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7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高三语文试卷 命题学校:武汉外国语学校命题教师:张灿军、赵文清审题教师:李亮 考试时间:2017年1月19日上午9:00-11:30 试卷满分:150分 第I卷 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西南商道的嬗变:从南方丝绸之路到茶马古道 杜韵红 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与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 匹、盐、日用器皿等,在横断山的高山深谷间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并随着时代 的发展而日趋繁盛,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现在的人们对于西南早期商道的开通时间已难以考证,然而从中外资科中不难查 阅到相关记载。英国人哈维的《缅甸史》、霍尔的《东南亚史》等著作中谈到, 公元前二世纪以来,中国经缅甸的商业通道有:循伊洛瓦底江为一道,循萨尔温 江为一道,尚有一道循亲敦江经曼尼坡至阿富汗。商人以中国丝绸等名产换取缅 甸的翡翠、木棉,印度的犀角、象牙和欧洲的黄金等珍品。学者方国瑜据战国楚 墓出土的“料珠两件”推断,此类物品应是从道由印度传来,古道最迟于公元前 4世纪已开通。南方这些早期的商道,主要以丝绸贸易居多,因此,学界习惯称 之为“南方丝绸之路”。当然,南方丝绸之路不只是一条运输丝绸的商贸通道 晚期,南方的商道则更多以茶叶、马匹等贸易为主。在民间,“茶马互市”雏形 约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唐代形成了特定规则,互市的情形也多见于史书记载。唐 宋时期,喝茶之风日盛,茶叶也逐渐进入藏区及周边地区人们的生活。因康藏属 高寒地区,平均海拔在三四千米以上,人体需要摄入大量高脂食物以补充热量 藏民主要以糌粑、奶类、酥油、牛羊内为主食,蔬菜极少,肉食的消化成了很大 的问题,且糌粑性燥热。而茶叶的岀现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茶叶既解油腻,又 防止燥热,在长期的生活中,藏民形成了喝酥油茶的习俗。 宋初沿边州郡“市马”成为定制,大规模的茶马交易形成,西北藏族地区成为宋 朝马源的主要基地,北宋前期先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司、买马 司,后合为茶马司,其后又在成都设都大提举茶马司。元代时,官府废止了宋代 实行的茶马治边政策。到明代,茶马政策又得以恢复,朝廷在西南、西北大量设 置官营荼马司,朱元璋曾立法令禁止私茶岀境。到了明朝后期,私茶贸易大量增 加,禁令越多走私越甚,利益也越大,茶马互市也达到了极为繁盛的时期。明代 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中写道“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球”“羌马与黄茶,胡 马求金珠”,足见督时马交易市场的兴旺与繁荣 清初,为大量扩充战马的需要和获得茶马交易带来的巨额税收,清政府推出了严 苛的贸易管控措拖,茶马司推行“茶引制”,并在相关政策上进行了重大改革 正十三年,朝廷在云南实行“云南茶法”:朝延准许在云南每年发“茶引”三千, 每“引”购茶一百斤。而且规定交易之茶需为国饼状,每个圆饼重七两,七个圆 饼为一筒,每筒四十九两,每筒征税银一分,每张“茶引”可买三十二筒答,上 税银三钱二分,这些永为定制。茶法实行后,收税、过关检査较为方便,统计茶 的重量只用数数即可。不接定数量做饼茶的茶商、茶农会受到严格惩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 2017 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高三语文试卷 命题学校:武汉外国语学校 命题教师:张灿军、赵文清 审题教师:李亮 考试时间:2017 年 1 月 19 日上午 9:00-11:30 试卷满分:150 分 第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西南商道的嬗变:从南方丝绸之路到茶马古道 杜韵红 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与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 匹、盐、日用器皿等,在横断山的高山深谷间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并随着时代 的发展而日趋繁盛,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现在的人们对于西南早期商道的开通时间已难以考证,然而从中外资科中不难查 阅到相关记载。英国人哈维的《缅甸史》、霍尔的《东南亚史》等著作中谈到, 公元前二世纪以来,中国经缅甸的商业通道有:循伊洛瓦底江为一道,循萨尔温 江为一道,尚有一道循亲敦江经曼尼坡至阿富汗。商人以中国丝绸等名产换取缅 甸的翡翠、木棉,印度的犀角、象牙和欧洲的黄金等珍品。学者方国瑜据战国楚 墓出土的“料珠两件”推断,此类物品应是从道由印度传来,古道最迟于公元前 4 世纪已开通。南方这些早期的商道,主要以丝绸贸易居多,因此,学界习惯称 之为“南方丝绸之路”。当然,南方丝绸之路不只是一条运输丝绸的商贸通道。 晚期,南方的商道则更多以茶叶、马匹等贸易为主。在民间,“茶马互市”雏形 约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唐代形成了特定规则,互市的情形也多见于史书记载。唐 宋时期,喝茶之风日盛,茶叶也逐渐进入藏区及周边地区人们的生活。因康藏属 高寒地区,平均海拔在三四千米以上,人体需要摄入大量高脂食物以补充热量, 藏民主要以糌粑、奶类、酥油、牛羊内为主食,蔬菜极少,肉食的消化成了很大 的问题,且糌粑性燥热。而茶叶的出现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茶叶既解油腻,又 防止燥热,在长期的生活中,藏民形成了喝酥油茶的习俗。 宋初沿边州郡“市马”成为定制,大规模的茶马交易形成,西北藏族地区成为宋 朝马源的主要基地,北宋前期先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司、买马 司,后合为茶马司,其后又在成都设都大提举茶马司。元代时,官府废止了宋代 实行的茶马治边政策。到明代,茶马政策又得以恢复,朝廷在西南、西北大量设 置官营茶马司,朱元璋曾立法令禁止私茶出境。到了明朝后期,私茶贸易大量增 加,禁令越多走私越甚,利益也越大,茶马互市也达到了极为繁盛的时期。明代 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中写道“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球”“羌马与黄茶,胡 马求金珠”,足见督时马交易市场的兴旺与繁荣。 清初,为大量扩充战马的需要和获得茶马交易带来的巨额税收,清政府推出了严 苛的贸易管控措拖,茶马司推行“茶引制”,并在相关政策上进行了重大改革。 正十三年,朝廷在云南实行“云南茶法”:朝延准许在云南每年发“茶引”三千, 每“引”购茶一百斤。而且规定交易之茶需为国饼状,每个圆饼重七两,七个圆 饼为一筒,每筒四十九两,每筒征税银一分,每张“茶引”可买三十二筒答,上 税银三钱二分,这些永为定制。茶法实行后,收税、过关检查较为方便,统计茶 的重量只用数数即可。不接定数量做饼茶的茶商、茶农会受到严格惩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南早期商道的开通时间已难以考证,但根据战国楚基的考证结果推断,最 迟不应晚于公元前四世纪。 B.西南早期商道主要是用丝绸来换取缅甸、印度和欧洲等地区的物品,所以学 界称它为“南方丝绸之路” C.西南早期商道的贸易中缅甸是必经之道,它是三条主要贸易路线的中转站 贸易地区最远可以达到阿富汗。 D.西南商道晚期主要贸易品是茶叶和马匹,所以又被称为“茶马古道”,民间 的茶马互市大约在南北朝时期初具形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茶马古道的贸易区域主要在藏区和川、滇地区,历史上它繁荣的原因有经济 方面的,也有战争方面的 B.茶马古道的形成有地理方面的原因,康藏高寒地区对茶叶的需求可以满足居 民的生活需要,西北藏区马源充足可以提供内地需要。 C.茶马贸易不限于西南的茶马古道,朝延设置茶马司兼及西北地区,茶马司设 置的目的主要有规范贸易、控制走私、扩充战马和征收贸易税收等。 D.茶马贸易制度应便利贸易和便于管控,清代的“茶引制”就是范例,推行之 后就成“定制”;“引”是官府发给茶商用来量化贸易额和税额的贸易凭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马古道经历了从民间贸易到官府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从自由贸易到用法令 制度管理贸易的过程。 B.从早期的丝绸之路到茶马古道,贸易的区域从印度和阿富汗等国家到康藏等 地区,范围在逐渐缩小,这跟丝绸和茶叶适用地域的范围大小有关 C.元代废止宋代的茶马治边政策,只能说明这种政策不再实行,并不能说明是 因为当时民间的茶马贸易已经绝违才取消的 D.茶马古道的贸易品不限于茶和马,这些商品的交换不但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也促进了文化的交融,例如饮茶习俗和藏区文化结合就形成了地域特色文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夕阳时分 李琼 建国之后连绵不绝的政治运动中,林同济逐渐中止了政治学和文化史方面的研 究,转而研究莎士比亚戏剧,并尝试以五拍素韵诗体的方法翻译莎士比亚的《哈 姆雷特》及《麦克白》。尽管他的一生充满挫折,屡遭迫害,内心浸遗着苦痛 抱负难以实现,始终不得志,但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与述求。即使后来几 乎完全致力于莎剧的研究,也依旧寄托着他当年的执着一一为促进中国学术文化 的发展而努力。研究莎学是形式的改变,深层中对民族文化的忧虑与使命感依旧 为了实现这一宏图,“四人帮”粉碎后,他以“烈火烬中再起风”的乐观精神, 活跃于中外文化交流的活动中。如果说抗战时是他的“第一春”,那么这时则开 始了他人生的“第二个春天”。可惜来临得有些晚且过于短暂了 被打为右派时,在身心受到双重重创的困难条件下,以数年工夫完成的 “‘ Sullied’ Is the Word: a note on hamletcriticism”终于于1980年1 月在《外国语》发表。尽管当时这一争论已达成一致,但林的文章仍引起了国内 外莎学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因此,1980年8月林同济临时得到莎士比亚年会的 邀请赴英参加“第十九届国际莎士比亚讨论会”。林同济成为建国后第一个参加
A.西南早期商道的开通时间已难以考证,但根据战国楚基的考证结果推断,最 迟不应晚于公元前四世纪。 B.西南早期商道主要是用丝绸来换取缅甸、印度和欧洲等地区的物品,所以学 界称它为“南方丝绸之路”。 C.西南早期商道的贸易中缅甸是必经之道,它是三条主要贸易路线的中转站, 贸易地区最远可以达到阿富汗。 D.西南商道晚期主要贸易品是茶叶和马匹,所以又被称为“茶马古道”,民间 的茶马互市大约在南北朝时期初具形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茶马古道的贸易区域主要在藏区和川、滇地区,历史上它繁荣的原因有经济 方面的,也有战争方面的。 B.茶马古道的形成有地理方面的原因,康藏高寒地区对茶叶的需求可以满足居 民的生活需要,西北藏区马源充足可以提供内地需要。 C.茶马贸易不限于西南的茶马古道,朝延设置茶马司兼及西北地区,茶马司设 置的目的主要有规范贸易、控制走私、扩充战马和征收贸易税收等。 D.茶马贸易制度应便利贸易和便于管控,清代的“茶引制”就是范例,推行之 后就成“定制”;“引”是官府发给茶商用来量化贸易额和税额的贸易凭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茶马古道经历了从民间贸易到官府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从自由贸易到用法令 制度管理贸易的过程。 B.从早期的丝绸之路到茶马古道,贸易的区域从印度和阿富汗等国家到康藏等 地区,范围在逐渐缩小,这跟丝绸和茶叶适用地域的范围大小有关。 C.元代废止宋代的茶马治边政策,只能说明这种政策不再实行,并不能说明是 因为当时民间的茶马贸易已经绝违才取消的。 D.茶马古道的贸易品不限于茶和马,这些商品的交换不但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也促进了文化的交融,例如饮茶习俗和藏区文化结合就形成了地域特色文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夕阳时分 李琼 建国之后连绵不绝的政治运动中,林同济逐渐中止了政治学和文化史方面的研 究,转而研究莎士比亚戏剧,并尝试以五拍素韵诗体的方法翻译莎士比亚的《哈 姆雷特》及《麦克白》。尽管他的一生充满挫折,屡遭迫害,内心浸遗着苦痛一 一抱负难以实现,始终不得志,但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与述求。即使后来几 乎完全致力于莎剧的研究,也依旧寄托着他当年的执着——为促进中国学术文化 的发展而努力。研究莎学是形式的改变,深层中对民族文化的忧虑与使命感依旧。 为了实现这一宏图,“四人帮”粉碎后,他以“烈火烬中再起风”的乐观精神, 活跃于中外文化交流的活动中。如果说抗战时是他的“第一春”,那么这时则开 始了他人生的“第二个春天”。可惜来临得有些晚且过于短暂了。 被打为右派时,在身心受到双重重创的困难条件下,以数年工夫完成的 “‘Sullied’Is the Word: a Note on HamletCriticism”终于于 1980 年 1 月在《外国语》发表。尽管当时这一争论已达成一致,但林的文章仍引起了国内 外莎学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因此,1980 年 8 月林同济临时得到莎士比亚年会的 邀请赴英参加“第十九届国际莎士比亚讨论会”。林同济成为建国后第一个参加
国际讨论会的学者。三十多个国家的两百多位学者参加了这次盛会。会议讨论的 主题为“莎士比亚关于人物塑造的方法”。由于赴会仓促,来不及在会上提交论 文,林同济仅在闭幕会上赋诗赠给大会: 独摇灵光镜,摄来万像真。自然无碍趣,四海一家亲。 尚友群贤集,遄飞壮思新。兰亭今古意,中座抚频频。 前四句写莎翁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的奇才,后四句写莎学讨论会的盛况,以兰亭修 禊事为村托回到中国文化方而来 赴会前林同济接受了不少采访,在接受新华社的采访时,记者为了表达他的敬意, 彬彬有礼地称林同济为“著名的莎士比亚专家”,可能是林同济想起了《 sullied 之辩》一文不允许发表之事,他激动地回答说:“你听说过有哪位莎士比亚专家 连一篇关于莎士比亚的文章都没有发表过?算了吧,叫我老学者就行了。”事实 上,林同济常谦虚说“专家”一词闻之“汗雨湿背”,爱“老学者”这个称谓 此时他已少了年轻时的“狂”,更平添了一份“真” 林同济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直言的个性赢得了盛誉。英伦返国后,林同济即接 到自己的母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及哈佛大学等赴美作学术演讲的邀请函。未作 休顿,辗转赴美,在甚多的邀请会、聚会应酬之余,林同济勤勉于演讲的准备 同时还为画家朱屺瞻、关良、刘旦宅、程十发等与美国朋友洽商为其在美举行画 展,致力于中美文化的交流。年逾七旬的林同济常常忽视自己的年龄与身体状况, 过分紧张地工作。在伯克利成功的第一讲《莎士比亚在中国:魅力与挑战》使得 第二回演讲吸引了更多的听众,座无虚席,许多人还从头站到尾。在最后提问回 答中,林同济主张要温和的改革,中国再也历经不起疾风暴雨式的革命,他认为 暴力革命必导致另一种暴力,如此循环,必伤国家元气。在《中国思想的精髓》 讲的掌声中,在哥伦比亚,哈佛,耶鲁等大学还在热烈期盼他的演讲时,林同 济的身体终于经受不住如此的操劳,因心脏病突发,于1980年10月20日与世 长辞,终年七十四岁。 林同济竟还是“一位纯粹的中国传统文人,一介本色书生”,纵然他超越了传统 表层的意象,却依然受到其深层精神的支配,仍是年幼时时常朗诵的“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灵魂的双重性,使他深陷焦虑、苦痛,又使他一生都 不甘“孤寂” 林同济的身上一直散发着贵族的气质,他的这种独立人格支配其行为,曾使他 荣”,却也让他“惧”,他的一生似乎总是与时代“不合节拍”,与风行时论 相背,某种程度上好似他的崇拜偶像尼采一样,终其一生都与孤独为伴,像很多 不幸的天才一杯不为时人理解,不免让人有生不逢时的感叹 (节选自李琼《林同济传略》,有改)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 (分) A.林同济是一个以学问自娱的人,他用五拍素的诗体的方法翻译《哈姆菜特》 和《麦克白》,参加国际研讨会用题诗的形式表达惭愧之情。 B.林同济学贯中西,学养深厚。他的莎翁研究能够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中 国思想的精髓”的演讲也赢得热烈的掌声。 C.林同济是一个热忧、谨慎的人。他为中国画家与美国朋友洽商为其在美举行 画展,对记者尊称为“专家”小心冀翼地及时作出更正。 D.本文记叙了林同济晚年“第二春”的忙碌和猝然去世,既表现了他“烈火烬 中再起风”的乐观精神,又促人深思其悲剧发生的原因
国际讨论会的学者。三十多个国家的两百多位学者参加了这次盛会。会议讨论的 主题为“莎士比亚关于人物塑造的方法”。由于赴会仓促,来不及在会上提交论 文,林同济仅在闭幕会上赋诗赠给大会: 独摇灵光镜,摄来万像真。自然无碍趣,四海一家亲。 尚友群贤集,遄飞壮思新。兰亭今古意,中座抚频频。 前四句写莎翁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的奇才,后四句写莎学讨论会的盛况,以兰亭修 禊事为村托回到中国文化方而来。 赴会前林同济接受了不少采访,在接受新华社的采访时,记者为了表达他的敬意, 彬彬有礼地称林同济为“著名的莎士比亚专家”,可能是林同济想起了《sullied 之辩》一文不允许发表之事,他激动地回答说:“你听说过有哪位莎士比亚专家 连一篇关于莎士比亚的文章都没有发表过?算了吧,叫我老学者就行了。”事实 上,林同济常谦虚说“专家”一词闻之“汗雨湿背”,爱“老学者”这个称谓。 此时他已少了年轻时的“狂”,更平添了一份“真”。 林同济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直言的个性赢得了盛誉。英伦返国后,林同济即接 到自己的母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及哈佛大学等赴美作学术演讲的邀请函。未作 休顿,辗转赴美,在甚多的邀请会、聚会应酬之余,林同济勤勉于演讲的准备, 同时还为画家朱屺瞻、关良、刘旦宅、程十发等与美国朋友洽商为其在美举行画 展,致力于中美文化的交流。年逾七旬的林同济常常忽视自己的年龄与身体状况, 过分紧张地工作。在伯克利成功的第一讲《莎士比亚在中国:魅力与挑战》使得 第二回演讲吸引了更多的听众,座无虚席,许多人还从头站到尾。在最后提问回 答中,林同济主张要温和的改革,中国再也历经不起疾风暴雨式的革命,他认为 暴力革命必导致另一种暴力,如此循环,必伤国家元气。在《中国思想的精髓》 一讲的掌声中,在哥伦比亚,哈佛,耶鲁等大学还在热烈期盼他的演讲时,林同 济的身体终于经受不住如此的操劳,因心脏病突发,于 1980 年 10 月 20 日与世 长辞,终年七十四岁。 林同济竟还是“一位纯粹的中国传统文人,一介本色书生”,纵然他超越了传统 表层的意象,却依然受到其深层精神的支配,仍是年幼时时常朗诵的“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灵魂的双重性,使他深陷焦虑、苦痛,又使他一生都 不甘“孤寂”。 林同济的身上一直散发着贵族的气质,他的这种独立人格支配其行为,曾使他 “荣”,却也让他“惧”,他的一生似乎总是与时代“不合节拍”,与风行时论 相背,某种程度上好似他的崇拜偶像尼采一样,终其一生都与孤独为伴,像很多 不幸的天才一杯不为时人理解,不免让人有生不逢时的感叹。 (节选自李琼《林同济传略》,有改)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 )( )。 (4 分) A.林同济是一个以学问自娱的人,他用五拍素的诗体的方法翻译《哈姆菜特》 和《麦克白》,参加国际研讨会用题诗的形式表达惭愧之情。 B.林同济学贯中西,学养深厚。他的莎翁研究能够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中 国思想的精髓”的演讲也赢得热烈的掌声。 C.林同济是一个热忧、谨慎的人。他为中国画家与美国朋友洽商为其在美举行 画展,对记者尊称为“专家”小心冀翼地及时作出更正。 D.本文记叙了林同济晚年“第二春”的忙碌和猝然去世,既表现了他“烈火烬 中再起风”的乐观精神,又促人深思其悲剧发生的原因
E.本文重点介绍林同济的莎翁研究情况,却能以小见大,折射出特殊时代知识 分子的命运和独特的风骨。 5.文章结尾说林同挤“终其一生都与孤独为伴”,从林同济研究莎士比亚的相 关材料中可以看出他哪些“孤独”之处?请简述事实。(4分) 6.文中哪些方面能够表明林同济是一个“纯粹的中国传统文人”?请结合材料 简要概括。(4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如果大雪封门 徐则臣 宝来被打成傻子回了花街,北京的冬天就来了。他父亲来把他搂回去了。我和行 健、米梦坚持待在北京。我们三个都是打小广告的。就是在纸上、墙上、马路牙 子上和电线杆子上印上一个电话,如果你需要假毕业证、驾驶证、记者证、停车 证、身份证、结婚证,护照以及这世上可能存在的所有证件,找打这个电话,洪 三万可以满足你的一切要求。 有天中午我去洪三万那里拿墨水,经过中关村大街,看见一群鸽子在当代商城门 前的人行道上蹦来蹦去,在欢快的人和鸽子群里看见一个人冰锅冷灶地坐着,缩 着脑袋,脖子几乎完全缩进了大衣领于里,我走到他面前,说: 袋鸽粮。 他叫林慧聪。这个叫林慧聪的南方人,比我大两岁,家快远到了中国的最南端。 去年结束高考,作文写走了题,连专科也没考上,考的是材料加半命题作文。材 料是,一人一年载三棵树,一座山需要十万棵树,一个春天至少需要十三亿棵树 云云,挺诗意,题目是《如果……》。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上来就写《如果大雪 封门》。说实话,他们那里的阅卷老师很多人一辈子都没看见过雪长什么样,更 想象不出什么是大雪封门。他洋洋洒洒地将种树和大雪写到了一起,不知道从哪 里找来的逻辑。在阅卷老师看来,走题走大了。一百五十分的卷子,他对半都没 考到。 父亲问他:“怎么说?” 他说:“我去北京。” 在中国,你如果问别人想去哪里,半数以上会告诉你,北京。林慧聪也想去,他 去北京不是想看天安门,而是想看到了冬天下大雪是什么样子。他想去北京也是 因为他叔叔在北京。很多年前林家老二用刀捅了人,以为出了人命,吓得当夜扒 火车来了北京。他是个养殖员,因为跟别人斗鸡斗红了眼,顺手把刀子拔出来了 来了就没回去,偶尔寄点钱回去,让家里人都以为他发大了。林慧聪他爹自豪地 说,那好,投奔你二叔,你也能过上北京的好日子 二叔没有想象中那样西装革履地来接他,穿得甚至比老家人还随意,衣服上有星 星点点点可疑的灰白点子,林慧聪出溜两下鼻子,问:“还是鸡屎?” “不,鸽屎!”二叔吐口唾沫到手指上,细心地擦掉老头衫上的一粒鸽子屎,“这 玩意儿干净!” 林家老二在北京干过不少杂活,发现还是老本行最可靠,由养鸡变成了养鸽子的。 不知道他走了什么狗屎运,弄到了放广场鸽的差事。他负责养鸽子,定时定点往 北京的各个公共场所和景点送,供市民和游客赏玩。鸽子太多他忙不过来,侄儿 来了正好,他给他两笼,别的不管,他只拿鸽粮的提成,一袋他拿五毛,剩下都 归慧聪。吃喝拉撒衣食住行慧聪自己管
E.本文重点介绍林同济的莎翁研究情况,却能以小见大,折射出特殊时代知识 分子的命运和独特的风骨。 5.文章结尾说林同挤“终其一生都与孤独为伴”,从林同济研究莎士比亚的相 关材料中可以看出他哪些“孤独”之处?请简述事实。(4 分) 6.文中哪些方面能够表明林同济是一个“纯粹的中国传统文人”?请结合材料 简要概括。(4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如果大雪封门 徐则臣 宝来被打成傻子回了花街,北京的冬天就来了。他父亲来把他搂回去了。我和行 健、米梦坚持待在北京。我们三个都是打小广告的。就是在纸上、墙上、马路牙 子上和电线杆子上印上一个电话,如果你需要假毕业证、驾驶证、记者证、停车 证、身份证、结婚证,护照以及这世上可能存在的所有证件,找打这个电话,洪 三万可以满足你的一切要求。 有天中午我去洪三万那里拿墨水,经过中关村大街,看见一群鸽子在当代商城门 前的人行道上蹦来蹦去,在欢快的人和鸽子群里看见一个人冰锅冷灶地坐着,缩 着脑袋,脖子几乎完全缩进了大衣领于里,我走到他面前,说: “一袋鸽粮。” 他叫林慧聪。这个叫林慧聪的南方人,比我大两岁,家快远到了中国的最南端。 去年结束高考,作文写走了题,连专科也没考上,考的是材料加半命题作文。材 料是,一人一年载三棵树,一座山需要十万棵树,一个春天至少需要十三亿棵树, 云云,挺诗意,题目是《如果……》。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上来就写《如果大雪 封门》。说实话,他们那里的阅卷老师很多人一辈子都没看见过雪长什么样,更 想象不出什么是大雪封门。他洋洋洒洒地将种树和大雪写到了一起,不知道从哪 里找来的逻辑。在阅卷老师看来,走题走大了。一百五十分的卷子,他对半都没 考到。 父亲问他:“怎么说?” 他说:“我去北京。” 在中国,你如果问别人想去哪里,半数以上会告诉你,北京。林慧聪也想去,他 去北京不是想看天安门,而是想看到了冬天下大雪是什么样子。他想去北京也是 因为他叔叔在北京。很多年前林家老二用刀捅了人,以为出了人命,吓得当夜扒 火车来了北京。他是个养殖员,因为跟别人斗鸡斗红了眼,顺手把刀子拔出来了。 来了就没回去,偶尔寄点钱回去,让家里人都以为他发大了。林慧聪他爹自豪地 说,那好,投奔你二叔,你也能过上北京的好日子。 二叔没有想象中那样西装革履地来接他,穿得甚至比老家人还随意,衣服上有星 星点点点可疑的灰白点子,林慧聪出溜两下鼻子,问:“还是鸡屎?” “不,鸽屎!”二叔吐口唾沫到手指上,细心地擦掉老头衫上的一粒鸽子屎,“这 玩意儿干净!” 林家老二在北京干过不少杂活,发现还是老本行最可靠,由养鸡变成了养鸽子的。 不知道他走了什么狗屎运,弄到了放广场鸽的差事。他负责养鸽子,定时定点往 北京的各个公共场所和景点送,供市民和游客赏玩。鸽子太多他忙不过来,侄儿 来了正好,他给他两笼,别的不管,他只拿鸽粮的提成,一袋他拿五毛,剩下都 归慧聪。吃喝拉撒衣食住行慧聪自己管
“管得了么?”我问他。我知道在北京自己管自己的人绝大部分都管不好 “凑合。”他说,“就是有点儿冷。” 慧聪住七条巷子以南。那房子说凑合是抬举它了,暖气不行,也是平房,房东是 个抠门的老太太,自己房同里生了个煤球炉,一天到晚抱着炉子过目子。她暖和 了就不管房客。 “我就是怕冷。”慧聪为自己是个怕冷的南方人难为情,“我就盼着能下一场大 雪 大雪总会下的。天气预报说了,最近一股西伯利亚寒流将要进京。不过天气预报 也不一定准,大部分时候你也搞不清他们究竟在说哪个地方。但我还是坚定地告 诉他,大雪总要下的,不下雪的冬天叫什么冬天。 完全是出于同情,回到住处我和行健、米梦说起慧聪,问他们,是不是可以让他 和我们一起住。我们屋里的暖气好。慧聪很想和我们一起住,但他无论如何舍不 得用鸽子做见面礼,他情愿送我们一只老母鸡。他还是来了。 天气预报,要来大雪,傍晚就到。 回去的路上我买了二锅头和鸭脖子,一定要坐着看雪如何从北京的天空上落下 来。我们喝到十二点,慧聪跑出去五趟,一粒雪星子都没看见。夜空看上去极度 的忧伤和沉郁,然后我们就睡了,醒来已经上午十点,什么东西抓门的声音把我 们惊醒。我推了一下门,没推动,再推,还不行,猛用了一下劲儿,天地全白, 门前的积雪到了膝盖,我对他们三个喊: “快,快,大雪封门!” 慧聪穿着裤衩从被窝里跳出来,赤脚踏入积雪,他用变了调的方言嗷嗷乱叫,鸽 子在院子里和屋顶上翻飞,这样的天,麻雀和鸽子都该待在窝里哪也不去的。这 群鸽子不,一刻也不闲着,能落的地方都落,能挠的地方都挠,就是它们把我们 的房门抓得嗤嗤啦啦直响。但看见两只鸽子歪着脑袋靠在窝边,大雪盖住了木盒 子。行健说,这两只鸽子归他,晚上的酒菜也归他。我们要庆祝一下北京三十年 来最大的一场雪。收音机里就这么说的,这一夜飘飘洒洒、纷纷扬扬,落下了三 十年来最大的一场雪 (节编自徐则臣《如果大雪封门》)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小说开头以宝来被打傻的情节奠定全文沉重的基调,全文展现从乡村来到北 京的底层人物的命运,表现作者关注底层人物命运的人文情怀 B.小说的主人公是林慧聪。他勤劳、质朴、坚强,即使卖鸽粮也要在北京奋斗 下去;也浪没、执着,即使苦寒仍然希望大雪封门看看雪的样子。 C.小说主要叙述方式是顺叙,也用了插叙的手法,例如交代林慧聪来北京的原 因等,插叙使小说故事情节完整,手法富有变化。 D.小说中的“鸽子”有象征意味,它们在当代商城门前的人行道上蹦来蹦去象 征着人物短暂的快乐,在大雪降临时的死亡象征着悲剧的必然性。 E.小说在阴暗寒冷的基调中不乏景色,如“我们”接纳寒冷环境中的林慧聪同 住,大雪中林慧聪充满激情地赤脚踩雪等,这些情节増强了人物形象的艺术感染 力 8.作者在小说中写到“我”这个人物,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小说中多次写到“雪”,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5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管得了么?”我问他。我知道在北京自己管自己的人绝大部分都管不好。 “凑合。”他说,“就是有点儿冷。” 慧聪住七条巷子以南。那房子说凑合是抬举它了,暖气不行,也是平房,房东是 个抠门的老太太,自己房同里生了个煤球炉,一天到晚抱着炉子过目子。她暖和 了就不管房客。 “我就是怕冷。”慧聪为自己是个怕冷的南方人难为情,“我就盼着能下一场大 雪。” 大雪总会下的。天气预报说了,最近一股西伯利亚寒流将要进京。不过天气预报 也不一定准,大部分时候你也搞不清他们究竟在说哪个地方。但我还是坚定地告 诉他,大雪总要下的,不下雪的冬天叫什么冬天。 完全是出于同情,回到住处我和行健、米梦说起慧聪,问他们,是不是可以让他 和我们一起住。我们屋里的暖气好。慧聪很想和我们一起住,但他无论如何舍不 得用鸽子做见面礼,他情愿送我们一只老母鸡。他还是来了。 天气预报,要来大雪,傍晚就到。 回去的路上我买了二锅头和鸭脖子,一定要坐着看雪如何从北京的天空上落下 来。我们喝到十二点,慧聪跑出去五趟,一粒雪星子都没看见。夜空看上去极度 的忧伤和沉郁,然后我们就睡了,醒来已经上午十点,什么东西抓门的声音把我 们惊醒。我推了一下门,没推动,再推,还不行,猛用了一下劲儿,天地全白, 门前的积雪到了膝盖,我对他们三个喊: “快,快,大雪封门!” 慧聪穿着裤衩从被窝里跳出来,赤脚踏入积雪,他用变了调的方言嗷嗷乱叫,鸽 子在院子里和屋顶上翻飞,这样的天,麻雀和鸽子都该待在窝里哪也不去的。这 群鸽子不,一刻也不闲着,能落的地方都落,能挠的地方都挠,就是它们把我们 的房门抓得嗤嗤啦啦直响。但看见两只鸽子歪着脑袋靠在窝边,大雪盖住了木盒 子。行健说,这两只鸽子归他,晚上的酒菜也归他。我们要庆祝一下北京三十年 来最大的一场雪。收音机里就这么说的,这一夜飘飘洒洒、纷纷扬扬,落下了三 十年来最大的一场雪 (节编自徐则臣《如果大雪封门》)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 )。(4 分) A.小说开头以宝来被打傻的情节奠定全文沉重的基调,全文展现从乡村来到北 京的底层人物的命运,表现作者关注底层人物命运的人文情怀。 B.小说的主人公是林慧聪。他勤劳、质朴、坚强,即使卖鸽粮也要在北京奋斗 下去;也浪没、执着,即使苦寒仍然希望大雪封门看看雪的样子。 C.小说主要叙述方式是顺叙,也用了插叙的手法,例如交代林慧聪来北京的原 因等,插叙使小说故事情节完整,手法富有变化。 D.小说中的“鸽子”有象征意味,它们在当代商城门前的人行道上蹦来蹦去象 征着人物短暂的快乐,在大雪降临时的死亡象征着悲剧的必然性。 E.小说在阴暗寒冷的基调中不乏景色,如“我们”接纳寒冷环境中的林慧聪同 住,大雪中林慧聪充满激情地赤脚踩雪等,这些情节增强了人物形象的艺术感染 力。 8.作者在小说中写到“我”这个人物,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 9.小说中多次写到“雪”,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5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