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点:群体性:积淀性:传承性:变异性:综合指标性 民族结构与民族素质关系: 7、民族识别的必要性 第一,民族识别是党和国家民族平等团结政策,使各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 员的需要。 第二,民识别是确定我国民族数量和称谓的需要。 第三,民族识别是顺利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 第四,民族识别是增强民族内部的凝聚力,推动中华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 8、民族识别的依据 1.民族特征; 2.民族源流;3.民族意愿: 4.就近认同 9、实践的三个阶段 (一)三阶段:1.第一阶段(1950一1954年)2.第二阶段(1954一1965年)3.第三阶段(1978 一1987年) (二)恢复和更改民族成分的规定 思考题: 1.民族与宗教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2.简述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民族的六个特征。 3我国为什么要进行民族识别? 4.我国民族识别的依据是什么? 5简述民族结构和民族素质的主要内容。 三、民族发展的规律 民族发展规律:产生 一发展一一消亡 1、民族的产生 心形成的基本条件 条件:内在条件:社会生产力发展:私有制出现:产品交换发展 外在条件:战争:军事冲突 形成时间:在原始社会末期(野蛮时代高级阶段)进入阶级社会时形成的。 (2)形成的基本规律 一般规律(原生形态民族):氏族一一部落一一部落联盟一一民族(从血缘到地缘)》 特殊规律(次生形态民族):同源异流:异源同流 2、民族的发居 ()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 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性因素 ②阶级斗争 一非常重要的因素 ③民族精神 重要动因 纵向:奴一一封一一资一一社(质变)
6 特点:群体性;积淀性;传承性;变异性;综合指标性 民族结构与民族素质关系: 7、民族识别的必要性 第一,民族识别是党和国家民族平等团结政策,使各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 一员的需要。 第二,民族识别是确定我国民族数量和称谓的需要。 第三,民族识别是顺利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 第四,民族识别是增强民族内部的凝聚力,推动中华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 8、民族识别的依据 1.民族特征; 2.民族源流; 3.民族意愿; 4.就近认同 9、实践的三个阶段 (一)三阶段: 1.第一阶段(1950—1954 年)2.第二阶段(1954—1965 年)3.第三阶段(1978 —1987 年) (二) 恢复和更改民族成分的规定 思考题: 1.民族与宗教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2.简述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民族的六个特征。 3.我国为什么要进行民族识别? 4.我国民族识别的依据是什么? 5.简述民族结构和民族素质的主要内容。 三、民族发展的规律 民族发展规律: 产生——发展——消亡 1 、 民族的产生 (1) 形成的基本条件 条件:内在条件:社会生产力发展;私有制出现;产品交换发展 外在条件:战争;军事冲突 形成时间:在原始社会末期(野蛮时代高级阶段)进入阶级社会时形成的。 (2) 形成的基本规律 一般规律(原生形态民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从血缘到地缘) 特殊规律(次生形态民族):同源异流;异源同流 2 、民族的发展 (1) 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性因素 阶级斗争——非常重要的因素 民族精神——重要动因 纵向:奴——封——资——社(质变)
横向:在特定历史阶段上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等民族特征方面的发展。(量变) 基本内容:.民族经济发展 民疾攻改治发展 民族文化发展(交流与交融)民族人口发展(通婚》 (2)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 内因:民族属性 一一自然、社会、生物:民族结构 一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家庭、 人口:民族素质一一科文、思政、心意、身体。 外因:民族关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3)基本规律 般过程 基本模式:常态、异态、跳跃 基本趋势: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民族发展中,一方面是民族趋同的趋势,另一方面是民族性增 强的趋势。在社会主义的民族发展中,出现了各民族充分发展繁荣的趋向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共同性日益增多的趋向。 3、 民族的消亡 (1)民族同化 概念:民族在自身发展和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性,接受别的民族特征,变成别的 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类型:强迫同化:是凭借暴力和民族特权进行的。 自然同化:是指各民族在长期密切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特点:1.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 2.民族同化中人为因索和自然因素并存。 3.民族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程度接近的形式。 4.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因此民族特征的消失标志着民族同化的完 成。 5.民族同化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局部现象。 (2)民族分化与组合 民族分化(同源异流)、 民族组合(异源同流) (③)民族融合与消亡 民族融合、民族消亡的含义 民族融合,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最终 导致民族特征、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别的完全消失。 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和,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 的现象。 民族融合的特点:1.民族融合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民族融合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3.民族融合将是一个自然渐进的过程 4.民族融合是民族发展过程与民族接近过程的辨证统一的结果 5.民族融合是一个特定的概念。 民族消亡的条件和一般规律:阶级消亡一 国家消亡一一民族消亡
7 横向:在特定历史阶段上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等民族特征方面的发展。(量变) 基本内容:. 民族经济发展 民族政治发展 . 民族文化发展(交流与交融) 民族人口发展(通婚) (2) 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 内因:民族属性——自然、社会、生物;民族结构——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家庭、 人口;民族素质——科文、思政、心意、身体。 外因:民族关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3) 基本规律 一般过程 基本模式:常态、异态、跳跃 基本趋势: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民族发展中,一方面是民族趋同的趋势,另一方面是民族性增 强的趋势。在社会主义的民族发展中,出现了各民族充分发展繁荣的趋向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共同性日益增多的趋向。 3 、 民族的消亡 (1) 民族同化 概念:民族在自身发展和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性,接受别的民族特征,变成别的 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类型:强迫同化:是凭借暴力和民族特权进行的。 自然同化:是指各民族在长期密切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特点:1. 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 2. 民族同化中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并存。 3. 民族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程度接近的形式。 4. 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因此民族特征的消失标志着民族同化的完 成。 5. 民族同化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局部现象。 (2) 民族分化与组合 民族分化(同源异流)、 民族组合(异源同流) (3) 民族融合与消亡 民族融合、民族消亡的含义: 民族融合,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最终 导致民族特征、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别的完全消失。 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和,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 的现象。 民族融合的特点:1. 民族融合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 民族融合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3. 民族融合将是一个自然渐进的过程 4. 民族融合是民族发展过程与民族接近过程的辨证统一的结果 5. 民族融合是一个特定的概念。 民族消亡的条件和一般规律: 阶级消亡——国家消亡——民族消亡
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和的区别:1.发生的时间不同 2.发生的范用不同 3.发生的结果不同 4.实现的途径不同 思考题: 1.举例说明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及特殊规律。 2.民族发展的六个基本条件是哪些? 3.请用你所掌握的民族理论知识谈谈你对民族同化的认识。 四、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和民族关系 1、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 ()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 ①,各民族的中华民认同意识增强: ②.各族人民的因家主人翁意识增强 ③.各民族间的相互信任增多: ④.各民族互助、合作和学习交流增多: ⑤,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章识增强 在这种创造和贡献中,中华各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都为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感到骄 傲,中华民族意识不断强化。共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中华民族意识的认同和强化成为 各民族的共性之一。 “各族人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民主、自由权利和平等的发展权利,都以高度的政 治热情和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管理社会事务,平等地商讨和决定国家大事。”国家民族事务委 员会编:《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干部读本)》,第278页,民族出版社, 2002。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各民族人民真正实现了民族主体地位,实现了各民族 政治上的平等和根本利益的一致,各民族间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经济交流,文化交往,人口流动,使各民族全面加强了交往与了解。民族文化间的交流 和借鉴,人口双向流动加快,杂居现象更加普遍,异族间通婚大量增加。各具民族特色的饮 食习俗、风味小吃被其他民族所熟悉、认可、接受和享用。双语、多语和互相学习语言的现 象增多。经济形成了互补、互惠、互利的“谁也离不开谁”的格局。 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中, 在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我国各族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才能不断得到满足,各族人 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不断得到实现和保障,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才能不断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有历史沉淀的结果,有社会主义制度带来的 各民族社会主义的一致性,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民族社会生活方面逐渐增多的共同 性,还有各民族利益追求和发展目标上的统一性。 2、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原因 1.我国长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是各民族共同 性因素增多的历史基础:
8 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和的区别:1. 发生的时间不同; 2. 发生的范围不同 3. 发生的结果不同 4. 实现的途径不同 思考题: 1. 举例说明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及特殊规律。 2.民族发展的六个基本条件是哪些? 3.请用你所掌握的民族理论知识谈谈你对民族同化的认识。 四、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和民族关系 1 、 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 (1) 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 .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增强; .各族人民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增强; .各民族间的相互信任增多; .各民族互助、合作和学习交流增多; .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识增强。 在这种创造和贡献中,中华各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都为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感到骄 傲,中华民族意识不断强化。共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中华民族意识的认同和强化成为 各民族的共性之一。 “各族人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民主、自由权利和平等的发展权利,都以高度的政 治热情和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管理社会事务,平等地商讨和决定国家大事。”国家民族事务委 员会编:《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干部读本)》,第 278 页,民族出版社, 2002。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各民族人民真正实现了民族主体地位,实现了各民族 政治上的平等和根本利益的一致,各民族间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经济交流,文化交往,人口流动,使各民族全面加强了交往与了解。民族文化间的交流 和借鉴 ,人口双向流动加快,杂居现象更加普遍,异族间通婚大量增加。各具民族特色的饮 食习俗、风味小吃被其他民族所熟悉、认可、接受和享用。双语、多语和互相学习语言的现 象增多。经济形成了互补、互惠、互利的“谁也离不开谁”的格局。 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中, 在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我国各族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才能不断得到满足,各族人 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不断得到实现和保障,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才能不断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有历史沉淀的结果,有社会主义制度带来的 各民族社会主义的一致性,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民族社会生活方面逐渐增多的共同 性,还有各民族利益追求和发展目标上的统一性。 2、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原因 1.我国长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是各民族共同 性因素增多的历史基础;
2,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盖,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形成和增漏的社会原因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运行,使各民族在各个领域的交往日益频繁,为共同 因素的增长提供了机会和动力: 4.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因 素增多的牢固精神纽带】 3、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意义 有利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民族共同因素增多是增进民族团结的有利条件, 也是良好的民族关系的反映。有利于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有利于在因际上 展示我国民族关系的良好状态。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是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发展的一个基本 趋势。但是,必须看到,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积累过程。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 增多,还只是为未来民族的融合、消亡进行量的积累。 4、民族特点、发展差距长期存在 民族特点、民族差异长期存在的表现及原因 ()民族特点、民族差异长期存在的表现 经济生活方式不同: 语言不尽相同,文字不同: 风俗习惯不同: 宗教文化特色不同 心理素质不同。 (2)民族特点、民族差异长期存在的原因 是由民族实体长期存在的客观事实决定的: 是由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与社会现实条件及民族政策有关。 5、民族发展差距存在的表现及原因 (1)民族发展差距存在的表现 ①.民族地区发展差距有不断大: ②.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③.民族地风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落后: ④.民族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⑤.民族地区地方财政困难 (2)民族发展差距存在的原因 ①历史原因: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③.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 6、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 (2小、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含义
9 2.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形成和增强的社会原因;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运行,使各民族在各个领域的交往日益频繁,为共同 因素的增长提供了机会和动力; 4.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因 素增多的牢固精神纽带。 3、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意义 有利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民族共同因素增多是增进民族团结的有利条件, 也是良好的民族关系的反映。有利于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有利于在国际上 展示我国民族关系的良好状态。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是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发展的一个基本 趋势。但是,必须看到,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积累过程。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 增多,还只是为未来民族的融合、消亡进行量的积累。 4 、 民族特点、发展差距长期存在 民族特点、民族差异长期存在的表现及原因 (1)民族特点、民族差异长期存在的表现 .经济生活方式不同; .语言不尽相同,文字不同; 风俗习惯不同; .宗教文化特色不同; 心理素质不同。 (2)民族特点、民族差异长期存在的原因 是由民族实体长期存在的客观事实决定的; 是由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与社会现实条件及民族政策有关。 5、民族发展差距存在的表现及原因 (1)民族发展差距存在的表现 . 民族地区发展差距有不断扩大; . 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 民族地区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落后; . 民族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 民族地区地方财政困难。 (2)民族发展差距存在的原因 . 历史原因;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 6、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1)、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 (2)、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含义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茱发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解决民族问题上的 贯立场,是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毛泽东:“让各少数民族得到发展和进步”,并把这看成“是整个国家的利益”,这是毛泽 东思想关于少数民族发展理论和政策的核心。《新华日报》,第23页,1954年7月号。 周恩来:“在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基础上,建立起我们宪法上所要求的各民族真正平等 友爱的大家庭。”对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论述较多,并且第一次提出了“共同发展”和 “共同繁荣”的表述。如在对待民族平等和民族繁荣的关系上,他指出,“我们对各民族既要 平等,又要使大家繁荣。” 邓小平:“我们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不仅西藏,其他少数民 族地区也一样。”“观察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看那个地区能不能发展起来。” “加速现代化建 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邓小平民族发展的理论基础、现实意义、战略步骤、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等诸方面进行了闸 述与指导并付诸于实践,成功地解决了如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问题。 江泽民:“社会主义阶段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兴旺的时期”。“推动各民族发展进步和共同繁 荣发展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时期民 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将“促讲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列为新中国民族工作的两大主要任务之一 胡锦涛: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当今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共 同繁荣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背执改兴围的第 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 3、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意义 ().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要求: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3).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根本前提: (④).逐步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核心: (⑤).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途径: ().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证」 4、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确立和发展 (①民族关系及其表现形式 民族关系是以民族因素为内涵的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 思想上的联系交往状态。 表现形式: 1.民族群体间关系(基本表现形式) 2.民族成员之间产生和表现的关系 3.曲折隐蔽方式出现的关系 民族关系与一般社会关系的联系与区别 (2)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确立和发展 私有制社会中的民族关系: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在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公有 制度的确立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型民族关系。它的基础是人民民主专政和生产资料公有制,性 0
10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解决民族问题上的一 贯立场,是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毛泽东:“让各少数民族得到发展和进步”,并把这看成“是整个国家的利益”,这是毛泽 东思想关于少数民族发展理论和政策的核心。 《新华日报》,第 23 页,1954 年 7 月号。 周恩来:“在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基础上,建立起我们宪法上所要求的各民族真正平等 友爱的大家庭。” 对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论述较多,并且第一次提出了“共同发展”和 “共同繁荣”的表述。如在对待民族平等和民族繁荣的关系上,他指出,“我们对各民族既要 平等,又要使大家繁荣。” 邓小平:“我们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 “不仅西藏,其他少数民 族地区也一样。”“观察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看那个地区能不能发展起来。” “加速现代化建 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邓小平民族发展的理论基础、现实意义、战略步骤、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等诸方面进行了阐 述与指导并付诸于实践,成功地解决了如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问题。 江泽民:“社会主义阶段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兴旺的时期”。“推动各民族发展进步和共同繁 荣发展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时期民 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将“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列为新中国民族工作的两大主要任务之一。 胡锦涛: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当今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共 同繁荣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 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 3、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意义 (1).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要求; (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3).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根本前提; (4). 逐步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核心; (5). 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途径; (6). 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证。 4 、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确立和发展 (1) 民族关系及其表现形式 民族关系是以民族因素为内涵的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 思想上的联系交往状态。 表现形式: 1.民族群体间关系(基本表现形式) 2.民族成员之间产生和表现的关系 3.曲折隐蔽方式出现的关系 民族关系与一般社会关系的联系与区别 (2)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确立和发展 私有制社会中的民族关系;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在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公有 制度的确立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型民族关系。它的基础是人民民主专政和生产资料公有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