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易》學的繼往與開來 以六庵先生及其師生的《易》學提要專著為例 李威侃 摘要 筆者試從六庵先生及其師生之《易》學提要專著與《四庫全書總目》、《續 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的《易》學提要來做比較其中的之體例分類’及撰要內 客等丶收錄原則及範圍丶收錄歷代《易》學提要數量·學術觀點及對《四庫全書 總目》的訂正等方面·而得出六庵先生及其師生之《易》學提要專著與《四庫全 書總目》丶《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即對中華〈易》學的密切繼承關係而 從出土文獻的採用及新硏究方法的使用,大量現代人丶日人著作及子部數術類及 道家類中與《易》學相關著作提要的撰寫’皆為《四庫全書總目》所不及。考六 庵先生及其師的《易》類提要撰作量更是佔了《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易》 類提要的絕大部分。而其對《四庫全書總目》的糾誤’更有益《易〉學問題的釐 清及考辨。此外’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將中大量的讖緯圖錄類著作列人《易〉 類提要中·正是明清以來此類圖書地位的被進一步認冋的佐證。再加上六庵先生 及其師生的《易》類提要專著中的公允評議’更讓提要體的公允性理想得以被真 正實現·筆者因此而得一窺我現在中華《易》學中一個極為重要丶氣度恢弘的名 黃壽褀·字之六·號六庵·生於1912年·卒於1990年。曾任福建師範學院和師範大學教授 系主任·副校長。精硏漢語言文字學丶古典文學丶易》學等·皆有傑出成就·享譽國內外 著有《易學群書平議》《周易譯注》丶《六庵詩選》以及〈楚辭全譯》(與人合著)·並曾主編《周 易論文集四輯和《清詩選》。 2六庵生先的尊師著有《易》類提要專著者有兩位,一為尚秉和先生’字節之·晚號滋溪老人。 學者稱槐軒先生°河北行唐人。生於清同治九年(1870)·卒於1950年。享壽八十有一。著書數 十種·或已刊·或存稿·或散佚。已刊者如《辛王春秋》丶《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周易古筮考》 焦氏易詁》丶《焦氏易林注》《易說評議》丶《周易尚氏學》等節錄自張善文:〈尚氏易學存稿 校理緣起〉收尚秉和遺稿張善文校理∶〖周易尚氏學丶易說評議》(附編《檢齋讀易提要》丶《易 學群書平議》)全四冊(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5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1卷 頁1-3。另一為吳承仕先生·字檢齋·號展成·又號濟安·安徽歙縣人·生于清光緒十年(1884 年)3月20日·卒于1939年9月21日。為著名的經學家丶古文字學家丶教育家。著有《檢齋 讀易提要》丶《經籍舊音辨証》〈經學通淪》《經典釋文序錄疏証冫及《國故概要》等 3張善文先生·福建長樂人·1949年11月生·為著名易學專家·曾受業於〈易〉學宗師黃壽褀 先生°現為福建師範大學易學硏究所所長丶文學院教授丶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兼任 國家《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特約編委丶中國周易學會副會長丶福建中蕐易學硏宪中心理事長丶東 方國際易學硏疣院學術委員。曾多孜應邀赴美國丶馬來西來丶韓國丶臺灣等地講學及岀席國際會 議。目前主持國家古籍整理岀版規劃小組重點項目《中國古籍總目提要(周易卷)》的硏究工作 已在海內外出版的著作有《周易譯注》丶《周易辭典》〈象數與義理》·《周易與文學》丶《歷代易家 與易學要籍》丶《潔靜精微之玄思》〈周易人門》丶〈易經初階〉等20餘種·並點校整理了《尚氏 易學存稿校理》點校整理馬振彪先生遺著手稿《周易學說》一種·主編(十三經漫談叢書》·《周 易硏究論文集》等專著多種·另發表學術論文60餘箱·總著量逹δ00多萬字內容主要採自 張善文:《歷代易學要籍解題·前言》·新北市∶頂淵文化事業·2006年2月初版·封面內頁 4臺北市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講師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華語文中心孫劍秋主任硏助理
1 中華《易》學的繼往與開來 --以 六庵先生1及其師2生 3的《易》學提要專著為例 李威侃4 摘要 筆者試從六庵先生及其師生之《易》學提要專著與《四庫全書總目》、《續 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的《易》學提要來做比較其中的之體例分類,及撰要內 容等、收錄原則及範圍、收錄歷代《易》學提要數量,學術觀點及對《四庫全書 總目》的訂正等方面,而得出六庵先生及其師生之《易》學提要專著與《四庫全 書總目》、《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即對中華《易》學的密切繼承關係。而 從出土文獻的採用及新研究方法的使用,大量現代人、日人著作及子部數術類及 道家類中與《易》學相關著作提要的撰寫,皆為《四庫全書總目》所不及。考六 庵先生及其師的《易》類提要撰作量更是佔了《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易》 類提要的絕大部分。而其對《四庫全書總目》的糾誤,更有益《易》學問題的釐 清及考辨。此外,《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將中大量的讖緯圖錄類著作列入《易》 類提要中,正是明清以來此類圖書地位的被進一步認同的佐證。再加上六庵先生 及其師生的《易》類提要專著中的公允評議,更讓提要體的公允性理想得以被真 正實現,筆者因此而得一窺我現在中華《易》學中一個極為重要、氣度恢弘的名 1黃壽祺,字之六,號六庵,生於 1912 年,卒於 1990 年。曾任福建師範學院和師範大學教授、 中文系主任、副校長。精研漢語言文字學、古典文學、《易》學等,皆有傑出成就,享譽國內外。 著有《易學群書平議》、《周易譯注》、《六庵詩選》以及《楚辭全譯》(與人合著),並曾主編《周 易論文集)四輯和《清詩選》。 2 六庵生先的尊師著有《易》類提要專著者有兩位,一為尚秉和先生,字節之,晚號滋溪老人。 學者稱槐軒先生。河北行唐人。生於清同治九年(1870),卒於 1950 年。享壽八十有一。著書數 十種,或已刊,或存稿,或散佚。已刊者如《辛壬春秋》、《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周易古筮考》、 《焦氏易詁》、《焦氏易林注》、《易說評議》、《周易尚氏學》等。節錄自張善文:〈尚氏易學存稿 校理緣起〉收尚秉和遺稿/張善文校理:《周易尚氏學、易說評議》(附編《檢齋讀易提要》、《易 學群書平議》)全四冊(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 年 6 月第 1 版第 1 次印刷)第 1 卷, 頁 1-3。另一為吳承仕先生,字檢齋,號展成,又號濟安,安徽歙縣人,生于清光緒十年(1884 年)3 月 20 日,卒于 1939 年 9 月 21 日。為著名的經學家、古文字學家、教育家。著有《檢齋 讀易提要》、《經籍舊音辨証》《經學通淪》《經典釋文序錄疏証》及《國故概要》等。 33張善文先生,福建長樂人,1949 年 11 月生,為著名易學專家,曾受業於《易》學宗師黃壽祺 先生。現為福建師範大學易學研究所所長、文學院教授、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兼任 國家《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特約編委、中國周易學會副會長、福建中華易學研究中心理事長、東 方國際易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曾多次應邀赴美國、馬來西來、韓國、臺灣等地講學及出席國際會 議。目前主持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重點項目《中國古籍總目提要(周易卷)》的研究工作。 已在海內外出版的著作有《周易譯注》、《周易辭典》、《象數與義理》、《周易與文學》、《歷代易家 與易學要籍》、《潔靜精微之玄思》、《周易入門》、《易經初階》等 20 餘種,並點校整理了《尚氏 易學存稿校理》,點校整理馬振彪先生遺著手稿《周易學說》一種,主編《十三經漫談叢書》、《周 易研究論文集》等專著多種,另發表學術論文 60 餘篇,總著述量達 800 多萬字。內容主要採自 張善文:《歷代易學要籍解題.前言》,新北市:頂淵文化事業,2006 年 2 月初版,封面內頁。 4臺北市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講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華語文中心 孫劍秋主任研究助理
門大宗之堂奥,及此名門大宗對我中華《易》學卓著的開創發揚功績。 關鍵字∶黃壽褀丶尚秉和丶吳承仕丶張蓍文丶四庫全書總目丶續修四庫全書總目 提要丶尚氏易學存稿校理丶歷代易學要籍解題 壹、前言 關於此論題之擬定’赶因於筆者因撰寫博士論文所訂之《續修四庫全書目提 要經部易類硏究》一文之資料搜集有關。近代硏《易》者’對尚節之丶黃六庵 吳檢齋及張善文先生之大作·必皆請回高置案頭以便隨時考參,筆者自亦不能例 外°然因早些年尚先生之大作如《周易古筮考》《焦氏易詁》《焦氏易林注》《易 說評議》丶《周易尚氏學》等書皆已先行岀版·以致於後來當張蓍文先生再重新集 結、校理尚節之及吳檢齋丶黃六庵等先生的《易》學著作,受行合刊成《尚氏易 學存稿校理》一書時再度刊行之時’筆者初看此書所載書目·因早年皆已購置案 頭誤以為可不必再行採辦’然約於半年前在圖書館再次偶閱·並細讀《尚氏易學 存稿校理〉一書時’方才驚覺張蓍文先生在重新校理的書中加上許多早年單行本 所沒有的詳細注釋。除此之外’其中更不乏珍貴的手稿影印一手資料,而這些皆 是筆者在撰寫博士論文所必須參考及引用者φ然煴尋臺灣販售大陸內地書籍的書 商·不是說「已無存書」’或則就是回我以「可以代為向大陸內地訂購’但不保 證一定有書」一類令筆者沮喪的答應·所以只得厚顔向好友林勝勤兄求助·以解 然眉之急勝勤兄在得知筆者之「慘況」後’便馬上慷慨說「善文老師這套書我 有·你有急用先拿去,善文老師剛好近日再度受邀至臺灣大學發表論文’我再代 你向善文老師請示’看是否尚有未割愛的藏書’如果有’再請同門一併為你帶來 沒問題!J話猶言在耳,不久便在臺灣大學拜會張善文先生時,先生不吝親自其 將大作持贈與後學’並於內頁題字以茲記念。隆意盛情’實讓筆者銘感五內·怎 可不請回好好拜讀。初睹尚節之先生之著作後’多年前來惑於〈說卦〉中卦所示 之卦象,既不經·亦不見於傳的疑惑·頃刻間渙然冰釋·欣喜若狂。然再細讀尚 節之丶吳檢齋及黃六庵先生之大作時·則更覺其中所闡發之義理即深且廣’且其 中的《易》類提要專著’與《四庫全書總目》及《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更存 在著繼承丶闡揚及開創之功’故筆者特草擬此文·以探究其誾之關係 贰、中華《易》學的繼往 就中華《易》學的繼往而言,筆者試從六庵先生及其師生的《易〉學提要專 著中所撰作之體例分類’及撰要內容丶收錄原則及範圍丶收錄歷代《易》學提要 數量及延續以學術為社會公器的無私精神等方面·來與歷代最重要的提要專著 即《四庫全書總目》丶《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的《易》學提要做比較以觀 其中的繼承關像。 、就體例分類及撰要內容等而言 2
2 門大宗之堂奧,及此名門大宗對我中華《易》學卓著的開創發揚功績。 關鍵字:黃壽祺、尚秉和、吳承仕、張善文、四庫全書總目、續修四庫全書總目 提要、尚氏易學存稿校理、歷代易學要籍解題 壹、前言 關於此論題之擬定,起因於筆者因撰寫博士論文所訂之《續修四庫全書目提 要經部易類研究》一文之資料搜集有關。近代研《易》者,對尚節之、黃六庵、 吳檢齋及張善文先生之大作,必皆請回高置案頭以便隨時考參,筆者自亦不能例 外。然因早些年尚先生之大作如《周易古筮考》、《焦氏易詁》、《焦氏易林注》、《易 說評議》、《周易尚氏學》等書皆已先行出版,以致於後來當張善文先生再重新集 結、校理尚節之及吳檢齋、黃六庵等先生的《易》學著作,受行合刊成《尚氏易 學存稿校理》一書時再度刊行之時,筆者初看此書所載書目,因早年皆已購置案 頭誤以為可不必再行採辦,然約於半年前在圖書館再次偶閱,並細讀《尚氏易學 存稿校理》一書時,方才驚覺張善文先生在重新校理的書中加上許多早年單行本 所沒有的詳細注釋。除此之外,其中更不乏珍貴的手稿影印一手資料,而這些皆 是筆者在撰寫博士論文所必須參考及引用者。然遍尋臺灣販售大陸內地書籍的書 商,不是說「已無存書」,或則就是回我以「可以代為向大陸內地訂購,但不保 證一定有書」一類令筆者沮喪的答應,所以只得厚顏向好友林勝勤兄求助,以解 然眉之急。勝勤兄在得知筆者之「慘況」後,便馬上慷慨說「善文老師這套書我 有,你有急用先拿去,善文老師剛好近日再度受邀至臺灣大學發表論文,我再代 你向善文老師請示,看是否尚有未割愛的藏書,如果有,再請同門一併為你帶來, 沒問題!」話猶言在耳,不久便在臺灣大學拜會張善文先生時,先生不吝親自其 將大作持贈與後學,並於內頁題字以茲記念。隆意盛情,實讓筆者銘感五內,怎 可不請回好好拜讀。初睹尚節之先生之著作後,多年前來惑於〈說卦〉中卦所示 之卦象,既不經,亦不見於傳的疑惑,頃刻間渙然冰釋,欣喜若狂。然再細讀尚 節之、吳檢齋及黃六庵先生之大作時,則更覺其中所闡發之義理即深且廣,且其 中的《易》類提要專著,與《四庫全書總目》及《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更存 在著繼承、闡揚及開創之功,故筆者特草擬此文,以探究其間之關係。 貳、中華《易》學的繼往 就中華《易》學的繼往而言,筆者試從六庵先生及其師生的《易》學提要專 著中所撰作之體例分類,及撰要內容、收錄原則及範圍、收錄歷代《易》學提要 數量及延續以學術為社會公器的無私精神等方面,來與歷代最重要的提要專著, 即《四庫全書總目》、《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的《易》學提要做比較以觀 其中的繼承關係。 一、就體例分類及撰要內容等而言
據王亮《《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硏究〉·書之硏究指岀·現存的《續 修四庫全總目提要》的稿本及打印本中,並不見書前凡例。8今所見者,乃為中 國科學院圖書館古籍組在整理時所訂定’書中載 大類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體例分為經丶史丶子丶集四部’小類基本上 沿襲北京人文科學研究所的分類表·個別類目作了變通。多人所撰同一書 的提要概予收入 此處引文雖可見到今人在整理《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稿本時·在體例上對《四 庫全書總目·凡例》中「是書以經史子集提綱列目·經部分十類·史部分十五類 子部分十四類,集部分五類或流別繁碎者’又分析子目·使條理分明’所錄諸 書各以時代為次。」從以上所言’可見《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體例,僅 是對《四庫全書總目》的繼承及僅在個別類目上的些微修正’然對於所被收人書 籍的每篇的提要體例·並無相關的明確記載·所幸的是在張蓍文先生在整理尚秉 和先生《易說評議》一書畤明確指岀’實際參與撰修〈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的尚秉和先生在撰寫提要時所遵循的體例,張善文先生說 《易說評議》十二卷’尙秉和先生撰°此書彙集作者積年所撰評論歴代《易》 學著逑之文而成。全書依循清代《四庫全書總目》先例’凡讀一書訖’即 撰具提要一篇’先逑其書名丶卷數丶版本丶作者事略’次及全書內容’最 後論其是非得失·爲重點所在’故名曰「評議」 從張善文先生所言我們可知尚秉和先生在對《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每一部書 撰寫提要時所採用的細部體例,亦是繼承《四庫全書總目》而來υ如《四庫全書 總目·凡例》所載 今于所列諸書’各撰為提要’分之則散弁諸編’合之則共為總目’每書先 列作者之爵里以論世知人’次考本書之得失’權眾說之異同’以及文字增 王亮:《《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硏宪〉·上海∶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1月 6所謂「稿本」·即指提要作者當初撰寫提要的手寫稿。後來由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整理岀版’名為 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稿本)·由濟南齊魯書社於1996年12月出版 7所謂「打印本」·即臺灣商務印書館於1972年據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硏究所所藏油卬本之打字標 點本。即王雲五∶〈續修四庫全書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卬書館·197年3月初版 8《《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研宄》·頁48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整理:〈前言〉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稿本)·頁10 10(清)永瑢丶紀昀等:《欽定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武英殿本·1983年10 月初版·頁1-34 ⅱl張善文:〈易說評議·校理遽例》收尚秉和遺稿/張善文校理冫尚氏易學存稿校理》(包含《周 易古筮考》丶《焦氏易詁》丶《焦氏易林注冫《周易尚氏學》《易說評議》(附編〈檢齋讀易提要 易學群書平議》)全四冊(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 3卷,頁1
3 據王亮《《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研究》5一書之研究指出,現存的《續 修四庫全總目提要》的稿本6及打印本7中,並不見書前凡例。 8今所見者,乃為中 國科學院圖書館古籍組在整理時所訂定,書中載: 大類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體例分為經、史、子、集四部,小類基本上 沿襲北京人文科學研究所的分類表,個別類目作了變通。多人所撰同一書 的提要概予收入。9 此處引文雖可見到今人在整理《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稿本時,在體例上對《四 庫全書總目.凡例》中「是書以經史子集提綱列目,經部分十類,史部分十五類, 子部分十四類,集部分五類。或流別繁碎者,又分析子目,使條理分明,所錄諸 書各以時代為次。」10從以上所言,可見《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體例,僅 是對《四庫全書總目》的繼承及僅在個別類目上的些微修正,然對於所被收入書 籍的每篇的提要體例,並無相關的明確記載。所幸的是在張善文先生在整理尚秉 和先生《易說評議》一書時明確指出,實際參與撰修《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的尚秉和先生在撰寫提要時所遵循的體例,張善文先生說: 《易說評議》十二卷,尙秉和先生撰。此書彙集作者積年所撰評論歷代《易》 學著述之文而成。全書依循清代《四庫全書總目》先例,凡讀一書訖,即 撰具提要一篇,先述其書名、卷數、版本、作者事略,次及全書內容,最 後論其是非得失,爲重點所在,故名曰「評議」。11 從張善文先生所言我們可知尚秉和先生在對《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每一部書 撰寫提要時所採用的細部體例,亦是繼承《四庫全書總目》而來。如《四庫全書 總目.凡例》所載: 今于所列諸書,各撰為提要,分之則散弁諸編,合之則共為總目,每書先 列作者之爵里以論世知人,次考本書之得失,權眾說之異同,以及文字增 5王亮:《《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4 年 11 月。 6所謂「稿本」,即指提要作者當初撰寫提要的手寫稿。後來由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整理出版,名為 《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稿本)》,由濟南齊魯書社於 1996 年 12 月出版。 7所謂「打印本」,即臺灣商務印書館於 1972 年據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所藏油印本之打字標 點本。即王雲五:《續修四庫全書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 年 3 月初版。 8 《《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研究》,頁 48。 9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整理:〈前言〉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稿本)》,頁 10。 10(清)永瑢、紀昀等:《欽定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武英殿本,1983 年 10 月初版,頁 1-34。 11 張善文:〈易說評議.校理述例〉收尚秉和遺稿/張善文校理:《尚氏易學存稿校理》(包含《周 易古筮考》、《焦氏易詁》、《焦氏易林注》、《周易尚氏學》、《易說評議》(附編《檢齋讀易提要》、 《易學群書平議》)全四冊(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 年 6 月第 1 版第 1 次印刷)第 3 卷,頁 1
刪’篇帙分合’皆詳為訂辨’巨細不遺。而人品學術之醇疵’國紀朝章之 法戒’亦未嘗不各昭彰瘴用’著勸懲其體例’悉承聖斷’亦古來之所未有 尚先生在撰寫提要時無論是對書籍之書名丶卷數丶版本等文獻問題,或是作者之 爵里丶生平還是典籍之內容得失,保留了提要體所必需具備之相關基本內容及要 素’足見對尚先生在撰寫提要時對《四庫全書總目》在體例上之繼承。同一問題 在六庵先生的《易學羣書平議·凡例》中亦可見到 丶此書依據《四庫全書總日提要》之例’每篇皆先逑書名丶卷數丶版本丶 著者爵里’(如一人而著數書者’其爵里惟見於第一部’後但云某人有某 書已著錄。)次逑全書內容’最後論其是非得失’為重點所在。故本德清 俞氏考論羣經諸子之意’名之曰《平議》。… 六丶《古三墳》及《易緯》等書’〈四庫全書總日提要》附錄於《易》類 之末’茲仍其例’編列於最後一卷。1 從體例上’如論是撰寫的原則丶內容’乃至於人附錄之列的書籍類別’亦皆為可 見六庵先生對《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此方面上的繼承。 就收錄原則及範圍而言 〈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收錄書籍的主要範圍即有「續」《四庫全書 總目》之名’在其撰寫之提要上’亦當然要名符其實。王雲五於《續修四庫全書 總目提要·序》中指出東方文化事業委員會對於選撰提要之圖書’曾定有三項 原則·其中指出此種「續」的現象的原則有 原則 《四庫全書》編纂以前的書籍’而為《四庫全書》未收者’括有細節若干 甲)佛教經典 (乙)道教書籍… 丙)明人著逑’在《四庫全書》編撰纂時’多被歧視’絕鮮收入。其 被收入者’輒經刪改’剔除違礙文句。《續修四庫全書》中’特別注意明 人著作;乾隆時之《提要》有不當之評語’亦酌予修正 丁)禁燬書的提要’凡在《四庫全書》編纂時’被列入禁書之部分圖 書,皆予撰寫。 12《欽定四庫全書總目》,頁1-36 13黃壽祺:〈易學羣書平議·凡例〉收《尚氏易學存稿校理》第3卷·頁4 “因所引原文當時皆為直式由右至左之排版方式,故下文皆以「如左」稱之
4 刪,篇帙分合,皆詳為訂辨,巨細不遺。而人品學術之醇疵,國紀朝章之 法戒,亦未嘗不各昭彰癉用,著勸懲其體例,悉承聖斷,亦古來之所未有 也。12 尚先生在撰寫提要時無論是對書籍之書名、卷數、版本等文獻問題,或是作者之 爵里、生平還是典籍之內容得失,保留了提要體所必需具備之相關基本內容及要 素,足見對尚先生在撰寫提要時對《四庫全書總目》在體例上之繼承。同一問題 在六庵先生的《易學羣書平議.凡例》中亦可見到: 一、此書依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之例,每篇皆先述書名、卷數、版本、 著者爵里,(如一人而著數書者,其爵里惟見於第一部,後但云某人有某 書已著錄。)次述全書內容,最後論其是非得失,為重點所在。故本德清 俞氏考論羣經諸子之意,名之曰《平議》。…… 六、《古三墳》及《易緯》等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附錄於《易》類 之末,茲仍其例,編列於最後一卷。13 從體例上,如論是撰寫的原則、內容,乃至於入附錄之列的書籍類別,亦皆為可 見六庵先生對《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此方面上的繼承。 二、就收錄原則及範圍而言 《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收錄書籍的主要範圍,即有「續」《四庫全書 總目》之名,在其撰寫之提要上,亦當然要名符其實。王雲五於《續修四庫全書 總目提要. 序》中指出東方文化事業委員會對於選撰提要之圖書,曾定有三項 原則,其中指出此種「續」的現象的原則有: 原則一 《四庫全書》編纂以前的書籍,而為《四庫全書》未收者,括有細節若干 如左14: (甲)佛教經典…… (乙)道教書籍…… (丙)明人著述,在《四庫全書》編撰纂時,多被歧視,絕鮮收入。其 被收入者,輒經刪改,剔除違礙文句。《續修四庫全書》中,特別注意明 人著作;乾隆時之《提要》有不當之評語,亦酌予修正。 (丁)禁燬書的提要,凡在《四庫全書》編纂時,被列入禁書之部分圖 書,皆予撰寫。…… 12《欽定四庫全書總目》,頁 1-36。 13 黃壽祺:〈易學羣書平議.凡例〉收《尚氏易學存稿校理》第 3 卷,頁 4。 14 因所引原文當時皆為直式由右至左之排版方式,故下文皆以「如左」稱之
原則二 《四庫全書》編纂以後的書籍 此項原則包括左列數節 乙)纂修《四庫全書》之時’原已印成未及發現之書籍 原則三 雖有《四庫全書》原收之書’但以後發現更好丶更完整之版本時’《續修 提要》皆就原有《提要》改作 對於王雲五所提及的此三項原則,〈原則一〉中,主要是「續」《四庫全書》編纂 之時·已經出現而未被收人的書籍°尤其原本僅被《四庫全書總目》少量少人的 佛丶道典籍’在《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被大量收人°其它在《續四庫全書》 編纂時’被輕視或遭埜燬而未被收人或被刪改的明人著作’或原本在《四庫全書 總目》中的評議有所偏頗失當處者’皆為其進行修訂或重撰提要。此外’〈原則 二〉及〈原則三〉’亦是在補《四庫全書》未收’或是補收所發現比《四庫全書》 所收更好的善本。據曾聖益先生硏究指出,「就《易》類而論’續修提要》所著 錄中·《四庫總目》已著錄者凡十三部。此十三部多為不同版本或題名不同。」1 曾氏指出此十三部分別為:《子夏易傳》18《周易鄭注》19丶《陸氏易解》20、(王 弼)《周易注》2丶(蘇軾)《易解》3丶〈周易新講義》丶《周易象義》《易象彙解》 《周易大象說》丶《參兩通極》23、《易因》《易學全書》。更明白指出「以上所重 複者’著錄於《四庫全書》者十種’見於存目者三種’除《周易大象說》丶《參兩 通極》外,要皆優於《前提要》者也。」24正是此原則的最好例證 其後的羅琳將《續修四庫全書總囯提要》收錄書籍的主要範圍進行了歸納 其中亦可看出「續」,也就是繼承的功夫,如: (一)《四庫全書總日提要》雖已收錄’但竄改丶刪削過甚或版本不佳的 3〈整理說明〉《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上冊,頁1 王雲五:《續修四庫全書提要·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3月初版·頁4-5 曾聖益:〈《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易類遞論〉〈國家圖書館館刊》第86卷第2期·1990 年12月,頁210-212 8為《子夏易傳》所撰之提要·《四庫全書總目》收有一篇·〈續修四軍全書總目提要》收有三 篇 19為《周易鄭注》所撰之提要·《四庫全書總目》及〈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各收有二篇·後 者其中一篇作者為尚節之先生。 為《陸氏易解》所撰之提要丶《四庫全書總目》及《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各收一篇·後者 提作「陸績易斌」,作者為尚節之先生 2為王弼《周易注》所撰之提要·《四庫全書總目》收有一篇’《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亦收有 二篇·後者所收其中一篇作者為六庵先生 22為(蘇軾)《易解》所撰之提要·四庫全書總目〉及《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各收一篇·後 者提作「蘇氏易遽」作者為尚節之先生 23為《參兩通極》所撰之提要’《四庫全書總目》及《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各收一篇·後者 所收作者為六庵先生 24細數曾氏之文·其所言之「十三部」·僅見以上所列之十二部。見於曾聖益:〈《續修四庫全書 總目提要〉易類娏論〉·頁212
5 原則二 《四庫全書》編纂以後的書籍。 此項原則包括左15列數節:…… (乙)纂修《四庫全書》之時,原已印成未及發現之書籍。…… 原則三 雖有《四庫全書》原收之書,但以後發現更好、更完整之版本時,《續修 提要》皆就原有《提要》改作。16 對於王雲五所提及的此三項原則,〈原則一〉中,主要是「續」《四庫全書》編纂 之時,已經出現而未被收入的書籍。尤其原本僅被《四庫全書總目》少量少入的 佛、道典籍,在《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被大量收入。其它在《續四庫全書》 編纂時,被輕視或遭禁燬而未被收入或被刪改的明人著作,或原本在《四庫全書 總目》中的評議有所偏頗失當處者,皆為其進行修訂或重撰提要。此外,〈原則 二〉及〈原則三〉,亦是在補《四庫全書》未收,或是補收所發現比《四庫全書》 所收更好的善本。據曾聖益先生研究指出,「就《易》類而論,《續修提要》所著 錄中,《四庫總目》已著錄者凡十三部。此十三部多為不同版本或題名不同。」17 曾氏指出此十三部分別為:《子夏易傳》18、《周易鄭注》19、《陸氏易解》20、(王 弼)《周易注》21、(蘇軾)《易解》22、《周易新講義》、《周易象義》、《易象彙解》、 《周易大象說》、《參兩通極》23、《易因》、《易學全書》。更明白指出「以上所重 複者,著錄於《四庫全書》者十種,見於存目者三種,除《周易大象說》、《參兩 通極》外,要皆優於《前提要》者也。」24正是此原則的最好例證。 其後的羅琳將《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收錄書籍的主要範圍進行了歸納, 其中亦可看出「續」,也就是繼承的功夫,如: (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雖已收錄,但竄改、刪削過甚或版本不佳的 15〈整理說明〉《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上冊,頁 1。 16王雲五:《續修四庫全書提要.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 年 3 月初版,頁 4-5。 17曾聖益:〈《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易類述論〉《國家圖書館館刊》第 86 卷第 2 期,1997 年 12 月,頁 210-212。 18 為《子夏易傳》所撰之提要,《四庫全書總目》收有一篇,《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收有三 篇。 19為《周易鄭注》所撰之提要,《四庫全書總目》及《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各收有二篇,後 者其中一篇作者為尚節之先生。 20為《陸氏易解》所撰之提要,《四庫全書總目》及《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各收一篇,後者 提作「陸績易述」,作者為尚節之先生。 21為王弼《周易注》所撰之提要,《四庫全書總目》收有一篇,《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亦收有 二篇,後者所收其中一篇作者為六庵先生。 22為(蘇軾)《易解》所撰之提要,《四庫全書總目》及《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各收一篇,後 者提作「蘇氏易述」,作者為尚節之先生。 23為《參兩通極》所撰之提要,《四庫全書總目》及《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各收一篇,後者 所收作者為六庵先生。 24細數曾氏之文,其所言之「十三部」,僅見以上所列之十二部。見於曾聖益:〈《續修四庫全書 總目提要》易類述論〉,頁 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