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读过的书 年间,金格里奇行程数十万英里,亲自阅读了《天体运行论》第一版和 第二版的几乎所有现存本,为六百余本《天体运行论》拷贝记录了图书 的物理描述、传承渊源和评注考察,最终他汇编而成了《哥白尼〈天体 运行论)评注普查》(An Annotated Census of Copernicus'De revolutionibus [Nurumberg%1543 and Basel,1566)一书,有趣的是,这本《普查》在 尺寸、页数和印数上都与《天体运行论》原书相仿,作者原本估计它也 像原书一样要花二十年才能卖完,但意想不到的是,书一出来就几乎马 上脱销了。 于是,精明的纽约沃克出版公司随即意识到这数十年的追踪过程 本身就是一个精彩的故事,于是,金格里奇教授用扣人心弦的侦探小说 式的语言,凭借他作为杰出历史学家的无比热忱,以完美流畅的文笔讲 述了一个个长达450年之久的谜团。这本《无人读过的书哥白尼〈天 体运行论〉追寻记》一经问世,就广受好评,成为当年亚马逊网络书店 的科学类图书十大畅销书之一,两年间几经再版并译成多种语言行销 于世。 作看起来,金格里奇的工作似乎都是有些琐碎的细节问题。其实不 然,正是经过系统的追踪才能取得用其他方法所无法取得的重要成果, 正是经过对细枝末节的刨根问底才会揭示大量以其他方法根本无从发现 的重要事实。书中揭示了《天体运行论》出版前后的一些重要内幕;揭 示了几个重要的被称为“无形学院”的研读群组;揭示了“本轮上叠加 本轮”的说法只不过是谬种流传;揭示了哥白尼的小本轮思想很可能源 自阿拉伯天文学家之手;揭示了布鲁诺并未真正读过哥白尼的著作,只 是对他的思想进行了不切实际的宣扬。此外,他还从四本批注本中发现 了一位不留著述、不见经传的天文学家保罗·维蒂希,此人极有可能是
译者序 所谓第谷体系的原创者,因为第谷长期将维蒂希挽留在文岛,并在他死 后四处打听其三本《天体运行论》批注本的下落,而那些批注在第谷发 表其体系的十多年前,就写有一种极为类似的假说并为第谷所知。而对 数思想最早也是由这位天才的维蒂希提出的,并通过他的批注本辗转 传入苏格兰,为数学家约翰·内皮尔所知,并加以系统地发展。 当然,这种种发现说来容易,但在当时往往并不是仅仅靠勤奋就能 够成就的,除了作为一名高水准学者所具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素养以及 敏锐的眼光与洞察力外,最需要的就是机遇。有时候事情就是那样无止 境地搁置下来,然后忽然某本书或某件事就浮出水面,成为解决问题的 关键,这就是“妙手”加“偶得”了。但是没有智慧、胆量和热忱,有 机会也未必能把握住,毕竞这机会在同行面前是大致平等的。金格里奇 数次提心吊胆地穿越冷战的边界线去创造机会,又数次卷入珍本书失 窃的调查案成为“侦探”。他所与之打交道的人既有历史学家、藏书家 和图书馆工作人员,又有古书商、造假者、窃书贼,甚至联邦调查局和 国际刑警组织的官员。 三十多年来四处“追踪哥白尼”的斩获不仅使金格里奇成为近代天 文学史的权威,而且使他与妻子米里亚姆(Miriam)成为旅游爱好者, 成为古书鉴赏家与收藏家。他拥有丰富的古籍知识,在本书中他将娓娓 道来:从纸张的制作到印刷机的开工;从书籍贸易的历史到不同时代和 地区的书籍装帧工艺;从书籍保存的虫害火灾到图书馆的变迁倒卖;从 古书的生意到古籍的拍卖等等,让你在不经意间学到不少西文古籍的 文献学知识。为了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这些内容,下面我结合译名做一 些补充。 5
无人读过的书 在1453年,德意志人古腾堡在美因茨制造出使用合金活字的印刷 机,并研制出油墨和铸字的字模,从此图书告别了效率低下、往往费力 不讨好的手抄本时代,数量迅速激增起来。但直到17世纪,印刷者自 己用便宜的纸封皮进行装订的做法才盛行起来。此前二百年间,印刷和 装订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职业,印刷者印出一摞摞的书页,然后购买者 根据自己的品位,请装订匠或自己动手制作出形态各异的装订,因此作 者对这些书的调查之旅显得丰富多彩,而不像“荚中之豆”般千篇一律。 对于每个印刷本,中译本仍然采用“拷贝(copy)”来称呼,这样做可 以使这个内涵丰富的词语能够保持与原文相当,并且显得更为醒目。 在装订时,有时候几本比较薄的书就装订在一起,因此就会出现一 卷(volume,.源自拉丁语volumen,意为纸张等的卷,其词根vol来自拉 丁语volvere,意为滚动)包含几本著作(title)的情况,例如雷蒂库斯 就把带给哥白尼的五本书装订成三卷。而有时一本较大的著作也被装订 为几卷,例如赫维留斯的《天文仪器》就分为上下卷装订。 《天体运行论》全书虽然大多装订在一起,但其内容可以分为六个 部分,因为彼此间独立性较强,所以称之为六部书(拉丁语bi,意为 书)也无妨。但我们仍然将之译为六卷,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的影响,印 刷术出现之前书卷容量较小,现在的一卷书当时往往要抄成多卷。我国 的古籍经历了竹简丝帛的卷轴阶段,而volume在西方历史上也曾指草 纸、羊皮纸等书写的书卷或卷轴,这在双方是共通的,因此译成“卷” 更符合中国读者的理解习惯。此外,《天体运行论》原书约四百页,共 分六卷l81章.(chapter,本意指小的开头),考虑到其中有大量星表和 插图,因此每章其实很短,同时它们也就不另起一页,而是接着排印了, 这同样有些类似于我国古籍中短小并接排的“章”。 6
译者序 《天体运行论》的初版采用平版印刷,印刷商把书印在长40厘米、 宽28厘米的纸张上,就是当时壶纸(pot paper,最初产自荷兰,因有 壶形水印而得名)的标准尺寸上,当然,经过装订剪裁后,每本书大致 有今天的A4纸大小。每版只印两个页面(page),反面再印两个,然后 对折,两张一组地插起来,每组就是一个书帖(signature),于是每个书 帖包含四张书页(leaf,包括正反两个页面,如书之叶)。每个书帖上都 有相同的按字母顺序排列的标记以便于整理,这些记号称为折标 (signature),事实上,书帖的含义正是由折标引申而来的。 由于《天体运行论》页面大小只有印张大小的一半,因此可以称为 对开本(foio)。每面所印的两个页面均为左边的页眉印有作者全名 (NICOLAI COPERNICI),右边的页眉印有书名、卷数和页数(如 “REVOLUTIONUM LIB.IV.118”),因此对折起来,就形成了每两面 一个页码的情况,我们称之为对开页(foio,也称双面页),页码位于 书页的正面,该页面可称为右页(recto,正面之意),反面测称为左页 (verso,.翻转之意),因此书中会有“第81对开页左页”的说法。 最后,应该指出,《天体运行论》的原书并没有书名,现在的全名 “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 libri sex'”是印刷商当时所加的,它 的字面意思是“论天球运行的六卷本集”,这是因为哥白尼继承古希腊 人的思想,认为天体是镶嵌在透明天球层上随天球一起运转的,因此该 书应译作《天球运行论》,或像早期译法一样笼统地称之为《天旋论》, 但金格里奇此书并非十分专业的学术著作,故仍取此译以照顾广大读 者的习惯,同时希望读者明鉴其本来的含义。 此外,《天体运行论》出版时的种种不完善状态以及哥白尼手稿直
无人读过的书 到出版的前两年还在删改的情况表明,哥白尼自称花费了他“不是九 年的时间,而是四个九年的时间”绝非虚言和戏言。哥白尼的一生 (1473一1543)既可以说是时逢盛世,也可以说是时逢乱世。《无人读 过的书》也为我们展现了那个中世纪行将结束,民族、宗教、社会矛盾 激流荡涤的欧洲。 在波兰的“光辉年代”,波兰和立陶宛组立了联合王国,首都克拉 科夫的大学成为波兰的最高学府和欧洲最重要的学术中心之一,哥白尼 在此学习之后,又赴文艺复兴的中心意大利继续深造。他先后在博洛尼 亚大学、帕多瓦大学和费拉拉大学学习,并获得教会法学博士。前后近 十三年的学习使他得以成为日后的博学者,因精湛的医术被教区的民众 称为“阿卡拉斯(希腊神医)第二”,因最先发现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 而使该规律被后人命名为“哥白尼一格雷欣定律”。但与此同时,条顿 骑士团打着教皇的旗帜在波罗的海沿岸开疆辟土,与波兰王国连年征 战,哥白尼所在的瓦尔米亚教区处于普鲁士公国的三面包围之中,成为 双方争夺的重点,甚至在战情紧急的时候,哥白尼曾在弗劳恩堡和奥尔 什丁披挂上阵,亲自指挥应战,乃至成为了战斗英雄。 所以,哥白尼并不是养尊处优地在一个象牙塔的顶层逍遥自在,与 此相反,他的成年时代都是在繁忙的行政生涯中度过的,而一大帮凶恶 骑士的蹂躏更是让他疲于奔命。《天体运行论》也并不是在哲学家所钟 爱的那种不受干扰的平和宁静的环境中写出来的,而是一个供职于大教 堂的时常担心被人非议和嘘下台的忠于职守者利用点滴的时间间隙写成 的。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干涉,哥白尼还使用了很多缩写和天文 学、数学符号以使外行望而却步,最终雷蒂库斯决定将其全部转换为通 俗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