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抽象的事物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用西方新闻人的话来说就是:“让我 们能看得到。”例如美国《国家地理》 杂志2001年9月载登了卡尔·齐默的文章 《地球有多远?》文中说:“它的历 史是如此久远,我们几乎无法理解这 种久远。虽然陆地分离,但从我们星 球诞生之日起维系着它生存的原子 直存在着。如果将一年时间想像成 条一码长的绳子,那么,与阿卡斯塔 岩时代所对等的绳子足可以在地球和 月球间往返4次半
把抽象的事物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用西方新闻人的话来说就是:“让我 们能看得到。”例如美国《国家地理》 杂志2001年9月载登了卡尔·齐默的文章 《地球有多远?》文中说:“它的历 史是如此久远,我们几乎无法理解这 种久远。虽然陆地分离,但从我们星 球诞生之日起维系着它生存的原子一 直存在着。如果将一年时间想像成一 条一码长的绳子,那么,与阿卡斯塔 岩时代所对等的绳子足可以在地球和 月球间往返4次半
门彻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中举过这样 个事例:“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小方 法来实现‘展现’,甚至在一句话中 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让我们再看一位科 学记者,她想通过自己的报道描述一只 小虫子的大小。她写道:‘虽然在条款 的末尾,他们极力告诫,不要过多地从 只不过逗号大小的虫子推断人类的生 命周期,但是他们说,进化...’这就 是展现。如果说,如果说,作者最重要 的目标之一就是让读者亲眼目睹,那么 这个科学记者做到了。”(同上,176页)
门彻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中举过这样 一个事例:“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小方 法来实现‘展现’,甚至在一句话中, 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让我们再看一位科 学记者,她想通过自己的报道描述一只 小虫子的大小。她写道:‘虽然在条款 的末尾,他们极力告诫,不要过多地从 一只不过逗号大小的虫子推断人类的生 命周期,但是他们说,进化……’这就 是展现。如果说,如果说,作者最重要 的目标之一就是让读者亲眼目睹,那么 这个科学记者做到了。”(同上,176页)
我国新闻报道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例 如获2002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 《壮丽的发展诗篇一一从数字看上海巨变》 (作者李蓉,《解放日报》2002年9月28日) 中有这样一个小标题:“从一张‘报纸’ 到一个“房间’,上海的绿意浓了”,文 中说:“过去,人们在形容上海缺乏绿化 时惯常的比喻是,每个人拥有的绿地没有 张报纸大(1989年市区公共绿地面积为 0.96平方米),而至2001年底,上海每个 市民已拥有5.56平方米的绿地,相当于 个小房间的的面积
我国新闻报道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例 如获2002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 《壮丽的发展诗篇――从数字看上海巨变》 (作者李蓉,《解放日报》2002年9月28日) 中有这样一个小标题:“从一张‘报纸’ 到一个‘房间’,上海的绿意浓了”,文 中说:“过去,人们在形容上海缺乏绿化 时惯常的比喻是,每个人拥有的绿地没有 一张报纸大(1989年市区公共绿地面积为 0.96平方米),而至2001年底,上海每个 市民已拥有5.56平方米的绿地,相当于一 个小房间的的面积
2003年9月3日《中国铁道报》载文《建设 发达铁路网》说:“从新中国成立到1991年 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40倍,铁路完成客货周 转量增长近43倍,而铁路营业里程仅增长1.4 倍。至1997年底,中国人均拥有铁路才5.5厘 米,不及一根香烟长,在世界上排在100位之 后 在上面所举的这些新闻实例中,我们都能 看出,“具体”可以使语言表述清晰,同时也 是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的有效方法。此 外,语言的具体还涉及到概念的使用问题,这 将在下面新闻语言使用的基本技巧一节中详述
2003年9月3日《中国铁道报》载文《建设 发达铁路网》说:“从新中国成立到1991年, 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40倍,铁路完成客货周 转量增长近43倍,而铁路营业里程仅增长1.4 倍。至1997年底,中国人均拥有铁路才5.5厘 米,不及一根香烟长,在世界上排在100位之 后。” 在上面所举的这些新闻实例中,我们都能 看出,“具体”可以使语言表述清晰,同时也 是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的有效方法。此 外,语言的具体还涉及到概念的使用问题,这 将在下面新闻语言使用的基本技巧一节中详述
除此之外,新闻语言鲜明生动的另一个 重要特征,是要具有时代气息。新闻总是对 最新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最快报道,最贴 近社会生活的现实情况,因此,新闻语言也 必须是对新近出现的社会词汇的最直接、最 真实、最迅速、最广泛的反映。西方记者就 曾提出:“避免使用那些普通的词汇,去寻 找其他词汇。看着每个词,尝试着用另一个 词来代替它.记者经常对使用新词没有信 心。一些词可能不那么恰当,但是我们要冒 这个险。”(《华盛顿邮报》安妮·赫尔,同 上,197页)
除此之外,新闻语言鲜明生动的另一个 重要特征,是要具有时代气息。新闻总是对 最新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最快报道,最贴 近社会生活的现实情况,因此,新闻语言也 必须是对新近出现的社会词汇的最直接、最 真实、最迅速、最广泛的反映。西方记者就 曾提出:“避免使用那些普通的词汇,去寻 找其他词汇。看着每个词,尝试着用另一个 词来代替它……记者经常对使用新词没有信 心。一些词可能不那么恰当,但是我们要冒 这个险。”(《华盛顿邮报》安妮·赫尔,同 上,1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