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资产阶级手中。列宁制定了《四月提纲》,提出了继续进行革命、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 方针。1917年10月20日,列宁回到国内,领导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11月6日,武装起义开始,当 晚列宁来到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武装起义。7日上午,起义者占领了彼得格勒所有重要据点。下午6 时,包围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晚9时40分,根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停泊在涅瓦河 上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了攻打冬宫的炮声,起义群众随即冲入冬宫。当晚,全俄苏维埃第二 次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召开。大会宣读了由列宁起草的宣言,庄严宣告革命胜利。于是,1917年11 月7日(俄历10月25日)作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日载入史册。 十月革命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它从根本上推翻 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制度,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此后,社会主义 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登上历史舞台,引领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在十月革命的影响 下,社会主义成为许多国家赢得民族独立、解放和发展的重要选择,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先后走 上社会主义道路,世界上近1/3人口一度生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主义力量大大增强,打破了资 本主义的一统天下,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坚力量。十月革命的胜利,特别是列宁关于殖民地半 殖民地民族解放的思想,极大地推动了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欺凌压迫的国家人民的觉醒,促进了民 族解放力量的崛起,有力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加速了世界范围内帝国主义殖 民体系的整体瓦解,深刻改变了国际力量对比和世界格局。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 (一)杜会主义在苏联一国的实践 苏维埃俄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后,不仅面临着巩固政权的 任务,而且面临着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 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即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 时期即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时期。 从1917年11月到1918年春天,苏维埃政权基本上完成了“剥夺剥夺者”的任务,银行和大工业 的国有化使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1918年3月,苏俄和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战争 暂时停止,列宁抓住这个来之不易的和平时机,立即着手拟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步计划,提出了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和途径等措施。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引起了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恐惧、 仇视和反抗。从1918年下半年起,西方列强纠合14个国家发动了对苏维埃政权的武装干涉,同时俄 国爆发了国内战争。为了打赢这场战争,桿卫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从1918年夏 到1921年春,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实行了以余粮收集制和取消商品货币关系为主要特征的战时共产 个
7 入资产阶级手中。列宁制定了《四月提纲》,提出了继续进行革命、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 方针。1917 年 10 月 20 日,列宁回到国内,领导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11 月 6 日,武装起义开始,当 晚列宁来到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武装起义。7 日上午,起义者占领了彼得格勒所有重要据点。下午 6 时,包围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晚 9 时 40 分,根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停泊在涅瓦河 上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了攻打冬宫的炮声,起义群众随即冲入冬宫。当晚,全俄苏维埃第二 次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召开。大会宣读了由列宁起草的宣言,庄严宣告革命胜利。于是,1917 年 11 月 7 日(俄历 10 月 25 日)作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日载入史册。 十月革命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它从根本上推翻 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制度,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此后,社会主义 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登上历史舞台,引领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在十月革命的影响 下,社会主义成为许多国家赢得民族独立、解放和发展的重要选择,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先后走 上社会主义道路,世界上近 1/3 人口一度生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主义力量大大增强,打破了资 本主义的一统天下,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坚力量。十月革命的胜利,特别是列宁关于殖民地半 殖民地民族解放的思想,极大地推动了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欺凌压迫的国家人民的觉醒,促进了民 族解放力量的崛起,有力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加速了世界范围内帝国主义殖 民体系的整体瓦解,深刻改变了国际力量对比和世界格局。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 (一)社会主义在苏联一国的实践 苏维埃俄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后,不仅面临着巩固政权的 任务,而且面临着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 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即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 时期即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时期。 从 1917 年 11 月到 1918 年春天,苏维埃政权基本上完成了“剥夺剥夺者”的任务,银行和大工业 的国有化使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1918 年 3 月,苏俄和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战争 暂时停止,列宁抓住这个来之不易的和平时机,立即着手拟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步计划,提出了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和途径等措施。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引起了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恐惧、 仇视和反抗。从 1918 年下半年起,西方列强纠合 14 个国家发动了对苏维埃政权的武装干涉,同时俄 国爆发了国内战争。为了打赢这场战争,桿卫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从 1918 年夏 到 1921 年春,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实行了以余粮收集制和取消商品货币关系为主要特征的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在经济上采取一系列特殊的又带有强制性的非常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俄国面 临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被迫采取的一种临时性政策。正如列宁后来所说的:“为了拯救国家, 拯救军队,拯救工农政权,当时必须这样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对于粉碎国际帝国主义的武 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1920年底,苏维埃俄国击退外国武装干涉者,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1921年初转人和平经济建 设时期。这时,国民经济已濒临崩溃,国内发生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在这种形势下,列宁深感如 不改变政策将会失去广大群众,丢掉阶级基础。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十大,毅然决定从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实行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其主要内容有:用粮食税制取代 余粮收集制,允许私人自由贸易,恢复商品货币关系,允许私人小工业企业发展,采取一些国家资本 主义的形式来发展生产。这一决定表明,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对俄国这样一个 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何走向社会主义又有了新的认识,标志着列宁正在探索一条符合俄国国情的 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扭转了国家的严重危机,活跃了苏维埃的城乡经济,发展 了生产,大大加强了苏维埃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也改善了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 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初期,特别是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 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首先,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 不断实践的过程。其次,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再次,在多种经济成分 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最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列宁还指出了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极端重要性,阐明了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加强国家政权 建设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系列措施。列宁能够正视国情,面对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拘泥于 书本上已有的结论,而是“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千百万群众的实践,勇 于探索,大胆创新,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俄国国情 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也是他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思想遗产。 列宁晚年虽然病魔缠身,但仍然没有停止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思考。他在口授的《日记摘录》《论合 作社》《论我国革命》《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等被人们称为“政治遗嘱” 的文章和书信中,对十月革命以来所走过的道路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构想。 这些思想主要包括:用合作社的形式将农民引向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大工业,实现工业化和电气化: 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进行文化革命,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进行党和国家机构 的改革,努力提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必须反对官僚主义,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维护党的团结, 特别是党中央领导核心的团结等。这些构想具有重要意义
8 主义政策,在经济上采取一系列特殊的又带有强制性的非常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俄国面 临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被迫采取的一种临时性政策。正如列宁后来所说的:“为了拯救国家, 拯救军队,拯救工农政权,当时必须这样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对于粉碎国际帝国主义的武 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1920 年底,苏维埃俄国击退外国武装干涉者,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1921 年初转人和平经济建 设时期。这时,国民经济已濒临崩溃,国内发生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在这种形势下,列宁深感如 不改变政策将会失去广大群众,丢掉阶级基础。1921 年 3 月,俄共(布)召开十大,毅然决定从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实行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其主要内容有:用粮食税制取代 余粮收集制,允许私人自由贸易,恢复商品货币关系,允许私人小工业企业发展,采取一些国家资本 主义的形式来发展生产。这一决定表明,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对俄国这样一个 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何走向社会主义又有了新的认识,标志着列宁正在探索一条符合俄国国情的 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扭转了国家的严重危机,活跃了苏维埃的城乡经济,发展 了生产,大大加强了苏维埃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也改善了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 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初期,特别是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 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首先,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 不断实践的过程。其次,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再次,在多种经济成分 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最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列宁还指出了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极端重要性,阐明了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加强国家政权 建设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系列措施。列宁能够正视国情,面对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拘泥于 书本上已有的结论,而是“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千百万群众的实践,勇 于探索,大胆创新,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俄国国情 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也是他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思想遗产。 列宁晚年虽然病魔缠身,但仍然没有停止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思考。他在口授的《日记摘录》《论合 作社》《论我国革命》《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等被人们称为“政治遗嘱” 的文章和书信中,对十月革命以来所走过的道路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构想。 这些思想主要包括:用合作社的形式将农民引向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大工业,实现工业化和电气化; 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进行文化革命,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进行党和国家机构 的改革,努力提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必须反对官僚主义,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维护党的团结, 特别是党中央领导核心的团结等。这些构想具有重要意义
列宁逝世后,联共(布)党内及理论界在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出现了严重分歧,争论的 最终结果是斯大林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占据了主导地位。1928年10月,苏联开始实行以优先发展重工业 为中心建立社会主义大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32年底完成。这个时期完成了农业合作化,工作中 虽然出现了一些失误或偏差,但终究在广大农村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制度基础。1936年12月,在苏维 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中,宣布苏联己经建成了社会主义。 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这种模式在当时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 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确保了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发展,为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中 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这种模式在第二次世 界大战中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和人员保障。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苏联模式的弊端逐步显现,主要是集中过多、管得过死、否定市场的作用,严重束缚企业和劳动者的 积极性。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 式。 (二)社会主义发展到多个国家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民主革命的蓬勃发展, 帝国主义力量的削弱,极大地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促进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 战结束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在欧洲、亚洲、拉丁美洲,先后有一批国家走上社会 主义道路。从1944年到1949年的五年间,欧洲和亚洲有11个国家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在反法 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上,先后建立起人民民主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继十 月革命之后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 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解决了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 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列宁关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 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和实践。 在世界社会主义取得重大发展的时期,社会主义国家的人口曾占世界人口的1/3,领土面积达世界 陆地面积的1/4。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推动了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 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加速了社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社会主义国家的蓬勃发展也给资本主义国家 造成了巨大压力,迫使其在改善工人群众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等方面作出一定的让步。与社会主义制度 建立和发展形成呼应的是,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组织在世界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它逐步改变 着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进一步削弱了资本主义的统治基础,鼓舞着世界人民争取进步事业的意志和 信心,赋予当代世界的发展以新的内容,因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9
9 列宁逝世后,联共(布)党内及理论界在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出现了严重分歧,争论的 最终结果是斯大林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占据了主导地位。1928 年 10 月,苏联开始实行以优先发展重工业 为中心建立社会主义大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32 年底完成。这个时期完成了农业合作化,工作中 虽然出现了一些失误或偏差,但终究在广大农村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制度基础。1936 年 12 月,在苏维 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中,宣布苏联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 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这种模式在当时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 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确保了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发展,为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中 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这种模式在第二次世 界大战中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和人员保障。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苏联模式的弊端逐步显现,主要是集中过多、管得过死、否定市场的作用,严重束缚企业和劳动者的 积极性。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 式。 (二)社会主义发展到多个国家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民主革命的蓬勃发展, 帝国主义力量的削弱,极大地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促进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 战结束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在欧洲、亚洲、拉丁美洲,先后有一批国家走上社会 主义道路。从 1944 年到 1949 年的五年间,欧洲和亚洲有 11 个国家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在反法 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上,先后建立起人民民主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继十 月革命之后 20 世纪最重大的事件。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 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解决了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 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列宁关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 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和实践。 在世界社会主义取得重大发展的时期,社会主义国家的人口曾占世界人口的 1/3,领土面积达世界 陆地面积的 1/4。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推动了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 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加速了社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社会主义国家的蓬勃发展也给资本主义国家 造成了巨大压力,迫使其在改善工人群众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等方面作出一定的让步。与社会主义制度 建立和发展形成呼应的是,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组织在世界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它逐步改变 着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进一步削弱了资本主义的统治基础,鼓舞着世界人民争取进步事业的意志和 信心,赋予当代世界的发展以新的内容,因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社会主义在20世纪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在发展中也出现过曲折。苏联模式有自己的 弊端,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因为照搬苏联模式造成“水土不服”引发了经济社会危机。苏联从20世 纪5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改革,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缓和了经济社会矛盾,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特别是在西方国家开始新科技革命的情况下,僵化的苏联模式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在此情况下,苏 共领导人推动的所谓改革背离了正确方向,把社会主义改革变成了向资本主义的“改向”,加上西方资 本主义国家施行的“和平演变”战略,最终导致了苏共解散、苏联解体。东欧各国的改革也经历了曲 折的过程,尽管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但在当时大背景下相继发生剧变,放弃了社会主义道 路。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根本的原因是: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 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把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中的失误归咎于领袖个人,把 纠正领袖的错误发展成全盘否定苏共的奋斗历史,直到丑化和歪曲历史,从根本上动摇了原来的理想 信念,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 家解体的历史悲剧。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 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 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在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挫折的严峻考验面前,中国共产党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向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中国道路对世界影响越来越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世界社会主义 增添了光辉。 四、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并成 为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领导力量。党领导的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经过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 命、建设、改革的发展过程,在近百年的奋斗中不断发展壮大,在21世纪焕发出勃勃生机。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于1949年10月1日成立了新中国。党中央 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 基本制度。中国人民以极大的热情投身社会主义事业,掀起了一次次建设热潮。然而,如何在中国建 设社会主义还是一个需要探索的崭新课题。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从学习苏联起步是符合逻辑的,但 我们党很快就察觉到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缺陷和不足,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局限。毛泽东提出要以 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 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主要标志,党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自己的新认识。然而,囿于认识和 10
10 社会主义在 20 世纪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在发展中也出现过曲折。苏联模式有自己的 弊端,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因为照搬苏联模式造成“水土不服”引发了经济社会危机。苏联从 20 世 纪 50 年代中期以后开始改革,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缓和了经济社会矛盾,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特别是在西方国家开始新科技革命的情况下,僵化的苏联模式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在此情况下,苏 共领导人推动的所谓改革背离了正确方向,把社会主义改革变成了向资本主义的“改向”,加上西方资 本主义国家施行的“和平演变”战略,最终导致了苏共解散、苏联解体。东欧各国的改革也经历了曲 折的过程,尽管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但在当时大背景下相继发生剧变,放弃了社会主义道 路。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根本的原因是: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 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把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中的失误归咎于领袖个人,把 纠正领袖的错误发展成全盘否定苏共的奋斗历史,直到丑化和歪曲历史,从根本上动摇了原来的理想 信念,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 家解体的历史悲剧。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 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 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在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挫折的严峻考验面前,中国共产党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向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中国道路对世界影响越来越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世界社会主义 增添了光辉。 四、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 年 7 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并成 为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领导力量。党领导的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经过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 命、建设、改革的发展过程,在近百年的奋斗中不断发展壮大,在 21 世纪焕发出勃勃生机。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 28 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于 1949 年 10 月 1 日成立了新中国。党中央 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 基本制度。中国人民以极大的热情投身社会主义事业,掀起了一次次建设热潮。然而,如何在中国建 设社会主义还是一个需要探索的崭新课题。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从学习苏联起步是符合逻辑的,但 我们党很快就察觉到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缺陷和不足,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局限。毛泽东提出要以 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 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主要标志,党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自己的新认识。然而,囿于认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