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①。由此他还进一步提出:“通过哲学而熟悉的更高价 值,比通过宗教而获得的更高价值,甚至要纯粹得多,因为后者混杂着想象和迷 信。在未来的世界,人类将要以哲学代宗教,这是与中国传统相合的。人不一定 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② 对于这种人所应是的“哲学”,冯友兰解释说:“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 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 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 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③在这里,冯友兰提出了关于哲学(实际 上不只是中国哲学)的一种极为重要的理解,即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 够成为人”,而其他的学习则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 正是基于哲学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的理解,冯友兰提出,哲学的主 题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学哲学不单是要获得这种知识,而且要养成这种人格。 为此,他引证另一位著名哲学家金岳霖的话说,中国的哲学家必须是“知识和德 行在他身上统一而不可分。他的哲学需要他生活于其中;他自己以身载道。遵守 他的哲学信念而生活,这是他的哲学组成部分。…对于他,哲学从来就不只是 为人类认识摆设的观念模式,而是内在于他的行动的箴言体系;在极端的情况 下,他的哲学简直可以说是他的传记”④。 冯友兰认为,这种与人生合而为一的哲学,是既人世而又出世,最理想主义 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的,但是并不肤浅。入世与出世是对立 的,正如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也是对立的。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反命题 统一成一个合命题。正是基于上述理解,冯友兰提出,他所说的“哲学”,就是 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恩想;而宇宙论的产生,是因为宇宙是入生的背景, 是人生戏剧演出的舞台。知识论的出现,是因为思想本身就是知识。由此他进一 步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 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他具体地提出和论述了人生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认为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 界,特别是天地境界。由此他乐观地展望了中国哲学的前景:随着未来的科学进 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条和迷痘,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生的 ①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4页。 ②同上书,5页。 ③同上书,10页。 ④同上书,9~10页: 27
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人世而又出世的。在这 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① 三 外国哲学 外国哲学主要是研究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在历史上的产生、形成、演变的过 程以及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一门学科。其中,西方哲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古希腊 罗马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东方哲学则 主要是对印度哲学、日本哲学、朝鲜哲学、阿拉伯哲学等东方国家哲学的研究。 根据当代中国普通高校哲学专业所学内容,我们在这里主要是简略地阐述一下外 国哲学中的西方哲学。 “西方”一词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地域概念,而是一个具有丰厚内涵的文化概 念。西方哲学产生于公元前7世纪前后,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西方哲学 思想的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几次转向性的变化,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近代哲学的 “认识论转向”以及现代哲学的“实践转向”和“语言转向”。所谓“认识论转 向”,就是近代哲学在明确地提出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之后,使哲学从本体论转向了认识论。所谓“实践转向”和“语言转向”,则是 指现代哲学在解决传统哲学主一客二元对立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哲学转向性变化。 “实践转向”是用以标志和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哲学革命,“语言转向” 则是用以标志和说明现代西方哲学的特征与趋向。在学习西方哲学的过程中认真 思考这些“转向”,会帮助我们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深化对西方哲学的理解, 并进而在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中深化对“哲学”本身的理解。 按照西方哲学的历史分期,我们可以对其各主要阶段的哲学作出如下的概括 与提示: 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泉。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古希腊哲学经历了三 个时期: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为早期,这是希腊哲学的产生、发展时 期;公元前4世纪是希腊哲学的成熟时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把希腊哲学推到 鼎盛阶段;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希腊哲学进人晚期,它传播到希腊化地区,又被后 来的罗马征服者所吸收,流行于罗马帝国的广袤疆域之内,随着古代希腊罗马文 ①参见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7、1一2、291~293页, 28
明的衰落,希腊哲学也逐渐颓败,在罗马帝国瓦解之际终于被基督教哲学所取 代。① 中世纪经院哲学形成于古希腊哲学的遗产和基督教的经典《圣经》这样两个 主要思想来源的基础上。它主要是运用柏拉图的哲学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为神学 作论证,并从而构成了欧洲中世纪的意识形态。在这一时期的哲学中,唯名论与 唯实论的争论是其主要内容和表现方式。 近代哲学主要是指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15世纪至18世纪的哲学。借用美国 “导师哲学家丛书”的提法,近代哲学主要是包括“冒险的时代”(文艺复兴时期 的哲学)、“理性的时代”(17世纪的哲学))和“启蒙的时代”(18世纪的哲学)。 就其理论内容而言,主要是包括大陆唯理论哲学、英国经验论哲学和法国启蒙哲 学。近代哲学的中心问题是认识论问题,并集中地展开了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论 争。笛卡尔、培根、斯宾诺莎、贝克莱、休谟、莱布尼兹等是近代哲学的最重要 的代表人物。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是欧洲传统哲学的最高成果,在西 方哲学的发展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西方哲学的历史分期中总是将之 作为单独部分而进行专门讲授与研究。德国古典哲学的出发点是解决近代哲学的 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也就是解决“思想的客观性”问题。德国古典哲学的奠 基人康德以其“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 判》)而著称于世。建构了庞大的哲学体系的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则 正如恩格斯所说,既以“最宏伟的形式概括了哲学的全部发展”,又“不自觉地” 为人们指出了一条走出体系的迷宫而达到真正地切实地认识世界的道路。在批判 黑格尔哲学的过程中,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虽然紧紧地抓住自然界和人,但是, 在他那里,自然界和人都只是空话。无论关于现实的自然界或关于现实的人,他 都不能对我们说出任何确定的东西。但是,要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转到现实 的、活生生的人,就必须把这些人当做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考察。恩格斯说,费 尔巴哈没有走的一一步,必定会有人走。对抽象的人的崇拜,即费尔巴哈的新宗教 的核心,必定会由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这个超出费尔巴哈 而进一步发展费尔巴哈观点的工作,是由马克思于1845年在《神圣家族》中开 始的。②这就是马克思的“实践转向”所实现的哲学革命。 现代西方哲学也是在反叛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 ①参见越敦华:《西方哲学通史》,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②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240一241页。 29
主要是包括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英美分析哲学和欧洲大陆人文哲学,并形成 了以科学主义思潮与人本主义思潮的斗争与融合为主要特征的哲学内容。在现代 西方哲学中,实用主义大师杜威、分析哲学大师维特根斯坦、现象学大师胡塞 尔、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和解释学大师伽达默尔等占有显著地位,他们的哲学 思想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四 逻辑学 “逻辑”一词来自古希腊语的“逻各斯”,汉语“逻辑”一词是对拉丁语系的 “logic'”、“logik'”、“logigue”的音译。在最一般的意义上,可以说“逻辑学”是 以人的思维为对象、研究人的思维规律的科学。但是,在这种解释中,已经蕴含 了对“逻辑学”研究对象的不同理解。这是因为,人的思维包括思维的内容与思 维的形式这样两个方面。所谓思维的内容,是指思维关于对象的各种规定性的把 握;所谓思维的形式,则是指把思维关于对象的各种规定性相互联结起来的方 式,因面又称做思维的形式结构。在一般的逻辑学教科书中,常常是把逻辑学定 义为关于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和规则的学科,并且特别地指出,逻辑学是 “暂时撇开思维的内容而专门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的。作为比较宽容的理解, 则是从思维的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出发,把逻辑学分解为“形式逻辑”和“非形式 逻辑”。如果以思维的形式规律为对象,就形成了逻辑学中的形式逻辑;如果以 思维的非形式规律为对象,则形成了逻辑学中的非形式逻辑。由于形式逻辑是目 前逻辑学的主体部分,也是最为成熟的部分,以至于在许多情况下人们说到逻辑 时所指的就是形式逻辑。①这种理解是比较恰当的。 “逻辑”是一门古已有之的学问。按历史分期,可以把逻辑分为古代逻辑、 近代逻辑和现代逻辑。 就古代逻辑面言,在人类文明史上,形成了世界性的三个不同的逻辑传统, 即:中国逻辑传统、印度逻辑传统和希腊逻辑传统。中国逻辑传统形成于先素, 有名家逻辑思想、墨家逻辑思想和儒家的正名理论,但在秦汉以后,中国逻辑发 展缓慢。印度逻辑传统形成于婆罗门的正理逻辑和佛教的因明学,17世纪新正 理逻辑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希腊逻辑传统形成于古希腊,开始于亚里士多德的逻 ①参见宋文坚主编:《逻辑学》,1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 30
辑,一直延续到近代西方。西方的古代逻辑可以分为古希腊逻辑和中世纪逻辑。 古希腊逻辑中主要是亚里土多德逻辑和斯多噶学派逻辑。前者主要是研究涉及到 概念、词项这些非命题成分的椎理形式,如三段论等。亚里士多德逻辑中的这部 分内容在现代的一些文献和著作中也称为词项逻辑。斯多噶学派逻辑主要是研究 命题之间的联结词的推理规律,这种逻辑称为命题逻辑。 西方的近代逻辑主要有培根的归纳逻辑、穆勒的归纳逻辑以及康德关于逻辑 的学说。康德首次提出“形式逻辑”一词,用以指称研究思维形式结构的逻辑。 以亚里士多德的词项逻辑和斯多噶学派的命题逻辑为主,加上后来在亚里士多德 逻辑模式下的一些发展以及些近代归纳逻辑的内容等,现在通常称为传统逻 辑。 “现代逻辑”一词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历史时期方面的含义,一个是 实质内容方面的含义。就历史时期方面的含义来说,一切在现代产生、发展起来 的逻辑都可以冠以“现代”二字。就实质内容方面的含义来说,现代逻辑指的是 数理逻辑和一切在数理逻辑的基础之上或采用数理逻辑的思想方法而发展起来的 逻辑。现代逻辑不同于传统逻辑的最显著的特征是符号化,因为这一特征,现代 逻辑的各个分支又统称为符号逻辑。由于数理逻辑对于它们的重要作用,有时也 用“数理逻辑”来表示符号逻辑,这形成了对数理逻辑的广义理解。数理逻辑因 此有了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数理逻辑即关于数学的逻辑,广义的数理逻辑即 符号逻辑。 在关于逻辑学的称谓中,还经常见到“普通逻辑”这种说法。从这些教科书 的内容来看,普通逻辑大体包括传统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和一些简单逻辑方 法。传统逻辑部分主要有以词项逻辑和传统命题逻辑为主的演绎逻辑,以及以各 种归纳推理为内容的归纳逻辑。这样一些内容的综合使得普通逻辑实际上是一个 教学体系面不是一个理论体系。① 在对现代逻辑的理解中,我们还应看到,虽然它的主流是数理逻辑,但同时 应包括非外延的逻辑系统。这种非外延逻辑主要是西方近代以来的内涵逻辑,它 的成熟形态是黑格尔的《逻辑学》所提供的概念辩证发展的逻辑。这种与“形式 逻辑”相对应的“辩证逻辑”,它的根本立足点是概念的辩证本性,它所遵循的 是思维的“具体同一性”原则,它所展现的是概念内涵的否定与重构的辩证运 动。由于概念、范畴是人类认识的“阶梯”和“支撑点”,概念、范畴的否定与 重构体现的是人类思想运动的进程,因此,以概念的辩证发展为实质内容的“辩 ①参见宋文坚主绵:《逻辑学》,19一21页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