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等六州界,置昌州。二年春,从其议兴建,凡经营相度皆 躬与其劳,是时仍官左拾遗。尝充内供奉。曾辑梁元帝及 陈乐产、唐吕才之书,以推演六壬五行,成《连珠明镜式经》 十卷,又名《连珠集》,上之于朝,其事亦在乾元间。代宗登 极后,献《周易集解》,其时为秘书省著作郎,仕至殿中侍御 史。以唐时官品阶秩考之,左拾遗系从八品上阶,秘书省著 作郎系从五品上阶,殿中侍御史系七品上阶。由左拾遗而 为著作郎,固属超迁,由著作郎而为殿中侍御史,亦非左降, 盖官职之要,剧间散随时转移。……意者鼎祚料以著作郎 周易集解 而兼殿中侍御史欤?是故综核其生平出处,方未仕之日,即 献策以讨安禄山后,此召拜拾遗,当必固其所言有验。观于 请建昌州之奏,若早虑及寇贼凭陵,故其州曾为兵火所焚, 读 而节度使崔宁又奏请复置以镇压夷獠。盖其形势控扼险 固,兵法所谓地所必争也。则鼎祚之优于经济而好进谟猷, 即此可以概见其改官御史建白必大有可观。惜乎,奏议之 四 不传耳。迨身殁后,资州人士为立四贤堂,绘其像以祀之, 尤足征其德望素隆,为乡邦推重。在唐代儒林之内不愧为 第一流人物,非独《集解》之书有功于易学已也。国史既不 为立传,方志亦不详述其人。凡此记载之疏,安可以曲为解 免哉。 至于为何李氏在当时享有如此高的声誉而未被唐史立传, 亦未列入方志,林忠军教授认为,其时“由于功利所使,玄学易成 为易学主流和正宗。为官者多习玄学易,…李氏致力于象数 易学必然受到冷落而不为列传”。①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这种 ①林忠军《象数易学发展史》(第二卷)齐鲁书社1998年版
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易学发展的基本理路及《周易集解》 成书之背景与价值 所谓易学,是以《周易》经、传为基础,由历代注《易》者所阐 发的各种理论与学说的总称。《周易》由经(古经)、传(《易传》) 两部分组成。古经除经文即卦、爻辞外,还有一重要的部分 六十四卦之卦、爻符号。“周易”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周史有 导 以《周易》见陈侯者。”(《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孔成子以《周易》 筮之。”(《左传·昭公七年》)等等。 《易传》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解释《周易》古经的文献,由 《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 《序卦》、《杂卦》七种十篇组成,故又称为“十翼”。“在先秦,人 五 们已将这种解释、发挥《周易》卦爻之辞的文字,称作《易 传》。”①而““十翼’之名,最早见于《易纬·乾坤凿度》:‘孔子 五十究《易》,作十翼明也。”②《史记孔子世家》云:“孔 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文言》。读《易》韦编三 绝。”《汉书·艺文志》亦认为,伏羲“始作八卦”,文王“重《易》六 爻,作上下篇。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 之属十篇。”这种说法自汉至唐之治《易》者,皆深信不疑。至 宋人欧阳修方在《易童子问》中对此产生疑问。刘大钧、林忠 ①②刘大钧《周易概论》,齐鲁书社1988年版
军先生认为:“像司马迁、班固那样对史料认真负责的人,绝不 会凭空编造,他们一定言之有据。”并据《左传》、《国语》所载筮 例考证认为:“孔子在前人说《易》的基础上,曾经对《周易》作 过一些口头解释,他的弟子及后人把这些阐释记录下来,并加 工补充,到战国初期至中期,形成了《彖》、《象》、《文言》、《系 辞》的主要篇章。这些篇章反映了孔子思想,是后学托孔子之 名而作。”①我们认为,此说至确。特别是帛书《易传》的出 土,更表明孔子确对《周易》作过许多解说。据今、帛本《易传》 之异同,刘大钧教授考证后进一步指出 今本《系辞》及《彖》《象》等今本《易传》其它主要篇章, 易集解导读 应基本修定完备于汉武帝立五经博士时或稍后。因由帛本 《系辞》与今本《系辞》对比而考之,知今本《系辞》较之帛本 在文字上作了一些补充与修定。但若仔细考察这些修定文 字,很显然是在帛本原文的基础上作出的(详见拙文《今本、 帛本、汉唐诸本〈系辞〉异同考》,载《孔子研究》2003年第5 六 期)。笔者这样设想,因为武帝设了《易》学博士,博士所用 之《易》本经传,即是代表官方的正本。因此,武帝时对田何 所传之今文本经传,在文字上作了统一修饰与增订。此 工作当是在敕丞相公孙弘广开献书之路,建藏书之策,置写 书之官时期。② 今本《易传》在解《易》时走的是一条象数与义理合一的路 子,所以在《易传》这里,没有象数派与义理派之分。只是到了魏 王弼玄学义理易兴起之后,象数派与义理派才在相互攻讦、相互 ①刘大钧、林忠军《周易传文白话解》,齐鲁书社19年版。 ②刘大钧主编《出土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现尚未正式出版
吸收中向前发展。在《易传》作者看来,“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 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 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又 云:“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成天下之象。”①将乾坤 作为生成万物之大本:“大哉乾元,万物之始,乃统天……至哉坤 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②并在释《易》中形成了当位、失位、 中位、承、乘、比应、往、来等体例,建构了一种由象数推及义理, 由天道开示人道的天人合一体系。认为“易有天道焉,有人道 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 也 对于由三画组成的经卦来说,上、中、下三画分别表征天、 人、地三才,而对于由六画组成的别卦来说,五上、三四、初二之 爻分别象征天、人、地三才。所谓当位,也叫得位,指阳爻位于 初、三、五位为当位得正,阴爻位于二、四、上位为当位得正。如 《家人·彖》“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一般认为指家人卦二 爻为阴爻,为得正得位,五爻为阳爻,亦得正得位。《易传》又特 七 别重视“中”。二爻之位与五爻之位称为“中”。如《旅·彖》“柔得 中乎外”,指旅卦噩五爻阴爻在外卦“得中”。《涣·彖》“王乃在中 也”,指涣卦噩五爻阳爻“在中”。《既济·彖》“初吉’,柔得中 也”,指既济卦戛六二爻“得中”。综而言之,阴爻在二位谓得位 得中得正,阳爻在五位谓得位得中得正。“承”指在一卦卦体中, 若阳爻在上,阴爻在下,则谓此阴爻“承”上面的阳爻。反之亦 ①《系辞上》。 ②《彖上》。 ③《系辞下》
然。如《师·象》“在师中吉,承天宠也”,指师卦九二上“承”六 五之“宠”。《节》卦六四爻《象》辞“‘安节之“亨’,承上道也”,指 节卦垂六四上“承”九五。“乘”指若阴爻在上,阳爻在下,则谓上 面的阴爻乘”下面的阳爻。如《屯·象》“六二’之难,乘刚也” 指屯卦六二爻乘初九爻。“比”指一个卦体中相邻的两个爻。 若此两爻为一阴一阳之爻,则较善于得“比”。如《比》卦六四爻 《象》辞“外比于贤,以从上也”指比卦六四与九五相比。所谓 “应”,指初爻与四爻,二爻与五爻,三爻与上爻存在着一种相呼 应的关系。若相对应的两爻为一阴一阳之爻,即称为“有应”。 周易集解导 如《遁·彖》“刚当位而应”,指遁卦九五爻为阳爻,故称“刚”,阳 爻在五位为当位,二爻五爻为一阴一阳之爻,为有“应”。《师 彖》“刚中而应”,指师卦九二阳爻居中位又有六五爻来应。关 于“往”“来”,指由外之内为“来”,由内之外称“往”。如《需·彖》 利涉大川,往有功也。”虞翻注曰:“谓二失位,变而涉坎,坎为 大川’。得位应五,故‘利涉大川。五多功故“往有功也’。”指 八 九二变为阴爻而往应九五。《讼·彖》“刚来而得中”,李鼎祚案 “二进居三,三降居二,是‘刚来而得中也’。”谓讼卦变自遁卦 翼,由遁卦六二爻进居三位,九三爻降居二位而成。遁九三阳爻 由三降居二称“来”也。 《易传》作者通过这种当位、失位、中位、承、乘、比、应、往、 来等体例来揭示出“生生之谓易”、“易与天地准”的道理。特 别是《文言传》与《大象传》,更突出了因象起兴,由天道而推及 人道,由象数而显发义理的独特的易学路数。因此,在《易传》 作者看来,《周易》古经之卦爻符号与卦爻辞之间有内在的联 系,即卦爻之辞是由卦爻符号所形成的卦爻之象而来,亦即象 数蕴含着义理,义理脱胎于象数,二者如水乳之交融,不可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