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哲学史上,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和一些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是主张可知论的。当然,唯物主 义和唯心主义在主张可知论时,他们的出发点是不同的。前者从客观事物出发,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的认识路线,而后者则从主观精神出发,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因而它们又是根本对立的 例如,客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是世界的本原,人的意识不过是绝对观念发展的产物,并 认为绝对观念能够通过人的意识来认识绝对观念自身(包括它的派生物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这就好比说, 神创造了世界和人,而人在神的启示下又可以认识世界、认识神一样。其实,唯心主义者所肯定的世界可 知性中的“世界”,并非就是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物质世界,而是他们心目中的“世界”,在黑格尔那里,世 界不过是“绝对观念”的产物和表现 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是彻底的科学的可知论。它不仅同不可知论是根本对立的,而且同唯心主义的可知 论根本不同,也同旧唯物主义的可知论有本质的区别。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对驳斥不可知论的重 要作用。恩格斯说,对不可知论“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 践是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武器,因为事实胜于雄辩。实践的成功就有力地证明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 识是正确的,人们是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例如,我国1988年9月7日首次用新技术研制的“长征四号” 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气象卫星,按预定计划送入与太阳同步轨道运行,这就说明了人们对发射 人造卫星的认识是正确的。公安工作中,按照预定计划把一个案件侦破,这就证明人们预定计划中对案件 的认识是正确的。随着实践的发展,曾经被认为不可认识的事物,一一被人认识了,许多“不解之谜”, 一被人解开了。过去人们常说“天有不测风云”,现在有了气象卫星,能及时而准确地进行气象预报,使变 化多端的天上风云也可预测了。实践每前进一步,都是对不可知论的有力驳斥。 当然,我们反对不可知论,主张可知论,并不是说我们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已经认识了。就现实情况说, 世界上有许多现象对人们还是一个谜。象生命的起源、人脑的奥秘,等等,人类至今还没有完全弄清。但 是,整个人类世世代代延续下去,实践无止境地发展,过去没有认识的,现在有可能认识:现在没有认识 的,将来有可能认识。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3)坚持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我们先来看一段录相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这是它们的共同点。但在认识如 何产生和发展的问题上,它们有原则的区别。两者的根本区别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实践的观点,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并作为全部 认识论的基础。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它把主体理解为单纯生物学意义上的、只是反 映世界的人,而不懂得主体是积极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把客体仅仅理解为认识的对象,而没有看到客体还 是实践的对象:只看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而看不到二者之间的实践关系,因而看不到主体对客 体的能动作用,把认识看成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则十分强调实践在认识中的 作用,把主体理解为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把客体理解为既是认识对象又是实践对象,认为主体与客体之间 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实践关系,主体为了改造客体才去认识客体,而且只有在改造客体的实践中才能认识客 体。这样,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揭示了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积极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其次,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辩证法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揭示出认识是一 个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旧唯物主义认识论不懂得认识过程的辩证法,把认识是一个从客体到主体的单向 过程,并且是一次完成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认识过程的辩证法,认为认识过程与实践过程是联系在 一起的,不仅有从客体到主体的反映过程,而且有从主体到客体的实践过程。并且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
在哲学史上,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和一些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是主张可知论的。当然,唯物主 义和唯心主义在主张可知论时,他们的出发点是不同的。前者从客观事物出发,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的认识路线,而后者则从主观精神出发,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因而它们又是根本对立的。 例如,客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是世界的本原,人的意识不过是绝对观念发展的产物,并 认为绝对观念能够通过人的意识来认识绝对观念自身(包括它的派生物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这就好比说, 神创造了世界和人,而人在神的启示下又可以认识世界、认识神一样。其实,唯心主义者所肯定的世界可 知性中的“世界”,并非就是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物质世界,而是他们心目中的“世界”,在黑格尔那里,世 界不过是“绝对观念”的产物和表现。 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是彻底的科学的可知论。它不仅同不可知论是根本对立的,而且同唯心主义的可知 论根本不同,也同旧唯物主义的可知论有本质的区别。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对驳斥不可知论的重 要作用。恩格斯说,对不可知论“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 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武器,因为事实胜于雄辩。实践的成功就有力地证明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 识是正确的,人们是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例如,我国 1988 年 9 月 7 日首次用新技术研制的“长征四号” 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气象卫星,按预定计划送入与太阳同步轨道运行,这就说明了人们对发射 人造卫星的认识是正确的。公安工作中,按照预定计划把一个案件侦破,这就证明人们预定计划中对案件 的认识是正确的。随着实践的发展,曾经被认为不可认识的事物,一一被人认识了,许多“不解之谜”,一 一被人解开了。过去人们常说“天有不测风云”,现在有了气象卫星,能及时而准确地进行气象预报,使变 化多端的天上风云也可预测了。实践每前进一步,都是对不可知论的有力驳斥。 当然,我们反对不可知论,主张可知论,并不是说我们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已经认识了。就现实情况说, 世界上有许多现象对人们还是一个谜。象生命的起源、人脑的奥秘,等等,人类至今还没有完全弄清。但 是,整个人类世世代代延续下去,实践无止境地发展,过去没有认识的,现在有可能认识;现在没有认识 的,将来有可能认识。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3)坚持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我们先来看一段录相。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这是它们的共同点。但在认识如 何产生和发展的问题上,它们有原则的区别。两者的根本区别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实践的观点,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并作为全部 认识论的基础。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它把主体理解为单纯生物学意义上的、只是反 映世界的人,而不懂得主体是积极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把客体仅仅理解为认识的对象,而没有看到客体还 是实践的对象;只看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而看不到二者之间的实践关系,因而看不到主体对客 体的能动作用,把认识看成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则十分强调实践在认识中的 作用,把主体理解为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把客体理解为既是认识对象又是实践对象,认为主体与客体之间 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实践关系,主体为了改造客体才去认识客体,而且只有在改造客体的实践中才能认识客 体。这样,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揭示了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积极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其次,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辩证法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揭示出认识是一 个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旧唯物主义认识论不懂得认识过程的辩证法,把认识是一个从客体到主体的单向 过程,并且是一次完成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认识过程的辩证法,认为认识过程与实践过程是联系在 一起的,不仅有从客体到主体的反映过程,而且有从主体到客体的实践过程。并且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
而是一个发展过程,是一个贯穿着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感性与理性、真理与谬误、绝对与相对等等 系列矛盾运动的发展过程 总之,由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实践的和辩证法的观点,它是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由于马克思主义认识 论强调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它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 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观点,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实现了认识论的伟大变革。 能动革命的反映论承认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在认识中的作用。因为认识活动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进行的。人作 为认识的主体对客观世界事物和现象的反映,是一个经过人们头脑加工改造过的能动创造过程。这表现为 人的认识有选择性。人们是有选择地反映一部分客观世界事物和现象的。例如,正在追捕逃犯的公安人员 是有选择地注意与逃犯有关的现象:正在研究某一课题的科学家,是有选择地注意与课题有关的现象,而 对同时存在的一部分现象却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被排斥在认识注意范围之外。选择限定了认识 的范围,这种限定性既是优点,使认识集中于某个“焦点”上,又可能是缺点,有时使人忽视一些有价值的 三、认识的实践基础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实践关系是认识关系的基础:不仅如此,实践是整个人类认识 的基础,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这种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的认识不是人的头脑里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 要,客观世界哪些事物能成为人们的认识对象,是由实践的需要和水平决定的。古代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 定季节的需要产生了古代天文学:农业提水灌溉、城市建筑、手工业、航海的需要产生了古代力学:测量 土地面积,计算时间,制造器械的需要产生了古代数学。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认识的发生一点也离不 开实践。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它是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联结、相互作用中发生的。实践是主 体和客体这种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的中介、桥梁,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接触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 获得感性认识,并通过实践促进事物暴露本质,在这一基础上,才能深入到事物的内部联系,认识事物的 本质和规律。所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这些都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但这并没有否认从书本或他人那里获得的间接经验的重要性 由于个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每个人的实践范围也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亲自实践。因此, 验是我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 源即是源泉、源头,流即是从源头出来的支流。由于间接经验离开了实践活动的生动性,因而它在流传过 程中有可能离事实越来越远。有个民间故事说,一天,某皇帝外出狩猎,他在车马劳累之中呛了一口风 咳嗽了一阵子,吐了一口痰。恰巧,这口痰就吐在一块烂麻布片上,随从侍卫一看慌了神。哎哟,不好了, 皇帝老爷痰里带了一根毛!随猎的大官们回到府邸,郑重地对家人说,皇上今日欠安,吐了一团毛。紧跟 着,家人们又向四邻传播这个不幸的消息,说皇上吐了一个毛茸茸的东西。没隔多久,消息就在京城传开 了,不过这时,人们传说的又不是“毛茸茸的东西”,而是说皇帝今日吐出一只会跑的白兔 这个故事未免有些夸张。但它告诉人们,间接经验本身必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离开了直接经验,离开了 实践,就容易闹出“皇帝吐白兔ˆ这样的笑话!因此,我们既要重视通过书本或其他途径获得间接经验或知
而是一个发展过程,是一个贯穿着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感性与理性、真理与谬误、绝对与相对等等 一系列矛盾运动的发展过程。 总之,由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实践的和辩证法的观点,它是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由于马克思主义认识 论强调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它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 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观点,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实现了认识论的伟大变革。 能动革命的反映论承认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在认识中的作用。因为认识活动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进行的。人作 为认识的主体对客观世界事物和现象的反映,是一个经过人们头脑加工改造过的能动创造过程。这表现为 人的认识有选择性。人们是有选择地反映一部分客观世界事物和现象的。例如,正在追捕逃犯的公安人员, 是有选择地注意与逃犯有关的现象;正在研究某一课题的科学家,是有选择地注意与课题有关的现象,而 对同时存在的一部分现象却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被排斥在认识注意范围之外。选择限定了认识 的范围,这种限定性既是优点,使认识集中于某个“焦点”上,又可能是缺点,有时使人忽视一些有价值的 东西。 三、认识的实践基础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实践关系是认识关系的基础;不仅如此,实践是整个人类认识 的基础,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这种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的认识不是人的头脑里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 要,客观世界哪些事物能成为人们的认识对象,是由实践的需要和水平决定的。古代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 定季节的需要产生了古代天文学;农业提水灌溉、城市建筑、手工业、航海的需要产生了古代力学;测量 土地面积,计算时间,制造器械的需要产生了古代数学。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认识的发生一点也离不 开实践。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它是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联结、相互作用中发生的。实践是主 体和客体这种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的中介、桥梁,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接触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 获得感性认识,并通过实践促进事物暴露本质,在这一基础上,才能深入到事物的内部联系,认识事物的 本质和规律。所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这些都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但这并没有否认从书本或他人那里获得的间接经验的重要性。 由于个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每个人的实践范围也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亲自实践。因此,间接经 验是我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 源即是源泉、源头,流即是从源头出来的支流。由于间接经验离开了实践活动的生动性,因而它在流传过 程中有可能离事实越来越远。有个民间故事说,一天,某皇帝外出狩猎,他在车马劳累之中呛了一口风, 咳嗽了一阵子,吐了一口痰。恰巧,这口痰就吐在一块烂麻布片上,随从侍卫一看慌了神。哎哟,不好了, 皇帝老爷痰里带了一根毛!随猎的大官们回到府邸,郑重地对家人说,皇上今日欠安,吐了一团毛。紧跟 着,家人们又向四邻传播这个不幸的消息,说皇上吐了一个毛茸茸的东西。没隔多久,消息就在京城传开 了,不过这时,人们传说的又不是“毛茸茸的东西”,而是说皇帝今日吐出一只会跑的白兔。 这个故事未免有些夸张。但它告诉人们,间接经验本身必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离开了直接经验,离开了 实践,就容易闹出“皇帝吐白兔”这样的笑话!因此,我们既要重视通过书本或其他途径获得间接经验或知
识,更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从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或直接知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人类的认识从古到今有了巨大发展,特别是现代科学发展更加迅速,新学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新知识爆 发式地增加,说明了人类的认识在迅猛发展。那么,认识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呢?有人说是“求知欲”、“好奇 心”、“科学兴趣”等,这些心理因素对认识的发展无疑是起着作用的,但从根本上说,这些并不是认识 的推动力。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表明,认识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实践,是实践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才推 动认识由浅入深、由片面向全面发展。 实践作为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认识产生了实 践的需要,而实践的需要又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提出新的问题。这种新要求、新问 题,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现代社会利用原子能的需要,推动原子核物理学、放射化学、放 射生物学的巨大发展;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失调问题的需要,推动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的发展:等等 这是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不断发展 其次,实践在给人们提出新课题的同时,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 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如果没有15、16世纪工业、商业、航海业等实践发展所积累的 经验材料,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就不可能产生:如果没有第谷对天体长期观测所积累的大量资料,开普勒 就不可能发现行星运行的三大定律。这些都说明,实践积累的经验材料,对认识问题的解决、对认识的发 展起着推动作用。 同时,实践的发展还不断给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使人类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人靠 自身的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的范围是有限的,人的眼睛看不到遥远的天体,不能分辨小于十分之一毫米 的东西,也看不见红外线、紫外线;人的耳朵听不见超声波。但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制造出象射电望远镜、 电子显微镜、光谱分析仪、雷达、人造卫星、宇宙探测器等观测手段:提供了用于变革对象和各种超高温、 超低温、超高压、超真空的实验条件,以及巨大的回旋加速器、粒子对撞机等实验设施:提供了电脑、人 工智能机等等。这样,不仅突破了人的感官的局限,而且延伸了人的大脑,促使认识在新的广度和深度方 面得到发展 再次,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类智力的开发,是受着实践发展水平 制约的。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达到什么程度,智力发展也相应地达到什么程度。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 动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认识成果,同时又发展了人类的思维能力。人的感觉能力是在实践中得到锻炼的 思维能力也是在实践中得到提高的。俗话说:“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老渔夫伏在船舱里听水声,可 以分辨出水下是何种鱼群:生活在深山林海的老猎人,根据鸟的叫声就可判别出是什么鸟。对酒感兴趣的 人,能从滴酒当中辨出酒的风格和品味。大家都知道有一种很好吃的瓜子叫做“傻子瓜子”,它之所以好吃, 据说是因为“傻子”年广九在炒制瓜子时,不断地品尝瓜子的味道,添加不同的调料。长久以来,年广九也 通过对瓜子的不断品尝练就了一根灵敏的舌头。这些都可以说明,人的认识能力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得到锻 炼和提高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即是说,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体的本质 和规律,是否具有真理性,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辨别认识的真假, 从而确定并保留真理性的认识,抛弃错误的认识,推动认识向前发展。关于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 准,我们中国有吃螃蟹的故事,西方也有吃西红柿的故事
识,更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从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或直接知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人类的认识从古到今有了巨大发展,特别是现代科学发展更加迅速,新学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新知识爆 发式地增加,说明了人类的认识在迅猛发展。那么,认识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呢?有人说是“求知欲”、“好奇 心”、“科学兴趣”等,这些心理因素对认识的发展无疑是起着作用的,但从根本上说,这些并不是认识发展 的推动力。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表明,认识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实践,是实践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才推 动认识由浅入深、由片面向全面发展。 实践作为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认识产生了实 践的需要,而实践的需要又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提出新的问题。这种新要求、新问 题,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现代社会利用原子能的需要,推动原子核物理学、放射化学、放 射生物学的巨大发展;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失调问题的需要,推动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的发展;等等。 这是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不断发展。 其次, 实践在给人们提出新课题的同时,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 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如果没有 15、16 世纪工业、商业、航海业等实践发展所积累的 经验材料, 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就不可能产生;如果没有第谷对天体长期观测所积累的大量资料,开普勒 就不可能发现行星运行的三大定律。这些都说明,实践积累的经验材料,对认识问题的解决、对认识的发 展起着推动作用。 同时,实践的发展还不断给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 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使人类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人靠 自身的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的范围是有限的,人的眼睛看不到遥远的天体,不能分辨小于十分之一毫米 的东西,也看不见红外线、紫外线;人的耳朵听不见超声波。但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制造出象 射电望远镜、 电子显微镜、光谱分析仪、雷达、人造卫星、宇宙探测器等观测手段;提供了用于变革对象和各种超高温、 超低温、超高压、超真空的实验条件,以及巨大的回旋加速器、粒子对撞机等实验设施;提供了电脑、人 工智能机等等。这样,不仅突破了人的感官的局限,而且延伸了人的大脑,促使认识在新的广度和深度方 面得到发展。 再次, 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类智力的开发,是受着实践发展水平 制约的。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达到什么程度,智力发展也相应地达到什么程度。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 动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认识成果,同时又发展了人类的思维能力。人的感觉能力是在实践中得到锻炼的, 思维能力也是在实践中得到提高的。俗话说:“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老渔夫伏在船舱里听水声,可 以分辨出水下是何种鱼群;生活在深山林海的老猎人,根据鸟的叫声就可判别出是什么鸟。对酒感兴趣的 人,能从滴酒当中辨出酒的风格和品味。大家都知道有一种很好吃的瓜子叫做“傻子瓜子”,它之所以好吃, 据说是因为“傻子”年广九在炒制瓜子时,不断地品尝瓜子的味道,添加不同的调料。长久以来,年广九也 通过对瓜子的不断品尝练就了一根灵敏的舌头。这些都可以说明,人的认识能力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得到锻 炼和提高。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即是说,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体的本质 和规律,是否具有真理性,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辨别认识的真假, 从而确定并保留真理性的认识,抛弃错误的认识,推动认识向前发展。关于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 准,我们中国有吃螃蟹的故事,西方也有吃西红柿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