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 A.蜩蝉(tiao)玉醅(pei)韫做(wen B.萧瑟(se)鼓枻(y1)顷刻(qing) C.谂知(nian)暮霭(ai) 胸臆(yi) D.泠泠(1eng)相偎(wei)栖迟(qi)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査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 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 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B项,鼓枻(y)—一yi,顷刻(qing)-—qing:C 项,谂知(nidn)—shen;D项,泠泠(leng)—-ling。故选A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筵席斜辉 挣揣 斥鴳 B.嗜好白泠泠凝滞 青衫 C.霓裳 帏 洞然 金钏 玉骢日笃 熟稔狰狞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査字形辨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 音和字义上下功夫。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 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相连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 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A项,斜辉—一斜晖。指傍晚西斜的 光。故选A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阳光总在风雨后,就让所有的不愉快付诸东流吧! B.汉室西迁长安,一把大火,使得河洛焦土一片,寸草不生,赤地千里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 A. 蜩.蝉(tiáo) 玉醅.(pēi) 揾.做(wèn) B. 萧瑟.(sè) 鼓枻.(yí) 顷.刻(qīng) C. 谂.知(niàn) 暮霭.(ǎi) 胸臆.(yì) D. 泠.泠(léng) 相偎.(wēi) 栖.迟(qī)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 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 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B 项,鼓枻(yí)—— yì,顷刻(qīng)——qǐng;C 项,谂知(niàn)——shěn;D 项,泠泠(léng)——líng。故选 A。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筵席 斜辉 挣揣 斥鴳 B. 嗜好 白泠泠 凝滞 青衫 C. 霓裳 罗帏 洞然 金钏 D. 玉骢 日笃 熟稔 狰狞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字形辨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 音和字义上下功夫。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 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相连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 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A 项,斜辉——斜晖。指傍晚西斜的阳 光。故选 A。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阳光总在风雨后,就让所有的不愉快付诸东流 ....吧! B. 汉室西迁长安,一把大火,使得河洛焦土一片,寸草不生,赤地千里 ....
C.我市理科状元吴光浩和文科状元贺春梅已分别接到清华和复旦的录取通知书,近日,他们 将劳燕分飞,分别乘机飞赴北京和上海 中东、西亚地区的民族问题盘根错节,希图用“简单化”的手段解决问题是有害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査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 査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A项,付诸东流:把东西扔在东流的水里 冲走,比喻希望落空,前功尽弃。不能修饰“不愉快”,不合语境。B项,赤地千里:形容旱 灾或虫灾造成大量土地荒凉的景象。不能形容火灾后果。此处望文生义。C项,劳燕分飞:比 喻夫妻、情侣别离。结合“理科状元吴光浩和文科状元贺舂梅”分析,适用对象错误。D项, 盘根错节:比喻事情复杂,不易解决。结合“中东、西亚地区的民族问题”分析可知,使用 正确。故选D。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 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 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 前后内容重复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云南彝良地区,震后出现强降雨,引发泥石流,附近省市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救援人员第 一时间前往灾区抢救。 B.中秋、国庆长假高速公路免费通行,客流量大增,服务部门最大限度地为旅客创造和谐的 服务环境和快乐的人性化服务 C.批评学生先要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否则批评过头或无端发泄愤怒,很可能造成对毫不知 情或偶有小错的人受到伤害 D.经过网友推荐和专家评定,佳木斯市十九中语文教师张丽莉被评为“十大教书育人楷 模”,成为大家公认的最美女教师。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A成分残缺或偷换主语,在“救援人员”前加上“派遣”;B搭配不当,在“快乐 前加上“提供”:C句式杂糅,删去“对”,将“造成”改为“使”或把“受到”改为“的
C. 我市理科状元吴光浩和文科状元贺春梅已分别接到清华和复旦的录取通知书,近日,他们 将劳燕分飞 ....,分别乘机飞赴北京和上海。 D. 中东、西亚地区的民族问题盘根错节 ....,希图用“简单化”的手段解决问题是有害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 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A 项,付诸东流:把东西扔在东流的水里 冲走,比喻希望落空,前功尽弃。不能修饰“不愉快”,不合语境。B 项,赤地千里:形容旱 灾或虫灾造成大量土地荒凉的景象。不能形容火灾后果。此处望文生义。C 项,劳燕分飞:比 喻夫妻、情侣别离。结合“理科状元吴光浩和文科状元贺春梅”分析,适用对象错误。D 项, 盘根错节:比喻事情复杂,不易解决。结合“中东、西亚地区的民族问题”分析可知,使用 正确。故选 D。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 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 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 前后内容重复。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云南彝良地区,震后出现强降雨,引发泥石流,附近省市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救援人员第 一时间前往灾区抢救。 B. 中秋、国庆长假高速公路免费通行,客流量大增,服务部门最大限度地为旅客创造和谐的 服务环境和快乐的人性化服务。 C. 批评学生先要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否则批评过头或无端发泄愤怒,很可能造成对毫不知 情或偶有小错的人受到伤害。 D. 经过网友推荐和专家评定,佳木斯市十九中语文教师张丽莉被评为“十大教书育人楷 模”,成为大家公认的最美女教师。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 成分残缺或偷换主语,在“救援人员”前加上“派遣”;B 搭配不当,在“快乐” 前加上“提供”;C 句式杂糅,删去“对”,将“造成”改为“使”或把“受到”改为“的
本题考査辨析病句的能力,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 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 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 意关系不当等问题。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可 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出现多重定语或多重状语,就要考虑是否 存在语序不当:如果出现长定语就要考虑是否淹没了中心词造成成分残缺:如果出现介词, 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依次选用文字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脚下突然平实,眼前突然空阔,怯怯地抬头四顾,山顶还是被我爬到了。完全不必担心 栖宿,西天的夕阳()十分灿烂。夕阳下的绵绵沙山是无与轮比的天下美景。光与影以最畅 直的线条流泻着分割,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斑驳,像用一面巨大的筛子筛过了。日夜的 风,把山脊、山坡()波荡,那是极其款曼平适的波、不含一丝涟纹。于是,满眼皆是畅快 一天一地都被铺排得大大方方、明明净净。色彩单纯到了圣洁,气韵委和到了崇高。为什么 历代的僧人、俗民、艺术家要偏偏选中沙漠沙山来()自己的信仰,建造了莫高窟、榆林窟 和其他洞窟?站在这儿,我懂了。 A.还变成宣泄 B.却变成宣泄 C.却塑成倾泻 D.还塑成倾泻 【答案】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 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却”表示转折,此处无转折关系:“还”有“尚且”之意,与文 意“西天的夕阳”“十分灿烂”更相符。“塑成”比“变成”更形象,表意更丰富,结合“把 山脊、山坡”“波荡”分析,选用“塑成”。“倾泻”有“倾吐”之意:“宣泄”,“当众 发泄以引起注意”,多指发泄不好的情绪,与信仰搭配不当。故选D。 6.分析下面表格的内容,根据表格传达的主要信息,将下面的文段补充完整。 世界城市化进程:拥有8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数量
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 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 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 意关系不当等问 题。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可 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出现多重定语或多重状语,就要考虑是否 存在语序不当;如果出现长定语就要考虑是否淹没了中心词造成成分残缺;如果出现介词, 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5.依次选用文字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脚下突然平实,眼前突然空阔,怯怯地抬头四顾,山顶还是被我爬到了。完全不必担心 栖宿,西天的夕阳( )十分灿烂。夕阳下的绵绵沙山是无与轮比的天下美景。光与影以最畅 直的线条流泻着分割,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斑驳,像用一面巨大的筛子筛过了。日夜的 风,把山脊、山坡( )波荡,那是极其款曼平适的波、不含一丝涟纹。于是,满眼皆是畅快, 一天一地都被铺排得大大方方、明明净净。色彩单纯到了圣洁,气韵委和到了崇高。为什么 历代的僧人、俗民、艺术家要偏偏选中沙漠沙山来( )自己的信仰,建造了莫高窟、榆林窟 和其他洞窟?站在这儿,我懂了。 A. 还 变成 宣泄 B. 却 变成 宣泄 C. 却 塑成 倾泻 D. 还 塑成 倾泻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 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却”表示转折,此处无转折关系;“还”有“尚且”之意,与文 意“西天的夕阳”“十分灿烂”更相符。“塑成”比“变成”更形象,表意更丰富,结合“把 山脊、山坡”“波荡”分析,选用“塑成”。“倾泻”有“倾吐”之意;“宣泄”,“当众 发泄以引起注意”,多指发泄不好的情绪,与信仰搭配不当。故选 D。 6.分析下面表格的内容,根据表格传达的主要信息,将下面的文段补充完整。 世界城市化进程:拥有 800 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数量
1975年 1995年 2015年 全世界 11 23 36 发达国家(地区)|6 发展中国家 5 17 30 1995年全世界拥有8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数量,由1975年的11个发展到23个,其中 预计到2015年,8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将发展到36个,。由此可见,在世界城市化 进程中 【答案】①增加的12个城市全都来自发展中国家。②增加的13个城市仍全部来自发展中国 家。③发展中国家扮演了主要角色(或“发展中国家起决定性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表达应用”能力的考查。解答本类题先通 读全文,了解文章层次,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注意字数限制。注意各项的比例。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用什么点亮黑夜 陈怡嘉 ①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科技新闻:有人在健身房的地板下装上特殊的装鉻,收集人们跳 健美操时蹦跛的能量,用来供应健身房本身的照明需要。我不由感叹现代人已经走进了一个 怪圈:身上多余的热量成了脂肪,成了健康的负担,而我们同时又一直在向自然界索取能源。 可惜,似乎这样的创新发明仍然无法大规模推广,离我们的生活仍然很远。我们生活中所使 用的电好像一只只尾巴干净灵动、却顶着一脑袋脏泥巴的蝌蚪—一在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 中,37%是由电力生产所产生的。家中雪白干净的插座,那一头连接的却是大量能源损耗、极 高的碳排放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②火力发电的缺点人产早已知晓,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大致为1公斤煤产生3度电,同 时会排放出很多有毒有害气体,并且发电过程中能量的损耗浪费非常严重。 ③水力发电曾经被视为获取清洁绿色能源的有效途径,大江大河被视作取之不尽的能源 宝库。但随着人们对生态系统的认识逐渐逐渐深入,“水电是否算得上真正的绿色能源”开
1975 年 1995 年 2015 年 全世界 11 23 36 发达国家(地区) 6 6 6 发展中国家 5 17 30 1995 年全世界拥有 800 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数量,由 1975 年的 11 个发展到 23 个,其中_____。 预计到 2015 年,800 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将发展到 36 个,_____。由此可见,在世界城市化 进程中,_____。 【答案】①增加的 12 个城市全都来自发展中国家。②增加的 13 个城市仍全部来自发展中国 家。③发展中国家扮演了主要角色(或“发展中国家起决定性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考点,能力层次为 E,侧重“表达应用”能力的考查。解答本类题先通 读全文,了解文章层次,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注意字数限制。注意各项的比例。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用什么点亮黑夜 陈怡嘉 ①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科技新闻:有人在健身房的地板下装上特殊的装臵,收集人们跳 健美操时蹦跶的能量,用来供应健身房本身的照明需要。我不由感叹现代人已经走进了一个 怪圈:身上多余的热量成了脂肪,成了健康的负担,而我们同时又一直在向自然界索取能源。 可惜,似乎这样的创新发明仍然无法大规模推广,离我们的生活仍然很远。我们生活中所使 用的电好像一只只尾巴干净灵动、却顶着一脑袋脏泥巴的蝌蚪——在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 中,37%是由电力生产所产生的。家中雪白干净的插座,那一头连接的却是大量能源损耗、极 高的碳排放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②火力发电的缺点人产早已知晓,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大致为 1 公斤煤产生 3 度电,同 时会排放出很多有毒有害气体,并且发电过程中能量的损耗浪费非常严重。 ③水力发电曾经被视为获取清洁绿色能源的有效途径,大江大河被视作取之不尽的能源 宝库。但随着人们对生态系统的认识逐渐逐渐深入,“水电是否算得上真正的绿色能源”开
始成了存在着巨大争议的问题。埃及阿斯旺水坝的故事说来真有点让人哭笑不得:建坝发电 控水灌溉的眼前利益晃得埃及人兴奋不已,他们迫不及待地要摆脱从法老时代开始就靠尼罗 河泛滥吃饭的日子,待到他们兴师动众地转移了坝区里的若干历史文物遗址、筑坝蓄水之后, 却发现得不偿失:没有尼罗河泛滥带来的淤泥,下游农地很快贫瘠下去,尼罗河入海口的水 质也发生了变化,鱼类不再集在河口觅食,坝区在若干年后即将被泥沙淤积,蓄水量和发电 量开始下降,血吸虫病也开始流行。而当地区局势不稳、有战争隐忧之时,大规模蓄水的阿 斯旺水坝又会成为惹眼的目标,一旦被袭击,大片土地将成泽国…这水坝建得闹心,成了 烫手的山芋。1998年,一篇《水坝与发展》报告,尖锐地提出了“水坝对环境破坏严重”的 观点,在解决能源紧张与破坏生态环境之间,水电究竟更靠近哪一端? ④与水力发电一样,核能也备受争议,核能发电仅有50多年的历史,但1959—1995年 间,全球就发生了18次重大核事故。2011年3月,日本地震引发的福岛核泄漏事故,可能会 对全球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欧美大部分发达国家,出于安全及环保的需要,如今已基本上停 建核电站或提前关闭了核电站。但在碳排放成为关注热点的时候,核能又开始受到青睐 日趋严重的气候变化促使国际知名环保人士挑战禁忌,他们认为,石油、煤等常规燃料对环 境的威胁比核能更大,与其完全拒绝核能,不如思考如何解决核能的经济与安全等问题。 ⑤火、水、核能都不是理想的发电能源,而太阳能和风能的发电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当科技精英仍在上下求索之时,我们还是只能使用“脏脑袋”的电。 (选自《人与自然》2011年第3期有删改) 7.下列有关能源利用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火力发电最突出的问题是在发电过程中排放出大量有毒有害气体,能量的损耗浪费严重。 B.水电作为真正的绿色能源,清洁无污染,但也可能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C.核能备受争议,主要是因为其在安全方面存在隐患。 D.太阳能和风能可算是理想的发电能源,但其发电能力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8.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一则新闻材料,既引出了说明的对象,又增添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我不由感叹现代人已经走进了一个怪圈。”“怪圈”的意思是我们从自然界摄取了过多 的热量成为脂肪,成了负担,忙着“减负”,而我们还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能源 C.“在解决能源紧张与破坏生态环境之间,水电究竟更靠近哪一端?”这“哪一端”指的是 解决能源紧张问题。 脏脑袋”的电既指火力、水力发的电,也指核能发的电
始成了存在着巨大争议的问题。埃及阿斯旺水坝的故事说来真有点让人哭笑不得:建坝发电、 控水灌溉的眼前利益晃得埃及人兴奋不已,他们迫不及待地要摆脱从法老时代开始就靠尼罗 河泛滥吃饭的日子,待到他们兴师动众地转移了坝区里的若干历史文物遗址、筑坝蓄水之后, 却发现得不偿失:没有尼罗河泛滥带来的淤泥,下游农地很快贫瘠下去,尼罗河入海口的水 质也发生了变化,鱼类不再集在河口觅食,坝区在若干年后即将被泥沙淤积,蓄水量和发电 量开始下降,血吸虫病也开始流行。而当地区局势不稳、有战争隐忧之时,大规模蓄水的阿 斯旺水坝又会成为惹眼的目标,一旦被袭击,大片土地将成泽国……这水坝建得闹心,成了 烫手的山芋。1998 年,一篇《水坝与发展》报告,尖锐地提出了“水坝对环境破坏严重”的 观点,在解决能源紧张与破坏生态环境之间,水电究竟更靠近哪一端? ④与水力发电一样,核能也备受争议,核能发电仅有 50 多年的历史,但 1959—1995 年 间,全球就发生了 18 次重大核事故。2011 年 3 月,日本地震引发的福岛核泄漏事故,可能会 对全球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欧美大部分发达国家,出于安全及环保的需要,如今已基本上停 建核电站或提前关闭了核电站。但在碳排放成为关注热点的时候,核能又开始受到青睐—— 日趋严重的气候变化促使国际知名环保人士挑战禁忌,他们认为,石油、煤等常规燃料对环 境的威胁比核能更大,与其完全拒绝核能,不如思考如何解决核能的经济与安全等问题。 ⑤火、水、核能都不是理想的发电能源,而太阳能和风能的发电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当科技精英仍在上下求索之时,我们还是只能使用“脏脑袋”的电。 (选自《人与自然》2011 年第 3 期有删改) 7. 下列有关能源利用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火力发电最突出的问题是在发电过程中排放出大量有毒有害气体,能量的损耗浪费严重。 B. 水电作为真正的绿色能源,清洁无污染,但也可能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C. 核能备受争议,主要是因为其在安全方面存在隐患。 D. 太阳能和风能可算是理想的发电能源,但其发电能力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8.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引用一则新闻材料,既引出了说明的对象,又增添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我不由感叹现代人已经走进了一个怪圈。”“怪圈”的意思是我们从自然界摄取了过多 的热量成为脂肪,成了负担,忙着“减负”,而我们还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能源。 C. “在解决能源紧张与破坏生态环境之间,水电究竟更靠近哪一端?”这“哪一端”指的是 解决能源紧张问题。 D. “脏脑袋”的电既指火力、水力发的电,也指核能发的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