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第六在9世纪古典利的全江发系 1854年,克劳修斯又发表《论热的机械理论的第二原理的另一形 式》,给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1865年,他发现 个系统 的热含量与其绝对温度之比,在系统孤立(不与外界发生能量交换)之 时总是会增大,在理想状态下将保持不变,利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减 少。克修斯将之命名为“嫡”。热力学第二定律因而被说成是嫡增定 律。 滴其实是能量可以转化为有用功的量度。商起大,则能量转化为 有用功的可能性越小。这样,克劳修斯就将热力学的两个定律表述如 下:第一定律,字出的总能量是和不变的:第定律.字宙的蛮挡向 个最大值。 热力学第二定律直接导致了所谓“字布热寂说”。由于字宙中的能 敏转化为有用功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宇宙中热量分布的不平衡逐步消 失,最后,整个宇宙就将达到热平衡状态。不再有能量形式的变化,不 再有多种多样的生命形式,字宙在热平衡中达到寂静和死亡。 这确实是一种悲视的今人绝望的看法,但现在还没有证据说热力 学第二定律不能适用于整个宇宙。新的自然科学正在试图消除宇宙热 寂说。1 热方学第二定律的历史性突破在于,它突出了物理世界的演化 性、方向性和不可逆性,给出了与牛顿字宙机器图景完全不同的世界 演化图景。虽然这个演化是向下的、越来越槽的演化,它与进化论所揭 示的生命世界里向上的、越米越高级的演化形成对照,但它们共同发 展了“演化”概念,深亿了人类对字宙的认识。“发展”和“演化”的概念 越来越成为新自然规的主题。难怪有位著名作家会说,不了解热力学 第二定律与不横得莎七比亚同样相糕, 340
第二十九章/物理和化学中的原子论的兴起 第二十九章 物理和化学中的 原子论的兴起 19世纪.物质的原子结构学说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在此基础上,锡 埋学发展出了对热力学的分子运动论解释。化学原子论则引人了定量 分析的方法,使无机化学走向系统化。 1.气体定律与气体模型 人们虽然不知道气体的微观构成,但关于气体宏观性质的研究却 已持续了几个世纪。17世纪,英国物理学家波义尔曾经发现了气体的 压强与体积成反比的波义尔定律。18世纪,人们开始进一步研究气体 体积与温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法园物理学家阿蒙顿和查理均先后发现 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一定压强之下,其体积的增加与温度的升高成正 比。大约在1800年左右,法国另一位化学家盖-目萨克(1778一1850) 以多种气体做实验,最终确立了这一关系,后世称之为盖一吕萨克定 应该如何解释这些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定律呢?气体的弹性 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格外注意,波义尔尊经提出两种微粒模型来解释这 种弹性。第 一种模型认为气体粒子相互挤在一起,但它们每一个都具有 弹性,就像羊毛团放在一堆一样。第二种模型认为,气体粒子并不改变 自己的大小,也不紧紧挨着,但都处于剧烈的运动之中。牛顿曾经比较 倾向于第一种观点。他设想气体粒子内部受某种与距离成平方反比的 克 斥力作用,表现得富有弹性,这样就可以很好地解释波义尔定律 1738年,瑞士数学家 物理学家丹尼尔·伯努利给上述第二种模 型一个更精确的说明。他认为,组成气体的微粒极其微小,以致数目无 比巨大。它们以极高的速度彼此冲撞,做完全弹性碰撞。容器壁所受到 的气体压强,可以看成是大量气体徽粒冲撞的结果。伯努利就这样首次 提出了气体压强的碰撞理论,并且从这个理论推出了波义尔定律。 伯务利的理论当时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以致伟大的思想延误了 个世纪之久。原因之一可能是,该理论所引为前是的热之唯动说在当 时没有市场,到了9世纪,情况发生了改变。由于能量守恒定律的建 立,热之唯动说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和认同,伯努利的理论终于再一次 提出。 341
第六卷19世纪古类科举的全氢发晨 2.分子运动论:克劳修斯、麦克斯韦、玻尔兹曼 1820年,英国一位铁道杂志的编辑赫拉派斯(1799一1868)独立地 提出了伯努利曾经提出过的气体埋论。他不仅认为气体压强是气体粒 子碰撞的结果,而且明确捉出气体温度取决于分子速度的思想。1848 年,焦耳在赫拉派斯工作的基础上,测量了许多气体的分千速度。在他 的推动下,分子运动论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1856年,德国物理学家克里尼希(1822一1879)发表《气体理论概 要》,对气体分子运动论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热力学第二定律 的重要阐述者克劳修斯读到这篇文章后,于次年推出了自己的论文 《论我们称之为热的那种运动》。文中创造性地引人了统计概念,将宏 观的热规象与大量徽观粒子运动的统计效应相联系。858年,他又发 表《关于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将气体分子运动论提高到了定量研 穷的水平。 克劳修斯认为,由于分子很小,单独一次碰撞不可能为我们 察觉,但由于分子数非常之多,碰推次数也非常之多,其总体效应就不 是一次次的撞击,而是一种比较稳定的作用力,即我们称之为压力的 力。他假定,分子之间全都做完全弹性碰撞,并且分子的动能对应于 体的温度。按照这个假定,如果气体的密度增加,碰撞的次数就要增 加,压强因而也要增大,这就导出了波义尔定律;如果温度升高,则分 子的动能增大,压强也要增大,这就解释了盖萨克定律。 在克劳修斯工作的基础上,19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电磁理论的 集大成者麦克斯韦继续将概率统计的方法引人分子运动理论中。1859 29一2玻尔兹 年,他发表《气体分子运动论的阐明》一文,修正了克劳修斯关于给定 曼夫妇(1875) 气体中所有分子的速度均相等的概念,用平均动能作为温度的标志。 气体分子运动论的一个有意义的结果,是给热力学第二定律一个 微观的解释。这个工作,最先出自奥地利物理学家玻尔兹曼(1844 1906)。第二定律提出后,引起了物理学界的极大兴趣。新兴的分子运 动论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如何解释这个定律。但是,完戒这个任务 存在一个根本的困难:微观分子的运动避从牛顿运动定律,是一种可 逆过程,而热力学第二定律所描述的宏观物理过程是不可逆的,这两 者之间存在矛盾。玻尔兹曼表明,所谓热力学系统的“熵”,其实是分子 排列的混乱程度。当大量数目的分子进行排列时,几平所有可能的排 列都是混乱的,但也不完全排除有序的排列,例如,所有的分子全部跑 到容器的一边,而让另一边完全空若,但是这种排列的可能性微乎其 微。最大的可能性是越来越混乱。因此,从分子运动论的角度看,热力 学第二定律并不是绝对不可能违反,但违反的可能性极小极小, 麦克斯韦提出一个假想实验,以表明热力学第二定律是可能被违 342
第二十九章/物理和化学中的原子论的兴起 反的。实验是这样设计的:把一个容器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充人高温气 体,一部分充入低温气体,中间用一个薄膜隔开。如果在薄膜上开一个 小洞,交照热力学第二定律,高温部分的热量必流向低温部分,最终在 两者之间达成热平衡。但麦克斯韦设想有一个小精灵守在这个小洞旁 边,当它发现高温部分的低逃分子过来时,打开隔膜放行,当低温部分 的高速分子过来时,也放行,其他时问将洞口封上。这样一来,高温部 分温度就会越米越高,低温部分温度反而越来越低,热力学第二定律就 被打破了。后人称这个小精灵为“麦克斯韦妖”。当然,这个破坏增定 律的理想实验是不可能成功的。麦克斯韦妖为了判断分子的速度大小 以及打开和关闭洞口,都要消耗能量。为了实现热量由低温向高温逆 流,环境可能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1889年,法国著名数学-一物理学家彭加前(1854一1912)证明了」 服从牛顿运动定律的任何力学体系,最终都将问到其起始状态,只要它 129一3影m 的总能量保持不变。这一结论乂引起了问题,究竞微观物理过程是不 粉在书房 是可逆过程。如果微观过程真的遵循牛顿定律,那么按照彭加勒的证 明,它最终是可逆的。如果真是这样,热力学第二定律就只是个短哲的 现象,在大的时间尺度上,并不存在字宙热寂问题。不过,这个问题到 现在还没有完全解决 分子运动论假定分子作为物质实体是存在的,俱整个19世纪没有 人见到过分子。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1773一1858)在显微镜下 发现花粉颗粒有者迅速而无规则的运动。这本来可以作为分子存在的 一个证据,但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结果在19世纪末,虽然分子运动论有 了这样大的发展,居然还有许多大科学家不相信分子、原子这些物质微 粒的存在。争论直到20世纪初才由实验解决。 布具 3.道尔顿的原子论 19世纪化学的最重要的成就是道尔顿原子论的提出和确立。道尔 顿(1766一1844)生于英国坎伯兰,是一位纺织工人的儿子。由于家境 贫穷,他只上了两年学就退学了。为了养家糊口,2岁的道尔顿就开始 在教会学校教书。教会学校停办后又在一所中学教书。少年时代的教 学生涯,使他计科学研究发生了兴趣。他早期主要关注气袅学.而日扣 对气象学的爱好保持了终生。即使在他成为一个著名的化学家之后, 他仍然保持记气象日记的习惯。据说他一生记了约二十万次气象记 录。道尔顿不是那种天资卓著的人,但他勤奋,刻苦,百折不挠,终于以 原子论学说为现代化学莫基。 拉瓦锡己经给出了科学的元素概念,即通过化学反应所能分析出 129-5道尔 顿像(漫画) 343
第六卷/19世纪:古科学的全面发展 来的最基本的物质成分,而且也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后来的化学家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定量的化学分析,得出了化合过程的定比定 律:一种化合物中构成元素的重最之比一定是整数之比。例如,含两种 元素的化合物,它们的比例可能是3比2但不可能是小数比。可是,这 些经验定律缺乏更深层的理论基础。 1803年,道顺将希错思排的原子论收浩减了岸量的化原子 论。他提出了下述命题:第一,化学元素是由非常微小的,不可再分的 物质粒子即原子组成:第二,原子是不可改变的:第三,化合物由分子 组成,而分子是由几种原子化合而成,是化合物的最小粒子:第四,同 元素的所有原子均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不同,主要表现为重量的 不同:第五,只有以整数比例的元素的原子相结合时,才会发生化合 第六,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仅仅是重新排列,而不会创生或消失。这种 296道尔顿 新的原子论很好地解释了定比定律。1808年,道尔顿出版《化学哲学的 新体系》,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化学原子论。 早在1801年,道尔顿就在气体研究中发现了所谓分压定律。定律 说.在同样的温度下,混合气体所产生的压强等于各气体在单独占有 整个混合气体体积时所产生的压强之和。有的科学史家认为,道尔顿 提出原子论是为了解释他自己发现的这个分压定佛。 道尔顿的原子论提出之后,由于其高度的形象化和解释力,很快 被化学家们接受。尽管道尔顿因此获得了很高的荣誉,但这位自学出 身的科学家同法拉第一样极为谦逊,乐意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批评。据 说他是个色盲他本人还据此写了一篇有关色盲的论文。由于他是第 个描述这 生理现象的人,现在人们有时还将色盲叫做道尔顿现 象。1832年,牛津大学授予他博士学位时,国王打算隆重地召见他。可 是,穿衣服时出了些问题。当时的博士礼服是红色的,而他虔诚信仰的 教派禁止穿红色衣服。所幸的是他是个色盲,根本认不出红色,结果他 穿着他自已看来是灰色的礼服去型见了国干。 4.原子量的测定 道尔顿创立原子论的一个主要目标即确定单质和化合物中原子 的相对重量,但是,由于他没有考虑到元素化合时定比的多样性,所以 没有能测得准确的原子量。例如,他(以氢的原子量为1作为标准)根据 水是由8份氧气和1份氢气化合而成,得出氧的原子量是8。实际上 他自己后来也发现,氧和氢化合成水有许多种定比方式,正确的化合 方式是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相化合,这样氧的原子量应是16。 1808年,盖一吕萨克发现了气体化合前后体积有十分简单的比例 关系,世称盖一吕萨克气体化合体积定律,如果化合反应后所产生的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