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五芽和茎的解剖结构观察 [实验目的] L,了解枝、茎、芽构造、为学习茎、叶构造莫定基础。 2。了解茎的内部构造与其功能的相关性。 3.学习徒手切片 [实验材料及用品 椴树老茎横切面水久制片、玉米茎横切面永久制片、新鲜马齿苋茎等。 显微镜、解剂器、椴树茎的结构模型、玉米茎结构模型 [方法与步藻] ·、枝、艺构调 的形状 原茶 叶芽的构浩 取棉芽纵切面永久制片(示范)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棉芽顶端为生长维,中间为芽体(芽轴), 两侧为叶原基和幼叶,在幼叶叶疲处还有腋芽原基。 茎上叶和芽均起源于表面1~3层细胞,这种起源方式称外起源。 三、双子叶植物茎的构造 1,茎的初牛构造:取南瓜茎描切面永久片观察。从外向内其结构为: (1)表皮:细胞排列整齐,外切向壁常角质化,表皮上有少量气孔,还有单细胞表皮毛和多细胞腺 毛结构 (2)皮层:由厚角组织、薄壁组织及厚壁组织构成,厚角组织近表皮且含叶绿体,故南瓜茎呈绿色。 (3)维管柱:为皮层以内的部分,中柱鞘不明显,包括:维管束、随和随射线。 维管束:10个维管束,每束维管束有初生木质部、初生韧皮部和束中形成层组成,初生木质部 的内外方都有初生韧皮部,二者之间有形成层(一般内形成层退化),这种排列方式的维管束称双 韧维管束,也称无限维管束。木质部近中心的导管口径小,近韧皮部的导管口径大,说明木质部的 成熟方式为内始式。 随:位于茎的中央,由薄壁细胞组成,所占比例较大,比根发达,但也有退化成空腔的,称为 随脑。 射线:在各维管束之间有1~2列薄壁细胞组成的射线,内连随部外连皮层,具有横向运输的 功能。 2、茎的次生构造:取椴树老茎横切面永久制片置于显微镜下由外至内仔细观察 (1)周皮:由木栓层、木栓形成层和栓内层三部分组成。细胞扁平排列整齐,与表皮细胞区分明显, -14 PDF文件使用"pdfFactory Pro”试用版本创建wn,fineprint,cn
- 14 - 实验五 芽和茎的解剖结构观察 [实验目的] 1.了解枝、茎、芽构造、为学习茎、叶构造奠定基础。 2.了解茎的内部构造与其功能的相关性。 3.学习徒手切片 [实验材料及用品] 椴树老茎横切面永久制片、玉米茎横切面永久制片、新鲜马齿苋茎等。 显微镜、解剖器、椴树茎的结构模型、玉米茎结构模型 [方法与步骤] 一、枝、茎构造 二、 叶芽的构造 取棉芽纵切面永久制片(示范)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棉芽顶端为生长锥,中间为芽体(芽轴), 两侧为叶原基和幼叶,在幼叶叶腋处还有腋芽原基。 茎上叶和芽均起源于表面 1~3 层细胞,这种起源方式称外起源。 三、 双子叶植物茎的构造 1.茎的初生构造:取南瓜茎横切面永久制片观察,从外向内其结构为: (1)表皮:细胞排列整齐,外切向壁常角质化,表皮上有少量气孔,还有单细胞表皮毛和多细胞腺 毛结构。 (2)皮层:由厚角组织、薄壁组织及厚壁组织构成,厚角组织近表皮且含叶绿体,故南瓜茎呈绿色。 (3)维管柱:为皮层以内的部分,中柱鞘不明显,包括:维管束、髓和髓射线。 维管束:10 个维管束,每束维管束有初生木质部、初生韧皮部和束中形成层组成,初生木质部 的内外方都有初生韧皮部,二者之间有形成层(一般内形成层退化),这种排列方式的维管束称双 韧维管束,也称无限维管束。木质部近中心的导管口径小,近韧皮部的导管口径大,说明木质部的 成熟方式为内始式。 髓:位于茎的中央,由薄壁细胞组成,所占比例较大,比根发达,但也有退化成空腔的,称为 髓腔。 髓射线:在各维管束之间有 1~2 列薄壁细胞组成的射线,内连髓部外连皮层,具有横向运输的 功能。 2、茎的次生构造:取椴树老茎横切面永久制片置于显微镜下由外至内仔细观察。 (1)周皮:由木栓层、木栓形成层和栓内层三部分组成。细胞扁平排列整齐,与表皮细胞区分明显,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日周皮上有皮孔结构 皮层细胞不发达。细胞内含有晶体,为含晶异细胞, (3)维管柱:维管束由外向内包括初生韧皮部 、次生韧皮部、维管形成层、次生木质部和初生木质 部,较大的维管束中还有维管射线。髓射线由髓部直达皮层,呈漏斗状展开:髓射线中与束中形成 层位置相当的那部分细胞,在次生生长中恢复分裂能力,称为束间形成层,束中形成层与束间形成 层连成一环,共同组成雄管形成层。木质部年轮十分清晰,随及髓射线也清晰可见。 三、单子叶植物茎的构造 取玉米茎横切面永久制片观察,其茎初生结构特点如下 1. 表皮:位于茎最外一层,细胞排列紧密,外壁常有角质或硅质化突起,并有少量气孔分布。 2.基本组织:由薄壁细胞组成,无皮层和髓的区分,近表皮处有几层机械组织,主要起支持作用: 幼茎在近表皮处的基本这中含有叶绿素和花青素。 3.维管束:维管束分布于基本组织中。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维管束散生在整个基本组织中(外多而小、内大而少,如玉米、高粱等) 另一种是维管束成环状排列,内外两圈(外小内大如水稻、小麦等》,中央为髓,有些植物长大时, 髓部破裂成空腔,称为随腔。 每束维管束有维管束鞘包围,木质部近茎中心,呈“V”字形,开口端各有一个较大的孔纹导管, 下部尖端可见环纹或螺纹导管及较明显的原生木质部腔隙,木质部其余部分为木纤维和木薄壁细胞。 韧皮部在木质部的外方,较大且成多边形的细胞为筛管,较小且成方形或三角形的细胞为伴胞, 者区分明显。 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无形成层存在,故无次生构造产生,为有限外韧维管束。 图2维管来类型 a外制维管束b双制维管束©周木整管水 d周韧维管桌(c,d同心维管束) 四、练习徒手切片 切片法可分为石蜡切片法、火棉胶切法、冰冻切片法、徒手切片等类型。 切成薄片后还需要去蜡,染色,脱水,透明等手段,将其制成水久标本。 用新鲜马齿苋茎练习徒手切片。 (一)徒手切片法 1.将植物材料切成0.5Cm见方,1一2cm长的长方条。如果是叶片,则把叶片切成0.5cm宽的窄条, -15 PDF文件使用"pdfFactory Pro”试用版本创建ww,fineprint.cn
- 15 - 且周皮上有皮孔结构。 (2)皮层:皮层细胞不发达。细胞内含有晶体,为含晶异细胞。 (3)维管柱:维管束由外向内包括初生韧皮部、次生韧皮部、维管形成层、次生木质部和初生木质 部,较大的维管束中还有维管射线。髓射线由髓部直达皮层,呈漏斗状展开;髓射线中与束中形成 层位置相当的那部分细胞,在次生生长中恢复分裂能力,称为束间形成层,束中形成层与束间形成 层连成一环,共同组成维管形成层。木质部年轮十分清晰,髓及髓射线也清晰可见。 三、单子叶植物茎的构造 取玉米茎横切面永久制片观察,其茎初生结构特点如下: 1.表皮:位于茎最外一层,细胞排列紧密,外壁常有角质或硅质化突起,并有少量气孔分布。 2.基本组织:由薄壁细胞组成,无皮层和髓的区分,近表皮处有几层机械组织,主要起支持作用; 幼茎在近表皮处的基本这中含有叶绿素和花青素。 3.维管束:维管束分布于基本组织中。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维管束散生在整个基本组织中(外多而小、内大而少,如玉米、高粱等); 另一种是维管束成环状排列,内外两圈(外小内大如水稻、小麦等),中央为髓,有些植物长大时, 髓部破裂成空腔,称为髓腔。 每束维管束有维管束鞘包围,木质部近茎中心,呈“V”字形,开口端各有一个较大的孔纹导管, 下部尖端可见环纹或螺纹导管及较明显的原生木质部腔隙,木质部其余部分为木纤维和木薄壁细胞。 韧皮部在木质部的外方,较大且成多边形的细胞为筛管,较小且成方形或三角形的细胞为伴胞,二 者区分明显。 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无形成层存在,故无次生构造产生,为有限外韧维管束。 四、练习徒手切片 切片法可分为石蜡切片法、火棉胶切法、冰冻切片法、徒手切片等类型。 切成薄片后还需要去蜡,染色,脱水,透明等手段,将其制成永久标本。 用新鲜马齿苋茎练习徒手切片。 (-)徒手切片法 1.将植物材料切成 0.5cm 见方,1—2cm 长的长方条。如果是叶片,则把叶片切成 0.5cm 宽的窄条,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夹在胡萝卜(或萝卜或通草)等长方条的切口内。 2.取上述一个长方条用左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拿着,使长方条上端露出1一2m高,并以无名指 顶住材料。用右手拿若刀片的一端」 3 把材料上端和刀刃先些水,并使材料成直立方向,刀片成水平方向,自外向内把材料上端切去 少许,使切口成光滑的断面,并在切口蘸水,接着按同法把材料切成极薄的薄片(愈薄愈好)。 4.切时要用臂力,不要用腕力及指力,刀片切割方向由左前方向右后方拉切:拉切的速度宜较快, 不要中途停顿。把切下的切片用小镊子或解剖针拨入培有皿的清水中,切时材料的切面经常燕水, 起润滑作用 5.初切时必须反复练习,并多切一些,从中选取最好的薄片进行装片观察 6。如需染色,可把薄片放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染色液。约1分钟,倾去染色液,再滴几滴清水,稍 微摇动,再把清水倾去,然后再滴一滴清水,盖上盖玻片,便可镜检。 (二)徒手切片注意事项 进行切片的准备工作,如截取材料,制平切面,均应用解剂刀或用过的刀片。绝不可用弟刀或 新的刀片,以避免刀刃变钝,甚至于造成缺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有锋利的刀刃,切出合乎要求的 切片 徒手作切片时,最重要的是要切下一小片平而薄的组织,而并不是要求切下一个完整的切片。 例如切一茎的横切片,不要求切下一个完整的一片,而只需切下一小部分能够观察就可以了, 切片时为了避免材料枯干,应使材料的切面及刀刃上保持有水,呈湿润状态。在切片时还应注 意,所切的材料和测刀(或刀片)一定要保持水平方向。如果斜向切下材料,虽然切片很薄,但由 于细胞切面偏斜,而影响观察 [实验报告] 1.绘玉米茎横切面中一个维管束的结构图,并引线注明各部分名称。 2.绘椴树茎横切面1/6结构图,并引线注明各部分名称。 -16 PDF文件使用"pdfFactory Pro”试用版本创建ww,fineprint,cn
- 16 - 夹在胡萝卜(或萝卜或通草)等长方条的切口内。 2.取上述一个长方条用左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拿着,使长方条上端露出 1-2mm 高,并以无名指 顶住材料。用右手拿着刀片的一端。 3.把材料上端和刀刃先蘸些水,并使材料成直立方向,刀片成水平方向,自外向内把材料上端切去 少许,使切口成光滑的断面,并在切口蘸水,接着按同法把材料切成极薄的薄片(愈薄愈好)。 4.切时要用臂力,不要用腕力及指力,刀片切割方向由左前方向右后方拉切;拉切的速度宜较快, 不要中途停顿。把切下的切片用小镊子或解剖针拨入培育皿的清水中,切时材料的切面经常蘸水, 起润滑作用。 5.初切时必须反复练习,并多切一些,从中选取最好的薄片进行装片观察。 6.如需染色,可把薄片放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染色液。约 1 分钟,倾去染色液,再滴几滴清水,稍 微摇动,再把清水倾去,然后再滴一滴清水,盖上盖玻片,便可镜检。 (二)徒手切片注意事项 进行切片的准备工作,如截取材料,削平切面,均应用解剖刀或用过的刀片。绝不可用剃刀或 新的刀片,以避免刀刃变钝,甚至于造成缺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有锋利的刀刃,切出合乎要求的 切片。 徒手作切片时,最重要的是要切下一小片平而薄的组织,而并不是要求切下一个完整的切片。 例如切一茎的横切片,不要求切下一个完整的一片,而只需切下一小部分能够观察就可以了。 切片时为了避免材料枯干,应使材料的切面及刀刃上保持有水,呈湿润状态。在切片时还应注 意,所切的材料和剃刀(或刀片)一定要保持水平方向。如果斜向切下材料,虽然切片很薄,但由 于细胞切面偏斜,而影响观察。 [实验报告] 1.绘玉米茎横切面中一个维管束的结构图,并引线注明各部分名称。 2.绘椴树茎横切面 1/6 结构图,并引线注明各部分名称。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实验六叶的形态观察 [实验目的] 观察叶的外形与排列,从而了解植物叶部如何与其生理功能和外界环境相适应。 [实验材料及用品] 天竺葵叶 豌豆叶、辣蓼叶、玉米和水稻叶,各种不同形状叶片的蜡叶标本。各种不同形态状 之叶缘、叶尖、叶基的蜡叶标本,各种不同叶脉之蜡叶标本,首蓿或大豆叶、七叶树或牡荆叶、柚 子叶、槐树叶、合欢叶、南天竹叶、樟树带叶的枝条。女贞带叶的枝条,夹竹桃带叶的枝条,木美 蓉带叶的枝条、扩大镜。 「方法与步骤] 1。叶的从形 ()叶的组成部分。叶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叶片、叶柄和托叶、观察天竺葵之叶,扁平呈园心形 胚形的部分即是叶片,叶片以细长的柄着生于茎上,即柄即是叶柄,在叶柄基部,有两片薄膜状之 托叶,具以上三部分的叫完全叶, [叶片】各种不同的植物叶片形状不同,同时叶缘、叶尖叶基等部分也不完全相同,试就示范的标本, 观察各种不同形状之叶片、叶缘、叶尖和叶茎,并与挂图对照观察。 在叶片内有维管束的分布,叫叶脉。叶脉可分为: 网状脉:细胞错综分歧,连成网状,双子叶植物属此,单子叶植物只限极少数如此。 网状脉有羽状网脉,掌状网脉两类。 观察枇杷叶、麻栎叶、栓皮栎叶、梧桐叶、平基叶区别各属何种网状脉? 平行脉:侧脉和主脉由基部发生,彼此平行,至叶的尖端会合,绝大多数单子叶植物属此。 平行脉又分弧形脉、侧出脉、射出脉和直出脉四类 观察玉簪叶 棕榈叶、 水稻叶 区别各属何种平行脉 又状脉叶脉二叉分歧,例如银杏叶、真蕨叶是。 [叶柄]叶柄多呈园柱状或半园柱状。有些植物没有叶柄,叫无柄叶,禾本科植物之叶柄,往往呈鞘 状,包于茎上,称为叶鞘,叶片与叶鞘相接处有膜质突起,以心雨水进入,称为叶舌,在叶舌附近, 叶片基部向左右两侧延长,环包茎柄,这个延长部分为叶耳,取玉米或水稻叶观察以上各部. [托叶]托叶为二绿色小片,位于叶柄之基部近茎处, 有些托叶比叶片稍大,如豌的托叶,托叶亦有 连成鞘状的叫托叶鞘,如辣蓼托叶。 (2)单叶与复叶 [单叶]一个叶柄上长一个叶片的叶叫单叶,落叶时叶片与叶柄同时脱落,如女贞叶。 [复叶]一个叶柄(即总叶柄)上有许多小叶,每一小叶均有一小叶柄,小叶脱落时,总叶柄不同时 -17 PDF文件使用"pdfFactory Pro”试用版本创建m,fineprint.cn
- 17 - 实验六 叶的形态观察 [实验目的] 观察叶的外形与排列,从而了解植物叶部如何与其生理功能和外界环境相适应。 [实验材料及用品] 天竺葵叶、豌豆叶、辣蓼叶、玉米和水稻叶,各种不同形状叶片的蜡叶标本。各种不同形态状 之叶缘、叶尖、叶基的蜡叶标本,各种不同叶脉之蜡叶标本,苜蓿或大豆叶、七叶树或牡荆叶、柚 子叶、槐树叶、合欢叶、南天竹叶、樟树带叶的枝条。女贞带叶的枝条,夹竹桃带叶的枝条,木芙 蓉带叶的枝条、扩大镜。 [方法与步骤] 1、叶的外形 (1)叶的组成部分。叶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叶片、叶柄和托叶、观察天竺葵之叶,扁平呈园心形 胚形的部分即是叶片,叶片以细长的柄着生于茎上,即柄即是叶柄,在叶柄基部,有两片薄膜状之 托叶,具以上三部分的叫完全叶。 [叶片] 各种不同的植物叶片形状不同,同时叶缘、叶尖叶基等部分也不完全相同,试就示范的标本, 观察各种不同形状之叶片、叶缘、叶尖和叶茎,并与挂图对照观察。 在叶片内有维管束的分布,叫叶脉。叶脉可分为: 网状脉:细胞错综分歧,连成网状,双子叶植物属此,单子叶植物只限极少数如此。 网状脉有羽状网脉,掌状网脉两类。 观察枇杷叶、麻栎叶、栓皮栎叶、梧桐叶、平基叶区别各属何种网状脉? 平行脉:侧脉和主脉由基部发生,彼此平行,至叶的尖端会合,绝大多数单子叶植物属此。 平行脉又分弧形脉、侧出脉、射出脉和直出脉四类。 观察玉簪叶、芭蕉叶、棕榈叶、水稻叶区别各属何种平行脉。 又状脉 叶脉二叉分歧,例如银杏叶、真蕨叶是。 [叶柄] 叶柄多呈园柱状或半园柱状。有些植物没有叶柄,叫无柄叶,禾本科植物之叶柄,往往呈鞘 状,包于茎上,称为叶鞘,叶片与叶鞘相接处有膜质突起,以心雨水进入,称为叶舌,在叶舌附近, 叶片基部向左右两侧延长,环包茎柄,这个延长部分为叶耳,取玉米或水稻叶观察以上各部。 [托叶] 托叶为二绿色小片,位于叶柄之基部近茎处,有些托叶比叶片稍大,如豌的托叶,托叶亦有 连成鞘状的叫托叶鞘,如辣蓼托叶。 (2)单叶与复叶 [单叶] 一个叶柄上长一个叶片的叶叫单叶,落叶时叶片与叶柄同时脱落,如女贞叶。 [复叶] 一个叶柄(即总叶柄)上有许多小叶,每一小叶均有一小叶柄,小叶脱落时,总叶柄不同时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脱落,这种叶叫复叶,复叶因小叶片数与排列之不同,可分为: 单身复叶、三出复叶、掌状复叶和羽状复叶等几种。 观察柑桔叶、大豆叶、绿豆叶、牡荆叶、七叶树叶、月季叶、刺槐叶等,区别各属何种复叶,仔细 观察单身复叶其地有何不同?将结果记录下来 状复叶,根据叶轴分枝与否,再分为一回羽状复叶、二回羽状复叶、三回羽状复叶等。 观察合欢叶、苦栋叶、槐树叶、南天竹叶、皂夹叶等,区别各属何种羽状复叶?记录观察结果。 2、叶序与叶镶嵌 [叶序]叶序即叶的茎上挂列之方式,各种植物有不同之叶序,一般可以分为下列三种: 石生 每上若生一叶 对生 每节上着生彼此相对二叶 轮生一 一每节上着生三叶以上,此种顺序不甚普遍,观察夹竹桃叶、女贞叶、棹树叶、桂花叶、杨 树叶等,区别各属何种叶序,记录结果。 [叶镶嵌]叶片的排列不论是互生、对生、轮生。相邻两节之叶片,互相不会重迭遮蔽,各叶都能直 接接受阳光,文种现鱼叫做叶擦嵌 观察以上三种叶序如何形成叶镶 观察木芙蓉的镶嵌现象 [异形叶性]不同发育年龄或不同生态条件,同一株上具不同形状的叶子,这便是异形叶性,观察油 菜慈菇的异形叶性现象。 [综合分析] 1、你怎样鉴别叶轴和小枝,从而断定单叶和复叶呢 2、什么叫做异形叶性?异形叶性是怎样产生的? 3、在校园里收集各种不同形态的叶片标本,收集各种复叶标本。 [实验报告] 观察10种植物叶的结构,列表描述叶形、叶尖、叶基、叶缘、叶脉的特点 -18- PDF文件使用"pdfFactory Pro”试用版本创建wnw,fineprint.cn
- 18 - 脱落,这种叶叫复叶,复叶因小叶片数与排列之不同,可分为: 单身复叶、三出复叶、掌状复叶和羽状复叶等几种。 观察柑桔叶、大豆叶、绿豆叶、牡荆叶、七叶树叶、月季叶、刺槐叶等,区别各属何种复叶,仔细 观察单身复叶其地有何不同?将结果记录下来。 状复叶,根据叶轴分枝与否,再分为一回羽状复叶、二回羽状复叶、三回羽状复叶等。 观察合欢叶、苦栋叶、槐树叶、南天竹叶、皂夹叶等,区别各属何种羽状复叶?记录观察结果。 2、叶序与叶镶嵌 [叶序] 叶序即叶的茎上排列之方式,各种植物有不同之叶序,一般可以分为下列三种: 互生——每节上着生一叶 对生——每节上着生彼此相对二叶 轮生——每节上着生三叶以上,此种顺序不甚普遍,观察夹竹桃叶、女贞叶、樟树叶、桂花叶、杨 树叶等,区别各属何种叶序,记录结果。 [叶镶嵌] 叶片的排列不论是互生、对生、轮生。相邻两节之叶片,互相不会重迭遮蔽,各叶都能直 接接受阳光,这种现象叫做叶镶嵌。 观察以上三种叶序如何形成叶镶嵌,观察木芙蓉的镶嵌现象。 [异形叶性] 不同发育年龄或不同生态条件,同一株上具不同形状的叶子,这便是异形叶性,观察油 菜慈菇的异形叶性现象。 [综合分析] 1、你怎样鉴别叶轴和小枝,从而断定单叶和复叶呢? 2、什么叫做异形叶性?异形叶性是怎样产生的? 3、在校园里收集各种不同形态的叶片标本,收集各种复叶标本。 [实验报告] 观察 10 种植物叶的结构,列表描述叶形、叶尖、叶基、叶缘、叶脉的特点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