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临川中2012届高三4月模拟考试试卷 语文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基础知识(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胸脯/黄埔遂心/燧人氏挑衅/殒身不恤童山濯濯/擢发难数 B.蚍蜉/纰漏隐瞒/满堂彩烜赫/颓垣断壁吹毛求疵/龇牙咧嘴 C.谙熟/黯淡靛蓝/白洋淀罢黜/相形见绌俾众周知/稗官野史 D.贬低/针砭大腕/绾袖子墙隅/喁喁私语锒铛作响/书声琅琅 2.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A.涵养 省份 妇孺 损兵拆将 装模做样 B.凋零 煅烧 问鼎 花好月园 宛言相劝 C.绫迟 藤萝 捍勇 拍案叫绝 能屈能申 D.檄文 诛戮 冶炼 暗度陈仓 戒骄戒躁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对于黄河来说,晋陕峡谷好像是铜墙铁壁,滚滚流淌的黄河水,一进入这 在晋陕之间的天堑,就变得暴躁起来,若一队浩荡奔来的铁骑,在 道道关隘前,越战越勇, 越陷越深。在岩石与激流的 中 碰撞出 的气势,又绘制出一幅幅令人心荡神驰的美景 A.横亘却对抗惊心动魄 B.横跨又对立惊天动地 C.贯穿且抵抗惊世骇俗 D.贯串而抗争胆战心惊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对于消防工作,我们一定要曲突徙薪,切不可事到临头才手忙脚乱,导致灾祸 的发生 B.钱钟书先生用文言写成的《谈艺录》《管锥编》博大宏深,技巧精湛而多变化, 其用词也运斤成风,最可表明文言词汇的活力和生命力 C.前一段时间,多家消费品巨头欲掀起的涨价潮,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在发 改委介入调查后半途而废。 D.当年他独闯深圳,身无长物,是凭借过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才创下这份 家业的。 5.下列各句的表达上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自横刀向天笑,别看广告,看疗效!”,经典名句与小品台词混搭出的“本 山体”以 独具个性的风格为无数网友所倾倒。 B.在中国女排夺得2011年女排世界杯第三名、获得伦敦奥运会入场券之后,曾 率领中国女排夺冠的8年前的功勋教练陈忠和在第一时间送上祝福 C.伴随着新民主党表达支持新一轮援助方案的意向,帕潘德里欧宣布了取消由全 民公决决定是否接受欧洲联盟新一轮援助。 D.一年来美俄“重启”关系的进程表明,虽然两国都有尽快改善双边关系的愿 望,但事实上,彼此对对方的一些成见却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 6.下面对名著名篇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唐吉诃德被白月骑士打败后决定履行隐退一年的诺言,当牧人,过田园生活。 路上,唐吉诃德和桑丘遇上有人赶着六百多头猪到集市上去卖,大群的猪浩浩荡 荡地呼叫着开过来,把桑丘和唐吉可德都掀翻在地,一片狼藉。唐吉诃德挣扎着
江西临川一中 2012 届高三 4 月模拟考试试卷 语文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 36 分) 一、基础知识(18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胸脯/黄埔 遂心/燧人氏 挑衅/殒身不恤 童山濯濯/擢发难数 B.蚍蜉/纰漏 隐瞒/满堂彩 烜赫/颓垣断壁 吹毛求疵/龇牙咧嘴 C.谙熟/黯淡 靛蓝/白洋淀 罢黜/相形见绌 俾众周知/稗官野史 D.贬低/针砭 大腕/绾袖子 墙隅/喁喁私语 锒铛作响/书声琅琅 2.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 ) A.涵养 省份 妇孺 损兵拆将 装模做样 B.凋零 煅烧 问鼎 花好月园 宛言相劝 C.绫迟 藤萝 捍勇 拍案叫绝 能屈能申 D.檄文 诛戮 冶炼 暗度陈仓 戒骄戒躁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对于黄河来说,晋陕峡谷好像是铜墙铁壁,滚滚流淌的黄河水,一进入这 道 在晋陕之间的天堑,就变得暴躁起来,若一队浩荡奔来的铁骑,在 一道道关隘前,越战越勇, 越陷越深。在岩石与激流的 中, 碰撞出 的气势,又绘制出一幅幅令人心荡神驰的美景。 A.横亘 却 对抗 惊心动魄 B.横跨 又 对立 惊天动地 C.贯穿 且 抵抗 惊世骇俗 D.贯串 而 抗争 胆战心惊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对于消防工作,我们一定要曲突徙薪,切不可事到临头才手忙脚乱,导致灾祸 的发生。 B.钱钟书先生用文言写成的《谈艺录》《管锥编》博大宏深,技巧精湛而多变化, 其用词也运斤成风,最可表明文言词汇的活力和生命力。 C.前一段时间,多家消费品巨头欲掀起的涨价潮,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在发 改委介入调查后半途而废。 D.当年他独闯深圳,身无长物,是凭借过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才创下这份 家业的。 5.下列各句的表达上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自横刀向天笑,别看广告,看疗效!”,经典名句与小品台词混搭出的“本 山体”以 独具个性的风格为无数网友所倾倒。 B.在中国女排夺得 2011 年女排世界杯第三名、获得伦敦奥运会入场券之后,曾 率领中国女排夺冠的 8 年前的功勋教练陈忠和在第一时间送上祝福。 C.伴随着新民主党表达支持新一轮援助方案的意向,帕潘德里欧宣布了取消由全 民公决决定是否接受欧洲联盟新一轮援助。 D.一年来美俄“重启”关系的进程表明,虽然两国都有尽快改善双边关系的愿 望,但事实上,彼此对对方的一些成见却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 6.下面对名著名篇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吉诃德被白月骑士打败后决定履行隐退一年的诺言,当牧人,过田园生活。 路上,唐吉诃德和桑丘遇上有人赶着六百多头猪到集市上去卖,大群的猪浩浩荡 荡地呼叫着开过来,把桑丘和唐吉可德都掀翻在地,一片狼藉。唐吉诃德挣扎着
站起来,准备用剑复仇,但由于赶猪人跪地求饶,且桑丘也在一旁阻止,唐吉诃 德才作罢。 B.在觉新的办公室,觉慧反复朗读《新青年》杂志里的“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 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这句话,不仅激起了觉民的热情,也唤起 了觉新痛苦的回忆。 C.雨果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卡西莫 多外表丑陋无比,却有颗善良的心,在爱斯梅拉达被处以绞刑时,勇敢的解救了 她。克洛德道貌岸然,内心阴险毒辣。他指使卡西莫多夜劫爱斯梅拉达,在卡西 莫多因此受刑时却假装事不关己。也正是他嫁祸爱斯梅拉达,使她遭受绞刑。 D.“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暗示了《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命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 “道不远人”:处处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杨国荣 ①所谓“日用即道”,亦即强调道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②按照中国文化的理解,道作为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无法与人相 分。《老子》已提出“域中有四大”之说,所谓“四大”则指道、天、地、人四 项,其中既包括广义的“物”(天地),亦涉及人,而涵盖二者的最高原理则是 道。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作为最高原理的“道”与人并非彼此相分,二者作 为域中四大中的两项而呈现内在关联。 ③在儒家那里,也可以看到类似观念。儒家反复强调道非超然于人:“道不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也。”道并不是与人隔绝的存在,离开了人的为道 过程,道只是抽象思辨的对象,难以呈现其真切实在性。而所谓为道(追寻道), 则具体展开于日常生活过程之中 ④强调“道”和“人”之间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重要涵义之一,是肯定道所具 有的各种意义唯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才能呈现 出来。正如深山中的花自开自落,并无美或不美的问题,只有在人的审美活动中, 它的审美意义才得到呈现。作为社会理想和规范系统的“道”,其意义更是直接 地通过人自身的知行活动而形成。上述意义上的道,都具有“不远人”的品格。 从哲学的视域看,以上观念的重要之点,在于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和意义的生 成过程联系起来。 ⑤道和人之间相互关联的另一重涵义,是“日用即道”。所谓“日用即道”,亦 即强调道人的日用常行而存在,它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一观点 的重要之点在于没有把道视为一种彼岸世界的存在或超越的对象,而是把它引入 到现实之中,使之与人的日用常行息息相关。在孔子那里,已可看到这类观念。 孔子的学生曾向孔子请教有关鬼神的事情,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 鬼?”他的学生又问有关死的事,孔子的回答依然是:“未知生,焉知死?”在 孔子看来,我们应当关心的,不是那种超越的对象,不是远离现实人生的存在 而就是人自身的现实存在和现实生活。总之,从“道不远人”的观念出发,儒家 处处把目光引向现实的世界。 ⑥道不远人,同时也规定了道和人的实践活动无法相分。在实践过程中,道的品 格具体地表现为“中”。儒家一再谈到“中道”或“中庸之道”,孟子便主张 “中道而立”,荀子也肯定:“道之所善,中则可从。”道作为实践的原理,其 意义首先便体现在“中”之上。这种“中”并不仅仅是量的概念。从量的概念去
站起来,准备用剑复仇,但由于赶猪人跪地求饶,且桑丘也在一旁阻止,唐吉诃 德才作罢。 B.在觉新的办公室,觉慧反复朗读《新青年》杂志里的“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 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这句话,不仅激起了觉民的热情,也唤起 了觉新痛苦的回忆。 C.雨果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卡西莫 多外表丑陋无比,却有颗善良的心,在爱斯梅拉达被处以绞刑时,勇敢的解救了 她。克洛德道貌岸然,内心阴险毒辣。他指使卡西莫多夜劫爱斯梅拉达,在卡西 莫多因此受刑时却假装事不关己。也正是他嫁祸爱斯梅拉达,使她遭受绞刑。 D.“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暗示了《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命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9 分) “道不远人”:处处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杨国荣 ①所谓“日用即道”,亦即强调道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②按照中国文化的理解,道作为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无法与人相 分。《老子》已提出“域中有四大”之说,所谓“四大”则指道、天、地、人四 项,其中既包括广义的“物”(天地),亦涉及人,而涵盖二者的最高原理则是 道。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作为最高原理的“道”与人并非彼此相分,二者作 为域中四大中的两项而呈现内在关联。 ③在儒家那里,也可以看到类似观念。儒家反复强调道非超然于人:“道不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也。”道并不是与人隔绝的存在,离开了人的为道 过程,道只是抽象思辨的对象,难以呈现其真切实在性。而所谓为道(追寻道), 则具体展开于日常生活过程之中。 ④强调“道”和“人”之间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重要涵义之一,是肯定道所具 有的各种意义唯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才能呈现 出来。正如深山中的花自开自落,并无美或不美的问题,只有在人的审美活动中, 它的审美意义才得到呈现。作为社会理想和规范系统的“道”,其意义更是直接 地通过人自身的知行活动而形成。上述意义上的道,都具有“不远人”的品格。 从哲学的视域看,以上观念的重要之点,在于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和意义的生 成过程联系起来。 ⑤道和人之间相互关联的另一重涵义,是“日用即道”。所谓“日用即道”,亦 即强调道人的日用常行而存在,它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一观点 的重要之点在于没有把道视为一种彼岸世界的存在或超越的对象,而是把它引入 到现实之中,使之与人的日用常行息息相关。在孔子那里,已可看到这类观念。 孔子的学生曾向孔子请教有关鬼神的事情,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 鬼?”他的学生又问有关死的事,孔子的回答依然是:“未知生,焉知死?”在 孔子看来,我们应当关心的,不是那种超越的对象,不是远离现实人生的存在, 而就是人自身的现实存在和现实生活。总之,从“道不远人”的观念出发,儒家 处处把目光引向现实的世界。 ⑥道不远人,同时也规定了道和人的实践活动无法相分。在实践过程中,道的品 格具体地表现为“中”。儒家一再谈到“中道”或“中庸之道”,孟子便主张 “中道而立”,荀子也肯定:“道之所善,中则可从。”道作为实践的原理,其 意义首先便体现在“中”之上。这种“中”并不仅仅是量的概念。从量的概念去
理解,“中”往往表现为与两端等距离的那一点,然而,中国文化家们所说的 “中”,更多体现为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一种原则。在天道的层面, 道首先表现为多样的统一。从多样的统一这一视域看,“中”就在于使统一体中 的各个方面彼此协调。千差万别的事物同处于一个系统,如何恰当地定位它们 使之各得其所,这就是“中”所涉及的重要方面。道同时体现于变化过程,表现 为发展的原理。从过程的角度来看,“中”则关乎不同演化阶段之间如何协调的 问题。以上意义上的“中”,其实质的内涵集中体现于“度”的观念。这种“度” 的意识,同时可以看作是一种实践的智慧。 ⑦以“度”为内涵的实践智慧,体现于不同的方面。《中庸》曾提出了一个重要 思想,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从本体论上看,这一命题意味着对象世界中的 诸种事物都各有存在根据,彼此共存于天下。从人的实践活动看,“万物并育而 不相害”则涉及不同的个体、团体、民族、国家之间的共处、交往问题,它以承 认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为前提。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 分化是一种历史演化过程中无法否认的事实,如何使分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个 体、存在形态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便成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所 指向的实质问题,在这里,所谓“并育而不相害”,便要求以“度”的中道原则, 恰当地处理、协调社会共同体中方方面面的关系。这种协调方式没有一定之规, 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序,它需要根据实践生活的具体形态来加以调节。这种调节 作用就体现了一种“度”的智慧。 节选自《中国文化中的“道”》,原载2011年6月12日《文汇报》 7.下列有关“道”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用即道”,道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B.道是抽象的,道的意义只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 程,方可呈现出来 C.儒、道两家学说中“道”都涉及到人,说明儒、道两家对“道”的理解是一 致的 D.道的品格具体表现为“中”,它体现了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 种原则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在儒家那里,道是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 B.儒家的“中道”,实质内涵则集中体现在“度”的观念上,可以看作一种实 践智慧。 C.孔子只关心自身的现实存在,而反对关心任何超现实的对象。 D.从哲学的视域来看,“道”具有“不远人”的品质,即在于把人对世界的理 解过程和自身的生活过程联系起来。 9.下列表述与原文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A.儒家的“中庸之道”,能使“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B.深山中的花开花落,本身不存在美或不美的问题,因为其审美意义是要在人 的审美活动中才得到呈现的,这就是“美不远人”。 C.儒家反复强调道并非超然于人,它能具体展开于人的日常生活过程中, D.“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体现了“度”的智慧,这种智慧能使不同个体的差 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过程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王性常先生传
理解,“中”往往表现为与两端等距离的那一点,然而,中国文化家们所说的 “中”,更多体现为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一种原则。在天道的层面, 道首先表现为多样的统一。从多样的统一这一视域看,“中”就在于使统一体中 的各个方面彼此协调。千差万别的事物同处于一个系统,如何恰当地定位它们, 使之各得其所,这就是“中”所涉及的重要方面。道同时体现于变化过程,表现 为发展的原理。从过程的角度来看,“中”则关乎不同演化阶段之间如何协调的 问题。以上意义上的“中”,其实质的内涵集中体现于“度”的观念。这种“度” 的意识,同时可以看作是一种实践的智慧。 ⑦以“度”为内涵的实践智慧,体现于不同的方面。《中庸》曾提出了一个重要 思想,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从本体论上看,这一命题意味着对象世界中的 诸种事物都各有存在根据,彼此共存于天下。从人的实践活动看,“万物并育而 不相害”则涉及不同的个体、团体、民族、国家之间的共处、交往问题,它以承 认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为前提。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 分化是一种历史演化过程中无法否认的事实,如何使分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个 体、存在形态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便成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所 指向的实质问题,在这里,所谓“并育而不相害”,便要求以“度”的中道原则, 恰当地处理、协调社会共同体中方方面面的关系。这种协调方式没有一定之规, 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序,它需要根据实践生活的具体形态来加以调节。这种调节 作用就体现了一种“度”的智慧。 (节选自《中国文化中的“道”》,原载 2011 年 6 月 12 日《文汇报》) 7.下列有关“道”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用即道”,道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B.道是抽象的,道的意义只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 程,方可呈现出来。 C.儒、道两家学说中“道”都涉及到人,说明儒、道两家对“道”的理解是一 致的。 D.道的品格具体表现为“中”,它体现了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一 种原则。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A.在儒家那里,道是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 B.儒家的“中道”,实质内涵则集中体现在“度”的观念上,可以看作一种实 践智慧。 C.孔子只关心自身的现实存在,而反对关心任何超现实的对象。 D.从哲学的视域来看,“道”具有“不远人”的品质,即在于把人对世界的理 解过程和自身的生活过程联系起来。 9.下列表述与原文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儒家的“中庸之道”,能使“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B.深山中的花开花落,本身不存在美或不美的问题,因为其审美意义是要在人 的审美活动中才得到呈现的,这就是“美不远人”。 C.儒家反复强调道并非超然于人,它能具体展开于人的日常生活过程中。 D.“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体现了“度”的智慧,这种智慧能使不同个体的差 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过程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2 题。 王性常先生传
【明】王阳明 王纲字性常,一字德常,弟秉常、敬常,并以文学知名。性常尤善识鉴,有文武 长才。少与永嘉高则诚、族人元章相友善,往来山水间,时人莫测也。 元末尝奉母避兵五泄山,有道士夜投宿,性常异其气貌,礼敬之曰:“君必有道 者,愿闻姓字。”道士曰:“吾终南隐士赵缘督也。”与语达旦,因授以筮法。 且为性常筮之。曰:“公后当有名世者矣,然公不克终牖下,今能从吾出游乎?” 性常以母老有难色,道士笑曰:“公俗缘未断,吾固知之。”遂去。 诚意伯刘伯温微时,常造焉。性常谓之曰:“子真王佐才,然貌微不称其心,宜 厚施而薄受之。老夫性在丘壑;异时得志,幸勿以世缘见累则善矣。”后伯温竟 荐性常于朝。洪武四年,以文学征至京师。时性常年已七十而齿发精神如少壮。 上问而异之,亲策治道,嘉悦其对,拜兵部郎中。未几,潮民弗靖,遂擢广东参 议往督兵粮。 谓所亲曰:“吾命尽兹行乎?”致书与家人诀,携其子彦达以行。至则单舸往谕, 潮民感悦,咸叩首服罪,威信大张。 回至增城,遇海寇曹真窃发,鼓噪突至,截舟罗拜,愿得性常为帅。性常谕以逆 顺祸福,不从,则厉声叱骂之。遂共扶舁之而去。贼为坛坐性常,日罗拜,请不 已。性常亦骂不绝声,遂遇害 时彦达亦随入贼中,从旁哭骂,求死。贼欲并杀之,其酋曰:“父忠而子孝,杀 之不祥。”与之食,不顾。贼悯其诚孝,容令缀羊革裹尸,负之而出,得归葬禾 山。 洪武二十四年,御史郭纯始备上其事,得立庙死所,录用彦达。彦达痛父以忠死, 躬耕养母,簏衣恶食,终身不仕 性常之殁,彦达时年十六云 (选自《王阳明全集·卷六·世 德记》) 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性常尤善识鉴 识鉴:相面看人 B.诚意伯刘伯温微时,常造焉 造:拜访 C.未几,潮民弗靖 靖:平安 D.遇海寇曹真窃发,鼓噪突至 鼓噪:鸣鼓呐喊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王性常放达忠贞的一组是 ①往来山水间,时人莫测也 ②幸勿以世缘见累则善矣 ③亲策治道,嘉悦其对 ④至则单舸往 ⑤则厉声叱骂之 ⑥遂共扶舁之而去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④⑥ 1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位道士遇到性常,因两人说话投机,道士就把卜筮的方法传授给他,并给 他算了一卦,得知他未割断凡俗的缘分,就离开了 B.性常对处于低微地位的刘伯温寄予厚望,肯定他是辅佐皇上成就大业的人才, 要求他在成功之后,千万不要用世俗的事来牵累我王性常
【明】王阳明 王纲字性常,一字德常,弟秉常、敬常,并以文学知名。性常尤善识鉴,有文武 长才。少与永嘉高则诚、族人元章相友善,往来山水间,时人莫测也。 元末尝奉母避兵五泄山,有道士夜投宿,性常异其气貌,礼敬之曰:“君必有道 者,愿闻姓字。”道士曰:“吾终南隐士赵缘督也。”与语达旦,因授以筮法。 且为性常筮之。曰:“公后当有名世者矣,然公不克终牖下,今能从吾出游乎?” 性常以母老有难色,道士笑曰:“公俗缘未断,吾固知之。”遂去。 诚意伯刘伯温微时,常造焉。性常谓之曰:“子真王佐才,然貌微不称其心,宜 厚施而薄受之。老夫性在丘壑;异时得志,幸勿以世缘见累则善矣。”后伯温竟 荐性常于朝。洪武四年,以文学征至京师。时性常年已七十而齿发精神如少壮。 上问而异之,亲策治道,嘉悦其对,拜兵部郎中。未几,潮民弗靖,遂擢广东参 议往督兵粮。 谓所亲曰:“吾命尽兹行乎?”致书与家人诀,携其子彦达以行。至则单舸往谕, 潮民感悦,咸叩首服罪,威信大张。 回至增城,遇海寇曹真窃发,鼓噪突至,截舟罗拜,愿得性常为帅。性常谕以逆 顺祸福,不从,则厉声叱骂之。遂共扶舁之而去。贼为坛坐性常,日罗拜,请不 已。性常亦骂不绝声,遂遇害。 时彦达亦随入贼中,从旁哭骂,求死。贼欲并杀之,其酋曰:“父忠而子孝,杀 之不祥。”与之食,不顾。贼悯其诚孝,容令缀羊革裹尸,负之而出,得归葬禾 山。 洪武二十四年,御史郭纯始备上其事,得立庙死所,录用彦达。彦达痛父以忠死, 躬耕养母,簏衣恶食,终身不仕。 性常之殁,彦达时年十六云。 (选自《王阳明全集·卷六·世 德记》)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性常尤善识鉴 识鉴:相面看人 B.诚意伯刘伯温微时,常造焉 造:拜访 C.未几,潮民弗靖 靖:平安 D.遇海寇曹真窃发,鼓噪突至 鼓噪:鸣鼓呐喊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王性常放达忠贞的一组是 ①往来山水间,时人莫测也 ②幸勿以世缘见累则善矣 ③亲策治道,嘉悦其对 ④至则单舸往 谕 ⑤则厉声叱骂之 ⑥遂共扶舁之而去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④⑥ 1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位道士遇到性常,因两人说话投机,道士就把卜筮的方法传授给他,并给 他算了一卦,得知他未割断凡俗的缘分,就离开了。 B.性常对处于低微地位的刘伯温寄予厚望,肯定他是辅佐皇上成就大业的人才, 要求他在成功之后,千万不要用世俗的事来牵累我王性常
C.性常七十多岁的时候因为刘伯温的举荐被召到京师,收到皇上的器重,被授 予兵部郎中,后又提升为广东参议前去督办兵粮,劝降了叛乱的潮民,在老百姓 中威望很高。 D.性常在增城时遇到海寇偷袭,被海寇扣留,海寇请求他做他们的首领,遭到 性常的断然拒绝,性常为此厉声训斥,大骂不已,遭到海寇的残忍杀害。 第Ⅱ卷(共114分) 四、(28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公后当有名世者矣,然公不克终牖下,今能从吾出游乎? (2)贼悯其诚孝,容令缀羊革裹尸,负之而出,得归葬禾山。 (3)异时得志,幸勿以世缘见累则善矣。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湖口送友人 李频 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注:①“云梦”是有名的大泽,在洞庭湖以北为湖南、湖北境内 (1)首联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境界?(4分) (2)“去雁远冲云梦雪”一句描写的大雁形象是怎样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 情?(4分) 15、补写下列篇章中的空缺部分(8分) ①、时不可兮骤得, 《湘夫人 ,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阿房宫赋》 ④、开琼筵以坐花,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⑤、心非木石岂无感? 。《拟行路难》 ⑥、驾一叶之扁舟, 《赤壁赋》 ⑦、飞湍瀑流争喧豗, 《蜀道难》 ⑧ 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21分) 梁实秋 ①我爱鸟。 ②从前我常见提笼架鸟的人,清早在街上镏趺(现在这样有闲的人少了)。我感 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闲,却是那鸟的苦闷。胳膊上架着的鹰,有时头上蒙着 块皮子,羽翮不整的蜷伏着不动,哪里有半点瞵视昂藏的神气?笼子里的鸟更不 用说,常年的关在栅栏里,饮啄倒是方便,冬天还有遮风的棉罩,十分的“优待” 但是如果想要“抟扶摇而直上”,便要撞头碰壁。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 闷,大概是仅次于贴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 ③我开始欣赏鸟,是在四川。黎明时,窗外是一片鸟啭,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 不是呱呱噪啼的乌鸦,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
C.性常七十多岁的时候因为刘伯温的举荐被召到京师,收到皇上的器重,被授 予兵部郎中,后又提升为广东参议前去督办兵粮,劝降了叛乱的潮民,在老百姓 中威望很高。 D.性常在增城时遇到海寇偷袭,被海寇扣留,海寇请求他做他们的首领,遭到 性常的断然拒绝,性常为此厉声训斥,大骂不已,遭到海寇的残忍杀害。 第Ⅱ卷(共 114 分) 四、(28 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2 分) (1)公后当有名世者矣,然公不克终牖下,今能从吾出游乎? (2)贼悯其诚孝,容令缀羊革裹尸,负之而出,得归葬禾山。 (3)异时得志,幸勿以世缘见累则善矣。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湖口送友人 李频 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①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注:①“云梦”是有名的大泽,在洞庭湖以北为湖南、湖北境内。 (1)首联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境界?(4 分) (2)“去雁远冲云梦雪”一句描写的大雁形象是怎样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 情?(4 分) 15、补写下列篇章中的空缺部分( 8 分) ①、时不可兮骤得,——————《湘夫人》 ②、——————,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阿房宫赋》 ④、开琼筵以坐花,————————《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⑤、心非木石岂无感?————————。《拟行路难》 ⑥、驾一叶之扁舟,——————.《赤壁赋》 ⑦、飞湍瀑流争喧豗,————————。《蜀道难》 ⑧、————————,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21 分) 鸟 梁实秋 ①我爱鸟。 ②从前我常见提笼架鸟的人,清早在街上蹓跶(现在这样有闲的人少了)。我感 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闲,却是那鸟的苦闷。胳膊上架着的鹰,有时头上蒙着一 块皮子,羽翮不整的蜷伏着不动,哪里有半点瞵视昂藏的神气?笼子里的鸟更不 用说,常年的关在栅栏里,饮啄倒是方便,冬天还有遮风的棉罩,十分的“优待”, 但是如果想要“抟扶摇而直上”,便要撞头碰壁。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 闷,大概是仅次于贴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 罢? ③我开始欣赏鸟,是在四川。黎明时,窗外是一片鸟啭,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 不是呱呱噪啼的乌鸦,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