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8届高三7月联考语文试卷 命题教师:柳劲松 考试时间:2017年7月27日下午2:30~5:00 试卷满分:15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与禅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一属文学,一属宗教,它们的归趣显然是不同的。 然而,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这又 使它们有了互相沟通的可能。禅宗在唐代确立以后,就在诗人中间产生了广泛的 影响,他们谈禅,参禅,诗中有意无意地表现了禅理、禅趣,而禅师也在诗中表 现他们对世界和人生的观照与理解。于是诗和禅就建立了联系 诗和禅的沟通,表面看来似乎是双向的,其实主要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诗赋予 禅的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禅赋予诗的却是内省的功夫,以及由内省带来的理趣 中国诗歌原有的冲和淡泊的艺术风格也因之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元好问说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也许把禅的作用估计过高,但不可否认, 禅给了诗一种新的刺激,使诗的面貌更加丰富多彩了 禅对诗的渗透,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是以禅入诗,另一方面是以禅喻诗 以禅入诗,是指把禅意引入诗中。其中有些作品是用禅语阐述禅理,只有诗的躯 壳而没有诗的审美价值,严格地说不能算是诗,或姑且称之为“禅言诗”。这些 诗总的看来并无可取之处,只有个别富有理趣的作品尚能引起我们的兴趣。如苏 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 君指上听?”《楞严经》曰:“臂如琴瑟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是此诗之本。这个比喻本来就有趣,经苏轼点化后更有机锋。在儿童般天真的发 问中,包含着耐人寻思的理趣。 更值得研究的是另一些作品,它们或写花鸟,或绘山水,或吟闲适,或咏渔钓, 并没有谈禅,但在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寓有禅意。例如王维的《鹿柴》:“空山 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远处的人语衬托着山的空寂, 密林里漏下一线落日的返照。那微弱的光洒在碧绿的苔藓上,显得多么冷清!青 苔对这阳光并不陌生,黎明时分,亭午时分,都曾受过它的照射。现在到了黄昏, 它又照来了。然而这次复返,它的亮度、热度和色调都发生了变化。这青苔返照 如同一个象征,使人想到大千世界就这样不知不觉地生生灭灭,无有常住。禅宗 重视“返照”的功夫,“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所用的字面也使人联想到禅 宗的教义。而诗里所体现的清静虚空的心境,更是禅宗所提倡的。 禅对诗的渗透,另一方面就是以禅喻诗。这是传统的说法,比较笼统。细分起来, 有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的区别。以禅参诗是用参禅的态度和方法去阅 读欣赏诗歌作品。以禅衡诗是用禅家所谓大小乘、南北宗、正邪道的说法来品评 诗歌的高低。以禅论诗则是用禅家的妙谛来论述作诗的奥妙。这是不同的三种以 禅喻诗,前人把它们混在一起,所以讲不清楚 (节选自袁行霈《诗 与禅》)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诗与禅虽然归趣不同,分别属于文学和宗教,但在“需要敏锐的内心 体验”“重启示和象喻”和“追求言外之意”等方面是相通的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 2018 届高三 7 月联考语文试卷 命题教师:柳劲松 考试时间:2017 年 7 月 27 日下午 2:30~5:00 试卷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诗与禅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一属文学,一属宗教,它们的归趣显然是不同的。 然而,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这又 使它们有了互相沟通的可能。禅宗在唐代确立以后,就在诗人中间产生了广泛的 影响,他们谈禅,参禅,诗中有意无意地表现了禅理、禅趣,而禅师也在诗中表 现他们对世界和人生的观照与理解。于是诗和禅就建立了联系。 诗和禅的沟通,表面看来似乎是双向的,其实主要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诗赋予 禅的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禅赋予诗的却是内省的功夫,以及由内省带来的理趣; 中国诗歌原有的冲和淡泊的艺术风格也因之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元好问说: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也许把禅的作用估计过高,但不可否认, 禅给了诗一种新的刺激,使诗的面貌更加丰富多彩了。 禅对诗的渗透,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是以禅入诗,另一方面是以禅喻诗。 以禅入诗,是指把禅意引入诗中。其中有些作品是用禅语阐述禅理,只有诗的躯 壳而没有诗的审美价值,严格地说不能算是诗,或姑且称之为“禅言诗”。这些 诗总的看来并无可取之处,只有个别富有理趣的作品尚能引起我们的兴趣。如苏 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 君指上听?”《楞严经》曰:“臂如琴瑟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是此诗之本。这个比喻本来就有趣,经苏轼点化后更有机锋。在儿童般天真的发 问中,包含着耐人寻思的理趣。 更值得研究的是另一些作品,它们或写花鸟,或绘山水,或吟闲适,或咏渔钓, 并没有谈禅,但在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寓有禅意。例如王维的《鹿柴》:“空山 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远处的人语衬托着山的空寂, 密林里漏下一线落日的返照。那微弱的光洒在碧绿的苔藓上,显得多么冷清!青 苔对这阳光并不陌生,黎明时分,亭午时分,都曾受过它的照射。现在到了黄昏, 它又照来了。然而这次复返,它的亮度、热度和色调都发生了变化。这青苔返照 如同一个象征,使人想到大千世界就这样不知不觉地生生灭灭,无有常住。禅宗 重视“返照”的功夫,“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所用的字面也使人联想到禅 宗的教义。而诗里所体现的清静虚空的心境,更是禅宗所提倡的。 禅对诗的渗透,另一方面就是以禅喻诗。这是传统的说法,比较笼统。细分起来, 有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的区别。以禅参诗是用参禅的态度和方法去阅 读欣赏诗歌作品。以禅衡诗是用禅家所谓大小乘、南北宗、正邪道的说法来品评 诗歌的高低。以禅论诗则是用禅家的妙谛来论述作诗的奥妙。这是不同的三种以 禅喻诗,前人把它们混在一起,所以讲不清楚。 (节选自袁行霈《诗 与禅》)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诗与禅虽然归趣不同,分别属于文学和宗教,但在“需要敏锐的内心 体验”“重启示和象喻”和“追求言外之意”等方面是相通的
B.禅宗在唐代确立之后,一方面诗人因受到禅的影响而在诗中有意无意 地表现禅理、禅趣,另一方面禅师的诗歌也表现了对现实人生的关注,于是诗和 禅就建立了联系 C.禅赋予诗以内省的功夫,以及由内省带来的理趣,从而提升了诗歌的 品位,拓宽了诗歌的意境,使诗歌的面貌焕然一新 D.诗和禅的沟通,表面看来似乎是双向的,但是诗赋予禅的只是外在的形式, 由此可见,诗对禅的影响不如禅对诗的影响那么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文章引用这两句诗形象地说明 诗和禅的相互作用,表明了二者相互依赖的关系。 B.《楞严经》中“臂如琴瑟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这几 句话,用“妙音”“妙指”有趣的比喻,本意是为了说明佛理的。 C.虽然“禅言诗”总的看来并无可取之处,但苏轼富有理趣的《琴诗》却 能引起我们的兴趣,它本于《楞严经》而又高于《楞严经》,用诗的形式巧妙点 化,更有机锋。 D.王维的《鹿柴》并没有谈禅,但“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字面上就 使人联想到禅宗重视的“返照”,诗中清静虚空的心境更为禅宗所提倡,堪称 “以禅入诗”的佳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多“禅言诗”之所以并无可取之处,是因为这些诗用禅语阐述禅理, 只有诗歌的形式却没有诗歌的审美价值,严格地说甚至不能算是诗。 B禅对诗的渗透包括以禅入诗和以禅喻诗两大方面,以禅喻诗细分又包括 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三种。 C.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这三种以禅喻诗的方式虽然有区别, 但都体现了禅对诗的渗透。 D.以禅参诗重在诗歌作品的阅读欣赏,以禅衡诗重在诗歌髙低的品评,以禅论 诗重在对诗歌奥妙的论述。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把灯光调亮 张抗抗 “关店吧!”卢娜下定了决心。 差不多从七八年前开始,书店的销售额就开始下降,像秋分以后的气温,一天天 往下落。资金周转不灵,常常拆东墙补西墙,老公交到她手里的月工资,转眼让 她垫付了员工的工资。如今已是严重亏损,真的山穷水尽了。 她早早来到书店。她想让自己一个人静一静,仔细再仔细地盘点一番:店里现有 的库存书、书柜书架沙发桌椅灯具电脑等所有的家当,总共能折算多少钱? 她必须速速把明光书店的“后事”料理完毕。 她开锁进店,觉得光线有点暗,顺手开了灯,一时灯光亮得晃眼。她抬头,看见 了天花板上前些天新换的灯泡,心里突然一阵刺痛:把灯光调亮?她气呼呼地顺 手把灯关掉了,能省一点是一点。这家昏暗的书店里,只剩下她的心里,还有一 朵小火苗,那么小,那么弱。而今,这朵风里雨里挣扎太久的小火苗,也终于快 要熄灭了……不怪我不怪我,她对自己说,我实在是已经尽力了哦… 手机铃声响起,她走到窗口去拿包取手机,顺手把窗帘刷地拉开了
B.禅宗在唐代确立之后,一方面诗人因受到禅的影响而在诗中有意无意 地表现禅理、禅趣,另一方面禅师的诗歌也表现了对现实人生的关注,于是诗和 禅就建立了联系。 C.禅赋予诗以内省的功夫,以及由内省带来的理趣,从而提升了诗歌的 品位,拓宽了诗歌的意境,使诗歌的面貌焕然一新。 D.诗和禅的沟通,表面看来似乎是双向的,但是诗赋予禅的只是外在的形式, 由此可见,诗对禅的影响不如禅对诗的影响那么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文章引用这两句诗形象地说明 诗和禅的相互作用,表明了二者相互依赖的关系。 B.《楞严经》中“臂如琴瑟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这几 句话,用“妙音”“妙指”有趣的比喻,本意是为了说明佛理的。 C.虽然“禅言诗”总的看来并无可取之处,但苏轼富有理趣的《琴诗》却 能引起我们的兴趣,它本于《楞严经》而又高于《楞严经》,用诗的形式巧妙点 化,更有机锋。 D.王维的《鹿柴》并没有谈禅,但“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字面上就 使人联想到禅宗重视的“返照”,诗中清静虚空的心境更为禅宗所提倡,堪称 “以禅入诗”的佳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大多“禅言诗”之所以并无可取之处,是因为这些诗用禅语阐述禅理, 只有诗歌的形式却没有诗歌的审美价值,严格地说甚至不能算是诗。 B.禅对诗的渗透包括以禅入诗和以禅喻诗两大方面,以禅喻诗细分又包括 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三种。 C.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这三种以禅喻诗的方式虽然有区别, 但都体现了禅对诗的渗透。 D.以禅参诗重在诗歌作品的阅读欣赏,以禅衡诗重在诗歌高低的品评,以禅论 诗重在对诗歌奥妙的论述。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把灯光调亮 张抗抗 “关店吧!”卢娜下定了决心。 差不多从七八年前开始,书店的销售额就开始下降,像秋分以后的气温,一天天 往下落。资金周转不灵,常常拆东墙补西墙,老公交到她手里的月工资,转眼让 她垫付了员工的工资。如今已是严重亏损,真的山穷水尽了。 她早早来到书店。她想让自己一个人静一静,仔细再仔细地盘点一番:店里现有 的库存书、书柜书架沙发桌椅灯具电脑等所有的家当,总共能折算多少钱?…… 她必须速速把明光书店的“后事”料理完毕。 她开锁进店,觉得光线有点暗,顺手开了灯,一时灯光亮得晃眼。她抬头,看见 了天花板上前些天新换的灯泡,心里突然一阵刺痛:把灯光调亮?她气呼呼地顺 手把灯关掉了,能省一点是一点。这家昏暗的书店里,只剩下她的心里,还有一 朵小火苗,那么小,那么弱。而今,这朵风里雨里挣扎太久的小火苗,也终于快 要熄灭了……不怪我不怪我,她对自己说,我实在是已经尽力了哦…… 手机铃声响起,她走到窗口去拿包取手机,顺手把窗帘刷地拉开了
顷刻间,书店里洒满了亮晃晃的阳光,一格格在书架上跳跃,把书店染得一片金 黄。还是太阳好啊,她对自己说。把灯光调亮,就算再亮,也是夜里。她自嘲地 笑了笑。 手机里传来一个爽快的声音。电话是文化局的人打来的,就是上次让她填申请表 的那个干部,让她赶紧到局里去一趟,要办手续一一什么手续?就是省政府的那 笔书店奖励基金,明光书店评上了!你变百万富翁了… 卢娜站在窗口一动不动,然后肩膀轻轻地抖动起来,身子开始颤栗。她伸出双手 捂住了脸,泪水透过指缝,从脸颊上哗哗淌下来。她似乎意识到什么,往前挪移 了一步。是的,她想躲开那堆书,怕自己的泪水把书弄湿了…… 百万是多大的一笔钱啊?这么说,明光书店就要起死回生了?可以把这几年累 计的债务亏空都补上了,早就想添置的新书柜,也有了着落。老公的工资不用再 贴补书店了,积攒起来给儿子上大学交学费。退一万步说,假若书店继续赔钱, 年赔几万块,这笔补贴的钱,也够她再亏损十几年了……她一直想着能把隔壁 那家闲置的小阳台买下来,和自家书店打通,在二楼的咖啡吧旁边,再扩建一个 儿童书屋,孩子们放学了,尽管可以到这里来读书嬉戏做梦· 卢娜从文化局回到店里,已近中午。她从街上的灯具店里,买了一盒40瓦的飞 利浦灯泡一一把灯光再调亮一点!她要让明光书店的老顾客们,老远就看到书店 的灯光。如果她的资金宽裕,最好把书店临街的窗户也扩大一倍,等到夜幕降临, 玻璃窗内的灯光雪亮雪亮,明光书店就像一座透明的水晶宫,所有的书都在闪闪 发光……这么多年,书本没有改变我的命运,但改变了我。我办了明光书店,我 的书店给人送去知识,知识可以帮别人改变命运…… 这么一想,卢娜的眼泪又流下来了一一不对!不是知识改变命运,是文化!不对 文化也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可以改变人!我不再是那个高考落榜的自卑女孩, 我活得对人有用,我充实、我知足… 就在这天晩上,明亮的灯光下,出现了一个人影。卢娜眯起眼打量,忽然想起他 就是几个月前那个买了二十多本书并建议她把书店灯光调亮一点的省城顾客。他 快步朝她走过来,抬起头环顾天花板的灯池,笑容满面地说:嗬,灯光调过了? 书店亮了许多哦!我老远就看见了 接下来的事情,完全出乎卢娜的意料。这个人对卢娜说了很多话,她好像听见他 说,县城新区的整体规划中,需要有一家中等规模的书店。他想到了明光书店, 他推荐了明光书店,明光书店的信誉度和知名度,开在新区再恰当不过了。新区 将为书店预留五百平方米门面房,作为公益书店,房租优惠到可以忽略不计。 他还提到了城市发展战略,提到了公民的文化权利,提到了热爱、尊重、介入什 么的,卢娜下意识嗯嗯地点头,只觉得他的话音一声声落下,头顶的灯光一盏盏 亮起来。 那天晚上,卢娜回到家,和老公一五一十地说了今天书店里发生的一连串怪事 老公开口说:卢娜,我晓得你开书店十多年,没一天好日子过。但是,假如你从 此不开书店,恐怕就活不成了。命总比钞票要紧,你年纪还轻呢,我要你活着! 卢娜鼻子一酸,眼圈就红了。心里那朵奄奄一息的小火苗,呼地一下蹿上来,燃 成了一蓬金红色的火焰 隔着一条街,隔着几道墙,卢娜看见“明光书店”四个字,在夜空里通体透亮 (选自张抗抗《把灯光调亮》,有删节) 4.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顷刻间,书店里洒满了亮晃晃的阳光,一格格在书架上跳跃,把书店染得一片金 黄。还是太阳好啊,她对自己说。把灯光调亮,就算再亮,也是夜里。她自嘲地 笑了笑。 手机里传来一个爽快的声音。电话是文化局的人打来的,就是上次让她填申请表 的那个干部,让她赶紧到局里去一趟,要办手续——什么手续?就是省政府的那 笔书店奖励基金,明光书店评上了!你变百万富翁了…… 卢娜站在窗口一动不动,然后肩膀轻轻地抖动起来,身子开始颤栗。她伸出双手 捂住了脸,泪水透过指缝,从脸颊上哗哗淌下来。她似乎意识到什么,往前挪移 了一步。是的,她想躲开那堆书,怕自己的泪水把书弄湿了…… 一百万是多大的一笔钱啊?这么说,明光书店就要起死回生了?可以把这几年累 计的债务亏空都补上了,早就想添置的新书柜,也有了着落。老公的工资不用再 贴补书店了,积攒起来给儿子上大学交学费。退一万步说,假若书店继续赔钱, 一年赔几万块,这笔补贴的钱,也够她再亏损十几年了……她一直想着能把隔壁 那家闲置的小阳台买下来,和自家书店打通,在二楼的咖啡吧旁边,再扩建一个 儿童书屋,孩子们放学了,尽管可以到这里来读书嬉戏做梦…… 卢娜从文化局回到店里,已近中午。她从街上的灯具店里,买了一盒 40 瓦的飞 利浦灯泡——把灯光再调亮一点!她要让明光书店的老顾客们,老远就看到书店 的灯光。如果她的资金宽裕,最好把书店临街的窗户也扩大一倍,等到夜幕降临, 玻璃窗内的灯光雪亮雪亮,明光书店就像一座透明的水晶宫,所有的书都在闪闪 发光……这么多年,书本没有改变我的命运,但改变了我。我办了明光书店,我 的书店给人送去知识,知识可以帮别人改变命运…… 这么一想,卢娜的眼泪又流下来了——不对!不是知识改变命运,是文化!不对, 文化也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可以改变人!我不再是那个高考落榜的自卑女孩, 我活得对人有用,我充实、我知足…… 就在这天晚上,明亮的灯光下,出现了一个人影。卢娜眯起眼打量,忽然想起他 就是几个月前那个买了二十多本书并建议她把书店灯光调亮一点的省城顾客。他 快步朝她走过来,抬起头环顾天花板的灯池,笑容满面地说:嗬,灯光调过了? 书店亮了许多哦!我老远就看见了。 接下来的事情,完全出乎卢娜的意料。这个人对卢娜说了很多话,她好像听见他 说,县城新区的整体规划中,需要有一家中等规模的书店。他想到了明光书店, 他推荐了明光书店,明光书店的信誉度和知名度,开在新区再恰当不过了。新区 将为书店预留五百平方米门面房,作为公益书店,房租优惠到可以忽略不计。 他还提到了城市发展战略,提到了公民的文化权利,提到了热爱、尊重、介入什 么的,卢娜下意识嗯嗯地点头,只觉得他的话音一声声落下,头顶的灯光一盏盏 亮起来。 那天晚上,卢娜回到家,和老公一五一十地说了今天书店里发生的一连串怪事。 老公开口说:卢娜,我晓得你开书店十多年,没一天好日子过。但是,假如你从 此不开书店,恐怕就活不成了。命总比钞票要紧,你年纪还轻呢,我要你活着! 卢娜鼻子一酸,眼圈就红了。心里那朵奄奄一息的小火苗,呼地一下蹿上来,燃 成了一蓬金红色的火焰。 隔着一条街,隔着几道墙,卢娜看见“明光书店”四个字,在夜空里通体透亮。 (选自张抗抗《把灯光调亮》,有删节) 4.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A.明光书店可以看成众多民营书店的缩影,小说开头就写明光书店生意萧条 处境艰难,折射出髙科技、信息化时代实体书店和卖书人的困境,发人深思。 B.小说三次写到卢娜流泪的细节,第一次是因为接到文化局的电话后为书店有 了转机喜极而泣,第二次和第三次则是感动于自己的坚守和执着。 C.小说主要通过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塑造了一个在困境中坚守梦想的女 主人公形象,尤其是通过大量的心理独白展示了卢娜丰富的内心世界。 D.“‘明光书店’四个字,在夜空里通体透亮”,小说结尾含蓄蕴藉,“通体 透亮”不仅写出了卢娜明朗的心灵世界,也暗示着书店的美好前景。 5.小说标题“把灯光调亮”意味深长,请理解其丰富的意蕴。(5分 6.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主人公卢娜在困境中坚持的动力源泉。现实生活中 实体书店生存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人民网】“公考热”曾经席卷全国,而与此同时,智联招聘发布的《2015春 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却显示,2015年春节公务员跳槽数量更比去年增加超三 成。这一出人意料的结果令人惊诧,公务员“跳槽热”是否真的来临? 这又是喜欢是忧?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大力反腐,大力整顿四风,并出台各 项规定与禁令。我国公务员便逐渐地褪去了“光环”,逐步走下了“神坛”。随 着养老金“双轨制”的废除,改革的不断深入,公务员越来越市场化,这是社会 进步的必然趋势。 从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公务员“跳槽热”的到来有其“必然性”,这对社 会发展与进步是相当有力的。公务员愿意跳槽、敢于跳槽,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公 务员这个群体,也激活了社会人才市场,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使社会全 面和谐发展。 当然,公务员“跳槽热”也必然会引发担忧,公务员作为管理者与服务者,需要 稳定的建设与发展;而公务员跳槽过于频繁,则有可能对公务员队伍建设造成负 面影响,也有可能降低公务员群体的服务水平。 无论是喜还是忧,公务员开始跳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改革与社会发展的 趋势。既然发展的是市场经济,就应让市场更多地去决定,更多地遵循市场自身 的发展规律,少一些过度的解读,相信最终势必会达到“多赢”的状态。 材料二 【新华网】近日,智联招聘发布的调査报告显示,向来被认为抱着“铁饭碗”的 公务员,竟成为当前跨界跳槽最活跃的人群。 其实,公务员只是普通职业中的一种,公务员行业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样光鲜 首先,公务员并非是个高收入行业,同样大学同年毕业的大学生,进入企业工作 和当公务员,5年以后,收入就会拉开明显差距。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这种差距 就越明显。其次,“上升空间狭窄”、“人事关系复杂”“自我价值体现困难” 等问题,也时常困扰着他们。这样的情况下,公务员频繁跳槽,其实是一件再平 常不过的事。所以,社会应当以平常的心态来看待他们的选择,对公务员跳槽多 些理解与包容
A.明光书店可以看成众多民营书店的缩影,小说开头就写明光书店生意萧条, 处境艰难,折射出高科技、信息化时代实体书店和卖书人的困境,发人深思。 B.小说三次写到卢娜流泪的细节,第一次是因为接到文化局的电话后为书店有 了转机喜极而泣,第二次和第三次则是感动于自己的坚守和执着。 C.小说主要通过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塑造了一个在困境中坚守梦想的女 主人公形象,尤其是通过大量的心理独白展示了卢娜丰富的内心世界。 D.“‘明光书店’四个字,在夜空里通体透亮”,小说结尾含蓄蕴藉,“通体 透亮”不仅写出了卢娜明朗的心灵世界,也暗示着书店的美好前景。 5.小说标题“把灯光调亮”意味深长,请理解其丰富的意蕴。(5 分) 6.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主人公卢娜在困境中坚持的动力源泉。现实生活中, 实体书店生存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人民网】“公考热”曾经席卷全国,而与此同时,智联招聘发布的《2015 春 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却显示,2015 年春节公务员跳槽数量更比去年增加超三 成。这一出人意料的结果令人惊诧,公务员“跳槽热”是否真的来临? 这又是喜欢是忧?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大力反腐,大力整顿四风,并出台各 项规定与禁令。我国公务员便逐渐地褪去了“光环”,逐步走下了“神坛”。随 着养老金“双轨制”的废除,改革的不断深入,公务员越来越市场化,这是社会 进步的必然趋势。 从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公务员“跳槽热”的到来有其“必然性”,这对社 会发展与进步是相当有力的。公务员愿意跳槽、敢于跳槽,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公 务员这个群体,也激活了社会人才市场,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使社会全 面和谐发展。 当然,公务员“跳槽热”也必然会引发担忧,公务员作为管理者与服务者,需要 稳定的建设与发展;而公务员跳槽过于频繁,则有可能对公务员队伍建设造成负 面影响,也有可能降低公务员群体的服务水平。 无论是喜还是忧,公务员开始跳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改革与社会发展的 趋势。既然发展的是市场经济,就应让市场更多地去决定,更多地遵循市场自身 的发展规律,少一些过度的解读,相信最终势必会达到“多赢”的状态。 材料二 【新华网】近日,智联招聘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向来被认为抱着“铁饭碗”的 公务员,竟成为当前跨界跳槽最活跃的人群。 其实,公务员只是普通职业中的一种,公务员行业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样光鲜。 首先,公务员并非是个高收入行业,同样大学同年毕业的大学生,进入企业工作 和当公务员,5 年以后,收入就会拉开明显差距。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这种差距 就越明显。其次,“上升空间狭窄”、“人事关系复杂”“自我价值体现困难” 等问题,也时常困扰着他们。这样的情况下,公务员频繁跳槽,其实是一件再平 常不过的事。所以,社会应当以平常的心态来看待他们的选择,对公务员跳槽多 些理解与包容
从某种角度来讲,公务员辞职人数剧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一方 面,不少抱着升官发财的想法才进入公务员队伍的离开,有利于干部队伍吐故纳 新;另一方面,优秀人才不再只向公务员这种单一职业蜂拥,这是市场主体和管 理人才的回归,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完善与构建。 跳槽既是市场条件下自由选择的结果,也是对自己职业发展的“纠偏”。对于单 位来说,老员工的离开一方面有利于更新换代,但大规模员工离职尤其骨干员工 离职,则容易导致人才短缺,应当引起警惕并适当采取措施的。所以针对公务员 频频辞职“下海”现象,政府应当建立合格人才进得来、不合格的人出得去、优 秀人才留得住的公务员选拔任用机制。对于用人单位,也要用待遇留住人才,解 决他们基本的生存发展问题。只要实现一个行业内人才的自由流动与良性竞争 并且赋予这一行业从业者合理的福利待遇和职业尊严,那么它就会自动实现人才 的匹配,而不会出现短缺的问题。 材料三 【曲靖文明网】曾经让许多年轻人慕名并为之倾心竭力的热门行业在出现了倒寒 逆流之潮——公务员跳槽,这让很多人深感震惊和意外,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些年 轻人放弃“前功”、尽弃“公务员”而另谋生路呢? 国家行政部门的规范和严格管理,让许多年轻人越来越感受不到国家公务员带来 的种种实惠,这是公务员跳槽的客观原因。中国公务员制度有一个成长、发展的 历程,它引纳外国的公务员制度并采用了古代的“科举制”的积极因子。但随着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用权等慢慢地纳入法制化 轨道,行政工作人员的行为有了规范和约束,自然感到受限制 相比其他行业的收入,原先的愿望打算与现实需求的巨大反差,使公务员萌生了 跳槽另谋生路的打算,我想这是跨行业公务员跳槽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原因。 中国在职公务员的跳槽和近几年“国考热”的降温,是人们对各种职业工作认识 的理性回归。以前很多人认为在国家的行政部门从职既有政治上的功名,又有经 济上的实惠,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国家公务员只 是为人民办实事的工作人员,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更谈不上什么特权,随着认识 上的变换,一些公务员选择跳槽,流动到其他的行业,也属正常, 针对以上的问题,政府要大力推进,行动起来。合理的职业流动机制是中国公务 员的“跳槽”助推器。国内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一直都在不停地流转、变动,公 务员的“跳槽”也是行业流动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让公务员的“跳槽”融 入到正常的流动中来,政府需要思考。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对“公务员跳槽热是喜是忧”这一问题持谨慎观望的态度,既指出了公 务员跳槽在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上的好处,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突出强调遵循 市场规律的重要性。 B.材料二认为,社会对待“公务员跳槽热”这一现象应给予理解和包容。材料在 分析了公务员跳槽的原因和社会意义的基础上,也向用人单位和政府提出了的相 应的应对措施。 C.材料三对公务员跳槽现象原因的分析侧重于为政府提供相应的应对思路,认为 政府若能建立合理的职业流动机制,就能让公务员融入社会各行业的正常流动中 去
从某种角度来讲,公务员辞职人数剧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一方 面,不少抱着升官发财的想法才进入公务员队伍的离开,有利于干部队伍吐故纳 新;另一方面,优秀人才不再只向公务员这种单一职业蜂拥,这是市场主体和管 理人才的回归,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完善与构建。 跳槽既是市场条件下自由选择的结果,也是对自己职业发展的“纠偏”。对于单 位来说,老员工的离开一方面有利于更新换代,但大规模员工离职尤其骨干员工 离职,则容易导致人才短缺,应当引起警惕并适当采取措施的。所以针对公务员 频频辞职“下海”现象,政府应当建立合格人才进得来、不合格的人出得去、优 秀人才留得住的公务员选拔任用机制。对于用人单位,也要用待遇留住人才,解 决他们基本的生存发展问题。只要实现一个行业内人才的自由流动与良性竞争, 并且赋予这一行业从业者合理的福利待遇和职业尊严,那么它就会自动实现人才 的匹配,而不会出现短缺的问题。 材料三 【曲靖文明网】曾经让许多年轻人慕名并为之倾心竭力的热门行业在出现了倒寒 逆流之潮——公务员跳槽,这让很多人深感震惊和意外,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些年 轻人放弃“前功”、尽弃“公务员”而另谋生路呢? 国家行政部门的规范和严格管理,让许多年轻人越来越感受不到国家公务员带来 的种种实惠,这是公务员跳槽的客观原因。中国公务员制度有一个成长、发展的 历程,它引纳外国的公务员制度并采用了古代的“科举制”的积极因子。但随着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用权等慢慢地纳入法制化 轨道,行政工作人员的行为有了规范和约束,自然感到受限制。 相比其他行业的收入,原先的愿望打算与现实需求的巨大反差,使公务员萌生了 跳槽另谋生路的打算,我想这是跨行业公务员跳槽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原因。 中国在职公务员的跳槽和近几年“国考热”的降温,是人们对各种职业工作认识 的理性回归。以前很多人认为在国家的行政部门从职既有政治上的功名,又有经 济上的实惠,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国家公务员只 是为人民办实事的工作人员,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更谈不上什么特权,随着认识 上的变换,一些公务员选择跳槽,流动到其他的行业,也属正常。 针对以上的问题,政府要大力推进,行动起来。合理的职业流动机制是中国公务 员的“跳槽”助推器。国内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一直都在不停地流转、变动,公 务员的“跳槽”也是行业流动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让公务员的“跳槽”融 入到正常的流动中来,政府需要思考。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材料一对“公务员跳槽热是喜是忧”这一问题持谨慎观望的态度,既指出了公 务员跳槽在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上的好处,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突出强调遵循 市场规律的重要性。 B.材料二认为,社会对待“公务员跳槽热”这一现象应给予理解和包容。材料在 分析了公务员跳槽的原因和社会意义的基础上,也向用人单位和政府提出了的相 应的应对措施。 C.材料三对公务员跳槽现象原因的分析侧重于为政府提供相应的应对思路,认为 政府若能建立合理的职业流动机制,就能让公务员融入社会各行业的正常流动中 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