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A提到征作他用、经过努力与归还百姓三点,一头一尾都能在文中找到对应,经过努 力体现在“发运使争之”。发运使是官名,他不同意刘的做法,但“卒以予民”,可见是刘使 他折服,自然刘也是经过努力的了。B中任职地扬州与永兴军(西安)都是对的,扬州雷塘 一事,永兴军范伟一事,都可说明“为当地做了不少实事”。C主要是翻供,这一点在“即 变前狱”中非常明显。D中“犯颜直谏”错误,而是用典籍和历史故事来“讽”谏。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4分) 【参考答案】(道路)非常笔直、好走,用不到几日便可抵达中京,因为什么缘故要走这条 路呢? 【点评】关键字词“径”,名词活用为形容词,翻译为“笔直的”:“易”,与语境切合,翻译 为“好走”;“道”,名词作动词,翻译为“走”。 ②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3分) 【参考答案】王甲知道刘敞能为自己申明冤屈,才敢告发,原来杀人的人,是姓陈的富人。 【点评】关键字词在“直”、“乃”、“盖”。“为己直”是为王甲做主,结合字义翻译为伸冤、 洗冤。“乃”可以是“才”或“于是”,这里表条件,译为“才”。“盖”之后为原因,且此处 用了一个判断句式,翻译时要注意。 (2)契丹人为什么对刘敞表示叹服?请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3分) 【参考答案】契丹人的叹服,是因为两件事。一是刘敞能记忆地图,准确地说出道路的不妥 当。一是大家都不认得的野兽,刘敞不但认得,还能引用古书来例证。 【点评】在文中第二段中找。段中讲到两事,一是带路,一是认兽。 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送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③。愁云清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 人催去早
能力。A 提到征作他用、经过努力与归还百姓三点,一头一尾都能在文中找到对应,经过努 力体现在“发运使争之”。发运使是官名,他不同意刘的做法,但“卒以予民”,可见是刘使 他折服,自然刘也是经过努力的了。B 中任职地扬州与永兴军(西安)都是对的,扬州雷塘 一事,永兴军范伟一事,都可说明“为当地做了不少实事”。C 主要是翻供,这一点在“即 变前狱”中非常明显。D 中“犯颜直谏”错误,而是用典籍和历史故事来“讽”谏。 9.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 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 分) ①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4 分) 【参考答案】(道路)非常笔直、好走,用不到几日便可抵达中京,因为什么缘故要走这条 路呢? 【点评】关键字词“径”,名词活用为形容词,翻译为“笔直的”;“易”,与语境切合,翻译 为“好走”;“道”,名词作动词,翻译为“走”。 ②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3 分) 【参考答案】王甲知道刘敞能为自己申明冤屈,才敢告发,原来杀人的人,是姓陈的富人。 【点评】关键字词在“直”、“乃”、“盖”。“为己直”是为王甲做主,结合字义翻译为伸冤、 洗冤。“乃”可以是“才”或“于是”,这里表条件,译为“才”。“盖”之后为原因,且此处 用了一个判断句式,翻译时要注意。 (2)契丹人为什么对刘敞表示叹服?请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3 分) 【参考答案】契丹人的叹服,是因为两件事。一是刘敞能记忆地图,准确地说出道路的不妥 当。一是大家都不认得的野兽,刘敞不但认得,还能引用古书来例证。 【点评】在文中第二段中找。段中讲到两事,一是带路,一是认兽。 10.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 分) 望江怨 送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清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 人催去早
[注]①杪:树梢。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分) 【参考答案】描写了在春天的傍晚,诗人在江别送别友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 渐行渐远,被岸边的树梢遮住了部分:天边云霞点点,帆船越来越远,比沙鸥还要小,整个 送别的画面悲凉寂寥。 【点评】抓住总体之景:时间、地点、氛围:细致描写每一个画面,将每一种景物写出来即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4分) 【参考答案】诗人在友人的帆船出发之后仍旧不忍离开,目送扁舟渐行渐远,第一次渲染了 不舍之情:一直看到帆船比沙鸥还小,还不忍离开,“愁云”再次渲染;最后,看这时夕阳, 还有“一竿红”,反倒怪起友人离别时催着要早早离开,使自己不能和友人多聚片刻,这里 的“怪”进一步反衬了“不舍”,此时情感已经得到三重渲染。“怪”的反常心理,使诗人的 离别之情渲染到了极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浓烈的不舍和留恋,可见两个友情之深。 【点评】抓住“怪”这个心理描写,着重分析其对抒发诗人情感的作用。注意题干“结合全 词”,一定要梳理出全文的情感脉络。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子日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 (2)开荒南野际 ,草屋八九间。(陶渊明《归园田居》) (3)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 (4)元嘉草草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参考答案】 (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2)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 (3)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4)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点评】再次反猜题,再次考《论语》!其余三篇都属于诗文短篇,易记。总体难度易。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从形而上的层面上讲,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我们知道,人的独立意识,产生于人与
[注] ①杪:树梢。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 分) 【参考答案】描写了在春天的傍晚,诗人在江别送别友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 渐行渐远,被岸边的树梢遮住了部分;天边云霞点点,帆船越来越远,比沙鸥还要小,整个 送别的画面悲凉寂寥。 【点评】抓住总体之景:时间、地点、氛围;细致描写每一个画面,将每一种景物写出来即 可。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4 分) 【参考答案】诗人在友人的帆船出发之后仍旧不忍离开,目送扁舟渐行渐远,第一次渲染了 不舍之情;一直看到帆船比沙鸥还小,还不忍离开,“愁云”再次渲染;最后,看这时夕阳, 还有“一竿红”,反倒怪起友人离别时催着要早早离开,使自己不能和友人多聚片刻,这里 的“怪”进一步反衬了“不舍”,此时情感已经得到三重渲染。“怪”的反常心理,使诗人的 离别之情渲染到了极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浓烈的不舍和留恋,可见两个友情之深。 【点评】抓住“怪”这个心理描写,着重分析其对抒发诗人情感的作用。注意题干“结合全 词”,一定要梳理出全文的情感脉络。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只按前 3 题计分)(6 分) (1)子曰:“ ,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 (2)开荒南野际, 。 ,草屋八九间。(陶渊明《归园田居》) (3)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 (4)元嘉草草,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参考答案】 (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2)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 (3)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4)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点评】再次反猜题,再次考《论语》!其余三篇都属于诗文短篇,易记。总体难度易。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小题。 从形而上的层面上讲,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我们知道,人的独立意识,产生于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