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高三2009届学生学业质量调研抽测试卷(第三次) 语文 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页,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 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o.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或答题卷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答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重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脐带q1模式m哺育之恩b 暴殄天物 B.削弱xue颔首han头晕目眩xudn听从召唤zho C.侪辈choi豆豉chi供认不讳gong咎由自取j D.顷刻qing宁肯ning忍饥挨饿i 请君人瓮 2.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A.班师察访高潮叠起迫不急待 B.癖好狙击三番五次素负胜名 C.伸张亲昵充耳不闻尾大不掉 D.缭草进贡待价而估 星罗旗布 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男子大成与女网友相约茶楼,结账时发现一壶咖啡竟要960元,半小时不到两人“消费”了4800元, 这几乎令人难以相信。 B.楼市的触底回暖让各大装修公司也精神振奋,“让您的居室蓬荜生辉”的承诺铺天盖地地岀现在各种媒 C.29日,多家美国媒体显得忧心忡忡,担心20国集团峰会会变成对美国道路的“审判”,出现追讨“经 济危机替罪羊”的局面。伦敦G20峰会似乎成了奥巴马不得不赴的“鸿门宴”。 D.德国政府日前宣布,为了纪念即将到来的柏林墙倒塌20周年,政府要对柏林墙进行维修,上面所有 的涂鸦都将被清洗掉,其中包括经典之作“兄弟之吻”。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清明节,穿行在北川县城残破街头的除了提着香烛纸钱寻找已逝亲人的北川人外,更有提着大袋零食、 啃着薯片的外来者四处指点。 B.最新统计数字表明,近年来,我国城市居民用于文化教育和外出旅游的开支,在家庭总消费中占很大 C.2008年,“山寨”现象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但透过轰动效应的表面,人们又不能不对“山寨” 的合法性和生命力产生质疑。 D.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不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快不是改革开放的结果。 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重庆高三 2009 届学生学业质量调研抽测试卷(第三次) 语 文 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0 页,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 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o.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或答题卷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答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 I 卷(选择题,共 30 分) 一、(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重 2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脐带 qí 模式 mú 哺育之恩 bǔ 暴殄天物 tiǎn B.削弱 xuē 颔首 hàn 头晕目眩 xuàn 听从召唤 zhào C.侪辈 chái 豆豉 chǐ 供认不讳 gòng 咎由自取 jiù D.顷刻 qǐng 宁肯 nìng 忍饥挨饿ái 请君人瓮 wè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A.班师 察访 高潮叠起 迫不急待 B.癖好 狙击 三番五次 素负胜名 C.伸张 亲昵 充耳不闻 尾大不掉 D.缭草 进贡 待价而估 星罗旗布 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男子大成与女网友相约茶楼,结账时发现一壶咖啡竟要 960 元,半小时不到两人“消费”了 4800 元, 这几乎令人难以相信。 B.楼市的触底回暖让各大装修公司也精神振奋,“让您的居室蓬荜生辉”的承诺铺天盖地地出现在各种媒 体上。 C.29 日,多家美国媒体显得忧心忡忡,担心 20 国集团峰会会变成对美国道路的“审判”,出现追讨“经 济危机替罪羊”的局面。伦敦 G20 峰会似乎成了奥巴马不得不赴的“鸿门宴”。 D.德国政府日前宣布,为了纪念即将到来的柏林墙倒塌 20 周年,政府要对柏林墙进行维修,上面所有 的涂鸦都将被清洗掉,其中包括经典之作“兄弟之吻”。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清明节,穿行在北川县城残破街头的除了提着香烛纸钱寻找已逝亲人的北川人外,更有提着大袋零食、 啃着薯片的外来者四处指点。 B.最新统计数字表明,近年来,我国城市居民用于文化教育和外出旅游的开支,在家庭总消费中占很大 比重。 C.2008 年,“山寨”现象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但透过轰动效应的表面,人们又不能不对“山寨” 的合法性和生命力产生质疑。 D.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不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快不是改革开放的结果。 二、(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 从现代小说奠基者鲁迅开始,乡土小说就显赫的登上了髙雅文坛。鲁迅之后,乡土文学依然繁茂,但 承并发扬光大者却寥寥无几。关键问题就是创作者本身的贫乏,他们原就没有人文关怀,更没有对文 深入思考,比较优秀的作家也只是满足于现象的描述而已。 这里有个一体两面的问题。就目前而言,乡土文学创作成绩较大的还是出身农村的作家,那些城市籍 作家进入这一个领域,往往很难成功。一个人的早期经历非常重要,儿时或青少年没有过农村生活,要想 写好乡土文学几乎是不可能的,那种细如发丝、那种微妙的语言无法言说的东西,是永远无法体验到并表 达出来的。作家在真正属于自己的传统中才有希望创造伟大的作品 我们知道,农民作为一个群体,他们并不代表先进文化。综观古代历史,农民是受害者,但也是无意 识中的参与者。这一点,鲁迅看得非常清楚,在《药》《阿Q正传》等小说,及大量杂文里,都在深刻反 思这个问题。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在他们的著作中对这一个问题思考得也很深入。但由于鲁迅之后的乡 土文学作家,自身素养先天不足,后天更没有意识到这个严重的问题,所以,他们的乡土文学就只满足于 现象的描述,甚至为了发表、畅销而有意地进行歪曲与虚假的写作。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农裔作家很容易为名利所俘,走向博大、伟大的路往往是那么的难。而他们先天 的权力崇拜情结和长期沉沦底层带给他们拼搏的强大动力,使得他们的创作一开始就有着非常强烈的现实 诉求:改变贫寒家庭与出人头地的愿望,让他们尚无暇顾及艺术,更无论对乡土文化的深入反思,对乡土 文化与民族文化现代化的思考,因此,他们的作品往往经不起反复阅读,无法接受多重角度的阐释,对读 者的灵魂也没有丝毫的触动 他们不像那些大家族出身的作家,如曹雪芹、鲁迅、巴金、张爱玲:后者从小受到的教育与熏陶,使 他们很早就看穿了所谓伟大崇高后面的荒唐无耻。他们写出的文学就是深刻的文学,不仅仅是生活现象的 流水账或表扬簿。文学创作要求时代性、民族性、个人性,更强调超越性 个民族必须要有一批文化精英,但这些文化精英之所以能成为文化精英,首先,要从小受到过良好 的教育,人的教育,人文主义的熏陶:还有就是要有对自己近于严酷的拷问及刻薄的自持,与民族文化重 建的文化担当意识。而相对来说,当代作家韵精神世界太苍白,但自我感觉往往却太好。他们对自己的关 心远远超过了对祖国民族的关心。就乡土文学而言,缺乏思想的深度与高度,缺乏一种震撼人心的写作。 我们希望灵魂的写作,伟大灵魂的写作;不是那些所谓的灵魂,仅仅是外界流行的风气的反映而已 乡土文学作家必须对中国文化、欧美文化有所了解,最好对它们的精微之处,它的起承转合,非常复杂的 过程,与因之而产生的特质,有一个深切的切身的了解。当然,这是非常难的,但又是非常必要的。 (节选自《人民日报》文章《乡土文学如何突破》,作者杨光祖) 5.从原文看,下列关于“农裔作家”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在乡土文学创作方面,农裔作家已有成绩大于城市籍作家。 B.农裔作家早期农村生活的经历对其创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C.农裔作家由于先天不足,无法走向博大、伟大 D.农裔作家的创作带有强烈的现实诉求,其作品缺少艺术性、深刻性 6.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对“乡土文学”的发展没有负面影响的一项是 A.创作者缺少人文关怀和对文化的深入思考。 B.农民不代表先进文化 C.在某种程度上,农裔作家容易为名利所俘 D.当代作家的精神世界太苍白,关心自己超过了关心祖国民族。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在乡土文学创作上做出了很大的成绩。 B.作家早期的经历和所受的教育对其创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C.乡土文学要取得突破,创作者要努力使自己成为文化精英 D.对中外文化的了解和学习,能促进乡土文学作家提高创作的质量
阅读下文,完成第 5—7 题。 从现代小说奠基者鲁迅开始,乡土小说就显赫的登上了高雅文坛。鲁迅之后,乡土文学依然繁茂,但 能继承并发扬光大者却寥寥无几。关键问题就是创作者本身的贫乏,他们原就没有人文关怀,更没有对文 化的深入思考,比较优秀的作家也只是满足于现象的描述而已。 这里有个一体两面的问题。就目前而言,乡土文学创作成绩较大的还是出身农村的作家,那些城市籍 作家进入这一个领域,往往很难成功。一个人的早期经历非常重要,儿时或青少年没有过农村生活,要想 写好乡土文学几乎是不可能的,那种细如发丝、那种微妙的语言无法言说的东西,是永远无法体验到并表 达出来的。作家在真正属于自己的传统中才有希望创造伟大的作品。 我们知道,农民作为一个群体,他们并不代表先进文化。综观古代历史,农民是受害者,但也是无意 识中的参与者。这一点,鲁迅看得非常清楚,在《药》《阿 Q 正传》等小说,及大量杂文里,都在深刻反 思这个问题。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在他们的著作中对这一个问题思考得也很深入。但由于鲁迅之后的乡 土文学作家,自身素养先天不足,后天更没有意识到这个严重的问题,所以,他们的乡土文学就只满足于 现象的描述,甚至为了发表、畅销而有意地进行歪曲与虚假的写作。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农裔作家很容易为名利所俘,走向博大、伟大的路往往是那么的难。而他们先天 的权力崇拜情结和长期沉沦底层带给他们拼搏的强大动力,使得他们的创作一开始就有着非常强烈的现实 诉求;改变贫寒家庭与出人头地的愿望,让他们尚无暇顾及艺术,更无论对乡土文化的深入反思,对乡土 文化与民族文化现代化的思考,因此,他们的作品往往经不起反复阅读,无法接受多重角度的阐释,对读 者的灵魂也没有丝毫的触动。 他们不像那些大家族出身的作家,如曹雪芹、鲁迅、巴金、张爱玲;后者从小受到的教育与熏陶,使 他们很早就看穿了所谓伟大崇高后面的荒唐无耻。他们写出的文学就是深刻的文学,不仅仅是生活现象的 流水账或表扬簿。文学创作要求时代性、民族性、个人性,更强调超越性。 一个民族必须要有一批文化精英,但这些文化精英之所以能成为文化精英,首先,要从小受到过良好 的教育,人的教育,人文主义的熏陶;还有就是要有对自己近于严酷的拷问及刻薄的自持,与民族文化重 建的文化担当意识。而相对来说,当代作家韵精神世界太苍白,但自我感觉往往却太好。他们对自己的关 心远远超过了对祖国民族的关心。就乡土文学而言,缺乏思想的深度与高度,缺乏一种震撼人心的写作。 我们希望灵魂的写作,伟大灵魂的写作;不是那些所谓的灵魂,仅仅是外界流行的风气的反映而已。 乡土文学作家必须对中国文化、欧美文化有所了解,最好对它们的精微之处,它的起承转合,非常复杂的 过程,与因之而产生的特质,有一个深切的切身的了解。当然,这是非常难的,但又是非常必要的。 (节选自《人民日报》文章《乡土文学如何突破》,作者杨光祖) 5.从原文看,下列关于“农裔作家”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在乡土文学创作方面,农裔作家已有成绩大于城市籍作家。 B.农裔作家早期农村生活的经历对其创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C.农裔作家由于先天不足,无法走向博大、伟大。 D.农裔作家的创作带有强烈的现实诉求,其作品缺少艺术性、深刻性。 6.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对“乡土文学”的发展没有负面影响的一项是 A.创作者缺少人文关怀和对文化的深入思考。 B.农民不代表先进文化。 C.在某种程度上,农裔作家容易为名利所俘。 D.当代作家的精神世界太苍白,关心自己超过了关心祖国民族。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在乡土文学创作上做出了很大的成绩。 B.作家早期的经历和所受的教育对其创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C.乡土文学要取得突破,创作者要努力使自己成为文化精英。 D.对中外文化的了解和学习,能促进乡土文学作家提高创作的质量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熊廷弼,字飞百,江夏人。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授保定推官,擢御史。 三十六年,巡按辽东。岁大旱,廷弼行部金州,祷城隍神,约七日雨,不雨毁其庙。及至广宁,逾三 日,大书白牌,封剑,使使往斩之。未至,风雷大作,雨如注,辽人以为神。在辽数年,杜馈遗,核军实 按劾将吏,不事姑息,风纪大振 督学南畿,严明有声。以杖死诸生事,与巡按御史荆养乔相讦奏。养乔投劾去,廷弼亦听勘归 四十七年,廷议以廷弼熟边事,起大理寺丞兼河南道御史,宣慰辽东。廷弼之初抵辽也,令佥事韩原 善往抚沈阳,惮不肯行。继命佥事阎鸣泰,至虎皮驿恸哭而返。廷弼乃躬自巡历,自虎皮驿抵沈阳,复乘 雪夜赴抚顺。总兵贺世贤以近敌沮之,廷弼曰:“冰雪满地,敌不料我来。”鼓吹入。时兵燹后,数百里无 人迹,廷弼祭诸死事者而哭之。遂耀兵奉集,相度形势而还。所至招流移,缮守具,分置士马,由是人心 复固。 廷弼身长七尺,有胆知兵,善左右射。自按辽即持守边议,至是主守御益坚。然性刚负气,好谩骂 不为人下,物情以故不甚附。 当是时,光宗崩,熹宗初立,朝端方多事,而封疆议起。御史冯三元劾延弼无谋者八、欺君者三,谓 不罢,辽必不保。诏下廷议。廷弼愤,抗疏极辨,且求罢。而御史张修德复劾其破坏辽阳。廷弻益愤再疏 自明云辽已转危为安臣且之生致死。遂缴还尚方剑,力求罢斥。给事中魏应嘉复劾之。朝议允廷弼去,以 袁应泰代。廷弼乃上疏求勘。帝从之,命兵科给事中朱童蒙往。及童蒙还奏,备陈廷弼功状,末言:“臣 入辽时,士民垂泣而道,谓数十万生灵皆廷弼一人所留,其罪何可轻议?独是廷弼受知最深,蒲河之役, 敌攻沈阳,策马趋救,何其壮也;及见官兵驽弱,遽尔乞骸以归,将置君恩何地。廷弼功在存辽,微劳虽 有可纪;罪在负君,大义实无所逃。此则罪浮于功者矣。”帝以廷弼力保危城,仍议起用。 (节选自《明史·列传·熊廷弼》)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辽数年,杜馈遗,核军实遗:遗失 B.养乔投劾去,廷弼亦听勘归勘:调查 C.总兵贺世贤以近敌沮之 沮:阻止 D.及童蒙还奏,备陈廷弼功状备:详细 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熊廷弼“有胆知兵”和“物情不甚附”的一组是 A.①按劾将吏,不事姑息,风纪大振。②以杖死诸生事,与巡按御史荆养乔相讦奏 B.①祷城隍神,约七日雨,不雨毁其庙。②令佥事韩原善往抚沈阳,惮不肯行。 C.①廷弼曰:“冰雪满地,敌不料我来。”鼓吹人。②给事中魏应嘉复劾之。 D.①蒲河之役,敌攻沈阳,策马趋救,何其壮也。②帝从之,命兵科给事中朱童蒙往。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熊廷弼巡按辽东期间,执法严明,法度和纲纪大为振作。 B.熊廷弼安抚辽东时竭力保全城市,深受百姓爱戴。 C.熊廷弼性情刚强、意气用事,不屈服于人,多次被人弹劾 D.皇上派人调查后认定了熊廷弼的罪责,允许他戴罪立功 第工卷(共120分) 注意事项:答第Ⅱ卷时,不能直接在本试卷上答题,必须使用o.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 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1l.用斜线(/)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三、(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 8 一 10 题。 熊廷弼,字飞百,江夏人。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授保定推官,擢御史。 三十六年,巡按辽东。岁大旱,廷弼行部金州,祷城隍神,约七日雨,不雨毁其庙。及至广宁,逾三 日,大书白牌,封剑,使使往斩之。未至,风雷大作,雨如注,辽人以为神。在辽数年,杜馈遗,核军实, 按劾将吏,不事姑息,风纪大振。 督学南畿,严明有声。以杖死诸生事,与巡按御史荆养乔相讦奏。养乔投劾去,廷弼亦听勘归。 四十七年,廷议以廷弼熟边事,起大理寺丞兼河南道御史,宣慰辽东。廷弼之初抵辽也,令佥事韩原 善往抚沈阳,惮不肯行。继命佥事阎鸣泰,至虎皮驿恸哭而返。廷弼乃躬自巡历,自虎皮驿抵沈阳,复乘 雪夜赴抚顺。总兵贺世贤以近敌沮之,廷弼曰:“冰雪满地,敌不料我来。”鼓吹入。时兵燹后,数百里无 人迹,廷弼祭诸死事者而哭之。遂耀兵奉集,相度形势而还。所至招流移,缮守具,分置士马,由是人心 复固。 廷弼身长七尺,有胆知兵,善左右射。自按辽即持守边议,至是主守御益坚。然性刚负气,好谩骂, 不为人下,物情以故不甚附。 当是时,光宗崩,熹宗初立,朝端方多事,而封疆议起。御史冯三元劾延弼无谋者八、欺君者三,谓 不罢,辽必不保。诏下廷议。廷弼愤,抗疏极辨,且求罢。而御史张修德复劾其破坏辽阳。廷弼益愤再疏 自明云辽已转危为安臣且之生致死。遂缴还尚方剑,力求罢斥。给事中魏应嘉复劾之。朝议允廷弼去,以 袁应泰代。廷弼乃上疏求勘。帝从之,命兵科给事中朱童蒙往。及童蒙还奏,备陈廷弼功状,末言:“臣 入辽时,士民垂泣而道,谓数十万生灵皆廷弼一人所留,其罪何可轻议?独是廷弼受知最深,蒲河之役, 敌攻沈阳,策马趋救,何其壮也;及见官兵驽弱,遽尔乞骸以归,将置君恩何地。廷弼功在存辽,微劳虽 有可纪;罪在负君,大义实无所逃。此则罪浮于功者矣。”帝以廷弼力保危城,仍议起用。 (节选自《明史·列传·熊廷弼》)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辽数年,杜馈遗,核军实 遗:遗失 B.养乔投劾去,廷弼亦听勘归 勘:调查 C.总兵贺世贤以近敌沮之 沮:阻止 D.及童蒙还奏,备陈廷弼功状 备:详细 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熊廷弼“有胆知兵”和“物情不甚附”的一组是 A.①按劾将吏,不事姑息,风纪大振。 ②以杖死诸生事,与巡按御史荆养乔相讦奏。 B.①祷城隍神,约七日雨,不雨毁其庙。②令佥事韩原善往抚沈阳,惮不肯行。 C.①廷弼曰:“冰雪满地,敌不料我来。”鼓吹人。②给事中魏应嘉复劾之。 D.①蒲河之役,敌攻沈阳,策马趋救,何其壮也。②帝从之,命兵科给事中朱童蒙往。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熊廷弼巡按辽东期间,执法严明,法度和纲纪大为振作。 B.熊廷弼安抚辽东时竭力保全城市,深受百姓爱戴。 C.熊廷弼性情刚强、意气用事,不屈服于人,多次被人弹劾 D.皇上派人调查后认定了熊廷弼的罪责,允许他戴罪立功 第Ⅱ卷(共 120 分) 注意事项:答第Ⅱ卷时,不能直接在本试卷上答题,必须使用 o.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 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四、(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22 分) 11.用斜线(/)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用斜线(/)断句。(4分) 廷弼益愤再疏自明云辽已转危为安臣且之生致死 (2)翻译。(6分) ①廷弼乃躬自巡历,自虎皮驿抵沈阳,复乘雪夜赴抚顺。(3分) ②谓数十万生灵皆廷弼一人所留,其罪何可轻议?(3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6分) [双调]沉醉东风·重九 卢挚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 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注:“广白衣送酒”典出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陶潜九月九日无酒,于宅边菊丛中摘盈把,坐 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1)“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是写景佳句,请简要分析“稀”“瘦”的妙处。(2分) (2)此曲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6分) (1)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2)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 淮左名都》) (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苟 子《劝学》)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而又何羡乎?(苏 轼《赤壁赋》) (5)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作者是西汉的 (6)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用总标题为《》的一系列小说,反应了社会剧 烈变革时期的法国生活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2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4~17题。 黄昏 季羡林 ①黄昏是神秘的,只要人们能多活下去一天,在这一天的末尾,他们使有个黄昏。但是,年滚着年, 月滚着月,我要问:有几个人感觉到这黄昏的存在呢? ②早晨,当残梦从枕边飞去的时候,他们开始去走一天的路。仿佛只一溜,就溜到一天的末尾。当他 们看到远处弥漫着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上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日色飞回来的时候,仿 佛有什么东西轻轻地压在他们的心头。他们知道:夜来了。他们渴望着静息,渴望着梦的来临。不久,薄 冥的夜色糊了他们的眼,也糊了他们的心。他们在低隘的小屋里忙乱着,把黄昏关在门外。倘若有人问, 你看到黄昏了没有?黄昏真美啊!他们却茫然了。 ③他们怎能不茫然呢?当他们再从屋里探出头来寻找黄昏的时候,黄昏早消失了。只剩下朦胧的夜 这黄昏,像一个春宵的轻梦,不知在什么时候漫了来,在他们心上一掠,又不知在什么时候去了 ④黄昏走了。走到哪里去了呢?—一—不,我先问:黄昏从哪里来的呢?倘若我们想了开 去,想到北方的极端,在白茫茫的天边上,分不清哪是天,是地,是冰,是雪,只是朦胧的一片灰白。朦 胧灰白的黄昏不正应当从这里蜕化出来吗?
(1)用斜线(/)断句。(4 分) 廷 弼 益 愤 再疏 自 明 云 辽 已 转 危 为 安 臣 且 之 生 致 死 (2)翻译。(6 分) ①廷弼乃躬自巡历,自虎皮驿抵沈阳,复乘雪夜赴抚顺。(3 分) 译文: ②谓数十万生灵皆廷弼一人所留,其罪何可轻议?(3 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6 分) [双调]沉醉东风·重九 卢挚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 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注:“广白衣送酒”典出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陶潜九月九日无酒,于宅边菊丛中摘盈把,坐 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1)“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是写景佳句,请简要分析“稀”“瘦”的妙处。(2 分) 答: (2)此曲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4 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6 分) (1)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2)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 淮左名都》) (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苟 子《劝学》)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而又何羡乎?(苏 轼《赤壁赋》) (5)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作者是西汉的 。 (6)巴尔扎克是 19 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用总标题为《 》的一系列小说,反应了社会剧 烈变革时期的法国生活。 五、(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2 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 14~17 题。 黄昏 季羡林 ①黄昏是神秘的,只要人们能多活下去一天,在这一天的末尾,他们使有个黄昏。但是,年滚着年, 月滚着月,我要问:有几个人感觉到这黄昏的存在呢? ②早晨,当残梦从枕边飞去的时候,他们开始去走一天的路。仿佛只一溜,就溜到一天的末尾。当他 们看到远处弥漫着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上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日色飞回来的时候,仿 佛有什么东西轻轻地压在他们的心头。他们知道:夜来了。他们渴望着静息,渴望着梦的来临。不久,薄 冥的夜色糊了他们的眼,也糊了他们的心。他们在低隘的小屋里忙乱着,把黄昏关在门外。倘若有人问, 你看到黄昏了没有?黄昏真美啊!他们却茫然了。 ③他们怎能不茫然呢?当他们再从屋里探出头来寻找黄昏的时候,黄昏早消失了。只剩下朦胧的夜。 这黄昏,像一个春宵的轻梦,不知在什么时候漫了来,在他们心上一掠,又不知在什么时候去了。 ④黄昏走了。走到哪里去了呢?——不,我先问:黄昏从哪里来的呢?倘若我们想了开 去,想到北方的极端,在白茫茫的天边上,分不清哪是天,是地,是冰,是雪,只是朦胧的一片灰白。朦 胧灰白的黄昏不正应当从这里蜕化出来吗?
⑤然而,蜕化出来了,却又扩散开去。漫过了大平原、大草原,漫过了大森林、小溪,漫过了山顶、 小村,又漫过了寂寞的沙漠,来到我们的国土里。倘若我迎着黄昏站在沙漠里,我一定能看着黄昏从辽远 的天边上跑了来,轻轻地落在人们的心头,又被人们关在门外了 ⑥但是,在门外,它却不管人们关心不关心,寂寞地,冷落地,替他们安排好了一个幻变的又充满了 诗意的童话般的世界,朦胧微明,正像反射在镜子里的影子,它给一切东西涂上银灰的梦的色彩。牛乳色 的空气仿佛真牛乳似的凝结起来,但似乎又在软软地黏黏地浓浓地流动。它带来了阒静,你听:一切静静 的,像下着大雪的中夜。幽荚的轻适的阒静软软地黏黏地浓浓地压在人们的心头,灰的天空像一张薄幕; 树木,房屋,烟纹,云缕,都像一张张的剪影,静静地贴在这幕上。这里,那里,点缀着晩霞的紫曛和小 星的冷光。黄昏真像一首诗,一支歌,一篇童话:像一片月明楼上传来的悠扬的笛声,一声缭绕在长空里 亮唳的鹤呜:像陈了几十年的绍酒:像一切美到说不出来的东西。说不出来,只能去看:看之不足,只能 意会:意会之不足,只能赞叹。一一然而却终于给人们关在门外了 ⑦给人们关在门外,这幻变的朦胧的世界造给谁看呢?黄昏不觉得寂寞吗? ⑧但是寂寞也延长不多久。黄昏仍然要走的。李商隐的诗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人不正 慨叹黄昏的不能久留吗?它也真的不能久留,一瞬眼,这黄昏,像一个轻梦,只在人们心上一掠,留下黑 暗的夜,带着它的寂寞走了。 ⑨走了,真的走了。黄昏走到哪里去了呢?推想起来,从北方来的应该到南方去的罢。谁说不是到南 方去的呢?我看到它怎样走的了。—一漫过了南墙;漫过了南边那座小山,那片树林;漫过了美丽的南国。 直到辽旷的非洲。 ⑩然而,在这里,黄昏仍然要走的。再走到哪里去呢?这却真的没人知道了。我们知道的,只是:它 走了,带了它的寂寞和美丽走了,像一个春宵的轻梦。 ①D走了。—一现在,现在我再有什么可问呢?等侯明天吗?明天来了,又明天,又明天。当人们看到远 处弥漫着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上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日色飞回来的时候,又仿佛有什 么东西压在他们的心头,他们又渴望着梦的来临。把门关上了。关在门外的仍然是黄昏,当他们再伸头出 来找的时候,黄昏早巳走了。从北冰洋跑了来,一过路,到非洲森林里去了。再到,再到哪里,谁知道呢? 然而,夜来了,长长的夜,夜永远也不完,黄昏呢?-黄昏永远不存在在人们的心里的。只一掠,走了,像 个春宵的轻梦。 (选自《季羨林散文选集》,有删节) 14.怎样理解“有几个人感觉到这黄昏的存在呢”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6分 含义是 作用是 15.结合全文,概括和简要分析“黄昏”的四大特点。(8分) 16.文中多次写到人们把黄昏关在门外,从谋篇布局上来看,作者这样写有哪些用意?(4分) 17.第①D段中划线句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4分) 答 六、(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8.根据下面一组例句的句式和含意,仿写一组句子 例句:脆弱的时候/就看山/因为大山有一种硬度 得意的时候/就眺海/因为大海有一种深度 19.“言外之意”指话里暗含着的、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划线句子的言外之意。(4 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温家宝总理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带伤指挥抗震救灾。在网民评选出的温总理
⑤然而,蜕化出来了,却又扩散开去。漫过了大平原、大草原,漫过了大森林、小溪,漫过了山顶、 小村,又漫过了寂寞的沙漠,来到我们的国土里。倘若我迎着黄昏站在沙漠里,我一定能看着黄昏从辽远 的天边上跑了来,轻轻地落在人们的心头,又被人们关在门外了。 ⑥但是,在门外,它却不管人们关心不关心,寂寞地,冷落地,替他们安排好了一个幻变的又充满了 诗意的童话般的世界,朦胧微明,正像反射在镜子里的影子,它给一切东西涂上银灰的梦的色彩。牛乳色 的空气仿佛真牛乳似的凝结起来,但似乎又在软软地黏黏地浓浓地流动。它带来了阒静,你听:一切静静 的,像下着大雪的中夜。幽荚的轻适的阒静软软地黏黏地浓浓地压在人们的心头,灰的天空像一张薄幕; 树木,房屋,烟纹,云缕,都像一张张的剪影,静静地贴在这幕上。这里,那里,点缀着晚霞的紫曛和小 星的冷光。黄昏真像一首诗,一支歌,一篇童话;像一片月明楼上传来的悠扬的笛声,一声缭绕在长空里 亮唳的鹤呜;像陈了几十年的绍酒;像一切美到说不出来的东西。说不出来,只能去看;看之不足,只能 意会;意会之不足,只能赞叹。——然而却终于给人们关在门外了。 ⑦给人们关在门外,这幻变的朦胧的世界造给谁看呢?黄昏不觉得寂寞吗? ⑧但是寂寞也延长不多久。黄昏仍然要走的。李商隐的诗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人不正 慨叹黄昏的不能久留吗?它也真的不能久留,一瞬眼,这黄昏,像一个轻梦,只在人们心上一掠,留下黑 暗的夜,带着它的寂寞走了。 ⑨走了,真的走了。黄昏走到哪里去了呢?推想起来,从北方来的应该到南方去的罢。谁说不是到南 方去的呢?我看到它怎样走的了。——漫过了南墙;漫过了南边那座小山,那片树林;漫过了美丽的南国。 一直到辽旷的非洲。 ⑩然而,在这里,黄昏仍然要走的。再走到哪里去呢?这却真的没人知道了。我们知道的,只是:它 走了,带了它的寂寞和美丽走了,像一个春宵的轻梦。 ⑾走了。——现在,现在我再有什么可问呢?等侯明天吗?明天来了,又明天,又明天。当人们看到远 处弥漫着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上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日色飞回来的时候,又仿佛有什 么东西压在他们的心头,他们又渴望着梦的来临。把门关上了。关在门外的仍然是黄昏,当他们再伸头出 来找的时候,黄昏早巳走了。从北冰洋跑了来,一过路,到非洲森林里去了。再到,再到哪里,谁知道呢? 然而,夜来了,长长的夜,夜永远也不完,黄昏呢?--黄昏永远不存在在人们的心里的。只一掠,走了,像 一个春宵的轻梦。 (选自《季羡林散文选集》,有删节) 14.怎样理解“有几个人感觉到这黄昏的存在呢”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6 分·) 含义是: 作用是: 15.结合全文,概括和简要分析“黄昏”的四大特点。(8 分) 16.文中多次写到人们把黄昏关在门外,从谋篇布局上来看,作者这样写有哪些用意?(4 分) 17.第⑾段中划线句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4 分) 答: 六、(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6 分) 18.根据下面一组例句的句式和含意,仿写一组句子。 例句:脆弱的时候/就看山/因为大山有一种硬度 得意的时候/就眺海/因为大海有一种深度 答: 19.“言外之意”指话里暗含着的、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划线句子的言外之意。(4 分) 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温家宝总理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带伤指挥抗震救灾。在网民评选出的温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