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说,一个人为了完成一个角色,必须知道自已所充当角色有什么样的行为模式,这种认识是根据周围的人们的期待而获得。期待意味着一种关心、信任。在一个社会团体中,被其他成员所期待的社会角色,有一系列符合该角色的行为方式是一种被社会规范化了的行为。为了使个人实现角色,角色的期待是必不可少的,期待是实现角色的有效手段。心理学研究表明,家长期待子女上大学(期待子女成为大学生角色)与其子女人学率呈正比,不被家长期待上大学的子女,人大学的可能性较小。三、社会角色的网络化与复杂性1.角色的网络化任何人都不能离群独居,总是在团体中担任某一角色,即个人具有一定的社会身份或有一定的社会特质,并与相关的角色不断交往。在一定期间内,个人的角色交往对象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在角色交往中就会形成一个较稳定的对象群体,它反映了个人的各种社会关系,这种个人角色交往的特定模式称为角色网络。比如-·名男子,在其生活的不同场合,担当着不同的角色。在家庭中他是父亲、丈夫;在企业中是一名职工;在商场里又是一名顾客。同时通过相关角色的媒介,不断扩展自己交往的范围,如与朋友的朋友间的交往,就结交了新的朋友。这就反映了他的各种社会关系: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家长与老师的关系等。如图2.1所示。随着个人生命周期的变迁,以上角色交往状况不断变化。也就是说,角色网络在变动。欢个人不断地从一个角色丛转移到另一个角色一前色网丛。对于城市居民来说,由于社会结构的变迁角色交往也会出现相似的变化。如在实行计划额导E教角色丛~生育政策后,家庭中亲子关系单纯厂,在居民角色网络上就能反映出来。从这点说,角色网络校长是一种表述人的社会关系变化状况较好的方法。2.角色的复杂性(1)角色分化加剧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分工愈米愈细,图2.1角色网络示意图出现了许多新的职业和角色,角色发展出现专(资料求源:黄承元,周摄明,城巾社会业化的倾向。所谓角色专业化包括两个方面,心理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方面是具有某项专门技术的专家角色的增多,如在医院里,分设许多医疗部门,就会有各种相应的医生角色。另一方面,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又出现诈多通才型的专家,如医院单出现联络医生,专门负责处理沟通各科之间的协调与配合问题;在政府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有公共关系部门经理等,负责组织机构与公众之间的横向联系、协调。(2)闲暇角色的出现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与居民生活的提高,大们的个性得到了发展。人们在满足温饱以14
后,追求丰富的精神生活。如在城市生活中出现了兴趣爱好相同而构成的角色,像球迷、影迷、棋迷、音乐迷、吉他迷等。此外,由于人们行为主动性的发展,还会创造新的活动空间及组织,如城市内许多场所形成的外语角、摄影角、书法角、酒吧、俱乐部等,这就又增加了新的角色。(3)角色内在结构的变化①从强调归属角色到强调获致角色“角色”的含义之一是人的社会身份,它可以由出身而定,也可以通过个人努力而获得。前者称为归属角色,后者称为获致角色。现代城市人日益重视获致角色,而不强调归属角色。由于角色与社会位置有联系,所谓位置是社会体系中的某一地位,它有两类:先天的位置与获得的位置。如在封建社会中实行世袭制,某一社会位置可能由当权者的后代所继承。这就使当权者的亲属具有先天的位置。此外,由于社会上存在着性别偏见与对妇女参加某种工作的规定,性别特征就成为一种先天的位置,它限制了妇女成为某一角色。随着城市生活的日益现代化,某些世制、终身制和职业的某些性别限制已逐步被取消。进人位置的条件,主要取决于个人的条件,包括才智、学历、品质等,并根据个人表现,工作可上下调动。因此人们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在一定的机遇下进人自已所希望的角色。也因此出现了职业角色的人口流动现象、“跳槽”现象等。②从社会规定到自我主观确定一个人进人某一位置,就获得一定角色身份,并执行菜些基本的角色义务,这类角色称为规定角色。主观角色乃是个人主观自定的角色,是自己心自中的角色,这是区别于规定角色的另一类角色。在现代化城市及家庭中出现主观角色,这是与一个人的角色丛扩展有关的。比如一位家庭主妇,她还有多种其他的身份(母亲、妻子、家长、厨师、保姆、教师等),所有这些附带的角色对个人都有影响,然而影响的程度则取决于受影响者个人主观的倾向。主观角色的出现,一方而是人们行为的自主性、主体性增强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与城市生活的复杂化有关。只有在城市职业日益专业化,人们的需要多样化,以及现代城市提供了良好的服务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出现。因而从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来着,上述现象是城市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之一。四、社会角色的冲突与角色压力1.角色冲突当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或同时扮演几个不同的社会角色时,往往会发生内心的冲突与矛盾,这就称为社会角色的冲突。社会角色的冲突有如下几种情况:①同一社会角色内心的冲突同一个角色,当社会上人们对某个角色的期待与要求不一致时,该角色内心会产生矛盾。例如,对于朋友的角色,一些人认为,好朋友应该相万帮助,包括思想上的相互帮助以提高认识,另一些人认为既然是好朋友,如出现了越轨行为就应该包容。这两部分人期待的不一致,反映到该角色的头脑中就发生了矛盾-15
②当社会角色改变时,新旧角色之间会发生矛盾与冲突个人的角色不是成不变的,当一个人改变旧角色时,新旧角色之间会发生矛盾。例如,一个老工人、老干部退休之后,对新的生活规律往往不能下子适应,而产生心理失衡现象,这就是新角色之间发生矛盾的结果。③多种角色时的内心冲突一个人身兼几个角色,各方面对他提出不同的期待,他感到无法满足各方面的要求时也会产生内心矛盾。例如,一些先进人物搞发明创造,要花去许多时间和精力。但他在家里又是一个儿子,要照顾好年迈的父母;他同时还是位父亲,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因此,他身兼的各个角色之间会发生矛盾,可能顾此失彼。解决这种矛盾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如果他的爱人帮助他多处理一些家务,学校教师多心些他的孩子,他解除了后顾之优之后,就能一心扑在.工作上,其事业成就可能更大。④社会角色规定的人格与其真实人格之间的矛盾每个社会角色总是被规定广一种待人处事的行为方式与相应的人格特征。例如,一位医生的角色,规定他要有救死扶伤的精神以及看病、动手术的一套熟练的技能,但这并不意味任何医生都能出色胜任,因此医生被规定的人格与当医生的人本身所具备的人格可能就会发生冲突与矛盾。2.角色压力如果个人的角色扮演与角色期待和规范不能协调,而形成角色差距时,或因能力不够或社会要求过高时,就会产生角色压力当前有一种类型的角色压力,与人们担任的角色数量有关。当一个人同时要胜任许多角色时,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各类角色相应的要求,就会感到有较大压力。此外,职业道德也是种角色压力,人们从事某一工作,除了完成上级或制度规定的任务外,还要对工作对象负责,例如,教师要对学生负责,医生要对病人负责。一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感越强烈,其职业道德带来的压力也就越大。第二节个性理论一、个性的结构在传统的心理学体系中,用来描述个性特性的概念是:能力、性格、气质与兴趣等。这些个性特征用来描述固定的心理品质是准确的,如气质是以遗传的某些生理特征为基础而形成的心理特征。可是,这些术语并不能准确描述流动性的个性特点。只有运用社会心理学中描述个人心理状态及思想状态的有关术语:如定势、态度、心理倾向、动机、需要、日标、价值定向、世界模式等去描述个性,才能符合现代科学的个性观点:个性系统是由三人功能分系统的内容构成的:①定势体系(态度系统),具有调节行为功能及选择影响的作用:②动机系统(需要系统),具有发动与维持行为的功能及行为方向的作用;③自我态度系统,具有自我调节个人行为的作用1.个性足人与坏境的中介—16-
人们在环境中生活,人们与环境之间的联系要通过个性为媒介,人的个性是人们与环境取得联系的工具。2.个性是层次众多的心理组织个性由态度、动机、自我等分系统构成,而在每一分系统中都存在着子系统。如在定势系统中可分为不同的层次,其中包括文化心理与生态心理等不同的心理活动。如图2.2、图2.3所示。文化心理定势机体牛态心理系内驱力图2.2定势系统中层次与行为的关系1.自我态度系统2.精神自我系统3.社会白我系统4.生理自我系统5.社会知觉系统图2.3层次众多的心理系统(资料来源:黄承元,周振明,城市社会心网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二、个性的属性任何一个层次与任何-一个类别的个性活动,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属性。1.流动性个性作为居民和城市环境的中介,它是随着城市环境和居住人口的关系的变迁而变化的。2.独立自主性人的个性状态具有相对稳定性。首先是由于定势体系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社会经验积累的产物,是人主体上的心理习惯。其次,它是一个心理组织,具有结构性,而且还受自我调节。因而人的个性能使个体的行为相对独立于外界环境,使这些行为看来似平是主体自17
发作出的,但实际上它总是某一特定社会生活环境的反映,真正脱离环境的自主个性是不存1在的。每个人在说话、办事过程中,都受自我意识的控制,这是正常人的特征。正常人总是以自我经验为基础,去做自己认为符合身份与能力的事情。比如办事要衡量自己的实际能力,购买衣服时要考患到自己年龄、身材与经济能力等。这种自我意识来源于社会实践。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尽管存在若意识落后的情况。因此,虽然个体的心理与行为看起来是主体自发作出的,而实质上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3.社会影响力人的个性状态,可能通过个人特定的认知方式与行为模式表现出来。人的这种心态,方面反映了人们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它是人们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产生的;另一方面也对外界环境产生影响。三、个性的作用一一作为定势体系对城市社会生活进行调节心理学家把个性看作是个人内在固有的心理特征或心理品质,这里他们从个体心理的角度去研究个性,把它看作是个人的气质、能力、性格等固定的心理品质。社会学家从社会角度来着个性,认为个性乃是“角色”的意思,指体现于个体的社会特征。许多个性观念受上述两种学说的影响。如先天遗传论认为个性取决于个人生来就存在的遗传素质。后天形成论认为个人生来就如一张白纸,个性是由环境文化打在人们意识中的烙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观点即属于此论。城市居民的个性是指居民的定势体系,它具有协调和维持居民与城市环境之间生态平1衡的作用,又受城市文化环境的指引与限制,并调节居民的行为与活动。这是属于一个不断.流动着的大众心理状态,我们也可把它称为城市居民的社会心态。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已逐渐从多视角、多方位地去研究个性,并逐步接近个性的精髓。A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奥尔波特就认为:“个性是个人内部那些决定个人特有的行为和思维的身心系统的动态结构。”这一定义的特点是联系了遗传因索和环境因索来看个性,从而把个性结构看作是动态的,这乃是在个性研究上的重大突破。根据这种观点,认为居民的个性是具有流动性的定势体系。全体居民的共同个性是居民共有的定势体系;部分居民的个性特征是部分居民的定势体系;个别居民的个性倾向则是个人独特的定势体系。而个性,则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定势体系对城市社会生活及其团体与个人进行角色、行为的规范,并进行调节。第三节社会认知理论一、社会认知的概念社会认知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基础,要了解人们的社会行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苔先必须了解人们的认知活动。-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