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校(分宜中学、玉山一中、临川一中、南城一中、南康中学、)2017 届高三联考 第I卷阅读题(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古以来,中国号称“礼仪之邦”,礼仪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包括家族 生活的方方面面。南宋时,著名大儒朱熹撰写了《家礼》一书,其中依据古时礼 仪,并参考北宋时司马光撰写的《书仪》,对士大夫的冠、婚、丧、祭四礼作了 设计,而加冠、结婚、丧葬、祭祀,确是古代人们在人生历程中最重要的四件大 事;这四方面的礼仪,确是当时的家庭和家族所要践行的最重要的礼仪。自南宋 至清末的近千年间,中国传统的家族礼仪,即当时大大小小的家族所遵行的居家 礼仪,大体依据着《朱子家礼》中的规定。 由于家族礼仪不仅有代代相承的基本面,也有不断演化的另一面,后世的人们仅 凭古籍的文字记载往往不能真切地了解古代的礼仪。东汉时,著名的大儒郑康成 率先对先秦的《礼记》作了图注。随后出现的同类著作有阮谌的《三礼图》,夏 侯伏朗的《三礼图》,张镒的《二礼图》,梁正的《三礼图》,以及由隋文帝敕 撰的《礼图》等。五代时,聂崇义“博采众家,参以己意”,又纂成了一种《 礼图》。随后,他又向宋太祖赵匡胤进呈了该书的修订本。此后,配有图说的礼 学著作才有所出。例如,在南宋时,朱熹的学生杨复推出了《仪礼图》,布衣杨 甲纂成了《六经图》。到清代,由于进一步认识到庶民直至皇室都应依据礼仪图 来行各种礼仪,并要根据礼器图来制作器皿,如果这些图画出现错误,便会误导 整个社会,动摇皇朝的根基,因而清政府就直接组织了礼图的编绘。在此期间, 便出现了经乾隆皇帝御览的《钦定仪礼义疏》《礼器图》。尽管这些配有图画的 著作不免有若干差错,但因它们的作者几乎都是著名的礼学专家,从总体来说, 经他们确认的图说都较为精确。有了这些资料,后人对传统的家族礼仪便可有较 为形象的认识。 除了上述阐明礼仪的图画外,还有一批更为生动的作品可以帮助后人认识传统的 家族礼仪。它们是自古代直至民国初期描绘民间日常生活的图画。于明代、清代 出版的很多小说、剧本等,如小说《西游记》《聊斋志异》,剧本《西厢记》《金 钗记》等等,都有插图。这些插图显示的是小说或戏剧的重要情节,其中的一部 分反映了当时的各种礼仪。到清代后期,随着近代新闻事业的逐步发达,多种图 说社会新闻的画报先后问世。其中最著名的是《点石斋画报》。此外,较有影响 的还有环球社的《图画日报》等。由于各地的人们在践行各种家族礼仪时往往受 到地方风俗的影响,这些画报的绘画者们所绘的是他们目击或熟悉的情况,其作 品的有些细节未必符合传统的家族礼仪。不过,这些图画有血有肉,描绘的常常 是令人喷饭的社会趣闻,因而有较强的可读性。 在经历了唐代末年与五代十国的大动乱后,自古以来拥有大庄园的名门望族土崩 瓦解,小家庭成为宋初基本的社会细胞。后来,这些小家庭演化成了不同的家族。 这些家族陆续纂修本族的族谱,兴建本族的宗祠,并大多参照朱子《家礼》制订 了本家的宗祠祭礼。这些宗祠礼仪,以及家族在墓地举行的祭祀礼仪,无疑也成 了传统家族礼仪的组成部分。各个家族在纂修或生修族谱时都会将有关文字,直 至绘制的有关图画,载入此类家族的史册 (摘自《中国家族传统礼仪·前言》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有删改)
江西省九校(分宜中学、玉山一中、临川一中、南城一中、南康中学、)2017 届高三联考 第 I 卷 阅读题(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自古以来,中国号称“礼仪之邦”,礼仪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包括家族 生活的方方面面。南宋时,著名大儒朱熹撰写了《家礼》一书,其中依据古时礼 仪,并参考北宋时司马光撰写的《书仪》,对士大夫的冠、婚、丧、祭四礼作了 设计,而加冠、结婚、丧葬、祭祀,确是古代人们在人生历程中最重要的四件大 事;这四方面的礼仪,确是当时的家庭和家族所要践行的最重要的礼仪。自南宋 至清末的近千年间,中国传统的家族礼仪,即当时大大小小的家族所遵行的居家 礼仪,大体依据着《朱子家礼》中的规定。 由于家族礼仪不仅有代代相承的基本面,也有不断演化的另一面,后世的人们仅 凭古籍的文字记载往往不能真切地了解古代的礼仪。东汉时,著名的大儒郑康成 率先对先秦的《礼记》作了图注。随后出现的同类著作有阮谌的《三礼图》,夏 侯伏朗的《三礼图》,张镒的《二礼图》,梁正的《三礼图》,以及由隋文帝敕 撰的《礼图》等。五代时,聂崇义“博采众家,参以己意”,又纂成了一种《三 礼图》。随后,他又向宋太祖赵匡胤进呈了该书的修订本。此后,配有图说的礼 学著作才有所出。例如,在南宋时,朱熹的学生杨复推出了《仪礼图》,布衣杨 甲纂成了《六经图》。到清代,由于进一步认识到庶民直至皇室都应依据礼仪图 来行各种礼仪,并要根据礼器图来制作器皿,如果这些图画出现错误,便会误导 整个社会,动摇皇朝的根基,因而清政府就直接组织了礼图的编绘。在此期间, 便出现了经乾隆皇帝御览的《钦定仪礼义疏》《礼器图》。尽管这些配有图画的 著作不免有若干差错,但因它们的作者几乎都是著名的礼学专家,从总体来说, 经他们确认的图说都较为精确。有了这些资料,后人对传统的家族礼仪便可有较 为形象的认识。 除了上述阐明礼仪的图画外,还有一批更为生动的作品可以帮助后人认识传统的 家族礼仪。它们是自古代直至民国初期描绘民间日常生活的图画。于明代、清代 出版的很多小说、剧本等,如小说《西游记》《聊斋志异》,剧本《西厢记》《金 钗记》等等,都有插图。这些插图显示的是小说或戏剧的重要情节,其中的一部 分反映了当时的各种礼仪。到清代后期,随着近代新闻事业的逐步发达,多种图 说社会新闻的画报先后问世。其中最著名的是《点石斋画报》。此外,较有影响 的还有环球社的《图画日报》等。由于各地的人们在践行各种家族礼仪时往往受 到地方风俗的影响,这些画报的绘画者们所绘的是他们目击或熟悉的情况,其作 品的有些细节未必符合传统的家族礼仪。不过,这些图画有血有肉,描绘的常常 是令人喷饭的社会趣闻,因而有较强的可读性。 在经历了唐代末年与五代十国的大动乱后,自古以来拥有大庄园的名门望族土崩 瓦解,小家庭成为宋初基本的社会细胞。后来,这些小家庭演化成了不同的家族。 这些家族陆续纂修本族的族谱,兴建本族的宗祠,并大多参照朱子《家礼》制订 了本家的宗祠祭礼。这些宗祠礼仪,以及家族在墓地举行的祭祀礼仪,无疑也成 了传统家族礼仪的组成部分。各个家族在纂修或生修族谱时都会将有关文字,直 至绘制的有关图画,载入此类家族的史册。 (摘自《中国家族传统礼仪•前言》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不属于“有助于人们具体认识传统家族礼仪”的一项是 ()(3分) A.礼仪渗透到家族生活的方方面面。自南宋至清末的近千年间,大大小小的家 族所遵行的居家礼仪,大体依据《朱子家礼》中的规定。 B.五代时,聂崇义又纂成了一种《三礼图》,随后,他又向宋太祖赵匡胤进呈 了该书的修订本。此后,配有图说的礼学著作才有所出 C.明、清出版的很多小说、剧本有描绘民间日常生活的插图,其中的一部分反 映了当时的各种礼仪,如小说《西游记》,剧本《西厢记》等。 D.唐代末年与五代十国动乱后,出现了不同的家族。这些家族在纂修或生修族 谱时都会将有关文字,直至绘制的有关图画,载入此类家族的史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加冠、结婚、丧葬、祭祀是当时的家庭和家族所要践行的最重要的礼仪,这 些礼仪是著名大儒朱熹依据古时礼仪,并参考司马光的《书仪》所设计的。 B.《礼记》《三礼图》《二礼图》《礼图》等图注和《钦定仪礼义疏》《礼器 图》等图画,使后人能较形象地了解、认识古籍记载的传统家族礼仪 C.清代后期,随着新闻事业的发达,出现了图说社会新闻的画报,如《点石斋 画报》《图画日报》等,因而这些图画有血有肉,可读性也较强。 D.经历了唐代末年与五代十国的大动乱后的大大小小的家族陆续纂修本族的族 谱,兴建本族的宗祠,大多参照朱子《家礼》制订了本家的宗祠祭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朝时,尽管政府直接组织了礼图的编绘,且经几乎都是著名的礼学专家确 认,但这些配有图画的著作也不免有若干差错。 B.乾隆皇帝御览《钦定仪礼义疏》《礼器图》的原因,是清统治者意识到错误 礼仪图会误导整个社会,动摇清王皇朝的根基。 C.唐代末年与五代十国动乱后出现的一些小家庭的宗祠礼仪和家族墓地举行的 祭祀礼仪,也成了传统家族礼仪的一部分。 D.《家礼》中对“冠”“婚”“丧”“祭”四礼设计的礼仪到现在都受到人们 的推崇,是由其具有代代相承和不断演化的特点决定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周有光传 资中筠先生说,周有光先生在民国时代受到了最好的教育,为他的人生打下了最 好的底色。他17岁从常州中学毕业,阅读英文已无障碍。而考上圣约翰大学, 无疑是他最珍视的经历,他因此从一个江南小城市来到风云际会的上海,眼界由 此大为开阔。五卅运动后,周有光转入光华大学继续学习。 三十年代以后,周有光接触的社会,已经远远超出了早年那个以教育、金融为核 心的银行圈子。他在章乃器的提议下加入了救国会,与“七君子”这样一大批有 识之士有或近或远的交往。但他显然不像那些一心投入救国运动的政治家、社会 活动家、学者,他参与的进步工作更多是利用自己并不引人注目的政治色彩和比 较自由的身份,为那些正在与延安和共产党联络并组织各种政治活动的人提供便 利。有时候他也写文章,宣传抗日救国的方针大略,这是知识分子的共同心声。 1952年周有光先生把自己文字研究方面的文章结集起来,发表了《中国拼音文 字研究》。这些工作虽然在业余时间完成,但周有光的研究很快在文字改革领域 受到关注,被邀请参加1955年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文字改革会议”。这次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不属于“有助于人们具体认识传统家族礼仪”的一项是 ( )(3 分) A.礼仪渗透到家族生活的方方面面。自南宋至清末的近千年间,大大小小的家 族所遵行的居家礼仪,大体依据《朱子家礼》中的规定。 B.五代时,聂崇义又纂成了一种《三礼图》,随后,他又向宋太祖赵匡胤进呈 了该书的修订本。此后,配有图说的礼学著作才有所出。 C.明、清出版的很多小说、剧本有描绘民间日常生活的插图,其中的一部分反 映了当时的各种礼仪,如小说《西游记》,剧本《西厢记》等。 D.唐代末年与五代十国动乱后,出现了不同的家族。这些家族在纂修或生修族 谱时都会将有关文字,直至绘制的有关图画,载入此类家族的史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加冠、结婚、丧葬、祭祀是当时的家庭和家族所要践行的最重要的礼仪,这 些礼仪是著名大儒朱熹依据古时礼仪,并参考司马光的《书仪》所设计的。 B.《礼记》《三礼图》《二礼图》《礼图》等图注和《钦定仪礼义疏》《礼器 图》等图画,使后人能较形象地了解、认识古籍记载的传统家族礼仪。 C.清代后期,随着新闻事业的发达,出现了图说社会新闻的画报,如《点石斋 画报》《图画日报》等,因而这些图画有血有肉,可读性也较强。 D.经历了唐代末年与五代十国的大动乱后的大大小小的家族陆续纂修本族的族 谱,兴建本族的宗祠,大多参照朱子《家礼》制订了本家的宗祠祭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清朝时,尽管政府直接组织了礼图的编绘,且经几乎都是著名的礼学专家确 认,但这些配有图画的著作也不免有若干差错。 B.乾隆皇帝御览《钦定仪礼义疏》《礼器图》的原因,是清统治者意识到错误 礼仪图会误导整个社会,动摇清王皇朝的根基。 C.唐代末年与五代十国动乱后出现的一些小家庭的宗祠礼仪和家族墓地举行的 祭祀礼仪,也成了传统家族礼仪的一部分。 D.《家礼》中对“冠”“婚”“丧”“祭”四礼设计的礼仪到现在都受到人们 的推崇,是由其具有代代相承和不断演化的特点决定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周有光传 资中筠先生说,周有光先生在民国时代受到了最好的教育,为他的人生打下了最 好的底色。他 17 岁从常州中学毕业,阅读英文已无障碍。而考上圣约翰大学, 无疑是他最珍视的经历,他因此从一个江南小城市来到风云际会的上海,眼界由 此大为开阔。五卅运动后,周有光转入光华大学继续学习。 三十年代以后,周有光接触的社会,已经远远超出了早年那个以教育、金融为核 心的银行圈子。他在章乃器的提议下加入了救国会,与“七君子”这样一大批有 识之士有或近或远的交往。但他显然不像那些一心投入救国运动的政治家、社会 活动家、学者,他参与的进步工作更多是利用自己并不引人注目的政治色彩和比 较自由的身份,为那些正在与延安和共产党联络并组织各种政治活动的人提供便 利。有时候他也写文章,宣传抗日救国的方针大略,这是知识分子的共同心声。 1952 年周有光先生把自己文字研究方面的文章结集起来,发表了《中国拼音文 字研究》。这些工作虽然在业余时间完成,但周有光的研究很快在文字改革领域 受到关注,被邀请参加 1955 年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文字改革会议”。这次
会议以后,周有光实际上就转向文改会的工作,无意中或许也是本能地避开了接 踵而来的、更为激烈的政治斗争的影响。 周有光在加入语言文字改革委员会后的主要工作是如何建立一个以26个罗马字 母为核心、适应所有汉字的拼音体系。这时周有光发现汉语拉丁化的方案五花八 门,需要有一个统一并可行的方案。周有光为此提出了汉语拼音方案三原则,明 确指出拼音是规范化的普通话,否决了搞一套能拼各种方言的方案,以便真正实 现语言文字的改革。他和他的同事最终一起促成了这个今天看来仍然是成功的方 案。从1955年到1958年,这三年潜心的工作,或许暂时排除了周有光心头的忧 患,当他大部分从事经济研究的旧日同事被打成右派甚至自杀时,他没有被席卷 进去,而且工作成就卓著。 这个时期恰逢中国需要大规模开展扫盲运动,这个运动想要成功就必须有更简易 的汉字学习方法。当政者未见得希望人们识字以后有更独立的思想,但他们希望 人民接受社会主义观念的想法一定十分迫切。因为这个时候他们觉得知识分子是 不可靠的,他们需要更多工人、农民的支持,这样推广汉语拼音方案成为国策大 计。如今看来,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项成功地推进社会进步的策略。 1966年一场更为持久的革命运动开始了。这一次,已经60岁的周有光也不能幸 免了。1969年他去了宁夏五七干校,在那里呆了将近三年。 置身于荒漠,研究工作中止,周有光的兴趣又回到了经济上。他研究黄瓜为什么 可以在宁夏长得比北京还好,研究宁夏煤炭等资源的利用。他仿佛又成为了经济 学家,他甚至设想如果有好的政策,宁夏也可以成为瑞士一样的好地方。文革后 期,他在这方面的想法还被当地所重视。 周有光的人生留下的故事,是经过他的记忆筛选的,通常是习惯性地过滤掉大量 悲剧性的因子,留下最活泼和幽默的部分。一个人活得久长,经历的事情就多 如果沉淀下来都是怨恨,创造力也很难持续。他曾经回忆说:1960-1963年经 济困难时期,食物极度缺乏。我参加的学习小组,由于营养不足,人人身体软弱, 学习一会儿就彼此轮流打哈欠,精神疲乏。这时候,有人回想起曾经品尝过的佳 肴,不由自主地谈起美食来。一个人开了头,其余的人都跟上来,越谈越起劲, 好像面前桌上的学习材料变成了一碟碟可口的美味饭菜,大家口舌留香,精神振 作,不再感觉疲乏了。这是精神会餐。 周有光先生做研究工作,与其他学者尤其是学院派学者不同的是,他的研究具有 的重要功能是为普通大众服务的,就如拼音方案的制定等,就像他在宁夏五七干 校,考虑的是实用型的适合宁夏的经济发展模式。 包括他早期的《汉字改革概论》等著作在内,他所要完成的工作是推进中国的语 文现代化,语文现代化为中国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语言条件。语文现代化既 包含了全民具有文字阅读能力,同时还包括一个更深层次的意义,即语文表达和 思想意识的现代化。为此,周有光开始了他退休以后思想文化领域的拓展工作, 这些工作与他前期的语言文字研究一样,始终带有普及常识和提高文化水平的意 (摘编自叶芳《有光一生一生有光: 中国最高龄知识分子的百年历程》) 相关链接 ①周有光(1906—2017),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语言学家。他的一生分了几个 阶段:50岁以前是银行家;50岁到85岁,是语言文字学家,精力都倾注在语言
会议以后,周有光实际上就转向文改会的工作,无意中或许也是本能地避开了接 踵而来的、更为激烈的政治斗争的影响。 周有光在加入语言文字改革委员会后的主要工作是如何建立一个以 26 个罗马字 母为核心、适应所有汉字的拼音体系。这时周有光发现汉语拉丁化的方案五花八 门,需要有一个统一并可行的方案。周有光为此提出了汉语拼音方案三原则,明 确指出拼音是规范化的普通话,否决了搞一套能拼各种方言的方案,以便真正实 现语言文字的改革。他和他的同事最终一起促成了这个今天看来仍然是成功的方 案。从 1955 年到 1958 年,这三年潜心的工作,或许暂时排除了周有光心头的忧 患,当他大部分从事经济研究的旧日同事被打成右派甚至自杀时,他没有被席卷 进去,而且工作成就卓著。 这个时期恰逢中国需要大规模开展扫盲运动,这个运动想要成功就必须有更简易 的汉字学习方法。当政者未见得希望人们识字以后有更独立的思想,但他们希望 人民接受社会主义观念的想法一定十分迫切。因为这个时候他们觉得知识分子是 不可靠的,他们需要更多工人、农民的支持,这样推广汉语拼音方案成为国策大 计。如今看来,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项成功地推进社会进步的策略。 1966 年一场更为持久的革命运动开始了。这一次,已经 60 岁的周有光也不能幸 免了。1969 年他去了宁夏五七干校,在那里呆了将近三年。 置身于荒漠,研究工作中止,周有光的兴趣又回到了经济上。他研究黄瓜为什么 可以在宁夏长得比北京还好,研究宁夏煤炭等资源的利用。他仿佛又成为了经济 学家,他甚至设想如果有好的政策,宁夏也可以成为瑞士一样的好地方。文革后 期,他在这方面的想法还被当地所重视。 周有光的人生留下的故事,是经过他的记忆筛选的,通常是习惯性地过滤掉大量 悲剧性的因子,留下最活泼和幽默的部分。一个人活得久长,经历的事情就多, 如果沉淀下来都是怨恨,创造力也很难持续。他曾经回忆说:1960—1963 年经 济困难时期,食物极度缺乏。我参加的学习小组,由于营养不足,人人身体软弱, 学习一会儿就彼此轮流打哈欠,精神疲乏。这时候,有人回想起曾经品尝过的佳 肴,不由自主地谈起美食来。一个人开了头,其余的人都跟上来,越谈越起劲, 好像面前桌上的学习材料变成了一碟碟可口的美味饭菜,大家口舌留香,精神振 作,不再感觉疲乏了。这是精神会餐。 周有光先生做研究工作,与其他学者尤其是学院派学者不同的是,他的研究具有 的重要功能是为普通大众服务的,就如拼音方案的制定等,就像他在宁夏五七干 校,考虑的是实用型的适合宁夏的经济发展模式。 包括他早期的《汉字改革概论》等著作在内,他所要完成的工作是推进中国的语 文现代化,语文现代化为中国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语言条件。语文现代化既 包含了全民具有文字阅读能力,同时还包括一个更深层次的意义,即语文表达和 思想意识的现代化。为此,周有光开始了他退休以后思想文化领域的拓展工作, 这些工作与他前期的语言文字研究一样,始终带有普及常识和提高文化水平的意 义。 (摘编自叶芳《有光一生 一生有光: 中国最高龄知识分子的百年历程》) 相关链接 ①周有光(1906—2017),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语言学家。他的一生分了几个 阶段:50 岁以前是银行家;50 岁到 85 岁,是语言文字学家,精力都倾注在语言
文学领域;85岁开始写文章,广泛探讨诸如全球化、中东局势、公民意识等问 题,成为公共知识分子。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周有光为那些与延安和共产党联络并组织各种政治活动的人提供便利,主要 得益于他并不引人注目的政治色彩和比较自由的身份。 B.1952年,周有光发表《中国拼音文字研究》时,他的身份还是个经济学家, 但他的研究很快在文字改革领域受到关注。 C.为统一汉语拉丁化的五花八门的方案,周有光提出了汉语拼音方案三原则, 与他的同事最终促成了今天看来仍然是成功的拼音方案。 D.由于周有光选择了语言文字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在激烈的政治斗争年代,他 能够不被席卷进去而保全了自己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在抗战时期,周有光写文章宣传抗日救国的方针大略,这是当时所有知识分 子的共同心声。 B.中国当政者希望人民尽快接受社会主义观念,迫切需要简单易学的汉字学习 方法,周有光等人制订的汉语拼音方案应运而生。 C.周有光对经济困难时期食物极度缺乏的事例的回忆,说明了精神会餐胜过物 质饮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D.在宁夏五七干校,周有光提出了适合宁夏发展的一些设想。文革之后,当地 政府重视他的这些设想。 E.在周有光看来,语文表达和思想意识的现代化是语文现代化的更为重要的任 务,他退休后的工作重点,即在为此而努力 6.综观全文,周有光事业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祈求 林敬钧 ①我曾经在长城上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画家画鹰。在北方特有的那种干燥湛蓝的 天空下,苍劲古朴的长城默默地蜿蜒于群山之上。画家在一块白布上泼墨挥亳。 长城上的风扬起老人的白发,鼓动每一个人的衣襟。他展开那面墨汁未干的鹰旗。 雄鹰起伏振翅,直欲破空而上。阳光普照群山,也照在猎猎作响的鹰旗上。一瞬 间,我忽然感觉到一种热血冲破冰层的眩晕,一种沉淀压抑已久的力量猛烈爆发: 天空、阳光、长城、老人、长风、鹰。 ②那不是我第一次见到鹰,却是第一次为鹰震撼 ③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峭壁上看到了鹰的巢穴。那只是一个粗陋的石坑随便 地搭上几根粗树枝,其余一无所有。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后来又看到南方 种色彩艳丽的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时,我想到了北方的鹰。不知为什么 我总觉得鹰的身上有一种冷峻而直入人心的力量。我明白鹰不需要巢穴,它从不 躲避风雨。它是天地间飞翔的精灵,髙傲、敏锐、凶猛、无畏,永不留恋巢穴的 温暖与安乐。 ④我带一身风尘回到家乡,听说公园里来了个动物展览团。我想起了鹰,于是我 去了
文学领域;85 岁开始写文章,广泛探讨诸如全球化、中东局势、公民意识等问 题,成为公共知识分子。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周有光为那些与延安和共产党联络并组织各种政治活动的人提供便利,主要 得益于他并不引人注目的政治色彩和比较自由的身份。 B.1952 年,周有光发表《中国拼音文字研究》时,他的身份还是个经济学家, 但他的研究很快在文字改革领域受到关注。 C.为统一汉语拉丁化的五花八门的方案,周有光提出了汉语拼音方案三原则, 与他的同事最终促成了今天看来仍然是成功的拼音方案。 D.由于周有光选择了语言文字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在激烈的政治斗争年代,他 能够不被席卷进去而保全了自己。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 分) A.在抗战时期,周有光写文章宣传抗日救国的方针大略,这是当时所有知识分 子的共同心声。 B.中国当政者希望人民尽快接受社会主义观念,迫切需要简单易学的汉字学习 方法,周有光等人制订的汉语拼音方案应运而生。 C.周有光对经济困难时期食物极度缺乏的事例的回忆,说明了精神会餐胜过物 质饮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D.在宁夏五七干校,周有光提出了适合宁夏发展的一些设想。文革之后,当地 政府重视他的这些设想。 E.在周有光看来,语文表达和思想意识的现代化是语文现代化的更为重要的任 务,他退休后的工作重点,即在为此而努力。 6.综观全文,周有光事业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祈 求 林敬钧 ①我曾经在长城上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画家画鹰。在北方特有的那种干燥湛蓝的 天空下,苍劲古朴的长城默默地蜿蜒于群山之上。画家在一块白布上泼墨挥毫。 长城上的风扬起老人的白发,鼓动每一个人的衣襟。他展开那面墨汁未干的鹰旗。 雄鹰起伏振翅,直欲破空而上。阳光普照群山,也照在猎猎作响的鹰旗上。一瞬 间,我忽然感觉到一种热血冲破冰层的眩晕,一种沉淀压抑已久的力量猛烈爆发: 天空、阳光、长城、老人、长风、鹰。 ②那不是我第一次见到鹰,却是第一次为鹰震撼。 ③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峭壁上看到了鹰的巢穴。那只是一个粗陋的石坑随便 地搭上几根粗树枝,其余一无所有。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后来又看到南方 一种色彩艳丽的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时,我想到了北方的鹰。不知为什么, 我总觉得鹰的身上有一种冷峻而直入人心的力量。我明白鹰不需要巢穴,它从不 躲避风雨。它是天地间飞翔的精灵,高傲、敏锐、凶猛、无畏,永不留恋巢穴的 温暖与安乐。 ④我带一身风尘回到家乡,听说公园里来了个动物展览团。我想起了鹰,于是我 去了
⑤从羽毛的颜色和体形可以看出:那是一只已经苍老的鹰和一只年轻的鹰。鹰架 距我不到三米。那只苍老的鹰的羽毛零乱而支楞突兀,腿上有一根粗大的铁链, 它埋头翅间。那只年轻的鹰目光迟滞,仿佛在看什么,又什么也没看到 ⑥一个小孩,忽然放肆地把手中的香蕉扔向那只埋头的鹰,他一定不知道他做了 一件多么愚蠢的事,因为他还在得意的笑。那只鹰猛地昂起了头,有力的颈部弯 曲成了一个矫健而凶猛的弧度。我看到它眼中凌厉地闪过什么,它闪电般地直掠 下来。然而那不足一米的铁链狠狠拽住了它,它猛然回坠,被倒吊在高高鹰架上, 晃来晃去。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 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 ⑦那个被吓呆的小孩这时才清醒过来,悻悻地抓起一把泥沙朝那倒吊着的鹰狠狠 扔去,又嘿嘿地笑起来,一边捡石块,一边大声地骂。那只苍老的鹰耸着翅,挣 扎着,发出一串低沉鸣音。它的声音在颤抖。我分明地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 怆冷冷地漫过心头。我拦住那个小孩,叫他滚。 ⑧鹰渐渐停止了挣扎,静静地倒吊在髙髙的鹰架下。利爪笔直地伸向天空一一那 里曾是它的家园、梦想、荣耀和骄傲。四下沉闷,天地间只有蝉在不停地叫 ⑨我不知道鹰是否会流泪 ①那夜我在山顶坐了很久。天上有月,月旁有星;山上有风,山下有楼。我在山 顶大梦一场,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清晨我再去看那两只鹰的时候,苍 老的鹰依然倒吊着,刚刚死去。喂鹰的人说,野生的鹰是没法养活的一一它不吃 东西。他告诉我那只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 (选自《美丽如初—-10年精短散文100篇》 7.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作者在开篇选择“长城”这个特定的场景,一方面象征了中华民族,同时奠 定了沉郁、厚重、苍凉的基调,也为下文看到鹰旗,展开联想以至为鹰震撼做铺 垫 B.作者写南方织鸟精致而安全的巢,是为了与鹰的巢穴造成对比,反衬鹰是“飞 翔的精灵”“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C.作品通过对小孩无知行为的描写,对人类残害动物、虐待人才的行为给予了 有力的批判。 D.文章用象征手法,通过对苍鹰性格叙写,表达了对志在高远的奋飞精神的渴 望 8.结合上下文,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5分) (1)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 的目光投向远方。(请品味句中划线词的妙处,3分) (2)我在山顶大梦一场,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请写出这一颗泪珠 的特殊含义,2分) 9.有人认为本文的标题“祈求”若换成“鹰的遭遇”,可以更加突出鹰的不幸 你赞成这种说法吗?请结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说说你的理由。(6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若谷,字子渊,徐州丰人。少孤游学于洛下。举进士,补长社县尉。州葺兵营, 课民输木,檄尉受之。而吏以不中程,多退斥,欲苛苦输者,因以取赇。若谷度
⑤从羽毛的颜色和体形可以看出:那是一只已经苍老的鹰和一只年轻的鹰。鹰架 距我不到三米。那只苍老的鹰的羽毛零乱而支楞突兀,腿上有一根粗大的铁链, 它埋头翅间。那只年轻的鹰目光迟滞,仿佛在看什么,又什么也没看到。 ⑥一个小孩,忽然放肆地把手中的香蕉扔向那只埋头的鹰,他一定不知道他做了 一件多么愚蠢的事,因为他还在得意的笑。那只鹰猛地昂起了头,有力的颈部弯 曲成了一个矫健而凶猛的弧度。我看到它眼中凌厉地闪过什么,它闪电般地直掠 下来。然而那不足一米的铁链狠狠拽住了它,它猛然回坠,被倒吊在高高鹰架上, 晃来晃去。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 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 ⑦那个被吓呆的小孩这时才清醒过来,悻悻地抓起一把泥沙朝那倒吊着的鹰狠狠 扔去,又嘿嘿地笑起来,一边捡石块,一边大声地骂。那只苍老的鹰耸着翅,挣 扎着,发出一串低沉鸣音。它的声音在颤抖。我分明地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 怆冷冷地漫过心头。我拦住那个小孩,叫他滚。 ⑧鹰渐渐停止了挣扎,静静地倒吊在高高的鹰架下。利爪笔直地伸向天空——那 里曾是它的家园、梦想、荣耀和骄傲。四下沉闷,天地间只有蝉在不停地叫。 ⑨我不知道鹰是否会流泪。 ⑩那夜我在山顶坐了很久。天上有月,月旁有星;山上有风,山下有楼。我在山 顶大梦一场,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清晨我再去看那两只鹰的时候,苍 老的鹰依然倒吊着,刚刚死去。喂鹰的人说,野生的鹰是没法养活的——它不吃 东西。他告诉我那只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 (选自《美丽如初——10 年精短散文 100 篇》) 7.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在开篇选择“长城”这个特定的场景,一方面象征了中华民族,同时奠 定了沉郁、厚重、苍凉的基调,也为下文看到鹰旗,展开联想以至为鹰震撼做铺 垫。 B.作者写南方织鸟精致而安全的巢,是为了与鹰的巢穴造成对比,反衬鹰是“飞 翔的精灵”“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C.作品通过对小孩无知行为的描写,对人类残害动物、虐待人才的行为给予了 有力的批判。 D.文章用象征手法,通过对苍鹰性格叙写,表达了对志在高远的奋飞精神的渴 望。 8.结合上下文,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5 分) (1)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 的目光投向远方。(请品味句中划线词的妙处,3 分) (2)我在山顶大梦一场,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请写出这一颗泪珠 的特殊含义,2 分) 9.有人认为本文的标题“祈求”若换成“鹰的遭遇”,可以更加突出鹰的不幸。 你赞成这种说法吗?请结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说说你的理由。(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李若谷,字子渊,徐州丰人。少孤游学于洛下。举进士,补长社县尉。州葺兵营, 课民输木,檄尉受之。而吏以不中程,多退斥,欲苛苦输者,因以取赇。若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