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之一。人的成长、行为的规范化和社会认同,都是在个体学习、成熟、认知的进程中,通过外界的帮助实现的,反过来,个体本身又对其他个体或团体行为发生作用、影响,帮助他人达成规范化行为或社会行为的契约要求。因此,行为在竞争社会的另一面,还有帮助和互助的特点,这一研究发现并证明了在“需要层次论”(第三章第三节)中自我实现的真实性。二、杜会生活中个人行为的基本类型所谓个人行为,是指由个人意识所支配、具有内在动机的、有目的的行为。其基本类型有以下几个方面:1.从众行为(1)从众的概念所谓从众,是指在社会团体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随大流”,就是一种从众行为。产生“随大流”行为的原因,是由丁实际存在的或头脑中想象到的社会压力与团体压力,使人们产生了符合社会要求与团体要求的行为与信念,个人不仅在行动上表现出米,而且在信念上也改变了原来的观点,放弃了原有的意见。与从众行为相似的还有顺从行为。顺从行为,虽然也是受到团体的压力而表现出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但内心仍然坚持个人意见,而仅作表面1的顺从。从众行为和顺从行为的区别在于内心是否出于自愿。两者的共同点都是迫于外界压力而产生相符行为。社会或团体的压力,主要是社会舆论、集体气筑,而不是社会或团体的明文规定。(2)从众行为的心理原因人们为什么要从众呢?这是外界压力的结果。如有人讨厌喝酒,但在宴会上其他人喝起酒来,如果他坚持不喝酒,将会被同伴取笑或疑询,甚至现为“不讲交情”。为了免受团体其他成员的非议与排斥,乃至孤立,于是他作出从众行为,从而获得同伴的好评、欢迎与认同。可见,人们的从众行为是为了取得外界给予的种种报偿、避免种种惩罚而发生的“随大流”行为。在外界情况不明、把握不大的场合下,从众行为亦时有发生。例如,低年级小学生上课时,教师提出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若第---位学生答错了,教师不表态,再让其他学生回答,后面回答的学生常常会犯相同的错误。因为重复错误的学生对问题没有把握,就附和前面学生的回答。这种情况下外界压力是人云亦云,由于个人缺乏对外界情况消楚的认识,因此只能随从多数人的行为。(3)反从众与独立生活中既有从众行为,也有非从众行为,即持不同意见或态度,称为反从众或独立。具有这种非从众行为的人表示自已不随波逐流,也不随便受人安排。反从众行为,是故意和团体的准则与团体行为相对抗,对团体怀有对立情绪,团体的认同感、归属感较低。独立,是指个体在团体压力之下保持自已一定的独立性,其行为不以团体影响而左右。(4)从众行为分析从众行为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这主要看从众的是什么样的行为。如果有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只要在社会上大力宣传,造成一种社会舆论,使人们感到有·种无形压力,- 24 ~
从而发生从众行为,这样可以引导城市社会生活及人文环境向文明进步。例如,宣传讲究卫生、爱护绿化、礼貌用语、义务献血、参加志愿者服务等,都可以使人们产生从众行为。学校里的后进学生调到另一个学校或班级,在新的环境中,他往往特别容易发生从众行为,会和大家现得一样,规规矩矩,不敢做出越轨行为。因为新的环境中的良好气氛对他来说,就是一种团体的压力。如果教师及时地加以表扬、强化,促使他向好的方向转变,则有可能成为他转变的契机。人们表现出的反从众行为或独立行为,也不能一概都认为是消极的东西,这主要看反从众或独立的行为本身是什么。不过,反从众行为中,个人怀有对立情绪太浓厚,常常是意气用事,缺乏理智,即使其反从众的方向对头,也不能使人心服,如果方向错误的话,消极因素就更多。独立性行为可以说是独立白主的行为,它往往是通过思考之后表现出米的行为,盲月性较少。但这种行为的是非标准最终取决于本人的立场、观点与思想方法。在任何个团体内,总有一小部分成员对团体的准则或决议有不同观点,这完全是正常现象。但是,有些团体的领导人对团体中的少数派往往采取不欢迎的态度,其实少数派在团体中有~-定的作用。在团体中若能听到不同意见,甚至是反对意见,能够激发大家的思考,从而形成有效的公众参与(第九章第二节)。尚若团体内各个成员着法完全一致,毫无分歧,将会缺乏创新精神,从而墨守陈规,这样的团体可能缺乏生命力和战斗力。(5)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①团体的条件与特点团体的性质是多方面的,包括团体的人数、团体的吸引力、个体在团体中的地位等等。②团体中个别人的反从众行为是抵消从众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③个人的心理特点与共从众行为有关,如需要、情绪、智力、自尊心等等。④个人在团体中的地位高低与从众行为有关。2.服从(1)服从行为的概念服从是指个体按照社会要求、团体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作出的行为,这种服从行为是来自外界的影响而被迫发生的。外来的影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有组织的团体规范影响下的服从,另一种是对权威人物命令的服从。(2)对权威的服从人们在生活中会对个别权威服从,这种服从往往也是无条件的服从。对权威的服从有两种情况,-种服从是钦佩权威而服从,一种是害怕权威而服从。一般讲,人们的服从行为可能与其本人内心有一定的距离,但不致于引起内心很大的矛盾与冲突。有时权威的要求与一个人的处事准则会发生矛盾,若个人违背了自已的准则而服从权威的意志,精神上可能会感到煌感不安。(3)服从与不服从生活中虽然许多人都是按照团体的规范或权威的意志去行事,但并不是任何人在任何场合都无条件地表示服从。如果团体的规范或权威的要求不合理,或者团体的规范或权威的要求虽然合理,但不符合个人需要时,个人会表现为不服从,不服从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或者表现为不同的层次。它包括:①抗拒。表现在行动上拒不执行,并且提出口头或书面的抗议,主观上情绪偏激,怀有-25-
对立情绪,②消极抵制。团体中有些成员对于团体规定不愿意执行,又不敢明自张胆地表示不同意,只好表面上顺从,暗地里采取消极抵抗的办法。③自由主义的态度。有些人对于服从命令与规定是被追的,不自觉的,他们在一般情况下能够遵守团体要求与规定,服从权威的意志,但是在无人督促的情况下会采取自由主义的态度。(4)服从与从众的区别服从与从众从形式上看有共同点,两者的行为都是属于相符行为,但实质上是有区别的。服从是被迫的,即对行政命令、团体规范或权威意志的服从,是无条件的服从,不管是理解还是不理解,都得服从。从众不是对团体规范的服从,面是对社会奥论的压力的随从。从众也可能是一种违反心愿的服从,它与服从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不是对团体或权威的明文规定的执行,而是在团体压力下的随从行为。(5)服从的意义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往往属于某个社会团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而任何一个社会团体都有一定的规范与纪律,要求大家共同遵守,如果团体成员能遵守其规范与纪律,团体就会加以肯定,反之就会受到团体的批评。如果触及法律法规,则会引起相应结果。在城市社会生活中,服从团体规范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于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协调人与人的关系。否则,城市社会生活不可能正常化。所以服从团体规范对每个人来说,不管:是否愿意都必须如此。当然,许多人都自觉地服从,但在有些方面也可能是被追的。被追的.服从形成了习惯以后就会变成自觉的服从。例如,行人要走人行道,过马路要走横道线,就.是从鼓动服从到自觉服从。"..-.3.利他行为(1)利他行为概述利他行为,是指所有与攻击行为相对立的行为,如同情、慈善、捐款、救难、自我牺性等。其共同之处是为了使别人获得方便与利益,利他行为,是-种并不期望将来报答而是出于自觉自愿的助人行为。这种助人行为有两种形式,一是利他主义的行为,以助人为行为的目的。一是报答性行为,自己曾受人帮助而认为自已应该帮助人。总之,利他行为有四种特性:它是一种出自于自觉自愿的行为:以有益于他人为目的:不附有任何期望他人日后的报答;利他者本身有所损失。利他行为的本质在丁是否期望报答的问题,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行为者不怀有对外来报答的期望。但对于自我报偿的助人行为能否归结为利他行为,尚有不致的理解,自我报偿包括自我强化,如满足、骄傲、愉快等的自我体验。多数心理学家认为,任何一种利他行为,追根究底都会有自我报偿的结果。总之,利他行为主要是指有利于他人而不期望外来报偿的行为,行为之后也可以产生自我报偿的结果。利他行为有两类,一类是非紧急情境下的利他行为,另一类是紧急情境下的利他行为。非紧急情境下的利他行为的特点:并无危害生命财产的威胁存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普通事例;情境中有明确的线索与信息,知道有人需要帮助;帮助他人不需要采取紧急措 26 -
施。这类利他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普遍,如在地铁车厢或公共汽车上让座,主动打扫公共卫生,义务照看邻居小孩等。这种利他行为偶然做一次是不难的,但要坚持下去并不容易。紧急情境下利他行为的特点:有伤害人命与财物的威胁,有一定的危险性,付出的代价很大,甚至是生命;不寻常的、少见的情境,人们缺乏经验;情境特殊,如失足落水、触电、抢劫、火烧等,需要用特殊手段去帮助别人:不能预见到的,无法事先制订计划,往往是措手不及的;紧急情境会引起生理上的应激反应,体内血糖升高,肌肉变得紧张有力,准备去战斗。(2)利他行为的主客观因素影响利他行为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它们主要包括个人因素、人格特点、情境、被帮助者特点及社会文化五个方面。其中,利他行为受当地社会文化的价值观与行为规范所影响,属于同一社会文化的成员一般都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并遵循着同样的行为规范。所以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其利他行为也有区别。三、城市居民行为居民是城市的主体,居民的居住生活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居民受各种动机和需要的驱使,表现出特定的城市社会生活行为。行为,不同于心理,是一种外露的行动,它可以被人观察到。人的行为包含着一系列连续状态,每一个前面的状态引起一个后继的、要求作出决定的状态,这个状态又产生要求,再次作出决定的另一种状态。所以,行为是由若干个动作所构成,并受外在条件(环境)内在条件(个性结构)制约。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纽科姆(NewComb)曾对各种社会行为动因进行分析,他确认生理组织状况与社会影响是引起人们产生行为的心理基础。面凯文·林奇则认为:行为场所(BehaviorSetting)具有固定的行为模式,行为场所的实际特点与这些行为模式有不可分的联系。美国的克利斯多夫·亚历山大(ChristophcrAlexander)又发展了模式的概念,他试图寻求永恒不变的人与物质环境的关系,用语言来描述活动一致的场所形态。然而,永恒不变的事物不可能存在。行为场所的意义只能起部分作用,如上所述,行为表现除与场所(即特定环境)有关外,还受其他多种因素影响。1.居住行为居住行为在人的行为中占主要成分和重要作用,由于人的一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居往环境中度过,居住行为与居住环境有着重要的内在的联系。居住行为不仅为维持生活机能所必需,而且还担负着社会所赋予的职责。居住行为主要由下列四方面组成:(1)基本行为一一即生理行为,属第一生活范畴,是人人都要皇现的行为,如进食、睡眠、洗、便泄等。基本行为的进行需要一定的空间和界面,它要求空间具有安全舒适性,如足够的采光、日照、通风,并具有隐私性(卧室、浴厕)、半隐私性(起居室、厨房)、开散性(院子、户外场地)等不同性质的特点。(2)家务行为一一是保证基本行为的行为,如生活中的炊事、洗衣、扫除等内容。它与居民的经济水平、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在当前家用电器日益增多的条件下,生活自给程度不断提高,从而减少了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和出户率。家务劳动逐渐变得简单轻松,所花时一27-
间占生活中的比例减少。然而,从我国目前家务行为看,虽有较大改善和减轻,但每天花费的时间仍需4~5小时,占整个业余时间的50%~60%,影响了其他行为。家庭结构、人们的生活方式、对生活追求的目标、以及家庭成员的兴趣爱好等因素,均与家务行为有密切关系。(3)文化行为一一追求精神生活享受的文化行为,如阅读、看电视、文娱、锻炼身体等内容。(4)社会行为一是居住行为中人际地缘关系的体现,也是家庭关系的扩展,如交往、参加会议、购买等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人际交往范围不断扩大,除了满足物质交换的依存需要,又增加了精神交流的需求,尤其是老人和儿童,他们常要找寻伙伴交谈。退休职工、离休干部经常相聚一起,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客访访客工作上学学习买U家眠家务庭班-休息游憩玉饮食文体活动家务社会活动内向外向旅行住宅城市社区图2.4家庭内外向行为分析(资料来源:黄承元,周振明.城市社会心理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2.消费行为(1)概念消费行为是行为的又一种形式,它指人们在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时所进行的活动(选购、比较、购买和使用产品)。从广义讲,这是一种不断发展变化的活动,贯穿于人的一生,包括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改造环境,以供人类利用。随着国民经济发展,近年来人们的消费观念和对生活的追求正发生若深刻的变化,人们正以崭新的精神风貌改变着千百年来形成的消费陋习。恩格斯曾把消费资料划分成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发展资料三大类型,反映了人类的消费层次总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消费内容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