由,句法参差变化,便于长篇叙事或抒情 (二)、诵读明意,把握结构 1、诵读正音:请六个同学分别朗读包括“序”在内的六段文字。请其它同学指出朗读中读错的 字词,教师根据学生归纳适当板书。 2、眀确内容: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在叙事中充满着丰富的感情(教师明确)。请学生根据叙 事文章的特点概括每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口头总结)。 提问: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琵琶女的凄凉身世?诗人为什么流泪最多?(学生自由回答) 3、理清结构:叙述事件必须脉络清楚,白居易是怎样将琵琶女的身世和自己的身世联系在一起 的(启发学生理清叙事线索,分析诗章的圆型结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秋江夜送客(叙事起笔) 琵琶女 月夜奏琵琶 闻琵琶已叹息 妻凉话身世 区闻此语重唧唧 (详叙事) (略抒情)
艺术功力。 《琵琶行》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 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3、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课型:鉴赏课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想: 《琵琶行》是一篇自读课文,且教学的重点在于整体领悟。因此,教学中不必过份拘泥于 字词教学,字词知识可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掌握。课堂教学应围绕下列三个环节进行:通过 诵读教学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结构分析把握诗歌的整体美,通过语言品味领悟形象美。 最后 设计一个课后练习,用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丰富学生的想像力。 一.导语设计 与数学一样,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 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 一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中国自古就有诗乐结合的传统,如汉乐府、宋词等。那么诗歌是 怎样将无形的音乐化为可感的形象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古代诗歌中描写音乐的杰作 《琵琶行》。 【说明:科学精神中包括人文精神。设计这一导语意在引起学生思考:科学、哲学、艺术中都 包含有审美因素,富于想象的综合思维是提高科学素养与培养创造力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鉴赏提示: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琵琶行》选自《白氏长庆集》。唐宪宗元和十年(815 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上疏 请求严惩凶手,陈词恳切,触怒当政者,遂遭限害,被贬为江州司马。第二年秋天写下了长篇 叙事诗《琵琶行》,通过描写一个沦落江湖的琵琶女的身世,抒发自己遭受打击后的苦闷心情。 “行”是古体诗的一种,音律比较自由,句法参差变化,便于长篇叙事或抒情。 (二)、诵读明意,把握结构 1、诵读正音:请六个同学分别朗读包括“序”在内的六段文字。请其它同学指出朗读中读错的 字词,教师根据学生归纳适当板书。 2、明确内容: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在叙事中充满着丰富的感情(教师明确)。请学生根据叙 事文章的特点概括每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口头总结)。 提问: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琵琶女的凄凉身世?诗人为什么流泪最多?(学生自由回答) 3、理清结构:叙述事件必须脉络清楚,白居易是怎样将琵琶女的身世和自己的身世联系在一起 的(启发学生理清叙事线索,分析诗章的圆型结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秋江夜送客(叙事起笔) 琵琶女 诗人 月夜奏琵琶 我闻琵琶已叹息 凄凉话身世 又闻此语重唧唧 (详叙事) (略抒情)
(叙事抒情融合)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主旨) 为君翻作琵琶 满座重闻皆掩河 (叙事结尾) 讲析:诗人以叙事起笔,直写秋江月夜送客,用“枫叶荻花”、“江浸月”这样极富动感的 景物和“惨将别”这样“典型”的情怀,描绘出一幅寂寞凄凉的图画,给人以萧瑟凄惨的感受。 个“忽”字,别生情怀,美妙的琵琶声使主人客人一时忘掉悲伤的情感,从而引出下文。接 下来诗人依次展开一幅幅画面,一是写琵琶女的身世(通过琴声及其“自言”),一是写诗人的 感受。最后,这两方面的内容交汇融合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人生体验 上。写琵琶女的身世是叙事,写诗人的感受是抒情。然而,诗章到此并未结束,由于琵琶女和 诗人有着相同的人生体验,才有“莫辞更座谈一曲”,才有“满座重闻皆掩泣”的描述。所以, 全诗以叙事起笔,中间交叉着描述与抒情,最后以叙事结尾。这实际上是一种首尾照应的圆型 结构,体现了一种结构上的对称美 4、诵读指导:通过以上分析明确了诗歌的内容与作者的情感后,请学生分析应该如何朗读 《琵琶行》(学生议论回答后,教师略加点拔)。 第一段:开头几句应读得沉重舒缓,“忽闻水上琵琶声”后应作稍长停顿,以示有一个短时 间的静听过程。 第二段:“寻声”一句可轻声读出,以示情节由此开端。“移船”句至“未成曲调先有情” 应读得轻缓诚恳。“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读,有轻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流畅 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得紧张、 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第三段:琵琶女自叙身世部分语气中速,按少年欢乐、晚年沦落、当前心境分层读出相应 情感,每层后稍作停顿 第四段:诗人倾诉内心部分,“同是”二句点明全诗主旨,宜用叹惋之声慢读:“我从”以 下六句为下文铺垫,可轻读:;“其间”以下六句写心情,也要用叹惋之声:“今夜”以下四句表 请求,应读得恳切。 第五段:结尾两句余味无穷,读完上句宜稍稍延长,再缓缓读出下句。 【说明:“自主阅读”是“诵读明意,把握结构”这一教学过程的设计原则。因为只有自主 性的阅读,才能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更深刻的感受,因此,无须像传统教学那样,教师首先将 生字词预先写在黑板上。至于讲析内容的详略,则应视学生对“问题3”的回答而定,讲析应 定位在对学生的自主阅读起引导作用这一原则上。】 (三)、品味美妙的音乐描写,欣赏语言的形象美 1、请一位同学按以上的诵读指导朗读第二段,然后再请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2、第二段对音乐的描写非常成功,堪称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那么诗人是如 何将这无形的音乐表现得如此美妙的呢? ①、用丰富多彩的比喻,形象地描写音乐的美妙、节奏的变化,使读者能通过文字领略到 美妙的音乐形象。诗人选用普通的声响作喻体,将诉诸听觉的音乐形诸文字,使那飘渺即逝的 无形音乐变得仰之可视,俯之可感。这些美妙的文字对刻画音乐形象到底起到什么作用呢?(教 师示例后请学生分析。) 如急雨:形容乐曲之浊重沉响,节拍急促 如私语:形容乐曲之轻柔尖细,委婉缠绵。 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乐曲之错落有致,明快淸脆。 间关莺语花底滑:形容乐曲之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②、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声情并茂。(学生找出描写诗人“听”的感受的诗句并作简要 的分析,然后教师归纳)
(叙事抒情融合)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主旨) 为君翻作琵琶行 满座重闻皆掩泣 (叙事结尾) 讲析:诗人以叙事起笔,直写秋江月夜送客,用“枫叶荻花”、“江浸月”这样极富动感的 景物和“惨将别”这样“典型”的情怀,描绘出一幅寂寞凄凉的图画,给人以萧瑟凄惨的感受。 一个“忽”字,别生情怀,美妙的琵琶声使主人客人一时忘掉悲伤的情感,从而引出下文。接 下来诗人依次展开一幅幅画面,一是写琵琶女的身世(通过琴声及其“自言”),一是写诗人的 感受。最后,这两方面的内容交汇融合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人生体验 上。写琵琶女的身世是叙事,写诗人的感受是抒情。然而,诗章到此并未结束,由于琵琶女和 诗人有着相同的人生体验,才有“莫辞更座谈一曲”,才有“满座重闻皆掩泣”的描述。所以, 全诗以叙事起笔,中间交叉着描述与抒情,最后以叙事结尾。这实际上是一种首尾照应的圆型 结构,体现了一种结构上的对称美。 4、诵读指导:通过以上分析明确了诗歌的内容与作者的情感后,请学生分析应该如何朗读 《琵琶行》(学生议论回答后,教师略加点拔)。 第一段:开头几句应读得沉重舒缓,“忽闻水上琵琶声”后应作稍长停顿,以示有一个短时 间的静听过程。 第二段:“寻声”一句可轻声读出,以示情节由此开端。“移船”句至“未成曲调先有情” 应读得轻缓诚恳。“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读,有轻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流畅。 “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得紧张、 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第三段:琵琶女自叙身世部分语气中速,按少年欢乐、晚年沦落、当前心境分层读出相应 情感,每层后稍作停顿。 第四段:诗人倾诉内心部分,“同是”二句点明全诗主旨,宜用叹惋之声慢读;“我从”以 下六句为下文铺垫,可轻读;“其间”以下六句写心情,也要用叹惋之声;“今夜”以下四句表 请求,应读得恳切。 第五段:结尾两句余味无穷,读完上句宜稍稍延长,再缓缓读出下句。 【说明:“自主阅读”是“诵读明意,把握结构”这一教学过程的设计原则。因为只有自主 性的阅读,才能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更深刻的感受,因此,无须像传统教学那样,教师首先将 生字词预先写在黑板上。至于讲析内容的详略,则应视学生对“问题 3”的回答而定,讲析应 定位在对学生的自主阅读起引导作用这一原则上。】 (三)、品味美妙的音乐描写,欣赏语言的形象美 1、请一位同学按以上的诵读指导朗读第二段,然后再请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2、第二段对音乐的描写非常成功,堪称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那么诗人是如 何将这无形的音乐表现得如此美妙的呢? ①、用丰富多彩的比喻,形象地描写音乐的美妙、节奏的变化,使读者能通过文字领略到 美妙的音乐形象。诗人选用普通的声响作喻体,将诉诸听觉的音乐形诸文字,使那飘渺即逝的 无形音乐变得仰之可视,俯之可感。这些美妙的文字对刻画音乐形象到底起到什么作用呢?(教 师示例后请学生分析。) 如急雨:形容乐曲之浊重沉响,节拍急促。 如私语:形容乐曲之轻柔尖细,委婉缠绵。 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乐曲之错落有致,明快清脆。 间关莺语花底滑:形容乐曲之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②、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声情并茂。(学生找出描写诗人“听”的感受的诗句并作简要 的分析,然后教师归纳)
诗人对音乐的描写可谓声情并茂,真切感受人;更重要的是诗人从旋律节奏的仰扬快慢的 变化之中“听”出了琵琶女的“有情”,“听”出了琵琶女复杂的内心情感。一个“漂沦憔悴 的琵琶女的形象就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为后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受 抒发作了厚实的铺垫。 ③、用环境描写表现音乐的魅力。(由学生分析,教师启发性提示。) 3、全班集体朗读第二段。 【说明:欣赏形象之美,品味语言之妙,不能完全由学生完成,因为学生没有丰富的人生 经历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品味欣赏”这一教学过程,须由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感悟诗 人的人生体验,慢慢培养学生独自领悟的能力。】 (四)、课外拓展(预先印制好,下课时发给学生) 1、比较《明湖居听书》与《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分别指出其描写音乐的目的。 2、阅读下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琵琶行》亦是绝作。然身为本郡上佐,送客到船,闻邻船有琵琶女,不问良贱,即呼使 奏技,此岂居官者所为?岂唐时法令疏阔若此?盖特香山借以为题,发抒其才思耳。然在鄂州 又有《夜闻歌者》一首云:“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歌罢继以泣 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似珍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则闻歌觅人,竟有其事,恬不为怪矣 (赵翼《欧北诗话》) ①、赵翼认为白居易不应该不顾身份地邀请琵琶女弹奏琵琶。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的?(可 从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风及其能冲破封建等级观念的角度回答。) ②、琵琶女“沉呤”片刻、“放拨插弦”之后,主动“自言”身世,而歌女“一问一沾襟, 低眉终不说”。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差异?(学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③、你爱读《琵琶行》和《夜闻歌者》两首诗中的哪一首,为什么? 【说明:知识的海洋是无穷的,必须培养学生遨游知识海洋的能力。“课外拓展”设计的题 目,给了学生充分的想像空间,同时又能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研究性阅读。】 《锦瑟》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写意的几种常用方法 2、理解内部结构; 3、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的基本的鉴赏方法:品味诗歌的形象。 [教学难点]对本诗内部结构和思路的理解。 [教学方法]译写法,点读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近人梁启超读李商隐,值得我等深刻体会。他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 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 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饮冰 室文集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 解说:凡读过此诗,并稍稍了解李商隐生平者,无一不在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 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诗人。于是,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思之
诗人对音乐的描写可谓声情并茂,真切感受人;更重要的是诗人从旋律节奏的仰扬快慢的 变化之中“听”出了琵琶女的“有情”,“听”出了琵琶女复杂的内心情感。一个“漂沦憔悴” 的琵琶女的形象就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为后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受 抒发作了厚实的铺垫。 ③、用环境描写表现音乐的魅力。(由学生分析,教师启发性提示。) 3、全班集体朗读第二段。 【说明:欣赏形象之美,品味语言之妙,不能完全由学生完成,因为学生没有丰富的人生 经历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品味欣赏”这一教学过程,须由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感悟诗 人的人生体验,慢慢培养学生独自领悟的能力。】 (四)、课外拓展(预先印制好,下课时发给学生) 1、比较《明湖居听书》与《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分别指出其描写音乐的目的。 2、阅读下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琵琶行》亦是绝作。然身为本郡上佐,送客到船,闻邻船有琵琶女,不问良贱,即呼使 奏技,此岂居官者所为?岂唐时法令疏阔若此?盖特香山借以为题,发抒其才思耳。然在鄂州, 又有《夜闻歌者》一首云:“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歌罢继以泣, 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似珍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则闻歌觅人,竟有其事,恬不为怪矣。 (赵翼《欧北诗话》) ①、赵翼认为白居易不应该不顾身份地邀请琵琶女弹奏琵琶。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的?(可 从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风及其能冲破封建等级观念的角度回答。) ②、琵琶女“沉呤”片刻、“放拨插弦”之后,主动“自言”身世,而歌女“一问一沾襟, 低眉终不说”。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差异?(学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③、你爱读《琵琶行》和《夜闻歌者》两首诗中的哪一首,为什么? 【说明:知识的海洋是无穷的,必须培养学生遨游知识海洋的能力。“课外拓展”设计的题 目,给了学生充分的想像空间,同时又能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研究性阅读。】 《锦瑟》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歌写意的几种常用方法; 2、 理解内部结构; 3、 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的基本的鉴赏方法:品味诗歌的形象。 [教学难点]对本诗内部结构和思路的理解。 [教学方法]译写法,点读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近人梁启超读李商隐,值得我等深刻体会。他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 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 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饮冰 室文集·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 解说:凡读过此诗,并稍稍了解李商隐生平者,无一不在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 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诗人。于是,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思之 谜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一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 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 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 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 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 义山诗集》 三、对这首诗的多种理解: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 不久病故。李商隐的诗风跟白居易截然相反,白居易的诗妇孺皆懂,而李商隐的诗虽好学深思 之人读来也很费力,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尽管 如此,如果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这首诗虽题为《锦瑟》,但并 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罢了,所以也要算做一首无题诗,解读极为不易 四、常见的几种理解 1、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 2、亡妻的深情悼念 3、作者的自伤。 五、分析第一种理解: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 [对全诗进行大意解说] 苴蹉:“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这用的是民歌的起兴手法。大意是一晃年已 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感慨万千 颔医:“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此联紧承上文“思华年”一语,写诗人回忆 中的感受。出句用庄周梦为蝴蝶事,似乎有这样的意思:昔日的理想和情思是那样美好,在回 忆中又是如此真切,的确使人迷恋,致使诗人觉得它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眼下的困顿状况只不 过是一场梦。但又可以反过来理解:如果眼下的困顿状况是真,则昔日美好的理想和情思岂不 成了虚幻的梦?这真是“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诗人已经完全陷入一种迷惘的 境界之中了。对句用望帝魂化杜鹃事,则似乎表明了诗人对“华年”的一往情深,即无论是梦 是真,他都不会让自己的“春心”(也就是他的美好理想和情思)自生自灭,即使他死去,也要 像望帝那样借杜鹃的啼声唱出自己的悲哀。这两句各用一事,而衔接得如此自然,如出一意, 也反映了诗人用典的工巧。 翻译出来:因为不能相聚,故而思念极深,真觉得此身为虚,而梦境才是真实的,即使杜 鹃啼血也难表达我的相思之苦。 颈医:“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本来,在颔联里诗人用“庄生”“望帝”两典 似乎已将他的“华年之思”说得差不多了,往下确实难以为继,孰料诗人在瞬息之间视通万里 给我们展示了这两幅美好的画面,真可谓奇峰突起。前一幅以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轮明月 为背景,塑造了鲛人泣泪成珠的形象。这是从民间传说中演化出来的,但又有作者的创造。“珠 有泪”者,珠光、泪光融成一片,难以分清之谓也,它使人怅惘而又联想无穷。试想,鲛人在 痛苦中哭泣,其泪却化为人们喜爱的珍珠,其中有多少情味可供读者品尝!至于这泪究竟是影射 美人之泪还是作者本人之泪,大可不必去管,反正这意境是够美的了。后一幅以蓝田秀丽的群 山和温暖的阳光为背景,塑造了“玉生烟”的形象。玉沉埋在地下,不为人所见,但它那温润 的精气却能透过泥土,烟雾般升腾在空中,为山增辉。这个想象来源于古老的说法(晋陆机《文 赋》里“石韫玉而山辉”一句也来自这个说法)。但诗人引用这个说法的意义非同寻常:从玉被 掩埋这一面来说,那是很可悲的;从“生烟”这一面来说,却又使人感到欣慰,其中的况味也 真是一言难尽。这两幅画面尽管色调不同,但在表达作者怅惘、悲伤之情上是完全一致的。至 于它们的象征意义如何,那就有待专家们各抒己见了 翻译出来:明月生于沧海的时候,我的泪水如珠,蓝田玉山之上,那玉烟缕缕升腾,何尝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 813—约 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 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 年),由于令狐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 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 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 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 义山诗集》。 三、对这首诗的多种理解: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 年),这年诗人 46 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 不久病故。李商隐的诗风跟白居易截然相反,白居易的诗妇孺皆懂,而李商隐的诗虽好学深思 之人读来也很费力,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尽管 如此,如果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这首诗虽题为《锦瑟》,但并 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罢了,所以也要算做一首无题诗,解读极为不易。 四、常见的几种理解: 1、 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 2、 亡妻的深情悼念; 3、 作者的自伤。 五、 分析第一种理解: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 [对全诗进行大意解说] 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这用的是民歌的起兴手法。大意是一晃年已 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感慨万千。 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此联紧承上文“思华年”一语,写诗人回忆 中的感受。出句用庄周梦为蝴蝶事,似乎有这样的意思:昔日的理想和情思是那样美好,在回 忆中又是如此真切,的确使人迷恋,致使诗人觉得它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眼下的困顿状况只不 过是一场梦。但又可以反过来理解:如果眼下的困顿状况是真,则昔日美好的理想和情思岂不 成了虚幻的梦?这真是“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诗人已经完全陷入一种迷惘的 境界之中了。对句用望帝魂化杜鹃事,则似乎表明了诗人对“华年”的一往情深,即无论是梦 是真,他都不会让自己的“春心”(也就是他的美好理想和情思)自生自灭,即使他死去,也要 像望帝那样借杜鹃的啼声唱出自己的悲哀。这两句各用一事,而衔接得如此自然,如出一意, 也反映了诗人用典的工巧。 翻译出来:因为不能相聚,故而思念极深,真觉得此身为虚,而梦境才是真实的,即使杜 鹃啼血也难表达我的相思之苦。 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本来,在颔联里诗人用“庄生”“望帝”两典 似乎已将他的“华年之思”说得差不多了,往下确实难以为继,孰料诗人在瞬息之间视通万里, 给我们展示了这两幅美好的画面,真可谓奇峰突起。前一幅以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轮明月 为背景,塑造了鲛人泣泪成珠的形象。这是从民间传说中演化出来的,但又有作者的创造。“珠 有泪”者,珠光、泪光融成一片,难以分清之谓也,它使人怅惘而又联想无穷。试想,鲛人在 痛苦中哭泣,其泪却化为人们喜爱的珍珠,其中有多少情味可供读者品尝!至于这泪究竟是影射 美人之泪还是作者本人之泪,大可不必去管,反正这意境是够美的了。后一幅以蓝田秀丽的群 山和温暖的阳光为背景,塑造了“玉生烟”的形象。玉沉埋在地下,不为人所见,但它那温润 的精气却能透过泥土,烟雾般升腾在空中,为山增辉。这个想象来源于古老的说法(晋陆机《文 赋》里“石韫玉而山辉”一句也来自这个说法)。但诗人引用这个说法的意义非同寻常:从玉被 掩埋这一面来说,那是很可悲的;从“生烟”这一面来说,却又使人感到欣慰,其中的况味也 真是一言难尽。这两幅画面尽管色调不同,但在表达作者怅惘、悲伤之情上是完全一致的。至 于它们的象征意义如何,那就有待专家们各抒己见了。 翻译出来:明月生于沧海的时候,我的泪水如珠,蓝田玉山之上,那玉烟缕缕升腾,何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