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经正义》,于《易》则“先以辅嗣为本,去其华而取其实”,①力 排汉儒象数,而又力图融合诸家,但于汉易仅及荀爽、刘表、马 融、郑玄而未及虞翻。虞氏五世家传孟喜易学,与京氏易、费氏 易颇有同异,乃两汉象数易学之集大成者。虽然虞氏之学有过 于支离繁琐之嫌,但不及虞氏,则不能窥见汉易之全豹,对把握 易学之整体亦是一种缺憾。虞氏易学虽代有传授,然至唐初时 早已无人问津。李鼎祚能于其生活之时代读世人不读之书,集 唐中叶尚存之各家《易》注,于孔疏百余年后辑成《周易集解》,对 后人探见往圣之绝学,契悟三古之易理、三圣之幽赜,实无他书 周易集解√导 可替代! 不仅如此,李鼎祚在集诸家象数易学,特别是将虞氏易学收 入《周易集解》以“刊辅嗣之野文,补康成之逸象”(《周易集解 序》)的同时,并没有完全舍弃义理易学,在《周易集解》中所录几 十条作为义理易家代表的王弼及孔颖达之注即为明证。更可贵 的是,李氏在看到前代象数易家之注过于牵强时,则加入自己的 案语。这些案语多取象直接、便当。如于《噬嗑》卦辞“亨,利用 四 狱”,虞翻注曰:“否五之坤初,坤初之五,刚柔交,故‘亨’也。坎 为“狱’,艮为手’,离为明。四以不正而系于狱,上当之三,蔽四 成丰‘折狱致刑’,故‘利用狱’。坤为‘用’也。”虞翻以卦变说认 为噬嗑从否来,以刚柔之爻相交释“亨”字,以当位说将噬嗑 转化成丰,再据《丰象》“雷电皆至,丰。君子以折狱致刑”寻找 噬嗑“利用狱”之由来,可谓繁琐之极。看来李鼎祚对虞氏此注 并不十分满意,故加案语曰:“‘颐中有物日噬嗑,谓九四也。四 互坎,体坎为法律,又为刑狱。四在颐中,啮而后‘亨’,故利用 ①[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序》
狱’也。”李氏较之虞氏之注直截而简便多矣! 《周易集解》除有保留汉易之功,完善象数与义理之合一外, 潘雨廷先生还认为,王弼“注《易》、注《老》之理,已有取于佛教初 步传入而尚未完备的般若学说”。潘先生据李氏自序“圣人以此 洗心,退藏于密。自然虚室生白,吉祥至止,坐忘遗照,精义人 神”,并多重虞、荀之说认为,“其视《易》玄合一,犹发展虞氏从魏 伯阳《周易参同契》之义,内具易象‘近取诸身’的养生之道。且 唐代正三教分治之时,唯易理足以合之,故李氏序文中又说:原 夫权舆三教,钤键九流,实开国承家修身之正术也。”①所以潘 先生最后指出,《周易集解》旨在“使玄学合易理以权舆三教,犹 在改革道教,开创三教合一的新义。”宋初陈抟的道教易学及宋 代兴盛的图、书之学所蕴含的象数,皆源于此书。及至清代,朴 读 学兴起,作为宋易的反动,汉易考据之学得到了空前发展,惠土 奇、惠栋父子及张惠言皆多据《周易集解》之注而深研虞氏易。 因此,《周易集解》一书,既可上应春秋、战国之易学,又能下贯 魏、晋、唐、宋乃至清代之易学,在易学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 五 不可替代的地位。 至于《周易集解》的成书年代,清人刘毓崧认为,此书当成于 代宗之朝 李氏《周易集解·自序》未言成书年月,《郡斋读书志》 云:“鼎祚《集解》皆避唐讳。”今以《集解》全书核之,其中以 “代”字易“世”字,以“人”字易“民”字,避太宗之讳也。以 “理”字代“治”字,避高宗之讳也。以“通”字代“亨”字,避肃 ①[清]李道平撰,潘雨廷点校《周易集解纂疏》,中华书局1994 年版
宗之讳也。“豫”字缺笔作“豫”,避代宗之讳也。徳宗讳 “适”兼讳“括”字,而《集解》“括”字不避不缺笔,则作于徳宗 之前可知,以是推之,其书成于代宗之朝,更无疑义。观于 《自序》云“臣少慕元风”,其《序》末又云“臣李鼎祚序”,盖此 书曾经表献其序,即作于代宗之时。故篇内引用《系辞》自 “盖取诸《离》”至“盖取诸《央》”,而不言“盖取诸《豫》”者,以 豫”字乃时君御名,《自序》系进呈之文,非经传可比,即缺 笔亦嫌于指斥故耳。若夫太祖讳“虎”而《集解》有“虎”字, 世祖讳“丙”而《集解》有“丙”字,高祖讳“渊”而《集解》有 周 易 “渊”字,中宗讳“显”而《集解》有“显”字,元宗讳“隆基”而 集 集解》有“隆”字“基”字,此则出自后人追改,非李氏之原文 解 也 读 刘氏此考可谓证据结实,结论可信,也为我们识别《集解》中 的一些异文及通假字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帮助。 六三、《周易集解》所辑主要易学家简介 关于《周易集解》所引诸易家之数,李鼎祚自《序》称“集虞 翻、荀爽三十余家”,朱睦椁《序》称“有子夏、孟喜、焦赣、京房、马 融、荀爽、郑玄、刘表、何晏、宋衷、虞翻、陆绩、干宝、王肃、王弼 姚信、王廙、张璠、向秀、王凯冲、侯果、蜀才、翟元、韩康伯、刘嵫 何妥、崔憬、沈士、卢氏、崔觐、伏曼容、孔颖达,凡三十二家。” 除以上三十二家外,朱彝尊《经义考》补考尚有“姚规、朱仰之、蔡 ①[清]刘毓崧《通义堂文集·周易集解跋》
景君”三家,共三十五家。此外,尚有孔安国、延叔坚、《乾凿度》、 《易轨》及李鼎祚本人之案语,共四十一家。今择其主要者作- 简介,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诸家《易》注。 孟喜:东海兰陵(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南)人,生活在汉昭 帝、宣帝时期(约公元前90至公元前40年前后),受《易》于田王 孙。据《汉志》载,著有“《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孟氏 京房》十一篇,《灾异孟氏京房》六十六篇,《章句》施、孟、梁丘氏 各二篇,皆已亡佚。清人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孟氏章 句》一卷,唐僧一行《卦议》所引有《孟氏章句》,今人可借此探见 孟氏主要易学思想。一般认为,象数易学中的主要学说——卦 气说创自孟喜而蔚为大观 2焦延寿:西汉梁(今河南省商丘县南)人,字赣,汉宣帝、元 导读 帝间人。自云“尝从盂喜问《易》”,其弟子京房以为“延寿易即孟 氏学”,但孟喜弟子瞿牧、白生“皆曰非也”。“其说长于灾变,分 六十四卦,更直日用事,以风雨寒温为候,各有占验。”①著有 《易林》、《易林变占》。今存有《焦氏易林》。 3京房(公元前77~公元前37年):字君明,本姓李,推律自 七 定为京氏。东郡顿丘(今河南省清丰县西南)人,元帝时立为博 士,受《易》于焦延寿,擅长占验,创有纳甲、八宫、世应、飞伏诸 说,据《汉志》所载,注有《孟氏京房》十一篇,《灾异孟氏京房》六 十六篇,《京氏段嘉》十二篇。《汉书·五行志》又多引京房《易 传》、《易占》二书。《隋志》、《唐志》皆载有京氏著作多种。京氏 《易》著大多已亡佚,今仅存《京氏易传》三卷。马国翰《玉函山房 辑佚书》辑有《周易京氏章句》一卷,黄奭《汉学堂丛书》、孙堂《汉 ①《汉书·京房传》
魏二十一家易注》亦有辑录。 4.《易纬》:是汉儒解释《易经》的系列丛书。经与纬相为表 里,五经皆有纬。《易纬》包括《乾凿度》、《乾坤凿度》《稽览图》 《辨终备》、《通卦验》、《乾元序制记》、《是类谋》、《坤灵图》八种。 般认为,《易纬》成书于汉哀帝、平帝之际,是对孟、京易学的总 结与发展。今存有郑玄所注《易纬》。 5.马融(79~166年):字季长,东汉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 北)人,遍注群经,世称“通儒”。《隋书·经籍志》载:“马融注《周 易》一卷,亡。”《新唐书·艺文志》载:“马融《章句》十卷。”可见,马 周易集解√导读 融《易》注尝行于世,只是至隋代已经散佚,至唐代时又复得之。 马融传费氏易,东汉易学家郑玄曾从马融学《易》。马融多以义 理解《易》,又兼采象数,其《易》说对郑玄、荀爽、虞翻、刘表、陆 绩、姚信、王弼等皆有影响。 6郑玄(127~200年):字康成,东汉北海高密(今属山东省) 人,先师事第五元先,习京氏易,后又从马融学费氏古文易,对西 汉孟、焦、京及《易纬》的卦气说多有继承,并创立了爻体说与爻 八 辰说。据历代史志记载,郑玄《易》著主要有《周易注》、《易赞》、 《易论》、《易纬注》,现仅存《易纬注》,其余皆佚 7荀爽(128~190年):字慈明,一名谞,东汉颍川颍阴(今河 南省许昌)人,著名经学家,传费氏易。《隋志》有荀氏《周易注》 十一卷,新旧《唐志》有荀氏《周易注》十卷,皆佚。擅以乾坤升 降、卦变、卦气诸说注《易》。《周易集解》所采《易》注,虞翻最多, 荀氏第二。孙堂《汉魏二十一家易注》、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 书》、黄奭《汉学堂经解》等皆有荀氏《易》注辑本 8刘表(142~208年):字景升,东汉山阳高平(今山东省邹 县)人,汉景帝之子鲁恭王之后裔。《隋志》有刘氏《周易》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