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物质向精神转化。不过只有当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科学教育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物质的与精神的产品口益增多时,才能为人们追求更高的消费水平创造条件。当今人们的消费构成,据统计,用文化活动的费用正在明显增长,反映出当前人们的消费能力已达到一定高度。(2)影响消费行为的因素消费行为、消费心理会因人、因时、因地而有所差异。消费者的行为较为复杂,在某种情况下,他可表现为理性的经济人,但在另一情况下,又可表现为社会人或自我实现人等的复杂人。影响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①个人因素;②集体因素;③经济、文化因素。在个人因素中,主要涉及个人的动机作用、知觉、学习、个性和态度;而集体因素则涉及集体、角色或地位、社会阶层、口传信息和市场指导者的影响;经济、文化因素可将一国或一城市消费者的行为特点,与其他的消费者行为特点进行比较来研究。(3)购买行为的形成购买是消费行为中的关键性组成之一,属大型团体行为。在购买过程中,有售货员及购买者的角色行为。购买者是购买行为中的主要角色,当进行购买活动时,顾客对商品希望有全面具体的了解,需要通过看、触、摸、听、嗅等动作,对商品进行挑选、比较、鉴别,才能完成购买行为。在购买过程中,输人变量是引起购买行为的外在起因,下列因素常起较大作用:①广告的质量:②服务水准;③从众与时尚。3.工作行为(1)概念工作行为是社会行为的重要方面,具有社会行为的性质,如情境性、个人差异性。工作行为属小团体行为的一种,人们总是在某个单位(集体)从事某项工作,这些一定数量的成员,行动上被此相互影响,心理上又相互意识到和觉察到大家属于一个团体。如果一个团体的人员很多,就不易经常有相互影响的基础。所以,一个组织常常是由许多小团体组成,是小团体的组合。小团体的类型可分正式团体与非正式团体。任何团体都具有自己的规范,以制约成员的态度和行为。团体规范是共同心理的参考原则,个人行为的模本。所以,也是团体成员工作行为的准则。即使是同一工种的工作行为,由于个性结构、各人的工作能力、以及团体的不同气氛、领导方式和工作环境的差异,表现出工作行为的区别也很大。(2)工作环境工作总是在一定形态的空间进行,包括室内和室外空间。室内空间多为人工空间,应有适合的照明、通风和温度,还有某些必要的设备,这样,才能满足工作行为的需求。良好的环境可提高工作效率。反之,人们在低劣条件下工作,体力极易疲劳、思想不集中,情绪压抑、工作效率很低。为此,为了保证工作行为的舒适和效率,许多企业、工厂、机关、学校在环境布置上下大功夫,从工程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著名的“崔桑工场实验”,就是通过提高照明29—
度,增加了产品数量。其他如选择适宜的色彩作墙壁涂料,以适应视觉要求;在工作单位周围植树种草,室内外多摘绿化,改善和调节小气候;制定科学的作息制度,这些也是保证工作行为顺利进行的重要方面。办公室是脑力工作者最主要的工作场所,它的环境布置,设施好环对职工的思想情绪与工作效率有很大影响。从美国一份著名的“罗·哈量斯”民意调查报告中,对现代化办公室必备的条件,按照影响职工舒适与工作效率程度大小排列的次序如下:①恰当的照明设备。④舒适的座椅。③空气流通良好。④室内温度适宜。机件与各种参考资料靠近身边,伸手可及。周围有足够可供旋转的余地。②要有一个可以集中思想的地方。③办公桌上有足够的空间地位。③安静。有一扇窗子。①有一个在必要时可以稍事休息的地方。具备随时可把室内办公用具移动的条件。交通工具亦属工作环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住在离工作单位较远的人,每天为了上下班总是争先恐后地提前离家乘车,路途上的紧张和劳累,妨碍工作效率。另外,当今先进科学技术一一电脑的应用,给工作带来很大变化,使工作进行得轻松、迅速准确,而产生高效率,(3)团体气氛团体气氛属于有效团体的特征之一,它是指团体内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领导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工作上是否协调,以及团体争取的目标等。除了工作环境中如照明、休息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因素外,工厂内自由宽松的气氛、良好的人际关系、工人意见被采纳的感受情绪,均与工作效率关系密切。因此,一个好的领导者,常常不仅要注意改善物质环境,还要花较大力量建立良好的团体气氛,因为团体气氛是影响工作行为的活的因素。一个良好团休气氛的营造与团休的目标、协作、协调以及团体精神等因素有密切联系。(4)领导方式一个团体工作效率的高低,气氛是否良好,与领导者的工作方式有直接关系。领导者在与他人交往中,应具有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和行为的能力,但这种能力,有的属强制性,由领导者的职务,地位和权力所构成,如采取某种奖惩手段。另一种则属自然影响力,是非权力性的,属于一种内在号召力,对被领导者所产生的心理和行为影响是自觉性的,使人更心悦诚服。(5)个人差异性在各类行为中,有一致性行为,即共性行为,也有差异行为。出于人的复杂性、个人动机、态度、价值观的不同,在行为表现中呈现多样性特点。团体成员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及其相互之间的适当平衡与否,是影响工作行为的重要情境。如果差异性太大,相互合作将产30—
生一定困难。人的行为表现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随着人们行为特征的层次提高,行为表现越来越复杂,工作行为更加如此。如果个人的工作责任心强,有抱负,则表现主动积极,勇于克服困难。也有的人表现出被动松散的工作行为。在团体中有的人自觉维持团体规范,对团体目标、团体荣誉较关心;也有的人考虑自已比考集体多,希望别人给予自己的比自己付出的多,这种人对团体创益较少,人际关系不佳,影响工作的协作。不过,人们的工作行为不是成不变的。个人差异性受外界影响而变化。四、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课堂阅读讨论)贝克尔运用他的经济分析解释了人类行为的许多方面,解释了大量存在且最有代表性的社会现象。当然,经济分析所能运用的领域还远不止这些,贝克尔的全部分析也仅仅是一场恩想革命的开始。贝克尔所著《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共由七篇组成。第一篇是方法论的阐述,其余六篇则是这种方法论的进一步发挥,也就是经济分析的具体应用。效用最大化、市场均衡和偏好稳定三位一体,构成了贝克尔的“经济分析"。书中第三篇主要阐述了犯罪行为和对付犯罪的公共政策。当预期效用超过将时间和其他资源用于其活动所带来的效用时,一个人才会去犯罪。一些人成为“暴犯不在于他们的基本动机与别人有什么不同,而在于他们的利益较之成本存在的差异,因此,犯靠行为理论只是一般选择理论的扩展,用不着诉诸道德的颜废、心理机能的欠缺以及先天遗传等特殊范畴。书中第四篇围绕人力资本、时间分配和家庭生产进行了探讨。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是两种不同形态的资本。对人的投资形成人力资本,这种投资包括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医疗保健、迁移以及收集价格与收入的信息等多种形式。人力资本投资是一种影响未来货币和消费的投资。当预期效用大于当前支出所带来的效用时,人们便会进行这项投资。长期以来,闲暇被视为一种可供选择的商品,闲暇的增多意味着工作时间的减少,也就是劳动供给的减少。贝克尔则认为,不应把闲暇作为一个独立范畴,所有闲暇都含有某种消费,所有消费活动都含有某种闲暇。人们不是在工作与闲殿之问进行选择,面是在不同消费活动之间作出扶择。市场活动时间(工作)与非市场活动时间(闲眼)的最佳组合可以使消费者获得最大效用。家庭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生产单位,生产健康、尊严等一系列特殊商品。家庭生产所投入的要素既有购自市场的商品与劳务,还有时间和环境要素。在现代社会中,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导致个人实际工资的增加,因而时间的机会成本即时间的价值增加了。生产要素之间相对价格的改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生产过程的改变。新的产品或劳务之所以层出不穷,并不是层出不穷的需求或偏好所致,改变的只是实现这种需求或偏好的生产方法。所以,无须借助斋求或偏好的外在变化,只要利用生产要素价值的相对变化就能解释全部家庭消费行为及有关变化。书中第六篇的主题是婚姻、生育和家庭。婚姻存在于各个社会和各个时期。当“合伙的预期收益超过保持独身或继续等找配偶所担负的成本时,个人便会选择结婚。促使人们做出结婚决策的那些变量的重大变化将使他们重新考虑他们做出的扶择。收入的高低、我配偶的时问的长短对配偶的了解程度、办理离婚的难易等因素都会影响婚姻的稳定性。生儿育女通常要有食物、衣物和学费等方面的支出,还要占用父母的时间,这种时间也是一种支出,因为存在着机会成本。在贝克尔看来,生儿育女如同购买某种耐月消费品。人们“购买”子女乃是因为他们预期能够获得的效用足以补偿他们的那些支出。子女会问其他耐用消费品争夺家庭预算的比例或份额,增加子女意味着减少其他消费。子女数量与质量随家庭的收入及子女的“购买”价格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来说,对子女的需求同对其他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一样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由千父母时间的价值的一31一
增加提高了这些子女的相对价格,因而家庭规模或子女数量随收入的增加而减小。经济人假设同利他主义行为似乎是十分抵触、格格不入的,要想使经济分析在“非经济领域”站稳脚根就不得不面对利他主义。本书最后一个部分即第七篇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社会相互作用理论“对利他主义做出一个完整的说明。利您他主义在市场上是罕见的,在家庭里却是较为普遍的,这是因为利您主义在市场上没有什么收益,而在家庭望却可以提高家庭成抵衡灾变和其他不测事件的能力,分散风险和损失。利他主义对家庭的支配如同利已主义对市场的支配。社会“仿佛”是一个扩大的家庭:在这样一个松散的结构中,利他主义也是存在的,利他主义随其投入要素的费用结构而变化。时间的价值愈高,利他主义的供给就愈少,要建立一个利他主义的社会,关键不在于改变人,而在于改变人周围的费用结构。([美]Gary.S.Becker王业宇、陈琪译(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五、社会环境与行为模式(课堂阅读讨论)本世纪初,一股“强劲的旋风”一弗洛伊德旋风迅猛地席卷了欧美大地。一时问,西方的人文科学家们在弗洛伊德的“性欲决定论"面前显得有些手忙脚乱,这一时期的人类学家也纷纷从惊中掉过了头、促成功能学派的代表人马林诺夫斯基的特罗布里恐德群岛的实地考察的直接诱因,使是弗落伊德1913年出版的《图腾与禁忌》人类学也从此结束了“轮椅上的人类学”时代)。弗洛伊德用人类学的素材进行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由此写出的《图腾与禁总》剖祈了图腾紫拜和乱伦禁总这两种原始社会常见的禁忌现象所赖以产生的心理前提。他受苏格兰人类学家阿特金森所谓的“大家庭“理论的启示,大胆地假设:图腾动物实际上是一种父亲形象的替代,并且声称:“心理分析试验是射向这和黑暗的唯一光芒。“他的这种基于“性欲决定论“的大胆设想,使人类学家惊不已。遗感的是,如果说马林诺夫斯基的特罗布里恩德群岛之行的始初动机是试图否定弗洛伊德的话,那么,他在对该岛土著的为期六年的实地考察之后所著的《美拉尼西亚西北部野蛮人的性生活》一书,却令入悲哀地从反面对弗洛伊德的性欲决定论作了佐证,弗洛伊德认为,科学给人类带夹了三次悲衰的打吉。第一次打击是哥白尼带来的,他发现,地球不是宇宙中心,面只是世界体累中的一颗粒子。第二次打击是达尔文带来的,他发现人是由动物(猿)转变而来的。而第三次打击则是精神分析学说带来的,它向人类表明,“自我”只不过是性欲的奴隶,而不是主人。一时间,“性欲决定论”似乎给人文科学带来了一线生机,学者们纷纷从性欲论中寻找出路,以期理解人类的行为。当时的欧洲,正笼罩于法西斯主义的阴影之下,排犹风送起。欧洲的精神分析学者随众多的移民迁到美国,从行使美国的学术空气显得异常活跃,在美国土地上形成的以沙利文、霍妮、费洛姆、卡迪纳和艾里克森为代表的“新弗洛伊德主义学派”不满足于弗洛伊德的泛性欲主义,他们开始重视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精神分析学者的介入,对美国正宗的文化人类学家,尤其是对美国文化人类学之父博府斯以及他的弟子们(如Q·本尼迪克特,M·米德,萨皮尔)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此之前,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霍尔根据对西方社会(尤其是美国社会)的青年的研究.于1904年写成《青春期》-书,提出了著名的“青春期危机"理论,他从“个体发生概括了种系发生”的重演论角度出发,认为青春期是人的“新的误生“,它象征着人的一个必然动荡的过度阶,有人更形象地称之为“第二次诞生”或“心理上的断乳”。但这些理论都把人的发展完全归于生物学上的成熟过程,而不包含任何社会文化方面的因素,因昆它们都未能摆脱生理决定论的束博。所有这一切,促成了当时年仅23岁的玛格丽特·米德只身奔赴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盘,去研究更为原始的萨摩亚人的青春期问题,以期解决她的导师博厄斯长期悬而未决的难题,即“青春期人的身心发育不平衡这一现象到底具有何独程度的普遍性?”从人类学谈生到20世纪20年代,人类学的实地研究还没有留下过女性的足迹。由于这一缺陷及女性文化人类学家的屈指可数,导致了人类学家们对原始部落约姑娘们的了解远不如对小伙子们的了解。正是基于这种状况,米德选择了萨摩亚,一个离赤道大约13个纬度,由色皮肤的波利尼西亚人居住的南太一32一
平洋屿。同时,作为一名女性,她更有可能与土落姑娘们(而不是小伙子)结成亲密的关系,更能透彻地了解她们的内心世界。从1925年到1926年的9个月中,身为年轻女子的米德经历了文明社会的女性所无法想象的艰辛。她不但要学习萨摩亚人的语言、生活方式,要像亲姐妹似地和土著姑娘斯混在一起,而且还要随时提防那些粗鲁的土著求爱者,这无疑需要超人的胆略和献身精神。萨摩亚的9个月,使她有机会接触研究了相互比邻的三个小村里的50名姑娘,并于1928年出版了她的第一部力作《萨摩亚人的成年》,在这本书中,米德所选择描述的萨摩亚人的生活细节都围绕著一个目的,即有利于理解青春期问题。地向我们展现了生活在活生生的原始社会环境中的萨摩亚姑娘的风貌,描迷了她们从呗呱坠地到垂幕之年整个一生的生活进程。通过与萨摩亚人的对比,米德试图回答这样一些问题:“使我们的青少年骚动不安的青春期危机究竞归然于青春期本身的特征,还是归各于我们西方的文明?在不同的条件下,青春期的到来是否会呈现完全不同的景象?”米德的研究结果是,已达青春期的萨摩亚姑娘同她们尚未成年的妹妹并未有何不同。萨摩亚的年轻人比文明社会的年轻人更能平静地度过青春期。究其原因有:1)萨靡亚社会只把所有奖赏竭子那些不计较失败,而且能在蒙受失败之后依然而带微笑另找目标的人;2)萨摩亚人能以一种随和的态度对待人生;3)萨摩亚的年轻人面前不存在彼此对立的灾难性选择(生活目标、价值观、道德观,等等);4)萨率亚人不存在专门化的感情,对父母不寄予太高的期望;5)萨摩亚人从儿童期起就涉入"性”的游戏,因此,在青春期到来之时,已对性丧失了新奇的热情。而所有的这些与我们文明社会的差异,均是由不同的社会文化造就的(文明杜会青少年的青春期危机只由文明社会所决定),非由生理因素所决定。即使像爱慕、恐惧和惯怒之类人类的基本情绪,也不能归欲子种族遗传或所谓共同的人性,它们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青春期危机并不具有生物学的普遍性。米德的导师博厄斯对米德的萨摩亚之行给子了高度的赞誉。他在为这本书所写的序言中指出:“她那得之不易的调查结果,证实了人类学长期以来的猜疑:以往我们归诸人类本性的东西,绝大多数不过是我们对于生活子其中的文明施加给自己的种种限制的一种反应。”从萨摩亚归来之后,米德便进面开始致力于研究“文化因来是如何塑造人格和行为模式的”。当时普遍流行的弗洛伊德的理论认为:男性是人类先天的行为模式,而女性只不过是被阐割了的男性,男女两性人格(个性)的形成,完全取决于两性不同的生理机能。米德对此提出了质疑:“人们总认为气质的差异是男女之问所特有的,但它究竟是由于生物学上的结构不同而形成,还是由于后天的文化形成的?如果是出于生物学上的差异的话,那在所有的文化中都应出现男女之间的差异,如同西方文明社会一样,“对达一问题的思索促使她于1929年再度奔赴南太平洋群岛,考案新几内亚境内的三个相邻而居的原始部落一一阿拉佩什人、蒙杜古马人和德昌地市利人。在本尼迪克特通过对美洲印第安人的考察而写成《文化模式》后,米德还出版了《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将人格(个性、气质的文化决定论推向高满。米德对这三个原始部落的研究是饶有趣味的。当把这三个部落进行比较时,其中的事实便雄辩地说明了社会文化的强大的控制力量:每个阿拉佩什儿童几乎都一致地被造就为具有被动、温良的人格;每一个蒙杜古马儿童几乎都被造就为具有暴庆、带有攻击性的人格;而德昌地布利的儿童则分别被造就成与我们社会相反的人格类型,因而,米德果断地推出如下结论:“人类的天性是那样地柔顺、那样地具有可望性、并有差别地应答周围多变的文化刺激。所以,不同文化成员间的差异,如间处在同一文化内的个性间差异一样,可以完全归因于作用不同的社会条件,尤其是个体发育早期的条件作用特别重要,而该作用又是文化困素所决定的。于是,我们说性别之间标准化了的人格差异也是由文化监制'的。"米德的研究结论,对精神分析学所假设的与生俱来的男性和女性人格差异提出了反命题。可以说,通过她的努力,人类学家已弄清了个人的人格形成中的文化因素。玛格丽特·米德女士能在弗洛伊德的“性欲决定论”风肇欧美之际坚信自己的文化决定论,并毅然奔赴荒蛋的原始部落进行实地考察,这无疑需要卓越的胆识和勇气,她从现场带回的跨文化的研究报告,使人们告遍相信,文化的多样性对人格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模式的塑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米德的理论一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