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教案校级精品开放课程第九章 动机·本章主要内容动机的一般概念动机的理论动机的种类意志行动一、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动机的一般概念、种类、动机的理论;掌握意志的概念、品质和意志行动的过程。二、教材分析1.本章重点:(1)动机的理论(2)意志的概念、品质和意志行动的过程2.本章难点:动机的理论三、教学手段和方法1.多媒体教学2.讲授法3.心理测量四、教学时数 4 学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节动机的一般概念一、动机的涵义及其功能(一)动机的涵义心理学家一般认为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二)动机的功能
普通心理学教案 校级精品开放课程 第九章 动机 ·本章主要内容 动机的一般概念 动机的理论 动机的种类 意志行动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动机的一般概念、种类、动机的理论; 掌握意志的概念、品质和意志行动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1.本章重点: (1)动机的理论(2)意志的概念、品质和意志行动的过程 2.本章难点: 动机的理论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1.多媒体教学 2.讲授法 3.心理测量 四、教学时数 4 学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动机的一般概念 一、动机的涵义及其功能 (一)动机的涵义 心理学家一般认为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 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二)动机的功能
普通心理学教案校级精品开放课程1.激活功能2.指向功能3.维持和调节功能二、动机和需要(一)需要及其种类1.什么是需要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二)需要的种类放课程1.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需要层次论的基本内容2.对需要层次论的分析和评价需要层次论的成功之处:(1)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一般趋势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于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的。(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提出了在每一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则处于从属的地位。这点对激人的积极性很有启发意义。(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对于人类需要的分类比较细致,需要层次论的不足。(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理论基础是错误的。(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带有一定的机械主义色彩。(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只注意了一个人各种需要之间存在的纵向联系,忽视了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往往存在多种需要,而这些需要又会互相矛盾,导致动机的斗争
普通心理学教案 校级精品开放课程 1.激活功能 2.指向功能 3.维持和调节功能 二、动机和需要 (一)需要及其种类 1.什么是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 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二)需要的种类 1.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需要层次论的基本内容 2.对需要层次论的分析和评价 需要层次论的成功之处: (1)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一 过程的一般趋势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于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的。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提出了在每一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 导地位,而其他需要则处于从属的地位。这点对激人的积极性很有启 发意义。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对于人类需要的分类比较细致. 需要层次论的不足。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理论基础是错误的。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带有一定的机械主义色彩。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只注意了一个人各种需要之间存在的纵 向联系,忽视了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往往存在多种需要,而这些需要 又会互相矛盾,导致动机的斗争
普通心理学教案校级精品开放课程三、动机和行为效率(一)动机与行为1.同一种行为可以有不同的动机2.同一种动机也可以产生不同的行为(二)动机与工作效率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是表示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1.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2,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课题中,工作效率有随动机提高而上升的趋势;而在比较困难的课题中,动机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3,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心第二节动机的理论一、本能说一本能说(一)基本观点:行为受人体内在的生物模式驱动,不受理性支配。(二)代表人物:达尔文(最早提出本能概念)、詹姆斯(区分生物本能和社会本能)、麦独孤(将本能理论用于社会心理研究,将本能分类)、弗洛依德(将无意识本能作为人的最原始动力,提出生本能和死本能概念)(三)缺陷:过分强调先天和生物因素,忽略了后天学习和理性因素。二、驱力理论(一)主要观点:行为由驱力唤醒和驱动。即,某种生物需要触
普通心理学教案 校级精品开放课程 三、动机和行为效率 (一)动机与行为 1.同一种行为可以有不同的动机. 2.同一种动机也可以产生不同的行为. (二) 动机与工作效率 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是表示动机与工作 效率的关系。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 是倒 U 形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1.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 2,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课 题中,工作效率有随动机提高而上升的趋势;而在比较困难的课题中, 动机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3,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第二节 动机的理论 一、本能说一本能说 (一)基本观点:行为受人体内在的生物模式驱动,不受理性支 配。 (二)代表人物:达尔文(最早提出本能概念)、詹姆斯(区分 生物本能和社会本能)、麦独孤(将本能理论用于社会心理研究,将 本能分类)、弗洛依德(将无意识本能作为人的最原始动力,提出生 本能和死本能概念) (三)缺陷:过分强调先天和生物因素,忽略了后天学习和理性 因素。 二、驱力理论 (一)主要观点:行为由驱力唤醒和驱动。即,某种生物需要触
普通心理学教案校级精品开放课程发一种强烈的唤醒状态,这就是驱力(D),这种未分化的驱力状态为随机活动提供能量;当某种随机活动达到消除驱力紧张的目标,机体便停止随机活动。驱力分两种。由内部生物需要引发的驱力叫原始驱力,是不需要习得的;通过条件作用而获得的驱力叫获得驱力。(二)代表人物:霍尔(最早提出驱力说)、米勒(恐惧驱力)、洛根和玻利(提出诱因的牵拉作用)、赫尔和伯林(提出最佳唤醒观点)(三)缺陷:驱力理论仅仅强调个体的活动来自内在的动力,它忽略了外在环境在引发行为上的作用.不能解释所有的人类行为。三、动机的唤醒理论。认为:人们总是被唤醒,并维持着生理激活的一种最佳水平,不是太高也不是太低。唤醒理论提出了三个原理。第一个原理是人们偏好最佳的唤醒水平。第二个原理是简化原理,即重复进行刺激能使唤醒水平降低。第三个原理是个人经验对于偏好的影响。四、动机的诱因理论。这一理论认为:针对驱力理论的缺陷(驱力理论仅仅强调个体的福活动来自内在的动力,它忽略了外在环境在引发行为上的作用),提出了诱因理论。诱因是个体行为的一种能源,他促使个体去追求目标。诱因与驱力是不可分开的,诱因是由外在目标所激发,只有当它变成个体内在的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并有持久的推动力。五、动机的认知理论(一)期待价值理论动机的期待价值理论是早期的一种动机认知理论,这种理论将达
普通心理学教案 校级精品开放课程 发一种强烈的唤醒状态,这就是驱力(D),这种未分化的驱力状态为 随机活动提供能量;当某种随机活动达到消除驱力紧张的目标,机体 便停止随机活动。 驱力分两种。由内部生物需要引发的驱力叫原始驱力,是不需要 习得的;通过条件作用而获得的驱力叫获得驱力。 (二)代表人物:霍尔(最早提出驱力说)、米勒(恐惧驱力)、 洛根和玻利(提出诱因的牵拉作用)、赫尔和伯林(提出最佳唤醒观 点) (三)缺陷:驱力理论仅仅强调个体的活动来自内在的动力,它 忽略了外在环境在引发行为上的作用.不能解释所有的人类行为。 三、动机的唤醒理论。 认为:人们总是被唤醒,并维持着生理激活的一种最佳水平,不 是太高也不是太低。 唤醒理论提出了三个原理。第一个原理是人们偏好最佳的唤醒水 平。第二个原理是简化原理,即重复进行刺激能使唤醒水平降低。第 三个原理是个人经验对于偏好的影响。 四、动机的诱因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针对驱力理论的缺陷(驱力理论仅仅强调个体的 活动来自内在的动力,它忽略了外在环境在引发行为上的作用),提 出了诱因理论。诱因是个体行为的一种能源,他促使个体去追求目标。 诱因与驱力是不可分开的,诱因是由外在目标所激发,只有当它变成 个体内在的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并有持久的推动力。 五、动机的认知理论 (一)期待价值理论 动机的期待价值理论是早期的一种动机认知理论,这种理论将达
普通心理学教案校级精品开放课程到目标的期待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提出,行为的产生不是由于强化,而是由于个体对一个目的期待。(二)动机的归因理论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出的解释和评价。早在海德对归因问题进行研究的时候,曾指出人们会把行为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后来,罗特根据“控制点”把人划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维纳接受了前人研究提出的观点,认为可以根据控制点这一维度把对成就行为的归因划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他还提出要增设一个“稳定性”的维度,把行为的原因分成稳定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他根据“控制点”和“稳定性”两个维度,把成就行为归因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四个有代表性的原因。在这四个代表性原因中,能力是稳定的内部因素,努力是不稳定的内部因素,任务难度是稳定的外部因素,运气是不稳定的外部因素。人们往往把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归结为上述四个原因中的一个或几个,归结为不同的原因会带来相应的心理变化,表现为对下一次成就结果的期待与情感的变化,进而影响以后的成就行为。(三)习得性无力感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1.习得性无力感简指无力感,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2.自我我功效论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认为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
普通心理学教案 校级精品开放课程 到目标的期待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在动物实验 的基础上提出,行为的产生不是由于强化,而是由于个体对一个目的 期待。 (二)动机的归因理论 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出的解释和 评价。 早在海德对归因问题进行研究的时候,曾指出人们会把行为归结 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后来,罗特根据“控制点”把人划分为“内 控型”和“外控型”。 维纳接受了前人研究提出的观点,认为可以根据控制点这一维度 把对成就行为的归因划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他还提出要增设一 个“稳定性”的维度,把行为的原因分成稳定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 他根据“控制点”和“稳定性”两个维度,把成就行为归因于能力、 努力、任务难度、运气四个有代表性的原因。在这四个代表性原因中, 能力是稳定的内部因素,努力是不稳定的内部因素,任务难度是稳定 的外部因素,运气是不稳定的外部因素。人们往往把自己的成功与失 败归结为上述四个原因中的一个或几个,归结为不同的原因会带来相 应的心理变化,表现为对下一次成就结果的期待与情感的变化,进而 影响以后的成就行为。 (三)习得性无力感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 1.习得性无力感简指无力感,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 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2. 自我我功效论 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 观判断。班杜拉认为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