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冯富贵。可是,你们硬是一声不叫。我现在都六十岁了,还被你们叫小名。我这辈子就 不指望听到别人叫一声我的大名了。我的两个大儿子,你们叫他们冯大、冯二,叫就叫去吧, 我知道你们改不了口了。可是我的三儿子,就求你们饶了他吧。你们这些当爷爷奶奶、叔叔 大妈、哥哥姐姐的,只要稍稍改个口,我的三儿子就能大大方方做人了。 可是,没有一个人改口,都说叫习惯了,改不了了。或者当着冯七的面满口答应,背后 还是冯三冯三的叫个不停。 冯三一直在心中默念着自己的大名。他像珍藏一件宝贝一样珍藏着这个名字。 自从父亲冯七摆了酒席后,冯三坚决再不认这个小名,别人叫冯三他硬不答应。冯三两 个字飘进耳朵时,他的大名会一蹦子跳起来,把它打出去。后来冯三接连不断灌进耳朵,他 从村子一头走到另一头,见了人就张着嘴笑,希望能听见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可是,没有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冯三就这样蛮横地踩在他的大名上面,堂而皇之地成了他的名字。夜深人静时,冯三会 悄悄地望一眼像几根枯柴一样朽掉的那三个字。有时四下无人,冯三会突然张口,叫出自己 的大名。很久,没有人答应。冯得财就像早已陌生的一个人,五十年前就已离开村子,越走 越远,跟他,跟这个村庄,都彻底地没关系了。 为啥村里人都不叫你的大名冯得财,一句都不叫。王五爷说,因为一个村庄的财是有限 的,你得多了别人就少得,你全得了别人就没了。当年你爷爷给你父亲起名冯富贵时,我们 就知道,你们冯家太想出人头地了。谁不想富贵呀。可是村子就这么大,财富就这么多,你 们家富贵了别人家就得贫穷。所以我们谁也不叫他的大名 冯七把他叫到老。你想想, 我们能叫你得财吗。你看刘榆木,谁叫过他的小名。他的名字不惹人。一个榆木疙瘩,谁都 不眼馋。还有王木叉,为啥人家不叫王铁叉,木叉柔和,不伤人。 虛土庄没有几个人有正经名字,像冯七、王五、刘二这些有头面的人物,也都一个姓, 加上兄弟排行数,胡乱地活了一辈子。他们的大名只记在两个地方:户口簿和墓碑上。 你若按着户口簿点名,念完了也没有一个人答应,好像名字下的人全死了。你若到村边 的墓地走一圈,墓碑上的名字你也不认识一个。似乎死亡是别人的,跟这个村庄没一点关系 其实呢,你的名字已经包含了生和死。你一出生,父母请先生给你起名,先生大都上了年纪, 有时是王五、刘二,也可能是路过村子的一个外人。他看了你的生辰八字,捻须沉思一阵 在纸上写下两个或三个字,说,记住,这是你的名字,别人喊这个名字你就答应。 可是没人喊这个名字,你等了十年、五十年。你答应了另外一个名字。 起名字的人还说,如果你忘了自己的名字,一直往前走,路尽头一堵墙上,写着你的名 字 不过,走到那里已到了另外一个村子。被我们埋没的名字,已经叫不出来的名字,全在 那里彼此呼唤,相互擦亮。而活在村里的人互叫着小名,莫名其妙地为一个小名活着一辈子。 (节选自《虚土》)
好:冯富贵。可是,你们硬是一声不叫。我现在都六十岁了,还被你们叫小名。我这辈子就 不指望听到别人叫一声我的大名了。我的两个大儿子,你们叫他们冯大、冯二,叫就叫去吧, 我知道你们改不了口了。可是我的三儿子,就求你们饶了他吧。你们这些当爷爷奶奶、叔叔 大妈、哥哥姐姐的,只要稍稍改个口,我的三儿子就能大大方方做人了。 可是,没有一个人改口,都说叫习惯了,改不了了。或者当着冯七的面满口答应,背后 还是冯三冯三的叫个不停。 冯三一直在心中默念着自己的大名。他像珍藏一件宝贝一样珍藏着这个名字。 自从父亲冯七摆了酒席后,冯三坚决再不认这个小名,别人叫冯三他硬不答应。冯三两 个字飘进耳朵时,他的大名会一蹦子跳起来,把它打出去。后来冯三接连不断灌进耳朵,他 从村子一头走到另一头,见了人就张着嘴笑,希望能听见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可是,没有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冯三就这样蛮横地踩在他的大名上面,堂而皇之地成了他的名字。夜深人静时,冯三会 悄悄地望一眼像几根枯柴一样朽掉的那三个字。有时四下无人,冯三会突然张口,叫出自己 的大名。很久,没有人答应。冯得财就像早已陌生的一个人,五十年前就已离开村子,越走 越远,跟他,跟这个村庄,都彻底地没关系了。 为啥村里人都不叫你的大名冯得财,一句都不叫。王五爷说,因为一个村庄的财是有限 的,你得多了别人就少得,你全得了别人就没了。当年你爷爷给你父亲起名冯富贵时,我们 就知道,你们冯家太想出人头地了。谁不想富贵呀。可是村子就这么大,财富就这么多,你 们家富贵了别人家就得贫穷。所以我们谁也不叫他的大名,一口冯七把他叫到老。你想想, 我们能叫你得财吗。你看刘榆木,谁叫过他的小名。他的名字不惹人。一个榆木疙瘩,谁都 不眼馋。还有王木叉,为啥人家不叫王铁叉,木叉柔和,不伤人。 虚土庄没有几个人有正经名字,像冯七、王五、刘二这些有头面的人物,也都一个姓, 加上兄弟排行数,胡乱地活了一辈子。他们的大名只记在两个地方:户口簿和墓碑上。 你若按着户口簿点名,念完了也没有一个人答应,好像名字下的人全死了。你若到村边 的墓地走一圈,墓碑上的名字你也不认识一个。似乎死亡是别人的,跟这个村庄没一点关系。 其实呢,你的名字已经包含了生和死。你一出生,父母请先生给你起名,先生大都上了年纪, 有时是王五、刘二,也可能是路过村子的一个外人。他看了你的生辰八字,捻须沉思一阵, 在纸上写下两个或三个字,说,记住,这是你的名字,别人喊这个名字你就答应。 可是没人喊这个名字,你等了十年、五十年。你答应了另外一个名字。 起名字的人还说,如果你忘了自己的名字,一直往前走,路尽头一堵墙上,写着你的名 字。 不过,走到那里已到了另外一个村子。被我们埋没的名字,已经叫不出来的名字,全在 那里彼此呼唤,相互擦亮。而活在村里的人互叫着小名,莫名其妙地为一个小名活着一辈子。 (节选自《虚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的村庄名为“虚土”,增强了故事的虚构性,而且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让人联 想到“虚空”“虚幻”等词语。 B.虚土庄的人们相互之间都只叫对方姓氏加上兄弟排行数而成的小名,他们的大名多数都 是“榆木”“木叉”等不正经的名字。 C.冯三父子取名为“富贵”“得财”,却不被村民认可,是因为村民不愿冯家独得富贵 D.作者在文中有不少直接的议论,形象而生动,如以“生铁”被“擦亮”设喻,既新奇又 契合村民生活的特征,让人印象深刻 8.村里没有一个人叫冯三的大名,这折射出村民怎样的心理?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9.有人称这部作品为“散文化小说”,请分析其“散文化小说”的特点。(6分) 、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熊浃,字悦之,南昌人。正德九年进士。授礼科给事中。宁王宸濠将为变,浃与同邑御 史熊兰草奏,授御史萧淮上之。濠仓卒举事,卒败,本两人早发之力。出核松潘边饷。副总 兵张杰倚江彬势,赃累巨万,诱杀熟番上功启边衅,箠死千户以下至五百人。又尝率家众遮 击副使胡澧。抚、按莫敢言。浃至,尽发其状,杰遂褫职。嘉靕初,由右给事中出为河南参 议。外艰归。六年,服阕,召修《明伦大典》。超擢右佥都御史,协理院事。明年四月迁大 理寺卿,俄迁右副都御史。《大典》成,转左。八年二月遂擢右都御史,掌院事。京师民张 福诉里人张柱杀其母,东厂以闻,刑部坐柱死。不服,福姊亦泣诉官,谓母福自杀之,其邻 人之词亦然。诏郎中魏应召覆按,改坐福。东厂奏法司妄出人罪,帝怒,下应召诏狱。浃是 应召议,执如初。帝愈怒,褫浃职。给事中陆粲、刘希简争之,帝大怒,并下两人诏狱。侍 郎许赞等遂抵柱死,应召及邻人俱充军,杖福姊百,人以为冤。当是时,帝方深疾孝、武两 后家,柱实武宗后家夏氏仆,故帝必欲杀之。浃家居十年。至帝幸承天与近臣论旧人,乃召 为南京礼部尚书,改兵部,参赞机务。二十一年召为兵部尚书,掌都察院事。居二年代许赞 为衷部尚书帝于楚中筑战仙怠间用基言决威福浃论其表帝大怒欲罪之以煎议礼故不遽底二 品六年满,加太子太保,坐事夺俸者再。浃知帝意终不释,遂称病乞休。帝大怒,褫职为民 又十年卒。浃少有志节,自守严。虽由议礼显,然不甚党比,尤爱护人才,故其去吏部也, 善类多思之。隆庆初,复官,予祭葬,谥恭肃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中的村庄名为“虚土”,增强了故事的虚构性,而且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让人联 想到“虚空”“虚幻”等词语。 B.虚土庄的人们相互之间都只叫对方姓氏加上兄弟排行数而成的小名,他们的大名多数都 是“榆木”“木叉”等不正经的名字。 C.冯三父子取名为“富贵”“得财”,却不被村民认可,是因为村民不愿冯家独得富贵。 D.作者在文中有不少直接的议论,形象而生动,如以“生铁”被“擦亮”设喻,既新奇又 契合村民生活的特征,让人印象深刻。 8. 村里没有一个人叫冯三的大名,这折射出村民怎样的心理?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6 分) 9. 有人称这部作品为“散文化小说”,请分析其“散文化小说”的特点。(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熊浃,字悦之,南昌人。正德九年进士。授礼科给事中。宁王宸濠将为变,浃与同邑御. 史.熊兰草奏,授御史萧淮上之。濠仓卒举事,卒败,本两人早发之力。出核松潘边饷。副总 兵张杰倚江彬势,赃累巨万,诱杀熟番上功启边衅,箠死千户以下至五百人。又尝率家众遮 击副使胡澧。抚、按莫敢言。浃至,尽发其状,杰遂褫职。嘉靖初,由右给事中出为河南参 议。外艰..归。六年,服阕..,召修《明伦大典》。超擢右佥都御史,协理院事。明年四月迁大 理寺卿,俄迁右副都御史。《大典》成,转左。八年二月遂擢右都御史,掌院事。京师民张 福诉里人张柱杀其母,东厂..以闻,刑部坐柱死。不服,福姊亦泣诉官,谓母福自杀之,其邻 人之词亦然。诏郎中魏应召覆按,改坐福。东厂奏法司妄出人罪,帝怒,下应召诏狱。浃是 应召议,执如初。帝愈怒,褫浃职。给事中陆粲、刘希简争之,帝大怒,并下两人诏狱。侍 郎许赞等遂抵柱死,应召及邻人俱充军,杖福姊百,人以为冤。当是时,帝方深疾孝、武两 后家,柱实武宗后家夏氏仆,故帝必欲杀之。浃家居十年。至帝幸承天与近臣论旧人,乃召 为南京礼部尚书,改兵部,参赞机务。二十一年召为兵部尚书,掌都察院事。居二年代许赞 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二 品六年满,加太子太保,坐事夺俸者再。浃知帝意终不释,遂称病乞休。帝大怒,褫职为民。 又十年卒。浃少有志节,自守严。虽由议礼显,然不甚党比,尤爱护人才,故其去吏部也, 善类多思之。隆庆初,复官,予祭葬,谥恭肃
(节选自《明史·熊浃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 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 B.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 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 C.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 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 D.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 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御史,古代具有监察性质的官职名,主要负责纠弹朝廷、诸侯、官吏的失职和不法行为。 B.外艰,中国古代丧制之名,通常指父丧或作为长房长孙在父亲去世之后遭遇的祖父之丧 C.服阕,指服丧期间。旧俗尊亲去世后,服阕时禁止娱乐、交际,以表示哀悼 D.东厂,即东缉事厂,官署名,中国明代设立的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和秘密警察机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熊浃尽责尽力,忠于朝廷。宁王朱宸濠意图发动叛乱,担任礼科给事中的熊浃与同乡熊 兰一起草拟奏章,通过御史萧淮上报朝廷。 B.熊浃不畏权势,正直敢言。张杰依仗江彬势力,胡作非为,无人敢言,熊浃却尽发其状: 张柱案中,熊浃不惧冒犯龙颜,支持魏应召 C.熊浃坚守志节,仕途坎坷。熊浃年轻时候就有志节,自我要求严格,一生中不结党营私 不苟且违心,多次遭遇处罚,最终乞归终老。 D.熊浃富有才华,爱护人才。熊浃一生在礼部、兵部、吏部等多部门任职,颇有建树,还 曾编撰《明伦大典》;在执任中,爱护人才,甚有口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濠仓卒举事,卒败,本两人早发之力。(5分) (2)东厂奏法司妄出人罪,帝怒,下应召诏狱。(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节选自《明史·熊浃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 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 B. 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 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 C. 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 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 D. 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 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御史,古代具有监察性质的官职名,主要负责纠弹朝廷、诸侯、官吏的失职和不法行为。 B. 外艰,中国古代丧制之名,通常指父丧或作为长房长孙在父亲去世之后遭遇的祖父之丧。 C. 服阕,指服丧期间。旧俗尊亲去世后,服阕时禁止娱乐、交际,以表示哀悼。 D. 东厂,即东缉事厂,官署名,中国明代设立的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和秘密警察机关。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熊浃尽责尽力,忠于朝廷。宁王朱宸濠意图发动叛乱,担任礼科给事中的熊浃与同乡熊 兰一起草拟奏章,通过御史萧淮上报朝廷。 B. 熊浃不畏权势,正直敢言。张杰依仗江彬势力,胡作非为,无人敢言,熊浃却尽发其状; 张柱案中,熊浃不惧冒犯龙颜,支持魏应召。 C. 熊浃坚守志节,仕途坎坷。熊浃年轻时候就有志节,自我要求严格,一生中不结党营私, 不苟且违心,多次遭遇处罚,最终乞归终老。 D. 熊浃富有才华,爱护人才。熊浃一生在礼部、兵部、吏部等多部门任职,颇有建树,还 曾编撰《明伦大典》;在执任中,爱护人才,甚有口碑。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濠仓卒举事,卒败,本两人早发之力。(5 分) (2)东厂奏法司妄出人罪,帝怒,下应召诏狱。(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