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文件有申请函、申请人资格审査文件、申请书、申请单位承诺函 申请单位自筹资金保证书、联合申请合作协议及申请单位营业 执照或法人代码证(复印件)构成。 5.申请文件的截至日期:2006年11月6日下午17:00;只接 收在申请截止日期前由申请单位寄达或送达的申请文件。项目联合 办公室对申请文件在邮寄过程中出现的遗失或损坏不负责任。 寄达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建设部科技司科研开发处 邮编:100835 联系人:柴文忠、张忠伦 联系电话:010-58933571,58934022 传真:010-58934530 、课题管理 1.由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和建设剖科学技术司成立环境友好 型建筑材料与产品硏究开发项目管理办公室,成员由科技部和建设 部有关司处负责人组成,办公室设在建设部科学技术司。由上述2 个部门推荐的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组成课题评审专家组,根据十 一五ˆ国家科技攴撑计划管理的有关规定,遵循公开申报、统一评 审、优势优先ˆ的原则,通过评审择优选择并落实优势承担单位。 2.经专家评审、择优选定课题承担单位,按项目管理要求与科 技部、建设部签订十一五ˆ国家科技攴撑计划课题任务书。 3.按照十一五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办法对课题进行管理
5 请文件有申请函、申请人资格审查文件、申请书、申请单位承诺函、 申请单位自筹资金保证书、联合申请合作协议及申请单位营业 执照或法人代码证(复印件)构成。 5. 申请文件的截至日期:2006 年 11 月 6 日下午 17:00;只接 收在申请截止日期前由申请单位寄达或送达的申请文件。项目联合 办公室对申请文件在邮寄过程中出现的遗失或损坏不负责任。 寄达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 9 号建设部科技司科研开发处 邮编:100835 联系人:柴文忠、张忠伦 联系电话:010-58933571,58934022 传真:010-58934530 三、课题管理 1. 由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和建设部科学技术司成立环境友好 型建筑材料与产品研究开发项目管理办公室,成员由科技部和建设 部有关司处负责人组成,办公室设在建设部科学技术司。由上述 2 个部门推荐的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组成课题评审专家组,根据“十 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的有关规定,遵循“公开申报、统一评 审、优势优先”的原则,通过评审择优选择并落实优势承担单位。 2. 经专家评审、择优选定课题承担单位,按项目管理要求与科 技部、建设部签订“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任务书。 3. 按照“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办法对课题进行管理
国拔经费将根据每个课题进展情况按年度分批拨付到承担单位。 4.课题执行期间,项目联合办公室将组织专家对课题进展情凊况 进行阶段性考核。对未按合同执行,达不到阶段考核目标、配套和 自筹资金不到位的课题,项目联合办公室有权终止合同 5.课题完成后,由项目联合办公室对课题进行评估和验睑收
6 国拨经费将根据每个课题进展情况按年度分批拨付到承担单位。 4. 课题执行期间,项目联合办公室将组织专家对课题进展情况 进行阶段性考核。对未按合同执行,达不到阶段考核目标、配套和 自筹资金不到位的课题,项目联合办公室有权终止合同。 5. 课题完成后,由项目联合办公室对课题进行评估和验收
附件2: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 “环境友好型建筑材料与产品研究开发” 课题研究內容 课题一节能型复合墙体与结构材料的研究开发 一、研究内容 1、节能型复合墙体体系的研究开发 硏究烧结装饰砌块为外饰面的夹芯保温结构墙体体系、专用材 料和结构型式的优化保温材料的选用、节点构造与施工方法的硏 究、产品标准的硏究和技术规程的编制;高性能复合制品的开发; 示范工程应用。 2、装饰烧结保温砌块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研究开发以页岩及固体废弃物为主要原材料的清水墙烧结装饰 砌块;表层采用微珠烧结法和整体晶化法制备微晶饰面墙体材料的 材料复合技术;玻瓌质表层控制晶化技术;高真空、高挤出力成型 技术及装备;材料表面处理技术;节能型烧成技术及装备;相应的 产品标准、应用规程和施工要点;建设示范工程。 3、轻质高强混凝土结构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7 附件 2: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 “环境友好型建筑材料与产品研究开发” 课题研究内容 课题一 节能型复合墙体与结构材料的研究开发 一、研究内容 1、节能型复合墙体体系的研究开发 研究烧结装饰砌块为外饰面的夹芯保温结构墙体体系、专用材 料和结构型式的优化、保温材料的选用、节点构造与施工方法的研 究、产品标准的研究和技术规程的编制;高性能复合制品的开发; 示范工程应用。 2、装饰烧结保温砌块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研究开发以页岩及固体废弃物为主要原材料的清水墙烧结装饰 砌块;表层采用微珠烧结法和整体晶化法制备微晶饰面墙体材料的 材料复合技术;玻璃质表层控制晶化技术;高真空、高挤出力成型 技术及装备;材料表面处理技术;节能型烧成技术及装备;相应的 产品标准、应用规程和施工要点;建设示范工程。 3、轻质高强混凝土结构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研究制备轻质高强混凝土用原材料的优选及其技术条件、新拌 混凝土性能、硬化混凝土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混凝土耐久性、轻 质高强混凝土制备工艺与应用技术等,编制设计规范和应用技术规 程;示范工程应用。 钢结构用木塑自保温外墙体系的研究 硏究开发轻钢结构体系用自保温木塑外墙材料;优化设计自保 温木塑外墙板的结构型式和保温层、研究物理力学性能和耐久性; 研究结构体系的长效防腐蚀技术、产品标准与技术规程;示范工程 建设。 二、考核指标 1、节能型复合墙体的传热系数:0.45~0.60W(m2K);烧结 装饰砌块的基体层的导热系数:0.30~0.50W(mK)强度MU50; 建成一条年产6000万块(标砖)烧结装饰砌块示范生产线。 新拌轻质髙强混凝土性能指标∶抗离析性好,泌水性低;具 有良好的泵送和施工性能。硬化轻质高强混凝土性能指标:绝干密 度1500-1900kg/m3抗压强度达到50-0MPa泾经300次冻融循环后, 相对动弹性模量大于90%。 3、自保温木塑外墙的导热系数0.10W/(m2K)隔声指数≥ 45dB、吸水率⑩0.5%;横向荷载允许值和抗冲击性能满足JC623的 要求;墙体耐久性大于50年;建成-条生产能力大于10000平方米 的自保温木塑外墙示范生产线;完成自保温木塑外墙在住宅的示范
8 研究制备轻质高强混凝土用原材料的优选及其技术条件、新拌 混凝土性能、硬化混凝土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混凝土耐久性、轻 质高强混凝土制备工艺与应用技术等,编制设计规范和应用技术规 程;示范工程应用。 4、钢结构用木塑自保温外墙体系的研究 研究开发轻钢结构体系用自保温木塑外墙材料;优化设计自保 温木塑外墙板的结构型式和保温层、研究物理力学性能和耐久性; 研究结构体系的长效防腐蚀技术、产品标准与技术规程;示范工程 建设。 二、考核指标: 1、节能型复合墙体的传热系数:0.45~0.60 W/(m2 ·K);烧结 装饰砌块的基体层的导热系数:0.30~0.50 W/(m·K)、强度 MU5.0; 建成一条年产 6000 万块(标砖)烧结装饰砌块示范生产线。 2、新拌轻质高强混凝土性能指标:抗离析性好,泌水性低;具 有良好的泵送和施工性能。硬化轻质高强混凝土性能指标:绝干密 度 1500-1900kg/m3,抗压强度达到 50-70MPa;经 300 次冻融循环后, 相对动弹性模量大于 90%。 3、自保温木塑外墙的导热系数≤0.10W/(m2 ·K)、隔声指数≥ 45dB、吸水率≤0.5%;横向荷载允许值和抗冲击性能满足 JC623 的 要求;墙体耐久性大于 50 年;建成一条生产能力大于 10000 平方米 的自保温木塑外墙示范生产线;完成自保温木塑外墙在住宅的示范
应用。 4、研究标准规程4项以上、建议修订政策6项以上、申请6项 专利以上(其中: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开发新产品6个以上。 经费投入 国家投入560万元,要求申请单位按照不低于国拔经费1:2 的比例提供自筹资金 四、申报要求 1、课题申报单位应为长期从事烧结和非烧结墙体材料科硏开 发、生产应用、检测认证、标准规范研究的科研单位或企业,具有 承担相关国家科技项目的工作经验、技术力量。 2、课题申报单位应实行产学研结合,生产线建设条件和自筹资 金落实,具有推广技术和产品的能力。 3、申报单位应具备设计示范生产线的能力。示范生产线依托单 位应具备年产6000万块的生产能力技术攻关能力和资金配套能力 课题二功能型环保建筑涂料的研究开发的主要研究內容 一、研究内容 1、功能型建筑内墙涂料的研究开发 研究不含甲醛、卤化物溶剂或芳香族碳氢化合物,不含汞及其 化合物,不含铅、镉、铬及其化合物的颜料和添加剂,有机挥发物 浓度接近或达到零(ⅴOC<1%)的建筑内墙涂料的制造技术;开发
9 应用。 4、研究标准规程 4 项以上、建议修订政策 6 项以上、申请 6 项 专利以上(其中:发明专利不少于 3 项)、开发新产品 6 个以上。 三、经费投入 国家投入 560 万元,要求申请单位按照不低于国拨经费 1:2 的比例提供自筹资金。 四、申报要求 1、课题申报单位应为长期从事烧结和非烧结墙体材料科研开 发、生产应用、检测认证、标准规范研究的科研单位或企业,具有 承担相关国家科技项目的工作经验、技术力量。 2、课题申报单位应实行产学研结合,生产线建设条件和自筹资 金落实,具有推广技术和产品的能力。 3、申报单位应具备设计示范生产线的能力。示范生产线依托单 位应具备年产6000万块的生产能力、技术攻关能力和资金配套能力。 课题二 功能型环保建筑涂料的研究开发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研究内容 1、功能型建筑内墙涂料的研究开发 研究不含甲醛、卤化物溶剂或芳香族碳氢化合物,不含汞及其 化合物,不含铅、镉、铬及其化合物的颜料和添加剂,有机挥发物 浓度接近或达到零(VOC<1%)的建筑内墙涂料的制造技术;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