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纪委信访室于6月17认真登记后,按 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原则,在举报信上 加盖“中国桐样县纪委信字76号2002年6 月17日”的红章,并写“转楚米镇党委ⅹ 书记阅”。本应6月19日就摆在楚米镇党政 主要领导案头处理的举报信,大约在6月20 日却被三座村不满10岁的男孩子王尧捡到。 王尧的父亲一看,这不正是村民黄安勤等 人写的举报信吗? 举报信在垃圾堆中意外“回复”到村民手 中,村民们很气愤。记者采访时,他们问: 镇里的千部就是这样处理老百姓的举报信, 咋谈得上落实“三个代表”?!
县纪委信访室于6月17日认真登记后,按 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原则,在举报信上 加盖“中国桐样县纪委信字76号2002年6 月17日”的红章,并写“转楚米镇党委× 书记阅”。本应6月19日就摆在楚米镇党政 主要领导案头处理的举报信,大约在6月20 日却被三座村不满10岁的男孩子王尧捡到。 王尧的父亲一看,这不正是村民黄安勤等 人写的举报信吗? 举报信在垃圾堆中意外“回复”到村民手 中,村民们很气愤。记者采访时,他们问: 镇里的干部就是这样处理老百姓的举报信, 咋谈得上落实“三个代表”?!
背景资料: 稿子见报后,三座村村民打来感谢电话, 也引当地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组织专人 详细查实后,予以主要责任人、该镇党委 某书记党内警告处分,并将其调离。县委 宣传部的一个负责同志说,文章的每一个 字,都像一记记警钟,引起党政工作者深 思:当人民公仆,要为群众做什么,怎么 做?(参《中国新闻奖作品选--2002年度第十三届》 239-240页,新华出版社,20041月)这就是新闻 事实的力量,也是“白描”语言的力量
背景资料: 稿子见报后,三座村村民打来感谢电话, 也引当地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组织专人 详细查实后,予以主要责任人、该镇党委 某书记党内警告处分,并将其调离。县委 宣传部的一个负责同志说,文章的每一个 字,都像一记记警钟,引起党政工作者深 思:当人民公仆,要为群众做什么,怎么 做?(参《中国新闻奖作品选――2002年度·第十三届》 239-240页,新华出版社,2004年1月)这就是新闻 事实的力量,也是“白描”语言的力量!
(二)准确、简洁一一新闻本质 和时效性所要求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准确是真 实的前提,这在前面已经论及。落实 到新闻语言的环节,我们还可以从新 闻传播的原理角度,在新闻时效性的 要求下,更进一步地认识准确以及简 洁的重要性
(二)准确、简洁――新闻本质 和时效性所要求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准确是真 实的前提,这在前面已经论及。落实 到新闻语言的环节,我们还可以从新 闻传播的原理角度,在新闻时效性的 要求下,更进一步地认识准确以及简 洁的重要性
根据大众传播的原理,新闻传播的完整 过程,是媒介与广泛、分散、隐匿的受 众之间为传递和接收信息而进行的“对 话”。既是“对话”,按照传播学的术 语的来说,就是传者“编码”与受传者 “解码”的互动。在这个互动过程中, 必须遵从合作的原则,才能实现新闻传 播的最佳效果,也就是说,新闻传者必 须时时考虑,如何使受众在解码时尽可 能多地还原出传者的意图,因此,用语 的准确就是唯一的途径。因为没有准确 的语言,记者就无法使报道与事件相符, 更无法使受传者与传者的意图相符
根据大众传播的原理,新闻传播的完整 过程,是媒介与广泛、分散、隐匿的受 众之间为传递和接收信息而进行的“对 话”。既是“对话”,按照传播学的术 语的来说,就是传者“编码”与受传者 “解码”的互动。在这个互动过程中, 必须遵从合作的原则,才能实现新闻传 播的最佳效果,也就是说,新闻传者必 须时时考虑,如何使受众在解码时尽可 能多地还原出传者的意图,因此,用语 的准确就是唯一的途径。因为没有准确 的语言,记者就无法使报道与事件相符, 更无法使受传者与传者的意图相符
梅尔文·门彻在其《新闻报道与写作》中写道:“对 些作家来说,词语本身就是目的。但是事实上, 语言的目的是准确地传递信息,而不是用放大镜或 接带器显示技巧的光彩,不是玩弄词藻。技巧有它 自己的位置,它的正确作用是帮助准确传播。正如 电影批评家波林·克尔所指出的:‘技巧几乎不值得 说道,除非它被用来做值得做的事情。’”(184页) 担任美国《哈特福德新闻报》读者意见调査员多年 的亨利麦克纳尔蒂也说,“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哪 个读者赞扬那种写作”,“他们只对报道的事实和 它们的准确性感兴趣。”而美国《纽约人》的创始 人和长期主编哈罗德·罗斯希望,他的杂志决不带有 “一个让具有14岁智力的人感到迷惑的句子
梅尔文·门彻在其《新闻报道与写作》中写道:“对 一些作家来说,词语本身就是目的。但是事实上, 语言的目的是准确地传递信息,而不是用放大镜或 接带器显示技巧的光彩,不是玩弄词藻。技巧有它 自己的位置,它的正确作用是帮助准确传播。正如 电影批评家波林·克尔所指出的:‘技巧几乎不值得 说道,除非它被用来做值得做的事情。’”(184页) 担任美国《哈特福德新闻报》读者意见调查员多年 的亨利·麦克纳尔蒂也说,“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哪 个读者赞扬那种写作”,“他们只对报道的事实和 它们的准确性感兴趣。”而美国《纽约人》的创始 人和长期主编哈罗德·罗斯希望,他的杂志决不带有 “一个让具有14岁智力的人感到迷惑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