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学》教案 第一章新闻采访的主体及其要求 第一节记者及其称谓的由来 、记者的定义 记者一般“泛指新闻从业人员,即编辑、记者、主笔、主编、发行人的总称”, 也指“专跑外勤的新闻记者,即新闻事业机构中从事采访报道的专业人员”。(余 家宏:《新闻学词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P88)记者( Reporter、 Newsman、 Journalist是新闻机构中从事新闻材料的采集、拍摄、录制和新闻作品写作、制 作、编辑和报道的专业人员,它包括记者、编辑、新闻节目主持人、新闻摄影、 新闻出版者等,并不是只有出外采访的人才叫记者 记者称谓的由来 记者是一种职业,这种职业是伴随着报纸的产生才出现的。据中国新闻史记 载和新闻学家们多年的考证,我国最早的报纸是邸报,邸报是在唐玄宗开元年间 出现的。因此,可以说,当时办邸报的人就是记者,只不过那时不叫“记者”, 老百姓称他们是“探听消息的人”。唐、宋、元、明、清历朝都办有邸报,都有 探听消息的人。最甚最具规模的是明成祖朱棣时,北京“东厂”云集着众多为朝 廷打探消息的探子(张壮年、张颖震:《中国历史秘闻轶事》,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 年版)。这些为朝廷刺探情报的人更接近今天听说的“侦探”。当时的探听消息者 靠打听小道消息为职,又以心腹口传为途径,虽然与今天的记者职业有相通性, 但从本质上说差异还是很大。 19世纪初期,随着近代报纸的创刊,我国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记者。 像1872年创刊的上海《申报》,已经有专职从事采访、写作的记者。尽管当时不 称之为“记者”,但工作性质与清朝邸报的探子已经截然不同,不以打听小道消 息为职业,而是公开访问:也不再以心腹口传为消息传播途径,而是以公开销售 的报纸传播新闻。当然,这时对于这些报纸专业人员的称谓还很混乱,有延续过 去称谓的,如探员、探事、报事人等,也有新鲜的称谓,如采访、主笔、访员等, 新称谓比较接近记者的一部分工作性质,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记者这种职业的特
1 《新闻采访学》教案 第一章 新闻采访的主体及其要求 第一节 记者及其称谓的由来 一、记者的定义 记者一般“泛指新闻从业人员,即编辑、记者、主笔、主编、发行人的总称”, 也指“专跑外勤的新闻记者,即新闻事业机构中从事采访报道的专业人员”。(余 家宏:《新闻学词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P88)记者(Reporter、Newsman、 Journalist)是新闻机构中从事新闻材料的采集、拍摄、录制和新闻作品写作、制 作、编辑和报道的专业人员,它包括记者、编辑、新闻节目主持人、新闻摄影、 新闻出版者等,并不是只有出外采访的人才叫记者。 二、记者称谓的由来 记者是一种职业,这种职业是伴随着报纸的产生才出现的。据中国新闻史记 载和新闻学家们多年的考证,我国最早的报纸是邸报,邸报是在唐玄宗开元年间 出现的。因此,可以说,当时办邸报的人就是记者,只不过那时不叫“记者”, 老百姓称他们是“探听消息的人”。唐、宋、元、明、清历朝都办有邸报,都有 探听消息的人。最甚最具规模的是明成祖朱棣时,北京“东厂”云集着众多为朝 廷打探消息的探子(张壮年、张颖震:《中国历史秘闻轶事》,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2 年版)。这些为朝廷刺探情报的人更接近今天听说的“侦探”。当时的探听消息者 靠打听小道消息为职,又以心腹口传为途径,虽然与今天的记者职业有相通性, 但从本质上说差异还是很大。 19 世纪初期,随着近代报纸的创刊,我国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记者。 像 1872 年创刊的上海《申报》,已经有专职从事采访、写作的记者。尽管当时不 称之为“记者”,但工作性质与清朝邸报的探子已经截然不同,不以打听小道消 息为职业,而是公开访问;也不再以心腹口传为消息传播途径,而是以公开销售 的报纸传播新闻。当然,这时对于这些报纸专业人员的称谓还很混乱,有延续过 去称谓的,如探员、探事、报事人等,也有新鲜的称谓,如采访、主笔、访员等, 新称谓比较接近记者的一部分工作性质,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记者这种职业的特
点。《申报》对采访新闻者的称呼那么多,却没有严格区分哪是指记者,哪是指 通讯员,远不像今天这么规范。 “记者”的称谓,是从西方引进我国新闻界的。至于国内最早使用“记者” 称谓的人,说法有二:一说是梁启超,在他主办的《清议报》上最早使用;另 种说法是黄远生,他在上海《时报》的“北京通信”中首先使用了“记者”作为 自称的代名词,以后就成为从事报纸职业的普遍称呼了 英语 reporter一词有多种意思,如报告者、呈报者、采访记者、通讯员、访 员等,最早翻译到中国来的以“访员”、“新闻记者”、“外勤记者”三词居多,使 用也最为普遍。大约在1925年前后,各报社大体都有了内外勤的分工,并吸取 了日本新闻界的叫法,正式把外出采访的人称之谓“外勤记者”。 一些研究者认为,记者从兼职、半职业化到职业化,大体经历了古代报纸的 孕育阶段(中世纪到十八世纪末)、近代报纸的分离阶段(十九世纪)和现代报纸的 提高阶段(二十世纪初到现在) 第二节记者的职责与职业要求 、记者的职责 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和记者在新闻机构中所处的外勤的条件, 我国记者的职责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采写新闻 这是记者第一位的、经常性的工作,也是衡量每一个记者工作效绩的一个主 要标准。一个记者不采写或者很少采写新闻,就不是名副其实的记者。常年采写 不出好新闻,也就很难称得上是称职的记者。这里讲的新闻,是广义的新闻,记 者不仅要会采访时政新闻、会议新闻,也要会采访经济新闻、文化新闻、社会新 闻;不仅要会写消息、通讯,也要会写特写、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等。各种文体 的新闻报道,记者都要学会采写。采写新闻还要求记者树立强烈的抓“头条新闻” 的意识和抓“独家新闻”的意识。这是因为头条新闻和独家新闻是关系到新闻传 媒的品位、风格乃至市场“卖点”的一大关键因素。经常采写头条新闻和独家新 闻,也是记者成名的一条重要渠道。 在采写新闻中,尤其是面对一些重大的、紧迫的、难度大的报道任务,记者 应责无旁贷,奋勇当先,千方百计地去完成。一个称职的记者绝不能让自己活动 范围内的重大新闻事实和重要情况从自己面前漏掉,否则,对记者来说,就是 种失职
2 点。《申报》对采访新闻者的称呼那么多,却没有严格区分哪是指记者,哪是指 通讯员,远不像今天这么规范。 “记者”的称谓,是从西方引进我国新闻界的。至于国内最早使用“记者” 称谓的人,说法有二:一说是梁启超,在他主办的《清议报》上最早使用;另一 种说法是黄远生,他在上海《时报》的“北京通信”中首先使用了“记者”作为 自称的代名词,以后就成为从事报纸职业的普遍称呼了。 英语 reporter 一词有多种意思,如报告者、呈报者、采访记者、通讯员、访 员等,最早翻译到中国来的以“访员”、“新闻记者”、“外勤记者”三词居多,使 用也最为普遍。大约在 1925 年前后,各报社大体都有了内外勤的分工,并吸取 了日本新闻界的叫法,正式把外出采访的人称之谓“外勤记者”。 一些研究者认为,记者从兼职、半职业化到职业化,大体经历了古代报纸的 孕育阶段(中世纪到十八世纪末)、近代报纸的分离阶段(十九世纪)和现代报纸的 提高阶段(二十世纪初到现在)。 第二节 记者的职责与职业要求 一、记者的职责 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和记者在新闻机构中所处的外勤的条件, 我国记者的职责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采写新闻 这是记者第一位的、经常性的工作,也是衡量每一个记者工作效绩的一个主 要标准。一个记者不采写或者很少采写新闻,就不是名副其实的记者。常年采写 不出好新闻,也就很难称得上是称职的记者。这里讲的新闻,是广义的新闻,记 者不仅要会采访时政新闻、会议新闻,也要会采访经济新闻、文化新闻、社会新 闻;不仅要会写消息、通讯,也要会写特写、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等。各种文体 的新闻报道,记者都要学会采写。采写新闻还要求记者树立强烈的抓“头条新闻” 的意识和抓“独家新闻”的意识。这是因为头条新闻和独家新闻是关系到新闻传 媒的品位、风格乃至市场“卖点”的一大关键因素。经常采写头条新闻和独家新 闻,也是记者成名的一条重要渠道。 在采写新闻中,尤其是面对一些重大的、紧迫的、难度大的报道任务,记者 应责无旁贷,奋勇当先,千方百计地去完成。一个称职的记者绝不能让自己活动 范围内的重大新闻事实和重要情况从自己面前漏掉,否则,对记者来说,就是一 种失职
在采写新闻过程中,记者还应注意处理好与有关编辑之间的关系。一旦在 确定采写选题或处理新闻稿件中发生矛盾时,记者既要虚心听取编辑的意见,尊 重编辑的劳动,同时又要以诚相见,诚恳地谈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记者应和编 辑互相合作,互相沟通,这样才有利于采写新闻任务的顺利完成。 2、反映情况。 这里所说的反映情况不是指公开的新闻报道,而是特指记者在实际工作和社 会生活中得到一些不宜作公开报道,但对党和政府及有关部门有参考价值的材 料,写成“内参”的形式上报。“内参”的内容,一般是党的方针、政策贯彻执 行中的情况,社会生活和各条战线工作中的问题,各阶层群众中的思想动向,某 些不成熟的新做法、新经验以及其他不宜公开的动态、反映等。“内参”是一条 直接、迅速地下情上达的渠道,可以为上级领导机关了解“民情”和社会动态, 调整、制定政策或采取有关措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记者也可以通过“内 参”为人民群众说话,排忧解难,伸张正义。 从中央到地方,许多新闻媒体均办起了类似新华社的《内部参考》,有的叫 《内参清样》,有的叫《情况汇编》,有的叫《情况反映》等,名称虽不同,但目 的相同:向党中央或地方党委及有关政府部门如实反映情况。从某种意义上讲, “内参”起的作用不亚于公开的新闻报道,并且是公开的新闻报道不可代替的 因为有关领导特别重视“内参”反映的情况,往往看了之后马上会作出批示,这 对促进问题的解决,推动实际工作很有好处 有些“内参”经领导机关批示后,还可以转为公开报道,走的是先“内参” 后“公开”报道的路子。 反映情况,还包括记者经常向自己所在的编辑部汇报采访活动中了解到的情 况,比如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形势,社会思想动向,值得新闻报道注意的新情况、 新问题,以及受众对新闻报道工作的意见、要求等。这样,也有助于编辑部开阔 眼界,制订报道思想,让报道计划更科学,更符合实际,从而保证新闻报道的组 织工作更主动、更有效。 3、做群众工作 这里说的群众工作,不是指一般工作部门的群众工作,而是指新闻单位的群 众工作。但记者的群众工作,又不完全同于编辑部专门负责群众工作的“群工部” 或“通联部”所做的工作。“群工部”或“通联部”的工作是面向全体通讯员和 报道组,此外还要处理读者来信、接待群众来访等。记者做群众工作,一般只限 于结合自己的采访活动,或者在自己分工采访的地区、部门,重点做好通讯员(或 报道组、作者积极分子)的工作。在当今,记者的工作还包括带好实习生的工作
3 在采写新闻过程中,记者还应注意处理好与有关编辑之间的关系。一旦在 确定采写选题或处理新闻稿件中发生矛盾时,记者既要虚心听取编辑的意见,尊 重编辑的劳动,同时又要以诚相见,诚恳地谈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记者应和编 辑互相合作,互相沟通,这样才有利于采写新闻任务的顺利完成。 2、反映情况。 这里所说的反映情况不是指公开的新闻报道,而是特指记者在实际工作和社 会生活中得到一些不宜作公开报道,但对党和政府及有关部门有参考价值的材 料,写成“内参”的形式上报。“内参”的内容,一般是党的方针、政策贯彻执 行中的情况,社会生活和各条战线工作中的问题,各阶层群众中的思想动向,某 些不成熟的新做法、新经验以及其他不宜公开的动态、反映等。“内参”是一条 直接、迅速地下情上达的渠道,可以为上级领导机关了解“民情”和社会动态, 调整、制定政策或采取有关措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记者也可以通过“内 参”为人民群众说话,排忧解难,伸张正义。 从中央到地方,许多新闻媒体均办起了类似新华社的《内部参考》,有的叫 《内参清样》,有的叫《情况汇编》,有的叫《情况反映》等,名称虽不同,但目 的相同:向党中央或地方党委及有关政府部门如实反映情况。从某种意义上讲, “内参”起的作用不亚于公开的新闻报道,并且是公开的新闻报道不可代替的。 因为有关领导特别重视“内参”反映的情况,往往看了之后马上会作出批示,这 对促进问题的解决,推动实际工作很有好处。 有些“内参”经领导机关批示后,还可以转为公开报道,走的是先“内参” 后“公开”报道的路子。 反映情况,还包括记者经常向自己所在的编辑部汇报采访活动中了解到的情 况,比如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形势,社会思想动向,值得新闻报道注意的新情况、 新问题,以及受众对新闻报道工作的意见、要求等。这样,也有助于编辑部开阔 眼界,制订报道思想,让报道计划更科学,更符合实际,从而保证新闻报道的组 织工作更主动、更有效。 3、做群众工作。 这里说的群众工作,不是指一般工作部门的群众工作,而是指新闻单位的群 众工作。但记者的群众工作,又不完全同于编辑部专门负责群众工作的“群工部” 或“通联部”所做的工作。“群工部”或“通联部”的工作是面向全体通讯员和 报道组,此外还要处理读者来信、接待群众来访等。记者做群众工作,一般只限 于结合自己的采访活动,或者在自己分工采访的地区、部门,重点做好通讯员(或 报道组、作者积极分子)的工作。在当今,记者的工作还包括带好实习生的工作
做群众工作是人民记者的优良传统,是进一步加强新闻媒体同广大群众的联 系,并实现全党办报(台)、群众办报(台)的重要一环,因此也是记者工作的重要 职责之 记者做群众工作,最主要的是做好联系、培养通讯员的工作。新闻报道和内 部情况的采写工作,记者不可能全部包下来,必须依靠广大通讯员和实习生的支 持和合作。记者要同基层通讯员建立经常的、广泛的联系,向他们传达编辑部的 意图、报道思想、报道计划,组织、指导他们采写,或者同他们合作采写,帮助 他们提高业务水准。同时,记者也要注意倾听通讯员的意见,学习他们的长处, 取长补短,共同完成新闻采访工作。 记者与通讯员、实习生在合作过程中,要注意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不能以 自己在媒体的特权,随意侵犯他们的知识产权,在作品署名和稿酬享受上要实事 求是,合理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 记者做群众工作,还要求记者在采访中关心群众的“痛痒”,在可能的条件 下帮助他们(包括采访对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和思想问题。平时还要注意接待好 群众来访,认真听取他们的反映,然后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妥善处理。 作群众工作对一些国家级、省级媒体驻地方记者站的记者来说尤为重要,因 为他们就工作、生活在基层,与群众的距离很近。“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 实际”的“三贴近”就鲜明地反映出保持与群众密切接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记者的职业要求 、正义感。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我国新闻工作者几百年来遵循的座右铭。 民主革命时期的杰出新闻工作者邵飘萍,经常以“铁肩辣手”自勉,并把“铁 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作为自己和全体《京报》工作人员的座右铭。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王韬、梁启超、严复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曾经 以办报宣传变法,是我国近代政论报纸记者的代表。辛亥革命以后,一批留学海 外的学子回国办报,像徐宝璜、邵飘萍,他们主张民主政治、言论自由。中国共 产党成立后,一批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报刊应运而生,像《响导》、《热血日报》 《红色中华》等,都是当时传播共产主义的报纸。蔡和森、瞿秋白都曾经当过这 些红色报纸的主编。最早访问苏俄的瞿秋白`,最早向中国人介绍布尔什维克胜 利的李大钊都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下。传播革命的一批早期共产党的领导,如毛泽 东、周恩来、恽代英、肖楚女、邓中夏、李求实、陆定一,也都曾做过记者或通 讯员工作。他们一手拿枪一手握笔,宣传革命,引导中国走向解放
4 做群众工作是人民记者的优良传统,是进一步加强新闻媒体同广大群众的联 系,并实现全党办报(台)、群众办报(台)的重要一环,因此也是记者工作的重要 职责之一。 记者做群众工作,最主要的是做好联系、培养通讯员的工作。新闻报道和内 部情况的采写工作,记者不可能全部包下来,必须依靠广大通讯员和实习生的支 持和合作。记者要同基层通讯员建立经常的、广泛的联系,向他们传达编辑部的 意图、报道思想、报道计划,组织、指导他们采写,或者同他们合作采写,帮助 他们提高业务水准。同时,记者也要注意倾听通讯员的意见,学习他们的长处, 取长补短,共同完成新闻采访工作。 记者与通讯员、实习生在合作过程中,要注意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不能以 自己在媒体的特权,随意侵犯他们的知识产权,在作品署名和稿酬享受上要实事 求是,合理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 记者做群众工作,还要求记者在采访中关心群众的“痛痒”,在可能的条件 下帮助他们(包括采访对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和思想问题。平时还要注意接待好 群众来访,认真听取他们的反映,然后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妥善处理。 作群众工作对一些国家级、省级媒体驻地方记者站的记者来说尤为重要,因 为他们就工作、生活在基层,与群众的距离很近。“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 实际”的“三贴近”就鲜明地反映出保持与群众密切接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记者的职业要求 1、正义感。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我国新闻工作者几百年来遵循的座右铭。 民主革命时期的杰出新闻工作者邵飘萍,经常以“铁肩辣手”自勉,并把“铁 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作为自己和全体《京报》工作人员的座右铭。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以王韬、梁启超、严复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曾经 以办报宣传变法,是我国近代政论报纸记者的代表。辛亥革命以后,一批留学海 外的学子回国办报,像徐宝璜、邵飘萍,他们主张民主政治、言论自由。中国共 产党成立后,一批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报刊应运而生,像《响导》、《热血日报》、 《红色中华》等,都是当时传播共产主义的报纸。蔡和森、瞿秋白都曾经当过这 些红色报纸的主编。最早访问苏俄的瞿秋白`,最早向中国人介绍布尔什维克胜 利的李大钊都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下。传播革命的一批早期共产党的领导,如毛泽 东、周恩来、恽代英、肖楚女、邓中夏、李求实、陆定一,也都曾做过记者或通 讯员工作。他们一手拿枪一手握笔,宣传革命,引导中国走向解放
在革命战争时期,党报还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战地记者,像范长江作为共产 党的记者,首次公开报道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壮举。党报坚持为人民服 务的群众路线,邹韬奋、穆青等记者,都曾不畏劳苦深入基层采访,写出一个个 感人的普通干部、群众形象,鼓舞教育了几代人。这些记者坚持真理,不怕牺牲, 以人民利益为己任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也是有志于记者工作的人们应该具备 的品格。 坚持正义,追求真理,依然是和平年代记者应该具备的品质。记者的使命是 正义在胸,敢于惩恶,追求真理”。穆青说:“文章不为千金卖,光明顶上啸天 风”。这是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给身处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年轻记者树立的风范,提 出的要求。 2、使命感。 记者这一职业与其他职业不同,它有着特殊的使命一一记录今天并书写历 史。因此,社会赋予记者神圣的使命,他们必须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发展。一些 传播学家认为,记者拥有的受众比世界上任何传教士、教师和政治演讲家都要多。 拿破仑说:记者一支笔,能抵三千毛瑟枪。可见记者报道的分量。 记者的特殊使命决定了采访报道范围的广阔,他们要以整个人类社会为舞 台,真实地记录历史,记录影响人类生活和历史进程的一切重大事件。因此,记 者的责任重大,使命是神圣而光荣的。 记者承担了使命,就承担了人民的重托。他必须及时、准确、没有遗漏地采 访报道重大事件,无论采访环境多么险恶,记者都要争取到新闻发生的现场去, 哪怕是战场,哪怕会有牺牲。正如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口号所说:“第一时间 第一现场、第一需要”,即要求记者在第一时间,出现在第一现场,满足受众的 第一需要,要求记者做到“大事发生时,我在”。我们看到,每逢灾难突然降临 的时刻,同逃难者逆流而上者,除了消防队和警察外,就是采访报道的新闻记者 了 有人在《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上著文称,“记得看过外国人做的一个职 业与生命质量统计,很不幸,记者被列入寿命最底的十项职业之一。若是将战地 记者单列出来,他们肯定会排名在全球最危险的十大职业前列一一可能仅次于战 地士兵。没有记者的战地,是莫衷一是的战地,是谣言纷纭的战地,是缺少历史 记录的战地,是看不到真实面孔的战地,是只看见炮火而听不到声音或呐喊的战 地。在现代战争中,战地记者和红十字求援,犹如法庭的证人一样不可或缺,是 战地最为客观的书记员和监护人。(王石:《关于闾丘露薇和水均益》,《中国青年 报》2003年3月31日)灾难事件除战争外,还有地震、海啸、洪水、矿难等,记
5 在革命战争时期,党报还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战地记者,像范长江作为共产 党的记者,首次公开报道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壮举。党报坚持为人民服 务的群众路线,邹韬奋、穆青等记者,都曾不畏劳苦深入基层采访,写出一个个 感人的普通干部、群众形象,鼓舞教育了几代人。这些记者坚持真理,不怕牺牲, 以人民利益为己任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也是有志于记者工作的人们应该具备 的品格。 坚持正义,追求真理,依然是和平年代记者应该具备的品质。记者的使命是 “正义在胸,敢于惩恶,追求真理”。穆青说:“文章不为千金卖,光明顶上啸天 风”。这是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给身处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年轻记者树立的风范,提 出的要求。 2、使命感。 记者这一职业与其他职业不同,它有着特殊的使命——记录今天并书写历 史。因此,社会赋予记者神圣的使命,他们必须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发展。一些 传播学家认为,记者拥有的受众比世界上任何传教士、教师和政治演讲家都要多。 拿破仑说:记者一支笔,能抵三千毛瑟枪。可见记者报道的分量。 记者的特殊使命决定了采访报道范围的广阔,他们要以整个人类社会为舞 台,真实地记录历史,记录影响人类生活和历史进程的一切重大事件。因此,记 者的责任重大,使命是神圣而光荣的。 记者承担了使命,就承担了人民的重托。他必须及时、准确、没有遗漏地采 访报道重大事件,无论采访环境多么险恶,记者都要争取到新闻发生的现场去, 哪怕是战场,哪怕会有牺牲。正如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口号所说:“第一时间、 第一现场、第一需要”,即要求记者在第一时间,出现在第一现场,满足受众的 第一需要,要求记者做到“大事发生时,我在”。我们看到,每逢灾难突然降临 的时刻,同逃难者逆流而上者,除了消防队和警察外,就是采访报道的新闻记者 了。 有人在《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上著文称,“记得看过外国人做的一个职 业与生命质量统计,很不幸,记者被列入寿命最底的十项职业之一。若是将战地 记者单列出来,他们肯定会排名在全球最危险的十大职业前列——可能仅次于战 地士兵。没有记者的战地,是莫衷一是的战地,是谣言纷纭的战地,是缺少历史 记录的战地,是看不到真实面孔的战地,是只看见炮火而听不到声音或呐喊的战 地。在现代战争中,战地记者和红十字求援,犹如法庭的证人一样不可或缺,是 战地最为客观的书记员和监护人。(王石:《关于闾丘露薇和水均益》,《中国青年 报》2003 年 3 月 31 日)灾难事件除战争外,还有地震、海啸、洪水、矿难等,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