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命题人:武汉市第49中学吕晓乐审题人:武汉市第49中学王海玉 本试题共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现代文阅读(35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丝绸之路串起的世界史 邹怡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并非一部丝绸之路的专史,而是一部世界史。 其“全新”则在于它是一部由丝绸之路串起的世界史,牛津大学历史学者彼得 弗兰科潘选择了丝绸之路这一多文明间的通道作为切入点,透视人类诸文明的接 触与演进,从而避开了以某一文明为中心的偏颇 丝绸之路,1877年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他根据中国和欧洲史家关于 中西贸易的记载,在地图上绘制了一条横贯欧亚的贸易路线,并命名为“丝绸之 路”。作者并不认为这仅仅是一条丝绸贸易的商道,甚至不仅仅是贸易路线。全 书25章:丝绸之路、信仰之路、皮毛之路、奴隶之路、霸权之路……这样的章 节编排固然采用修辞的手法,但它们也提示着丝绸之路上所流通的远不止丝绸, 金属、香料和玻璃在一些路段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 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最大的影响,并不在于货品的流通,而在于丝路上穿行的人 们将他们各自的文化像种子一样沿途撒播,包括观念、信仰、技术以及它们在物 质上的表现。因此,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诸种文明的穿行与交流之路。古巴比 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以及作为西方文明基石的古代希腊和罗马,这些人 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而相遇。南北美洲的人类文明,也自地理大 发现以降,深刻地介入了丝绸之路的人流和物流。尤其是中亚、西亚与东欧,它 们位于欧亚大陆中部,是丝绸之路主体之所在。历史上,不同文明在此相遇交流, 古老文明在此创生成长。而当今,这里既有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和时尚之都,又是 世界上最为动荡不安的地区,这是巧合吗? 丝绸之路是人类诸文明间人员、物质和思想的交流之路。各种人类文明曾在这里 竞演。欧亚大陆上,南部为希腊、罗马、波斯、埃及和印度等各大古国的发祥之 地,而北部是游牧民族轮番奔驰的通道,匈奴人、突厥人、回鹘人和蒙古人先后 在这条道路上策马西征,形成一次次民族大迁徙。彼得·弗兰科潘始终围绕着丝 绸之路这一连接东西方的重要通道,描绘了一幅时间跨度两千多年、涉及地域涵 盖全球的世界史长卷。他指出,在16世纪西方崛起成为世界霸主以前,东方的 丝绸之路“一直是世界的中心”: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和帝国都出现在丝绸之路 上,世界主要宗教都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壮大,丝绸之路上的贸易让全球化早在 2000多年前就已形成,古代学者聚集在丝绸之路上创造交流智慧和艺术。 丝绸之路是人类诸文明展示其魅力的共同舞台,也是诸文明获取资源和文化的共 有路径。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在争夺丝绸之路的硝烟散去之后,是沿途文明接力 传递、利益共享的常态。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世界史,丝绸之路就是 人类文明最耀眼的舞台。它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更将主宰世界的未来。透过 这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一带一路”的战略价值将变得一目了然。 (摘编自邹怡《丝绸之路 串起的世界史》,有删改)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 2016—2017 学年度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命题人:武汉市第 49 中学 吕晓乐 审题人:武汉市第 49 中学 王海玉 本试题共 22 题。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丝绸之路串起的世界史 邹怡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并非一部丝绸之路的专史,而是一部世界史。 其“全新”则在于它是一部由丝绸之路串起的世界史,牛津大学历史学者彼得• 弗兰科潘选择了丝绸之路这一多文明间的通道作为切入点,透视人类诸文明的接 触与演进,从而避开了以某一文明为中心的偏颇。 丝绸之路,1877 年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他根据中国和欧洲史家关于 中西贸易的记载,在地图上绘制了一条横贯欧亚的贸易路线,并命名为“丝绸之 路”。作者并不认为这仅仅是一条丝绸贸易的商道,甚至不仅仅是贸易路线。全 书 25 章:丝绸之路、信仰之路、皮毛之路、奴隶之路、霸权之路……这样的章 节编排固然采用修辞的手法,但它们也提示着丝绸之路上所流通的远不止丝绸, 金属、香料和玻璃在一些路段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 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最大的影响,并不在于货品的流通,而在于丝路上穿行的人 们将他们各自的文化像种子一样沿途撒播,包括观念、信仰、技术以及它们在物 质上的表现。因此,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诸种文明的穿行与交流之路。古巴比 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以及作为西方文明基石的古代希腊和罗马,这些人 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而相遇。南北美洲的人类文明,也自地理大 发现以降,深刻地介入了丝绸之路的人流和物流。尤其是中亚、西亚与东欧,它 们位于欧亚大陆中部,是丝绸之路主体之所在。历史上,不同文明在此相遇交流, 古老文明在此创生成长。而当今,这里既有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和时尚之都,又是 世界上最为动荡不安的地区,这是巧合吗? 丝绸之路是人类诸文明间人员、物质和思想的交流之路。各种人类文明曾在这里 竞演。欧亚大陆上,南部为希腊、罗马、波斯、埃及和印度等各大古国的发祥之 地,而北部是游牧民族轮番奔驰的通道,匈奴人、突厥人、回鹘人和蒙古人先后 在这条道路上策马西征,形成一次次民族大迁徙。彼得•弗兰科潘始终围绕着丝 绸之路这一连接东西方的重要通道,描绘了一幅时间跨度两千多年、涉及地域涵 盖全球的世界史长卷。他指出,在 16 世纪西方崛起成为世界霸主以前,东方的 丝绸之路“一直是世界的中心”: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和帝国都出现在丝绸之路 上,世界主要宗教都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壮大,丝绸之路上的贸易让全球化早在 2000 多年前就已形成,古代学者聚集在丝绸之路上创造交流智慧和艺术。 丝绸之路是人类诸文明展示其魅力的共同舞台,也是诸文明获取资源和文化的共 有路径。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在争夺丝绸之路的硝烟散去之后,是沿途文明接力 传递、利益共享的常态。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世界史,丝绸之路就是 人类文明最耀眼的舞台。它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更将主宰世界的未来。透过 这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一带一路”的战略价值将变得一目了然。 (摘编自邹怡《丝绸之路 串起的世界史》,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彼得·弗兰科潘为了避开以某一文明为中心的偏颇,选择丝绸之路这一多文明 间的通道作为切入点,写出了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B.彼得·弗兰科潘紧扣“一直是世界的中心”的东方丝绸之路,描绘了一幅时间 跨度两千多年、涉及地域涵盖全球的世界史长卷。 C.彼得·弗兰科潘精心编排了25章,如丝绸之路、信仰之路、皮毛之路等,这 些章节的编排采用修辞手法,且暗示丝绸之路上并不只是丝绸 D.翻开这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就会发现丝绸之路的历史是一部浓缩的世界 史,丝绸之路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更将主宰世界的未来。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丝绸之路是指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根据中国和欧洲史家关于中西贸 易的记载,在地图绘制的一条横贯欧亚的贸易路线。 B.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诸种文明的穿行与包括观念、信仰、技术以及它们在 物质上的表现等文化在丝路上的交流之路。 C.丝绸之路是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诸种文明展示其魅力的舞台,也是在你争我 夺的硝烟散去之后诸种文明获取资源和文化的路径。 D.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和帝国的诞生地,是世界主要宗教传播壮大的 渠道,是古代学者创造交流智慧和艺术的聚集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彼得·弗兰科潘用一部辉煌巨著把世界重新解读,聚焦于东西方交汇的区域, 详述“东方”是如何深刻影响“西方”的。 B.尽管南北美洲的人类文明也深刻地介入了丝绸之路的人流和物流,但丝绸、 金属、香料和玻璃等物产始终是东西方交流的主要对象。 C.丝绸之路这一连接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让全球化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形 成,如今我国的“一带一路”的战略可谓应运而生。 D.丝绸之路上希腊、罗马等古国文明和游牧文明曾在此相遇竞演,如今这条路 上既有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和时尚之都,又有世界上最为动荡不安的地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垃圾人 谢初勤 老余的老家在贵州山区,因为看着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老余才会举家来 到沿海讨生计。说是举家,也就他夫妇俩,加上一个年刚五岁的小儿子。 其实,老余只不过就四十出头,只是长年在地里干活,身上的“水气”早 叫干渴的土地给吸完了,人,也就显得黑瘦 老余到了这个地方,连续找了几家厂,可是,人家刚跟他打个照面,就皱 起眉头朝他直挥手。后来,老余就带着老婆、儿子,踏着他那辆只剩下三个轮胎 和一只后架的车子,到处捡拾破烂 有一次,一家人捡了满满一车东西,老余在高兴之余,还唱起了小曲。当 然,老余一高兴,老婆和儿子也跟着乐呵呵。这时,他们一家听到了头顶一阵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彼得•弗兰科潘为了避开以某一文明为中心的偏颇,选择丝绸之路这一多文明 间的通道作为切入点,写出了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B.彼得•弗兰科潘紧扣“一直是世界的中心”的东方丝绸之路,描绘了一幅时间 跨度两千多年、涉及地域涵盖全球的世界史长卷。 C.彼得•弗兰科潘精心编排了 25 章,如丝绸之路、信仰之路、皮毛之路等,这 些章节的编排采用修辞手法,且暗示丝绸之路上并不只是丝绸。 D.翻开这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就会发现丝绸之路的历史是一部浓缩的世界 史,丝绸之路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更将主宰世界的未来。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丝绸之路是指 1877 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根据中国和欧洲史家关于中西贸 易的记载,在地图绘制的一条横贯欧亚的贸易路线。 B.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诸种文明的穿行与包括观念、信仰、技术以及它们在 物质上的表现等文化在丝路上的交流之路。 C.丝绸之路是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诸种文明展示其魅力的舞台,也是在你争我 夺的硝烟散去之后诸种文明获取资源和文化的路径。 D.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和帝国的诞生地,是世界主要宗教传播壮大的 渠道,是古代学者创造交流智慧和艺术的聚集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彼得•弗兰科潘用一部辉煌巨著把世界重新解读,聚焦于东西方交汇的区域, 详述“东方”是如何深刻影响“西方”的。 B.尽管南北美洲的人类文明也深刻地介入了丝绸之路的人流和物流,但丝绸、 金属、香料和玻璃等物产始终是东西方交流的主要对象。 C.丝绸之路这一连接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让全球化早在 2000 多年前就已形 成,如今我国的“一带一路”的战略可谓应运而生。 D.丝绸之路上希腊、罗马等古国文明和游牧文明曾在此相遇竞演,如今这条路 上既有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和时尚之都,又有世界上最为动荡不安的地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垃圾人 谢初勤 老余的老家在贵州山区,因为看着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老余才会举家来 到沿海讨生计。说是举家,也就他夫妇俩,加上一个年刚五岁的小儿子。 其实,老余只不过就四十出头,只是长年在地里干活,身上的“水气”早 叫干渴的土地给吸完了,人,也就显得黑瘦。 老余到了这个地方,连续找了几家厂,可是,人家刚跟他打个照面,就皱 起眉头朝他直挥手。后来,老余就带着老婆、儿子,踏着他那辆只剩下三个轮胎 和一只后架的车子,到处捡拾破烂。 有一次,一家人捡了满满一车东西,老余在高兴之余,还唱起了小曲。当 然,老余一高兴,老婆和儿子也跟着乐呵呵。这时,他们一家听到了头顶一阵巨
大的轰鸣声。儿子最先抬头一看,哦,好大的一个东西,银白银白的,两只翅膀 大得像那些工厂的大门!那时,一家人都给眼前这种景象震住了,呆呆地盯着那 个大东西远远地歇在一大片空阔的水泥地上 那是 只大鸟。儿子惊骇之余,半天才说出话来。 不。那是飞机。老余纠正着儿子的说法。那是一种只在天上飞翔的机器, 所以叫作飞机 那,飞机是用什么做的?儿子又问。 铁。用铁做的。老余肯定地说。 儿子听了,点点头,大声说,是不是用我们这种铁做的?说着,他把三轮 车壁的铁皮打得咣咣响。 望着儿子这种天真执着的样子,老余开心地笑着。这小子,就爱打破砂锅 问到底! 经过了这一次,以后,每回路过这里,儿子总是会叫他停一停,后来,不 用儿子提醒,老余到这儿都会让车子停一会儿。当然,每一回,儿子看了飞机, 都会问出一些问题,比如说飞机为什么能飞,比如说飞机是吃什么长这么大的等 等。对于儿子的问题,老余能答则答,有一些自己实在不懂的,他也能编出一个 似是而非的答案。老余就是喜欢儿子这副样子,儿子能够这样问他,说明这小家 伙聪明嘛,爱动脑筋嘛。因此,儿子在问他话的时候,老余感觉到自己的生活原 来是充满阳光,充满希望的 老余对儿子是满怀信心的,他的下一代,一定能活出个人样,而不是像他 这样低三下四地去看人眼色,捡破烂收垃圾。 过了年,他就把儿子送进了当地一家幼儿园。可是,没几天,儿子就吵着 说他不去幼儿园了,一打听,老余才知道带孩子的老师都是讲本地话。儿子在那 里边,听不懂,玩不成,简直就是在受罪。 不读就不读吧。老余心里想,再过一两年吧!再过一两年就把他送回家乡 念小学。一定 有一次,老余一家路过飞机场时,正赶上飞机起飞,儿子高兴得欢蹦乱跳, 双小脚把三轮车板踏得咣咣响。飞机过后,儿子还呆呆地盯着那个方向。老余 唤了儿子一声。儿子这时转过头来,大声地对老余说,爸爸,我长大了,也要开 飞机!说着,儿子就张开双臂,做出了一个飞机的样子 老余一愣,随即兴奋了,他呵呵地笑着:行啊,小子!有志气!开飞机呢。 那老爸就等着享福 儿子又说,等我开上了飞机,我就带着你和阿妈两人去很远很远的地方, 去一个没有人捡破烂的地方,我们可以用飞机拉很多很多的破烂回来,爸爸就不 用再和那些人争了。 儿子得意扬扬地说完,以为老爸总是要像平时一样夸奖他两句。谁知,老余一听, 脸色就阴得可以挤出水来。一会儿,突然高髙地扬起手掌,“啪”地给那小子的 屁股来上重重的一下! 儿子没提防挨了这么一下子,他眼巴巴地望着车上的爸爸,就像看着一个 陌生人一样,委屈地哭了起来。他的哭声在空旷无人的大路上传得很远,很亮 老余的老婆坐在车上,一会儿看看这个,一会儿看看那个,她还搞不懂他 们爷儿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选自《2011 中国微型小说年选》,有删改)
大的轰鸣声。儿子最先抬头一看,哦,好大的一个东西,银白银白的,两只翅膀 大得像那些工厂的大门!那时,一家人都给眼前这种景象震住了,呆呆地盯着那 个大东西远远地歇在一大片空阔的水泥地上。 那是……一只大鸟。儿子惊骇之余,半天才说出话来。 不。那是飞机。老余纠正着儿子的说法。那是一种只在天上飞翔的机器, 所以叫作飞机。 那,飞机是用什么做的?儿子又问。 铁。用铁做的。老余肯定地说。 儿子听了,点点头,大声说,是不是用我们这种铁做的?说着,他把三轮 车壁的铁皮打得咣咣响。 望着儿子这种天真执着的样子,老余开心地笑着。这小子,就爱打破砂锅 问到底! 经过了这一次,以后,每回路过这里,儿子总是会叫他停一停,后来,不 用儿子提醒,老余到这儿都会让车子停一会儿。当然,每一回,儿子看了飞机, 都会问出一些问题,比如说飞机为什么能飞,比如说飞机是吃什么长这么大的等 等。对于儿子的问题,老余能答则答,有一些自己实在不懂的,他也能编出一个 似是而非的答案。老余就是喜欢儿子这副样子,儿子能够这样问他,说明这小家 伙聪明嘛,爱动脑筋嘛。因此,儿子在问他话的时候,老余感觉到自己的生活原 来是充满阳光,充满希望的。 老余对儿子是满怀信心的,他的下一代,一定能活出个人样,而不是像他 这样低三下四地去看人眼色,捡破烂收垃圾。 过了年,他就把儿子送进了当地一家幼儿园。可是,没几天,儿子就吵着 说他不去幼儿园了,一打听,老余才知道带孩子的老师都是讲本地话。儿子在那 里边,听不懂,玩不成,简直就是在受罪。 不读就不读吧。老余心里想,再过一两年吧!再过一两年就把他送回家乡 念小学。一定…… 有一次,老余一家路过飞机场时,正赶上飞机起飞,儿子高兴得欢蹦乱跳, 一双小脚把三轮车板踏得咣咣响。飞机过后,儿子还呆呆地盯着那个方向。老余 唤了儿子一声。儿子这时转过头来,大声地对老余说,爸爸,我长大了,也要开 飞机!说着,儿子就张开双臂,做出了一个飞机的样子。 老余一愣,随即兴奋了,他呵呵地笑着:行啊,小子!有志气!开飞机呢。 那老爸就等着享福。 儿子又说,等我开上了飞机,我就带着你和阿妈两人去很远很远的地方, 去一个没有人捡破烂的地方,我们可以用飞机拉很多很多的破烂回来,爸爸就不 用再和那些人争了。 儿子得意扬扬地说完,以为老爸总是要像平时一样夸奖他两句。谁知,老余一听, 脸色就阴得可以挤出水来。一会儿,突然高高地扬起手掌,“啪”地给那小子的 屁股来上重重的一下! 儿子没提防挨了这么一下子,他眼巴巴地望着车上的爸爸,就像看着一个 陌生人一样,委屈地哭了起来。他的哭声在空旷无人的大路上传得很远,很亮…… 老余的老婆坐在车上,一会儿看看这个,一会儿看看那个,她还搞不懂他 们爷儿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选自《2011 中国微型小说年选》,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题目垃圾人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也表现出了这个沿海城市本地居民对像老 余这一类人的态度,深刻揭示了社会底层劳动人民不受尊重的社会现象 B.“哦,好大的一个东西,银白银白的,两只翅膀大得像那些工厂的大门”一句,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老余一家对都市生活的向往。 C.老余的儿子天真可爱,聪明好学,他开飞机拉破烂的理想真实而感人地表现 出一个五岁的孩子对父母的爱。但老余不仅不理解他的理想,还强制改变他的理 想。 D.本篇语言质朴生动,多用短句,充满生活气息,如“行啊,小子!有志气! 开飞机呢”,运用短句,既生动地写出了老余的兴奋之情,又贴合人物身份。 5.老余听了儿子的理想后,为什么先是“脸色就阴得可以挤出水来”,“一会 儿”,“又给那小子的屁股来上重重的一下”?试结合全文加以分析。(5分) 6.小说以飞机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 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 “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 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 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 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 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 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 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 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 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 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 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 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 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 的7岁,武亦妹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 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 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妹, 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 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题目垃圾人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也表现出了这个沿海城市本地居民对像老 余这一类人的态度,深刻揭示了社会底层劳动人民不受尊重的社会现象。 B.“哦,好大的一个东西,银白银白的,两只翅膀大得像那些工厂的大门”一句,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老余一家对都市生活的向往。 C . 老余的儿子天真可爱,聪明好学,他开飞机拉破烂的理想真实而感人地表现 出一个五岁的孩子对父母的爱。但老余不仅不理解他的理想,还强制改变他的理 想。 D. 本篇语言质朴生动,多用短句,充满生活气息,如“行啊,小子!有志气! 开飞机呢”,运用短句,既生动地写出了老余的兴奋之情,又贴合人物身份。 5. 老余听了儿子的理想后,为什么先是“脸色就阴得可以挤出水来”,“一会 儿”,“又给那小子的屁股来上重重的一下”?试结合全文加以分析。(5 分) 6. 小说以飞机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 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 “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 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 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 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 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 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 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 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 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 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 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 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 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 的 7 岁,武亦妹 16 岁,陈更 20 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 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 “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妹, 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 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 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 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 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 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 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 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一一都是当下年 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 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 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 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 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妹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 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 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 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 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 出了“应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 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 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 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 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 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 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 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奧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 了“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 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 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 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 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 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 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 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 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 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 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 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 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 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 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 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 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妹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 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 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 ‘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 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 出了“应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 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 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 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 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 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 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 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 了“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 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 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 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