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唐志》有刘表《周易注》五卷,《释文》有刘表《章句》五卷。 张惠言《易义别录》、孙堂《汉魏二十一家易注》、马国翰《玉函山 房辑佚书》、黄奭《汉学堂经解》等皆辑有刘表《易》注。 9虞翻(164~232年):字仲翔,三国时吴国会稽余姚(今属 浙江省)人。初以功曹仕太守王朗,孙策征会稽,王朗败绩,虞氏 归孙策,复命为功曹。孙策死后,孙权主事,以其为骑都尉。 生处乱世,但于学问从未间断,晚年在交州期间,致力于讲学,门 生众多。据《三国志》及其注载,虞氏曾为《老子》、《论语》、《国 语》作注,并为《周易参同契》作注。五世家传孟喜易学,并与《周 易参同契》作者,人称“千古丹经王”的魏伯阳有过交往。①虞翻 擅以卦变、之正、月体纳甲、卦气、旁通、两象易、反卦、互体诸说 注《易》,并增加了许多逸象,是汉代象数易学的集大成者。其易 读 学代表作为《易注》。《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载虞注 《周易》九卷,《新唐书·艺文志》、《经典释文》有虞注《周易》十卷。 清人惠栋著《易汉学》,张惠言著《周易虞氏义》、《周易虞氏消 息》《虞氏易礼》等,民国徐昂撰《周易虞氏学》等等皆对虞氏易 学有所阐发。《周易集解》所引诸家《易》注之数目,虞氏为最多, 九 可见李鼎祚对虞氏易学之重视。 10.陆绩(187~219年):字公纪,三国时吴郡吴县(今属江苏 省)人,一生博学多识,与当时虞翻等名士友善。孙权执政时,出 为郁林太守。擅以八宫、飞伏、卦主等说注《易》。据《三国志·吴 书》载,曾作《浑天图》,注《易》及《太平经》。《隋书·经籍志》录有 《周易志》十卷、《周易日月变例》六卷(与虞翻同撰)、《太平经注》 ①萧汉明《虞翻易学与周易参同契)》,载于《象数易学研究》(第三 辑),巴蜀书社2003年版
十卷、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也录有陆绩《周易述》十卷。新旧 《唐志》有陆氏《易注》十三卷。陈振孙《书录解题》著录陆绩注 《京房易传》三卷、《积算杂占条例》一卷。但陆氏著作除《京氏易 传注》外,其他皆亡佚。 11姚信:《三国志》、《晋书》未列其传,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史 传及其他文献中。据《三国志·陆逊传》载,姚信与三国时陆绩 陆逊有亲戚关系:陆绩为陆逊之堂叔,而姚信又为陆逊之外甥。 据《周易集解》所引姚信注《易》条目,可知他曾取卦变、之正、消 息卦、爻辰诸说注《易》。其易学著作,《隋志》新旧《唐志》、《经 典释文·叙录》皆录姚信《周易注》十卷。孙堂《汉魏二十一家易 易集解√导读 注》辑《周易注》一卷,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周易姚氏注》 卷,黄奭《黄氏佚书考》辑《易注》一卷,张惠言《易义别录》辑 《周易姚氏义》一卷 12蜀才:史传无考,《李蜀书》(一名《汉之书》)说他“姓范名 长生,自称蜀才”。潘雨廷先生认为,蜀才善虞氏易,卒于公元 一 318年,但生年未详。①晋惠帝时蜀乱,长生在蜀佐李雄。李雄称 帝后,“加范长生为天地太师,封西山王”。②蜀才对荀爽、虞翻 之卦变说多有发挥。据隋唐《志》及《经典释文》载,范长生曾注 《周易》十卷。《宋志》未录,但清人张澍《蜀典》、马国翰《玉函山 房辑佚书》孙堂《汉魏二十一家易注》张惠言《易义别录》黄奭 《黄氏逸书考》等皆著录其注。 13.干宝:字令升,新蔡(今河南省新蔡县)人。晋元帝时“领 ①[清]李道平撰,潘雨廷点校《周易集解纂疏》,中华书局19 年版。 ②见《晋书·李雄传》
国史”,对史学很有研究,于易学颇有造诣,特别是对京氏易学更 多有发挥,亦以据殷周史实注《易》著称。《隋志》录干宝注《周 易》十卷。新旧《唐志》亦收录干宝《周易注》、《周易爻义》二书。 干氏《易》著今皆散佚,其《易》注主要散见于李鼎祚《周易集解》 与陆德明《经典释文》中。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孙堂《汉魏 二十一家易注》、张惠言《易义别录》、黄奭《黄氏逸书考》对其 《易》注皆有辑录。 14.崔憬:史传未载,生平不详。据其《易》注曾引孔颖达《周 易正义》,知其生活在孔氏之后,李鼎祚之前。就《周易集解》所 釆《易》注条目数量而言,虞、荀最多,第三位便是崔憬之注,说明 崔氏《易》注为李氏所崇。除取汉人象数理论释《易》外,他更注 重《易传》的取象方法,既弥补了玄学易之不足,又避免了汉人夸 导读 大易象的倾向。 15侯果:生平不详,清人马国翰认为,“侯行果即侯果”。① 《新唐书·儒学下·侯行果传》有“行果者,上谷人,历国子司业,侍 皇太子读”,帝曾“欲更求善《易》者,然无贤行果”云云,又据《新 唐书·儒学下·康子元传》“玄宗将东之太山,说引子元、行果、徐 坚、韦绦商裁封禅仪”,可知侯行果既是一位受朝廷器重的官员, 又是一位精于易学的大学者。侯果注《易》多采郑学,亦兼参荀 虞之学。侯氏著作已佚。马国翰据《周易集解》所引侯氏《易》 注,辑《周易侯氏注》三卷,收人《玉函山房辑佚书》中。黄奭辑有 《侯果易注》一册,收人《黄氏逸书考》中。 《周易集解》共收录诸家《易》注二千七百余节。对于李鼎祚 收录诸家《易》注的取舍趋向,潘雨廷先生作了较为公允的评价: ①见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
《乾凿度》、孔安国、蔡景君、焦赣、延叔坚、王廙、沈辚 士、伏曼容、姚规、崔觐十家仅一节。且焦赣为郑玄注中所 引及,蔡景君、延叔坚为虞翻注中所引及。盂喜、京房、刘 表、何晏、张璠、朱仰之六家仅二节。向秀仅三节。《子夏易 传》、王凯冲两家仅四节。刘巘仅五节。以上二十家,文献 极少,备一说而已。又马融虽仅八节,于虞翻注中屡有论 及。姚信十四节,卢氏二十节,王肃二十一节,蜀才二十三 节,翟玄二十六节,何妥三十六节。以上七家,未满四十节, 略有义理可言。又郑玄、宋衷、陆绩三家,与王弼、韩康伯、 周 孔颖达三家,各家取四五十节而未满六十节,可见汉易与 易 魏、晋易之异而有其所同。此外主要之七家,即李鼎祚案近 解 百节,干宝、《九家易》侯果皆百余节,崔憬二百余节,苟爽 读 三百余节,虞翻独近一千三百节。此统计辑录文献之多寡, 可见其义。① 另外,刘玉建教授还统计有《易轨》一节,并将《周易集解》 所采诸家《易》注之条数以表格形式列出,②有兴趣的读者可 参阅之。 ①[清]李道平撰潘雨廷点校《周易集解纂疏·点校体例》,中华书局 1994年版。 ②刘玉建《两汉象数易学研究》(上册),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年版
四、《周易集解》的版本与卷数 关于《周易集解》的版本,今存最早的是明嘉靖时朱睦樗本 (此本据北宋庆历计用章本),其次为毛氏晋汲古阁本,又次为四 库文渊阁本,再次为卢见曾雅雨堂本,再次为张海鹏照旷阁本。 因张氏照旷阁本“初就汲古本校梓,继得兰陵孙观察本,又心葵 吴君处假雅雨堂卢氏本,互为参订”,“凡毛本讹舛脱佚,悉从卢 本改正”,“经今文字有与今本不同者,亦从卢本校正”(见本书 《乙丑校刻记》),故我们以张氏照旷阁本为底本,并以四库本、雅 导 雨堂本为参考 关于《周易集解》的卷数,《新唐书·艺文志》作十七卷,宋晁 公武《读书志》称“止有十卷”,《宋史·艺文志》亦称十卷。今本 《周易集解》自序多作十八卷。到底原为多少卷,实难考之,四库 提要有考,可参阅。清人刘毓崧考之较详,可备一说: 至于此书卷数,诸家目录各有不同。《新唐书·艺文志》 载李鼎祚集注《周易》十七卷,集注即集解之异文,如其所 言,则此书原有十七卷也。北宋以后,通行之本皆系十卷, 或谓其逸去七篇,或谓其首尾俱全,初无亡失。《中兴书目》 既言十卷,又言十七卷,尤令阅者无所适从。今按《自序》 云:“至如卦爻彖象,理涉重元,经注文言,书之不尽,别撰 《索隐》。错综根萌,音义两存,详之明矣。”据此则李氏之释 《周易》,更有《索隐》一书,详列音义异同,兼以发挥爻象错 综之理,虽其书久逸,卷数未见明文,然以诸家目录参互考 之,窃疑《集解》止有十卷,而《索引》别七卷。诸书称十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