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丽衢十二校2009学年第二次联考 高三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慰藉/杯盘狼藉 禅让/箪食壶浆谥号/恃才傲物 B、裨将/大有裨益 蹊跷/休戚相关骠勇/虚无缥缈 C、扛枪/力能扛鼎 轶事/卷帙浩繁皴裂/怙恶不悛 D、角色/矫枉过正 绯闻/蜚短流长 创伤/悲怆欲绝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春暖花开,冰雪消溶,江河日下,涓涓细流滋润万物,历经严寒考验 的北方大地,告别了千里冰封的季节,涣发出勃勃生机 B、1月20日,临海市创建全国白内瘴无障碍市工作顺利通过台州市检査 组的验收,下阶段将迎来省级验收。检查组一行还走访了三名术后白内瘴患 者 C、2010年广州亚运会会徽设计,是以柔美上升的线条,构成了一个造型 酷似火炬的五羊外形轮廓;构图以抽象和具象相结合,在灵动、缥逸中不失稳 重 滥挖天山雪莲现象日益猖獗的原因之一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 而管理部门人手不足,因此执法是往往捉襟见肘。 3、下列各句成语或熟语运用有误的一项 A、10月1日,中国首批歼击机女飞行员果然深孚众望,驾机零误差飞过天安 门广场。这是新中国成立60来首次有歼击机女飞行员受阅,因此备受各界关 B、已故科学家钱学森生前说过“我姓钱,但我不爱钱”,并身体力行,保持 “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的大德操守。 C、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言从楼起,但意在楼外,写景抒情曲尽其妙,炼词造 句独具匠心,字字珠玑,脍炙人口,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D、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 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金丽衢十二校 2009 学年第二次联考 高三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4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慰藉∕杯盘狼藉 禅让∕箪食壶浆 谥号∕恃才傲物 B、裨将∕大有裨益 蹊跷∕休戚相关 骠勇∕虚无缥缈 C、扛枪∕力能扛鼎 轶事∕卷帙浩繁 皴裂∕怙恶不悛 D、角色∕矫枉过正 绯闻∕蜚短流长 创伤∕悲怆欲绝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春暖花开,冰雪消溶,江河日下,涓涓细流滋润万物,历经严寒考验 的北方大地,告别了千里冰封的季节,涣发出勃勃生机。 B、1 月 20 日,临海市创建全国白内瘴无障碍市工作顺利通过台州市检查 组的验收,下阶段将迎来省级验收。检查组一行还走访了三名术后白内瘴患 者。 C、2010 年广州亚运会会徽设计,是以柔美上升的线条,构成了一个造型 酷似火炬的五羊外形轮廓;构图以抽象和具象相结合,在灵动、缥逸中不失稳 重。 D、滥挖天山雪莲现象日益猖獗的原因之一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 而管理部门人手不足,因此执法是往往捉襟见肘。 3、下列各句成语或熟语运用有误的一项 A、10 月 1 日,中国首批歼击机女飞行员果然深孚众望,驾机零误差飞过天安 门广场。这是新中国成立 60 来首次有歼击机女飞行员受阅,因此备受各界关 注。 B、已故科学家钱学森生前说过“我姓钱,但我不爱钱”,并身体力行,保持 “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的大德操守。 C、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言从楼起,但意在楼外,写景抒情曲尽其妙,炼词造 句独具匠心,字字珠玑,脍炙人口,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D、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 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对高地价及髙房价的调控,在整顿土地市场的同时,国土资源部开始从饱 受争议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手了。新的土地政策能否严厉执行,必将对楼市 泡沫形成打压之势。 B、针对法国佳士得拍卖执意拍卖中国流失文物兽首和兔首铜像的行为,由80 多名中国律师组成的“追索圆明园流失文物的律师团”本月9日向法国佳士得 拍卖行和收藏人正式发出律师函和律师声明,表明了反对拍卖的立场 C、据报道,黑龙江新兴煤矿发生“11-21”特大瓦斯爆炸事故的原因,是由于 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隐患排査不认真、不彻底造成的。 D、“躲猫猫事件”在一片质疑的喧嚣声中成为政府处理网络舆情的实验性标 本,有专家认为,目前的当务之急是保证调查程序的公正性、信息的透明化, 让人信服。 5、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话主要的信息。(不超过10字)(3分) 目前,全球已有85个国家的2300余所高校开设了汉语课程,3000万外国人正 在学习中文。许多外国人为留学、就业、投资、贸易等,苦学“方块字”。苦 练“中国画”。英国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拨款100万英镑普及中文学习,美国将 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韩国不少企业都开设中文学习班 6、新闻点评,就是用简明的文字对新闻事件加以评论。请自选角度评价下面的 一则新闻,要求观点明确,不超过60字。(4分) 南京交管首曝醉驾者 从今天开始,南京正式通过媒体曝光醉酒驾车者,首批公布的名单共有 106人,都是在7月份被警方查获并实施拘留的。交管部门介绍,曝光还将不 定期发布。有人提出醉驾者拘留后还要被曝光是不是过于严厉一说,交管部门 认为,曝光可以使醉驾者得到震撼,以后不敢再有类似行为,同时给其他司机 以警示。被曝光者感到“很震惊,认为这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无法预计的影响 社会各界对此事反应不应,而交管则认为曝光不侵权。 7、下面是首都国庆60周年庆祝活动(底色为红色,内图为黄色)标志,请对 其内容(数字、图案、颜色)进行解说。(5分)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对高地价及高房价的调控,在整顿土地市场的同时,国土资源部开始从饱 受争议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手了。新的土地政策能否严厉执行,必将对楼市 泡沫形成打压之势。 B、针对法国佳士得拍卖执意拍卖中国流失文物兽首和兔首铜像的行为,由 80 多名中国律师组成的“追索圆明园流失文物的律师团”本月 9 日向法国佳士得 拍卖行和收藏人正式发出律师函和律师声明,表明了反对拍卖的立场。 C、据报道,黑龙江新兴煤矿发生“11-21”特大瓦斯爆炸事故的原因,是由于 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隐患排查不认真、不彻底造成的。 D、“躲猫猫事件”在一片质疑的喧嚣声中成为政府处理网络舆情的实验性标 本,有专家认为,目前的当务之急是保证调查程序的公正性、信息的透明化, 让人信服。 5、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话主要的信息。(不超过 10 字)(3 分) 目前,全球已有 85 个国家的 2300 余所高校开设了汉语课程,3000 万外国人正 在学习中文。许多外国人为留学、就业、投资、贸易等,苦学“方块字”。苦 练“中国画”。英国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拨款 100 万英镑普及中文学习,美国将 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韩国不少企业都开设中文学习班。 ▲ 6、新闻点评,就是用简明的文字对新闻事件加以评论。请自选角度评价下面的 一则新闻,要求观点明确,不超过 60 字。(4 分) 南京交管首曝醉驾者 从今天开始,南京正式通过媒体曝光醉酒驾车者,首批公布的名单共有 106 人,都是在 7 月份被警方查获并实施拘留的。交管部门介绍,曝光还将不 定期发布。有人提出醉驾者拘留后还要被曝光是不是过于严厉一说,交管部门 认为,曝光可以使醉驾者得到震撼,以后不敢再有类似行为,同时给其他司机 以警示。被曝光者感到“很震惊,认为这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无法预计的影响。 社会各界对此事反应不应,而交管则认为曝光不侵权。 ▲ 7、下面是首都国庆 60 周年庆祝活动(底色为红色,内图为黄色)标志,请对 其内容(数字、图案、颜色)进行解说。(5 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3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2分) 孔夫子需要标准像吗 现代人要为孔夫子制作标准塑像了。由于海内外出现儒学热,人们对 塑造一代圣贤的形象有一种需要,并不奇怪,毕竟现在是一个流行形象代言人 的年代。但是,为孔夫子塑像这种方式,带有一种偶像文仳意味,并不是中国 文化的风度。 孔夫子生于春秋时代,离今天已经有二十五个世纪之久了。除了有一些 身材高大这类简略的文字记载以外,一代圣贤究竟长得什么样,并没有留下可 供后人复制的真实蓝本。专门记载孔夫子言行的《论语》,其中有一章名叫 《乡党》,全部内容是细细地不厌其烦地描述孔夫子如何在乡在朝,如何衣食 起卧,如何言谈举止,记述了一个在任何场合都以礼守身的谦谦君子的形象 但是,通篇没有一个字去描写孔夫子的身形或长相。没有真实蓝本,艺术家们 获得了自由。可以说,有一千个艺术家就有一千个孔夫子的形象。从西汉开 始,唐宋元明清,都不断有孔夫子画像或塑像出现。每一种孔夫子形象都不相 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古人创作的那些孔夫子肖像,并不好看,有的甚至可以 说是一种丑化。但实际上,这是古人神化圣贤的一种方式。因为圣贤不同于常 人,面貌也与常人不同。在传说中,孔夫子相貌就很奇特:眼露睛,鼻露孔 唇露齿,耳露轮。这还不算什么,还有一种对孔夫子身貌更加神奇的描述,根 据这种描述,孔夫子头手脚背身体每一部分都与天上星宿地上山川万物相对 应。在某种意义上,这种神化人物的经典方式,显示出中国人并不太看重人的 外在形象这样一种意识。这使中国文化具有一种非偶像崇拜的特性。 在中国文化中,不能说没有偶像崇拜因素,但它们大多受外来文化影 响,从来不是主流。在北京天坛,人们可以看到过去由皇帝主持的祭天大典 祭祀对象就只用了一块上面写着“吴天上帝,,四个大字的牌位来代表,而没 有用什么偶像之类。北京还有一座帝王庙,过去里面供奉着历代帝王,全都是 用牌位来代表,而不是一些偶像 作为中国文化的伟大阐释者,孔夫子自然显示出对形貌一类东西很淡然的风 度。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夫子到郑 国,与弟子走散了,一个人立在东城门外。学生子贡四处打听老师的下落,有 郑国人告诉他说:“东门外有一个人,额头像唐尧,颈项像皋陶,但腰以下比 大禹短三寸,疲乏劳累活像一条丧家之狗。”在见面后,子贡把郑国人的话照 实告诉了老师。孔夫子听后笑了,说:“样子,一点不重要,但他说我像丧家 之狗,说得对啊!说得对啊!
▲ 二、现代文阅读(共 32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1 题。(12 分) 孔夫子需要标准像吗 现代人要为孔夫子制作标准塑像了。由于海内外出现儒学热,人们对 塑造一代圣贤的形象有一种需要,并不奇怪,毕竟现在是一个流行形象代言人 的年代。但是,为孔夫子塑像这种方式,带有一种偶像文化意味,并不是中国 文化的风度。 孔夫子生于春秋时代,离今天已经有二十五个世纪之久了。除了有一些 身材高大这类简略的文字记载以外,一代圣贤究竟长得什么样,并没有留下可 供后人复制的真实蓝本。专门记载孔夫子言行的《论语》,其中有一章名叫 《乡党》,全部内容是细细地不厌其烦地描述孔夫子如何在乡在朝,如何衣食 起卧,如何言谈举止,记述了一个在任何场合都以礼守身的谦谦君子的形象。 但是,通篇没有一个字去描写孔夫子的身形或长相。没有真实蓝本,艺术家们 获得了自由。可以说,有一千个艺术家就有一千个孔夫子的形象。从西汉开 始,唐宋元明清,都不断有孔夫子画像或塑像出现。每一种孔夫子形象都不相 同。 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古人创作的那些孔夫子肖像,并不好看,有的甚至可以 说是一种丑化。但实际上,这是古人神化圣贤的一种方式。因为圣贤不同于常 人,面貌也与常人不同。在传说中,孔夫子相貌就很奇特:眼露睛,鼻露孔, 唇露齿,耳露轮。这还不算什么,还有一种对孔夫子身貌更加神奇的描述,根 据这种描述,孔夫子头手脚背身体每一部分都与天上星宿地上山川万物相对 应。在某种意义上,这种神化人物的经典方式,显示出中国人并不太看重人的 外在形象这样一种意识。这使中国文化具有一种非偶像崇拜的特性。 在中国文化中,不能说没有偶像崇拜因素,但它们大多受外来文化影 响,从来不是主流。在北京天坛,人们可以看到过去由皇帝主持的祭天大典, 祭祀对象就只用了一块上面写着“昊天上帝,,四个大字的牌位来代表,而没 有用什么偶像之类。北京还有一座帝王庙,过去里面供奉着历代帝王,全都是 用牌位来代表,而不是一些偶像。 作为中国文化的伟大阐释者,孔夫子自然显示出对形貌一类东西很淡然的风 度。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夫子到郑 国,与弟子走散了,一个人立在东城门外。学生子贡四处打听老师的下落,有 郑国人告诉他说:“东门外有一个人,额头像唐尧,颈项像皋陶,但腰以下比 大禹短三寸,疲乏劳累活像一条丧家之狗。”在见面后,子贡把郑国人的话照 实告诉了老师。孔夫子听后笑了,说:“样子,一点不重要,但他说我像丧家 之狗,说得对啊!说得对啊!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还记载了一个以貌取人的故事。有一位年轻人 叫子羽,相貌长得很丑恶。他想做孔夫子的学生而跟随他,但孔夫子认为他不 会有什么出息。在做了一阵学生后,子羽回到家里,自己修学,他走路从不走 小路,没有公事从不去找公卿大夫,行事做人公正大方。后来子羽到江南,有 数百名学生跟随他,他在诸侯中也很有声望。孔夫子听说后,感叹道:我以貌 取人,就看错了子羽啊。 亚圣孟子讲述的另外一个故事也很有趣。孔夫子去世以后,他的学生大 约是不想离散吧,看到同学有若长得很像孔夫子,就主张把有若当做老师一样 供起来伺候,他们要求孔夫子的得意门生曾子也同意这么做。曾子反对说 “不可以这样。圣人德行,好像江汉之水荡涤过一样,好像秋天大太阳暴晒过 样,非常髙洁,没办法去模仿啊。”于是,这找特型演员扮演圣人的行为 就宣告失败了。 正如曾子所说,孔夫子最光辉的,不在于他的形象,而在于他的德行。现代人 可以将一个人的真实形象很方便地保存下来流传下去,后人将来也可以很方便 地一睹先人的真容。但是,对于孔夫子这样的先人而言,本来就没有一个真实 的蓝本流传下来,今人就不必非要去塑造一个标准像,试图让人们相信这就是 历史上存在过的形象。何况,大象无形,孔夫子的伟大是无法用有形的东西来 描述的,因此,在那些与孔夫子相关的地方,没有偶像,只有书香,只有经 典、思想与对话,才是中国文化应有的风度,才是先人孔夫子所期许的风度。 8、结合文意,下列各项对“孔子形象”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孔子在崇尚儒学的人心中是一代圣贤。 B.孔夫子是一个在任何场合都以礼守身的谦谦君子 C.孔子的额头像唐尧,颈项像皋陶,但腰以下比大禹短三寸,可见孔子十一个 外貌丑陋的人。 D.孔子在有些郑国人眼中就像是一条丧家之狗。 9、下列不属于作者反对孔子制作标准像的原因的一项是 A.史料中对孔子的相貌没有清晰的记载,使孔子的形象没有一个真实的蓝本。 B.为孔子制作标准像受外来文化影响,而外来文化从来不是主流。 C.大象无形,孔夫子的伟大是无法用有形的东西来描述的。 D.为孔夫子塑像这种方式,带有一种偶像文化意味,并不是中国文化的风度 10、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还记载了一个以貌取人的故事。有一位年轻人 叫子羽,相貌长得很丑恶。他想做孔夫子的学生而跟随他,但孔夫子认为他不 会有什么出息。在做了一阵学生后,子羽回到家里,自己修学,他走路从不走 小路,没有公事从不去找公卿大夫,行事做人公正大方。后来子羽到江南,有 数百名学生跟随他,他在诸侯中也很有声望。孔夫子听说后,感叹道:我以貌 取人,就看错了子羽啊。 亚圣孟子讲述的另外一个故事也很有趣。孔夫子去世以后,他的学生大 约是不想离散吧,看到同学有若长得很像孔夫子,就主张把有若当做老师一样 供起来伺候,他们要求孔夫子的得意门生曾子也同意这么做。曾子反对说: “不可以这样。圣人德行,好像江汉之水荡涤过一样,好像秋天大太阳暴晒过 一样,非常高洁,没办法去模仿啊。”于是,这找特型演员扮演圣人的行为, 就宣告失败了。 正如曾子所说,孔夫子最光辉的,不在于他的形象,而在于他的德行。现代人 可以将一个人的真实形象很方便地保存下来流传下去,后人将来也可以很方便 地一睹先人的真容。但是,对于孔夫子这样的先人而言,本来就没有一个真实 的蓝本流传下来,今人就不必非要去塑造一个标准像,试图让人们相信这就是 历史上存在过的形象。何况,大象无形,孔夫子的伟大是无法用有形的东西来 描述的,因此,在那些与孔夫子相关的地方,没有偶像,只有书香,只有经 典、思想与对话,才是中国文化应有的风度,才是先人孔夫子所期许的风度。 8、结合文意,下列各项对“孔子形象”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孔子在崇尚儒学的人心中是一代圣贤。 B.孔夫子是一个在任何场合都以礼守身的谦谦君子。 C.孔子的额头像唐尧,颈项像皋陶,但腰以下比大禹短三寸,可见孔子十一个 外貌丑陋的人。 D.孔子在有些郑国人眼中就像是一条丧家之狗。 9、下列不属于作者反对孔子制作标准像的原因的一项是 A.史料中对孔子的相貌没有清晰的记载,使孔子的形象没有一个真实的蓝本。 B.为孔子制作标准像受外来文化影响,而外来文化从来不是主流。 C.大象无形,孔夫子的伟大是无法用有形的东西来描述的。 D.为孔夫子塑像这种方式,带有一种偶像文化意味,并不是中国文化的风度 10、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为孔子制作标准像,反映了当今社会的人们都把孔子当作偶像来崇拜的心 理 B.皇帝主持的祭天大典,祭祀对象就只用了一块上面写着“吴天上帝”四个大 字的牌位来代表,而没有用什么偶像之类,可见皇帝没有偶像崇拜的心理。 C.孔子在人们心中虽然是一个圣贤,但每一个人心中的孔子形象是不完全相同 的 D.孔子是一个不注重相貌,只注重品德修养的圣人。 11、联系全文,说说画线句“但是,为孔夫子塑像这种方式,带有一种偶像文 化意味,并不是中国文化的风度”中“中国文化的风度”的特征。(不超过30 字)(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20分) 好望角 连俊超 老人划着船向岸边驶来,我的眼里就燃起了希望之火。太阳在河面上也播 洒下了同样炽烈的火焰。 老人把船靠在岸边,问:“是去老渡口吧?”我点了点头。老人说:“上来坐 着吧!我得歇会!”我踏上船板,船身晃荡了几下,荡出去一层层细密的波 纹。老人悠然自得地抽了一锅旱烟后,说:“启程吧?”然后他站起身,握住 了两把桨橹。 水波推开了河岸。老人微弓着腰,轻摇双桨,就像轻奏一首舒缓的乐曲 桨声欻乃,船顺流而下。 老人说:“年轻人,你回头看看!”我回过头朝岸边望去。他便问:“岸边像 什么?”我盯着那个凸出的尖端,想给老人一个精当的比喻。 他乐呵呵地说:“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我霎时愣住了。老人脸上流露出一丝诡秘的笑:“跟好望角长得一模一样!” 我不解地问:“您到过好望角?” 老人呵呵一笑:“非洲那个我倒是没去过,但我现在不整天都在好望角吗?” 他将目光送到了远处的河岸
A.为孔子制作标准像,反映了当今社会的人们都把孔子当作偶像来崇拜的心 理。 B.皇帝主持的祭天大典,祭祀对象就只用了一块上面写着“昊天上帝”四个大 字的牌位来代表,而没有用什么偶像之类,可见皇帝没有偶像崇拜的心理。 C.孔子在人们心中虽然是一个圣贤,但每一个人心中的孔子形象是不完全相同 的。 D.孔子是一个不注重相貌,只注重品德修养的圣人。 11、联系全文,说说画线句“但是,为孔夫子塑像这种方式,带有一种偶像文 化意味,并不是中国文化的风度”中“中国文化的风度”的特征。(不超过 30 字)(3 分)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6 题。(20 分) 好望角 连俊超 老人划着船向岸边驶来,我的眼里就燃起了希望之火。太阳在河面上也播 洒下了同样炽烈的火焰。 老人把船靠在岸边,问:“是去老渡口吧?”我点了点头。老人说:“上来坐 着吧!我得歇会!”我踏上船板,船身晃荡了几下,荡出去一层层细密的波 纹。老人悠然自得地抽了一锅旱烟后,说:“启程吧?”然后他站起身,握住 了两把桨橹。 水波推开了河岸。老人微弓着腰,轻摇双桨,就像轻奏一首舒缓的乐曲。 桨声欸乃,船顺流而下。 老人说:“年轻人,你回头看看!”我回过头朝岸边望去。他便问:“岸边像 什么?”我盯着那个凸出的尖端,想给老人一个精当的比喻。 他乐呵呵地说:“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我霎时愣住了。老人脸上流露出一丝诡秘的笑:“跟好望角长得一模一样!” 我不解地问:“您到过好望角?” 老人呵呵一笑:“非洲那个我倒是没去过,但我现在不整天都在好望角吗?” 他将目光送到了远处的河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